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史記觀止世家(2)

108.史記觀止世家(2)

陰陽家覺得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氣各有宜、忌的規定,順應規定就會昌盛,違背規定不死則亡。這未必是正確的,所以說陰陽家“使人感到拘束而多有所畏懼”。春季萌生、夏季成長、秋季收穫、冬季儲藏,這是自然界的重要法則,不順應這個法則就無法制定天下綱紀,因此說“四時運行的順序是不能丟棄的”。

儒家以《詩》《書》《禮》《易》《樂》《春秋》這“六藝”為準則,而“六藝”的本文以及釋傳數以千萬計,幾代相繼也不能弄通其中的學問,有生之年也無法窮究其禮儀,所以說儒家“廣博但缺少綱領,勞力卻很少有功效”。至於制定了君臣父子之禮,明確了夫婦長幼之別,是哪一家都不能改變它的。

墨家亦崇尚堯舜之道,談論到堯舜的品德行為時說:“堂口只有三尺高,堂下土階只有三級,用茅草搭房頂而不加修剪,采櫟木做椽子而不經刮削。用土簋盛飯吃,用陶鉶盛湯喝,吃的是粗飯,喝的是藜藿做的野菜湯。夏天穿葛衣,冬天穿鹿裘。”墨家的人為死者送葬,只用一副只有三寸厚的桐木棺材,送葬者哭喪卻不能過於哀痛。教給人民這樣的喪禮,必定將此視作給萬民做表率。假使天下人都照這麼做,那就沒有貴賤尊卑的區別了。時代不同了,時勢變化了,人們的事業必定不會相同,所以說墨家“儉嗇而難以遵從”。墨家學說的要旨是加強農業生產,節省財政支出,這的確是使得人給家足的辦法。這是墨家學說的長處,是哪一家都不能廢棄它的。

法家不分親疏遠近,不別貴賤尊卑,凡事一律依照法令來決斷,這樣就把親近親屬、尊敬長輩的倫理斷絕了。這些手段可當作一時之計來施行,卻不能長期使用,所以說法家“嚴酷而刻薄少恩”。至於法家使主尊貴,使臣卑下,使上下職責明確,不得互相逾越的主張,是哪一家也不能更改它的。

名家苛細煩瑣,糾纏不清,不識大體,使人不能反思其真實內容,一切取決於名稱,卻捨棄了一般常理,所以說它“使人感到拘束而容易失去真實性”。至於按照名稱來考察實際內容,為求名實相符而對名與實進行比較驗證,這是不能不認真考察的。

道家主張“無為”,又說“無不為”,其主張容易施行,其文辭卻難懂。其學說以虛無為根本,以順應自然為原則。道家學說認為事物沒有一成不變之勢,沒有固定不變之形,所以能夠探究萬物的理。不搶在物之先,也不落在物之後,所以能夠當萬物的主宰。有法而不任法,要隨着時勢而定;有度而不恃度,要隨着萬物而合。所以說“聖人的思想和功業之所以不朽,就在於牢牢守着順應時勢變化的原則。虛無是道的永恆規律,順應自然是國君治國的總綱”。群臣就位,君主應讓他們各盡其才。實與名相符者,叫做“端”;實與名不符者,叫做“窾”。不聽信空話,就不會產生姦邪之事,也自然分得清賢與不肖,看得出黑與白。關鍵就在於運用了,只要肯運用,什麼事都能辦得成。這樣就合乎大道的一派混混沌沌的境界。光耀天下,重又返歸無名。舉凡人之所以活着,是因為有精神,精神則寄託於形體之中。過於勞神就會精神衰竭,過度勞力就會身體疲憊,形、神脫離就會死亡。死了的人不能復生,是因為形、神脫離后便不能複合了,所以聖人重視這一點。由此看來,精神是生命的根本,形體是生命的依託。不先讓自己的精神和身體安定下來,卻奢談“我有辦法治理天下”,怎麼能做到呢?

太史公職掌天文,不治理民間的事務。太史公有個兒子名叫司馬遷。

司馬遷在龍門出生,曾於黃河的北邊、龍門山的南邊過着耕田畜牧的生活。他十歲時便能誦讀古文了。從二十歲開始南遊江、淮一帶,登會稽山,探禹穴,觀九疑山,泛舟於沅水、湘水之上;北渡汶水、泗水,於齊、魯兩地的都會講學,考察孔子遺風,在鄒縣、嶧山參加鄉射之禮;在鄱、薛、彭城遭到困厄,路過梁、楚之地回到家鄉。這時司馬遷出仕做郎中,奉命出使向西征討巴蜀以南的地區,往南攻略邛、笮、昆明等地,之後回來向朝廷復命。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史記觀止(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史記觀止(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08.史記觀止世家(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