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第十章京族有影響的文化人物(7)

7.第十章京族有影響的文化人物(7)

何宗就(1952——),出生於東興市,1970年參加工作,1972年在南京郵電學院無線電系學習,1975年畢業後到中央電視台工作。自1983年起,歷任播送部主任、技術管理辦公室主任、台長助理。1998年北京廣播學院研究生班畢業。1998年至1999年在**中央黨校中青年理論宣傳幹部培訓班學習。2000年1月任中央電視台副台長。現任中央電視台分黨組成員、副台長,分管技術工作,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中國電影電視技術學會常務副理事長,中央電視台主辦的電視技術期刊《現代電視技術》的主編,主編了《數字時代的電視聲音》等著作,表了《中央電視台技術現狀與展思考》等論文。何宗就在中央電視台工作期間,主要從事電視技術和管理工作,參加了第一套彩色電視中心繫統和計算機控制播出系統的安裝、調試、運行工作;組織完成了彩電中心播出系統工藝設計、數字付費電視、衛星全球覆蓋、數碼化、網絡化建設等技術工作和亞運會、香港回歸、澳門回歸等重大活動的電視轉播工作。1996年獲國家人事部授予的“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2004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6年被選為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七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何宗就為京族文化通過電視媒體傳播等方面作出了貢獻。

張永志(1967——),京族第一位書法家。別署正陽生、京家墨客、尋墨是金、尋墨視今等。自識字起便以手指、樹枝在家鄉的海灘和沙丘上揮寫自己的學書之路和童年之夢,從而一生結緣於金石書畫和文學。八十年代初入南寧書畫夜校受廣西書畫名家的教誨並全身心涉入書海。89年至93年又就讀於中國書畫函授大學書法系,並以優異成績畢業。二十多年來,苦心臨讀古今名家碑貼、作品,於各體用功甚勤,尤潛心於隸書、行草,並常涉足於篆刻、書論等,形成了古樸奇雅、狂放洒脫、秀逸多變的書風。書法作品在省級及全國、國際大展大賽中獲金獎、特別獎、銀獎及一、二、三等獎等獎項近百次,數百幅作品在海內外各地展出、收藏;作品、簡歷等載入《當代書法家精品》、《中華翰墨名家作品大觀》(世紀珍藏版)、《中國硬筆書法家大辭典》、《世界華人文學藝術名人大辭典》、《中國當代書畫名家精品大典》等數十部大型辭書和作品集。書法作品、論文、散文等散於各級報刊雜誌,論文曾入選並席廣西書法研討會。先後舉辦過5次個人書展,廣西電視台、《南寧晚報》等多家媒體對展覽作了報道,給予了較高的評價;《廣西日報》以《天涯何處無芳草——記京族第一位書法家》為題對其從藝事迹作過專題報道。九十年代起,策劃組織各類書畫展覽數十次,自辦過書法培訓班,並不斷地組織本市書畫家、愛好者開展各種形式的書畫交流活動等,為防城港市書畫藝術事業的展繁榮作出了較為積極的努力和貢獻,榮獲“港口區建區十周年貢獻獎”。先後被中國文聯、國家人事部藝術委員會、世界文化藝術鑒定中心等單位授予“海峽兩岸德藝雙馨藝術家”、“著名書法藝術家”、“中國當代傑出書畫家”、“中華當代傑出功勛藝術家”、“當代中國書畫收藏市場最具收藏價值藝術家”等一系列榮譽稱號。現為中國書法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書畫藝術家創作中心理事、中國硬筆書法協會理事、世界教科文衛組織專家成員、廣西書法家協會理事、廣西防城港市書法家協會主席、防城港市書畫院院長、防城港市港口區文聯主席、《天堂灘》雜誌主編等。出版有《張永志書法作品集》。主編出版《防城港市書畫三十家》。

林秀貴(1969——),學校畢業后在京族聚居區小學教書,長期任一線教師。先後擔任澫尾小學、東興二小、京族小學等學校校長。作為一個民族教育工作者,林秀貴對保護和展本民族文化有着清晰而深刻的認識。他在基礎教育階段就大膽進行新課改,結合學校的傳統和優勢、學生的興趣和需要,組織學校教師,由他本人和林輝爵、黃能負責編寫,由廣西大學的袁少芬、韋家朝負責編審,完成了《京族鄉土教材》,在澫尾和山心的學校推廣使用,把京族傳統文化引進課堂,激了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興趣,增強了學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和傳承民族文化的責任心。組建於1997年的帆板隊多次在國內重大比賽中為防城港市捧回七枚金牌、四枚銀牌、兩枚銅牌,並為廣西區帆板隊輸送了兩名隊員。因其在民族教育上的突出貢獻,林秀貴於2001年獲第三屆“全國各族青年團結進步優秀獎”。2003年,京族小學與澫尾村的京族中學合併,成為一所九年一貫制的民族學校,並改名為“東興市京族學校”。2003年8月,林秀貴調至東興市第二小學后,《京族鄉土教材》停止使用。但他開啟了將民族文化融入國家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教育改革實驗,京族學校實施“民族文化進校園”活動,開設了越南語聽說等校本課程。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京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京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7.第十章京族有影響的文化人物(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