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引子(2)
但是,不抵抗政策仍然是一個基於錯誤判斷的錯誤決策。***國民政府過高估計了日本政府在日本對華政策中的分量,總把日本通過其外交管道透露的信息看得過重,而不了解對於日本軍隊而,日本政府其實是說了不算的。事變爆時,國民政府以為只要不抵抗,不給日軍以擴大戰事的口實,日軍終究會受到政府的節制,撤回到滿鐵附屬地去。而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決定中國命運、在一定程度也決定着日本命運的九一八事變,竟以日方“低層”推動“高層”的方式詭異地生了。不向日本宣戰是一回事,不抵抗是另一回事。一味屈從於人,不但不會增加自己在談判桌上的分量,反而會助長對手得寸進尺的貪慾。況且,在日本人的性格中崇拜強者的特點根深蒂固,在這樣的對手面前,表示屈服就可能要面臨最可悲的後果。
考察九一八事變還不能忽視國際背景。當時英、法等老牌列強,還深陷於一戰後形成的戰略思路中,不但看不到日本崛起對其所構成的威脅,甚至還縱容和支持,尤其是英國,它一向把日本看作遠東地區的盟友,儘管一些英國政治家並不喜歡日本;美國雖已是世界頭號強國,但其對外政策的基調是所謂的孤立主義,這不但使其國際戰略缺乏遠見,而且在行動上往往猶豫不決;至於國聯,實質上是受英、法控制的,“老闆”不想有所作為,要指望國聯對中國有實質性的幫助想來也難。
值得指出的是,對九一八事變的走向和結果影響最大的“國際因素”,是與中國和日本都毗鄰的蘇聯。就戰略而,日本佔領滿洲,主要是衝著蘇聯去的,它要在為一場可以預見的與蘇聯的戰爭中,為自己贏得鞏固的後方和戰略縱深。事變爆后,日本政府最擔心的也是蘇聯的介入,所以狂妄無比的關東軍在向黑龍江省方向推進時,竟也逡巡不前,因為北滿鐵路是蘇聯的勢力範圍。斯大林看透了日本人心中的斤兩,他並不願意去挑戰風頭正勁的日本,而更願意看到日本在羸弱卻又地域廣闊的中國泥足深陷,這樣,蘇聯的東面就是安全的。所以,蘇聯不但忍下了日本在中國東北對自己勢力的冒犯,甚至連日後的偽滿洲國也承認了,並於1935年以1。4億日元的價格把北滿鐵路一併賣給了偽滿洲國。斯大林設了個大局,日本就一頭鑽了進去,直到行將戰敗,也沒能動那場假想中與蘇聯的決戰;而中國,則要更多承受戰火和苦難。
當然,九一八還有許多說不盡的話題,它絕非僅僅是一個“悲慘的時候”,也不是像一些西方史學家所描述的,是一場在一夜之間生的戰爭。所以,可以有充分的理由說,仔細品味九一八事變背後的政治角力,不但有意義,而且也不枯燥,只要回憶起那些重要的細節,我們就可以讀出那段歷史與現實的緊密關聯。
為此,在本書的寫法上,我們作了些新的嘗試,未必成功,但求新意。
我們選取了九一八事變爆前後21天的歷史,通過38個具體事件或話題,力求多視角、多維度地展示事變爆的前因後果和豐富內涵。當然,具體的歷史敘事並沒有局限在這21天,有的追溯甚至到了日本明治維新,而為了照顧到事件的完整性,有的話題涉及整個抗戰。在寫作中,筆者力圖做到以小見大,散而不亂。在選取的事件和話題中,大多數都與九一八事變密切相關,也有一些話題扯得遠些,例如,寫到了1931年的大水,寫到了地方實力派與中央的對抗,寫到了國民黨軍隊對蘇區的“圍剿”,等等。所有這些,乍看來並不與九一八事變直接相關,但它們卻可以啟人們從更為豐富的視角去審視這段歷史,使讀者看到一面是國力漸至頂峰、對外虎視眈眈的日本,另一面是國力羸弱、政府脆弱、內部紛爭不斷的中國。只有了解了強弱之勢,才能看懂勝敗之機。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和中國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經過一個甲子的洗禮,世界和中國已生了滄海桑田的變化。如果對歷史的回溯不是思古之悠,也不是書齋中為學問而學問的文字,而是為了走近歷史的深處,用一程探索之旅、現之旅來觀照現實、展望未來的話,那就讓我們以此方式紀念這個特殊的年份,並將這份思考獻給正在崛起的祖國。
一九三一年
9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