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眺望廣闊的大地(1)

1.眺望廣闊的大地(1)

北方的西伯利亞

先大略看一眼“中央歐亞大陸”吧!不管怎麼說,在我們的意識中,一直都存有國界線的概念,尤其世界地圖或地球儀常用顏色區分國家,讓人更容易把國家當做單位來思考。***

然而,“國界線”這個概念是近代才形成的。就算是歷史久遠的國界,也頂多是300年前的產物,不用很仔細計算,幾乎大半界線是在近半世紀才確立,甚至在這四五年,有些更在這一兩年才劃定。甚至是“國界線”這個概念本身,歷史也不長久。因此希望讀者可以忽略國界線這回事。

以大範圍觀之,可分為北、東、西三個部分。“北”,為面向北極海的廣大西伯利亞,是斜度輕微的低海拔平地,除了僅有地衣類植物覆蓋地面的極北方,北緯70度以南的地區寒冷稍減,從北極海來的濕氣剛好吹到這裏,因此形成大片的針葉樹林地帶,西邊延伸到歐洲,是地表範圍最廣的“綠化地帶”(greenbelt)。

在短暫的夏日,鄂畢河(obriver)、葉尼塞河(yeniseiriver)等諸河彙集往北流,氣候意外地炎熱,水邊更是容易成為蚊蟲、病原細菌的溫床。然而嚴寒且漫長的冬天,更是可怕。所有的地面都被雪覆蓋,眼目所及彷彿是“白化”的世界,河川及湖泊都結冰了,蚊蟲細菌也靜止了,這時若用雪橇類交通工具代步,反而較方便。

自古以來,當地的居民為亞洲系人種,大多以狩獵、打魚維持生計,族群的規模不大,成點狀散居各地,國家或軍事之類的話題離他們很遙遠。

這樣的形在16世紀末左右出現逆轉,脫離蒙古掌控的沙皇俄國看中了這塊土地,當時的先遣部隊是俄羅斯邊境民族——哥薩克人(cossacks),從中亞到東方的“派遣軍”,大多是這些少於千人的小規模部隊。

他們裝備了簡單的槍炮彈藥,對“森林之民”、“河川之民”的西伯利亞人來說,卻是威力強大的武器。當時由蒙古、突厥系民族建立的小規模政治勢力“西伯汗國”落敗后,廣大北方的東部就被俄羅斯帝國一舉在握,他們將當地命名為“西伯利亞”。

17世紀時,俄羅斯的領土已經擴及太平洋海岸。“西伯利亞”於俄羅斯,不過是除了毛皮外就毫無經濟價值的土地,但在地圖上可膨脹為範圍廣闊的版圖。

此時,西歐進入“大航海時代”(這是近幾年日本創造的詞彙,不見得世界通用),俄羅斯則往北方大地的東邊擴張。雖然往海洋或陸地推進的方向不一致,但他們所遭遇的對手勢力都不強,俄羅斯帝國先是企圖擴大“亞洲”版圖,西歐的“國界線”大致劃在海外,俄羅斯則在內陸,且大抵在此時開始將目光轉向歐洲。

蒙古高原的雙重結構

雖然差異並非那樣明顯,但在此姑且將西伯利亞南方分為“東”、“西”兩部分來說明。東半部有幾座高地,鄰接的南方是類似桌台隆起的蒙古高原,範圍相當廣大,不僅包括現今的蒙古國(舊稱蒙古人民共和國,外蒙)擴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內蒙古自治區、河北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一部分,還有俄羅斯聯邦的布里亞特共和國(republicofburyatia)、圖瓦共和國(thetyvarepublic)、哈卡斯共和國(republicofkhakassia)、阿爾泰共和國(altairepublic)等,從自然環境或歷史面向,這些地方都可被視為一個整體。

蒙古高原是由東邊的興安嶺及西海的阿爾泰山兩大山脈圈圍出來的土地,四周的“斜面”是壯觀得讓人屏息的外緣。北邊涵蓋因古老神話而聞名的貝加爾湖(lakebaikal)大片腹地,湖水為森林所環抱,往北下傾。

興安嶺東邊山麓、朝東北平原低斜的平坦“大斜面”,曾是牧民的所在地,隨着採行“封禁政策”的清朝衰落,農民開始北上。從牧區轉為農牧,再漸變成農耕地,短短一個半世紀左右就如同滄海桑田,而今,在此重演中國北部實行粗放農耕后大多數土地沙化的惡果,因此如何防止越來越多的土地化為沙漠,已成燃眉之急的課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游牧民的世界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游牧民的世界史
上一章下一章

1.眺望廣闊的大地(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