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十章京族有影響的文化人物(3)
當代有影響的文化人物
李英敏,原名何世權,1917年1月17日出生於廣東肇慶縣,祖籍廣西北海,祖上以打魚為生。***李英敏的母親王四姑是個有些文化教養的漢族女子,李英敏的父親則有幸接受高等教育,在廣東高等師範學堂(即中山大學前身)畢業,曾加入了孫中山的中國同盟會,參加過黃興領導的欽廉州和鎮南關(今友誼關)武裝起義,辛亥革命后在革命軍中擔任秘書等職。較好的家庭條件使得李英敏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父親闖蕩革命的精神種子已經播撒在小英敏的心田。1927年,他考上合浦縣立第一高等小學。受“五四運動”和大革命風暴的影響,他小學時代在具有革命思想的馮道先老師的指導下,既讀古典章回小說,也讀新文藝作品,如魯迅的《吶喊》、郭沫若的《女神》等等。1933年高中時期是他文學創作的起步,他學習寫作詩歌、散文、遊記、小說、民間故事,積極向大刊物投稿,小有收穫。高中師範科畢業后,先後在西場中心小學和合浦一中當教員和職員。1935年從廉州中學高中師範科畢業后,先後在西場中心小學和合浦一中當教員和職員。1936年開始表作品,在鄒韜奮主編的《生活日報》上以“微晨”的筆名表了一篇紀念魯迅的文章並獲獎,文才初露。因年代久遠,且時至戰爭年代,該文章沒能保留至今。同年9月,李英敏參加了進步組織“中國青年抗日同盟”(簡稱“中青”),旋即又被黨組織安排回家鄉北海開展地下工作,開始投身革命。1937年春回到家鄉,他以中學教師身份為掩護,開展有組織的活動。是年9月正式加入中國**。1940年6月,李英敏調離欽廉地區去海南島的敵戰區工作,從此以筆名“李英敏”出現。海南島l0年游擊戰爭生涯,使他從一介書生磨鍊成文武雙全的革命戰士。
新中國成立后,李英敏奉命調入中國文化部電影局從事電影劇本創作,開始了作為作家的職業生涯。1952年8月他他結合自己10年游擊生活的積累先後創作了劇本《椰林曲》(與陳殘雲合著)、《南島風雲》等。《椰林曲》衝破了當時許多革命戰爭題材影片寫“”的禁區,細膩地描寫林媽一家的戀人、夫妻和父女。劇本在人物塑造方面更大膽地闖入了一個禁區,寫一名老**員,不敢接受穿越敵人封鎖線的任務后成了可恥的叛徒,而另一個漁民出身的偽甲長在關鍵時刻反而挺身而出在掩護游擊戰士穿越敵人封鎖線時壯烈犧牲。這也是中國第一部描寫革命戰爭中人性的複雜的電影。該片1957年上映,令觀眾耳目一新。寫於l954年的電影劇本《南島風雲》,是取材於海南島抗日戰爭時期**領導下的抗日游擊小分隊的故事。劇本不僅僅展示鮮血和痛苦,可貴的是進入到對人類生存環境的思索,對人類感的審視,對人生價值的追求。電影於1955年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攝製,放映后在全國產生很大的反響。周恩來總理當面對作者說:“影片不錯,生活氣息很濃,很動人。”[李英敏:《聞雞起舞》,載《廣西黨史》,l997年第5期。]該片獲得了文化部(1949—1955)優秀影片獎。該影片還由中國電影出版社出版了劇本的單行本。此後,對《南島風雲》的好評如潮。李英敏於1956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他也應邀多次在《大眾電影》和《人民日報》上表談創作經驗的文章。《南島風雲》成為李英敏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他不僅僅聲名鵲起,還達到了他一生文藝事業的頂峰。
在隨後出現的“反右擴大化”和“文化大革命”政治運動中,李英敏受到了衝擊,被下放廣西“勞動改造”二十餘年。他在這艱苦的條件下堅持了文學創作,寫出了不少小說作品。從l958年到l966年的8年問,他的作品總計有:電影文學劇本《五指山之歌》,中短篇小說40多篇,散文和報告文學數十篇,長篇小說(與陳殘雲合著)《秋霜紅葉》20萬字(寫女英雄劉秋菊),長篇小說《王國興傳奇》10萬字,長篇小說《小手槍》8萬字。十分遺憾的是,上面這些小說除了少量表以外,多數未來得及整理的原稿,就在突如其來的“文化大革命”中被“革”了“命”,永遠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