67.第六章以身作則的垂範效應(6)

67.第六章以身作則的垂範效應(6)

日本人相信稻盛和夫先生京瓷公司的產品就像北京人買點心就要到稻香春,吃烤鴨就到全聚德一樣。這種信任和名譽是在稻盛和夫先生提倡的好理念的指導下,精良團隊生產出來的優秀品牌產品經過市場的長期考驗,才獲得的尊重。這種品牌不是空穴來風,不是用媒體和廣告吹捧出來的,而是經過歷史的考驗,是經過銷售人員的辛勤勞動和到位的售後服務換來的。

與儒學“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聖經》中的黃金法則:“你希望別人怎麼對待你,你就怎麼對待別人(馬太福音:7-12)。”一個是從負面角度着手,勸誡人們不要做壞事,一個是從正面角度着手,勸誡人們要做好事。

儒學在宋明期間展的主旨就是把孔子樸素的人際關係調整的哲學變成一種完整的信仰體系,把“仁”確認為天理,上升到本體論的高度,同時強調道德自主和道德自律,把道德圓滿作為個體完善的唯一目標。所以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在處理公共領域中人與人之間關係最好的指導原則。

第四節正人先正己

在如何領導下屬方面,稻盛和夫先生認為“領導人一定要有勇氣而且正直。不能只是每天高唱工作倫理和公司規定,他們應該成為所有員工的道德典範。身為主管一定要立下一個好的典範,下面的人才有依循之道。”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一個優秀的領導者也必須做到正人先正己,正如孔子所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稻盛和夫先生少年時期的經歷給了他“正身”的啟示。稻盛還未成年的時候,他的小叔感染了肺結核。當時肺結核還無葯可治,死亡率很高,稻盛另一個叔叔和嬸嬸就是得肺結核去世的。

肺結核通過空氣傳染,稻盛生怕被感染,總是捏緊鼻子跑過小叔的房門口。因為還是小孩,憋不住氣,所以先後都要深呼吸。他的哥哥利則卻不以為然。父親對病重的小叔更是悉心護理,正是他們的大愛阻擋了病魔的侵入。

結果父親、哥哥安然無恙。反而對結核懷着深深的恐懼、時時刻意躲避的稻盛,只考慮自己個人安危的脆弱的心,吸引了病菌。

稻盛在熱中緒低落到了極點,才13歲,他就開始在死亡的威脅和恐懼里顫抖。鄰居大嬸為激勵他活下去的勇氣,給了他一本書《生命的真諦》。因為家裏窮,稻盛一直沒有看過課外書,這是第一本他看到的課外書。

稻盛抓住了一根稻草,如饑似渴,貪婪地閱讀着。從這本書中,他看到了“災難心相”這個後來將影響他一生的詞彙(以至於在後來的自傳《活法》中,“心相”成了主題詞)。

《真諦》對“災難心相”的解釋可謂是撥雲見日:“災難是自己招來的,因為自己的心底有塊吸引災難的磁石。要避免災難就要先除去這塊磁石,而不是對別人說抱怨的話。”“把痛苦說成不幸是錯誤的,人們應該知道對於靈魂的成長來說,痛苦有多麼重要。”對於剛剛開始思索人生的稻盛,這些話猶如甘露之於久旱的秧苗。

這段對生死刻骨銘心的體驗,給了稻盛前所未有的衝擊,讓他有了人生第一次重大的、深入靈魂的自我反省,讓他開始理解人生最重要的真理。

看開了這一層,稻盛在心裏產生了異樣的作用。一種超然的精神開始萌芽。貧困的生活,加上1945年每天要顛沛流離躲避美機轟砸,他的結核病被淡化了,而且奇迹般地好了。稻盛後來回憶說:“患上結核,這是上蒼給予我的一次珍貴的體驗。”

病影響了稻盛的學習。第二次報考鹿兒島一中又失敗了。這對一個孩子的自信心,是一次沉重打擊,最後僥倖進入私立鹿兒島中學就讀。高三生的兩件事,又給他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一件是中學建新校舍要大家都參加義務勞動。因離高考不到一年,學習很緊張,稻盛儘管不願,還是勉強去了工地。但到那裏一看,現高三學生總共只有三、四個人。之後三天,稻盛也就沒去。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稻盛和夫:最適合中國人的經營術(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稻盛和夫:最適合中國人的經營術(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67.第六章以身作則的垂範效應(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