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十章京族有影響的文化人物(2)
杜光輝回到鄉里之後,豐富的人生閱歷使他思想開明,見識廣博,抗法鬥爭使他更加意識到京族文化教育的重要性。1906年左右,他與黃志光等人在澫尾的哈亭創辦了私塾,招收京族子弟,主要進行基本的識字教育,同時也通過大量的故事敘講灌輸一些新知識新思想。他是澫尾私塾教育的開創者,晚年致力於民族教育事業而被後世所敬仰和垂念。積極為群眾排憂解難,在當地口碑甚佳,於1928年卒於萬尾,享年88歲。
至今民間仍流傳有杜光輝的許多戰鬥故事和傳奇演繹。流傳較廣的有“漁村抗暴”、“黃豆計”、“崖懸飛兵”、“孤排渡海”等四個小故事,表現杜光輝用兵如神,出奇制勝。杜光輝帶領漁民抵抗盜匪,用陷阱、竹籤樁和疑陣抗擊匪徒的騷撓,打退山匪的侵襲;他用黃豆計,把穿着高統皮靴的法國侵略軍打得前仰后翻,一敗塗地;如此等等妙計數不勝數。敵人誓上天入地也要抓到他。杜光輝在一次戰鬥中身負重傷,昏迷被抓,法寇用漁船把他裝載過海,丟在安南一個無人孤島上。他醒了過來,以野果野菜充饑,在安南漁民幫助下扎竹排划回澫尾島,繼續與黑旗軍一道抗擊法寇。這些神乎其神的故事,表明了京族群眾對這位抗法英雄的崇敬,其傳奇一生被廣大京族人民傳誦乃至神化。至今,澫尾村杜姓降生童將其奉為“祖師神”。澫尾哈亭還有其牌位,唱哈節還有一項內容專門謳歌懷念他。
現代有影響的文化人物
京族於現代出現的有影響的文化人物主要有蘇錫權等。
蘇錫權,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生於澫尾島貧苦漁民家庭,自幼給人家放牛。因秉性善良,天資聰穎,深得當時在村裡辦私塾的杜光輝和黃志光的賞識,獲准免費入私塾讀書。凡先生講過的《百家姓》、《三字經》、《增廣賢文》、《龍頭鞭影》以及許多鄉土傳說、民間故事,他都能銘記在心,出口成誦。14歲時到幾十裡外的東興鎮當商店小夥計,老闆范先梧見他勤快、憨厚,兩年後介紹他到沖朴中學當校役。這期間,他每天都悄悄拿着板凳到教室後面旁聽。22歲結婚後回澫尾做些“小海”為生。他目睹鄉親貧窮落後沒有文化,便於30年代以自學的知識在島上辦起私塾,為京族文化教育事業做出了貢獻。
蘇錫權對京族文化的另一個貢獻是:他記憶超強,把流傳在京族三島的民間故事、民歌、諺語銘刻在心,出口成章。解放后,他為各種報刊、書籍提供了八十多篇()故事、民歌,被人稱為“京族民間文學的詞典和資料庫”。
蘇善輝,生卒年不詳。中國京族祖傳六代獨弦琴藝人,是京族三島有歷史記載的演奏此樂器最早、最為傑出的祖傳獨弦琴大師。《廣西日報》是這樣記述他的:“京族當代有記載的第一代琴手是蘇善輝,生於上世紀(19世紀)上半頁、他的獨弦琴曲和江南阿炳一樣傳奇。蘇善輝的高徒何紹,使京族有了獨弦琴樂譜。他改良了獨弦琴,把多種樂器的特點融於一弦之中,使獨弦琴走入當代人的生活……”
阮世和(1914—?),民間樂師。少年學藝,尤擅製作和演奏獨弦琴,其演奏技巧熟練,音韻圓滑,優雅抒,婉轉迂迴,悠緩動人。常奏曲目有《高山流水》、《騎馬》等。上世紀50年代和民間藝人蘇善輝一起,登上廣東省中山紀念堂演奏了獨弦琴《高山流水》。他在京族獨弦琴文化的保存和人才培養上功不可沒,使得京族獨弦琴藝術後繼有人。
黃成金(1911—?),女,民間歌舞藝人。十二歲從父學藝。因其聰明勤奮,很快就能熟練地表演“哈節”禮儀中所有歌舞節目,是澫尾哈亭有資料記載的第一代哈妹,在當地很有影響。她表演的《進香歌》、《燈舞歌》、《採茶摸螺歌》、《花棍舞》等十幾個節目,不僅具有十分濃郁的民族風格,而且技藝精湛。現已傳授給青年一代。在繼承和展民間藝術偉大工作中做出了貢獻。由她指導排練並參加演出的節目在1957年廣東省第一屆少數民族文藝會演中獲得好評。1958年在湛江地區文藝會演中獲優秀節目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