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建築雜錄(31)
磚窯這並非北平所謂燒磚的窯,乃是指用磚券的房子而。雖沒有向深處研究,我們若說磚窯是用磚來摹仿崖旁的土窯,當不至於大錯。這是因住慣了穴居的人,要脫去土窯的短處,如潮濕,土陷的危險等等,而保存其長處,如高度的隔熱力等,所以用磚砌成窯形,三眼或五眼,內部可以互通。為要壓下券的推力,故在兩旁須用極厚的牆墩:為要使券頂堅固,故須用土作撞券。這種極厚的牆壁,自然有極高的隔熱力的。
這種窯券頂上,均用磚墁平,在秋收的時候,可以用作暴晒糧食的露台。或防匪時村中臨時城樓,因各家窯頂多相聯,為便於升上窯頂,所以窯旁均有階級可登。山西的民居,無論貧富,什九以上都有磚窯或土窯的,乃至在寺廟建築中,往往也用這種做法。在趙城至霍山途中,適過一所建築中的磚窯,頗饒趣味。
在這裏我們要特別介紹在霍山某民居門上所見的木版印門神,那種簡潔剛勁的筆法,是匠畫中所絕無僅有的。
磨坊磨坊雖不是一種普通的民居,但是住着卻別有風味。磨坊利用急流的溪水做動力,所以必須引水入室下,推動機輪,然後再循着水道出去流入山溪。因磨粉機不息的震動,所以房子不能用券,而用特別粗大的梁架。因求麵粉潔凈,坊內均鋪光潤的地板。凡此種種,都使得磨坊成一種極舒適涼爽,又富有雅趣的住處,尤其是峪道河深山深溪之間,世外桃源里,難怪被人看中做消夏最合宜的別墅。
由全部的佈局上看來,山西的村野的民居,最善利用地勢,就山崖的峻緩高下,層層疊疊,自然成畫!使建築在它所在的地上,如同自然由地里長出來,權衡適宜,不帶絲毫勉強,無意中得到建築術上極難得的優點。
農莊內民居就是在很小的村莊之內,庄中富有的農人也常有極其講究的房子,這種房子和北方城市中的“瓦房”同一模型,皆以“四合頭”為基本,分配的形式,中加屏門,垂花門等等。其與北平通常所見最不同處有四點:
一、在平面上,假設正房向南,東西廂房的位置全在北房“通面闊”的寬度以內,使正院成一南北長東西窄,狹長的一條,失去四方的形式。這個佈置在平面上當然是省了許多地盤,比將廂房移出正房通面闊以外經濟,且因其如此,正房及廂房的屋頂(多半平頂)極容易聯絡,石梯的位置,就可在廂房北頭,夾在正房與廂房之間,上到某層便可分兩面,一面旁轉上到廂房屋頂,又一面再上幾級可達正房頂。
二、雖說是瓦房,實仍為平頂磚窯,僅留前廊或前檐部分用斜坡青瓦。側面看去實像磚牆前加用“雨搭”。
三、屋外觀印象與所謂三開間同,但內部卻仍為三窯眼,窯與窯間亦用券門,印象完全不似尋常堂屋。
四、屋的後面女兒牆上做成城樓式的箭垛,所以整個房子後身由外面看去直成一座堡壘。
城市中民居如介休靈石城市中民房與村落中講究的大同小異,但多有樓,如用窯造亦僅限於下層。城中房屋櫛比,擁擠不堪,平面佈置尤其經濟,不多佔地盤,正院比普通的更瘦窄。
一房與他房間多用夾道,大門多在曲折的夾道內,不像北平房子之莊重均衡,雖然內部則仍沿用一正兩廂的規模。
這種房子最特異之點,在瓦坡前後兩片不平均的分配。房脊靠後許多,約在全進深四分之三的地方,所以前坡斜長,后坡短促,前檐玲瓏,后牆高壘,作內秀外雄的樣子,倒極合理有趣。
趙城霍州的民房所佔地盤較介休一般從容得多。趙城房子的檐廊部分尤多繁富的木雕,院內真是畫梁雕棟琳琅滿目,房子雖大,聯絡甚好,因廂房與正屋多相連屬,可通行。
山莊財主的住房這種房子在一個庄中可有兩三家,遙遙相對,仍可以令人想像到當日的氣焰。其所佔地面之大,外牆之高,磚石木料上之工藝,樓閣別院之複雜,均出於我們意料之外甚多。靈石往南,在汾水東西有幾個山莊,背山臨水,不宜耕種,其中富戶均經商別省,財后回來築舍顯耀宗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