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司馬遷眼中的當代史(8)

16.司馬遷眼中的當代史(8)

接下來的敘述無論如何都會變得較為繁雜,在此先請各位見諒,再次以近乎直接引用司馬遷原文的方式說明。為了說明上的方便,將內容切割為幾個部分:

1匈奴國家設置左右賢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將、左右大都尉、左右大當戶、左右骨都侯。

2匈奴以“屠耆”代表“賢”,並且習慣上將太子列為左屠耆王。

3從左右賢王以下到當戶為止,大者有萬騎、小者則為數千名騎兵,凡二十四長分稱為“萬騎”。

4各種大臣皆為世襲制。呼衍氏、蘭氏,之後還有須卜氏,這三個姓氏為匈奴的貴族。

5大致上左方的王及將都位於東方。較上谷郡(從現今北京市越過八達嶺的西北附近廣闊地域)更東邊緣處、東邊與穢貉及朝鮮相接。右方的王及將則是位於西方。較上郡(位於現今西安市的遠北方向、在陝西省北半部的廣闊地域)以西一帶,與月氏、氐、羌相接。單于的王庭則是位於代、雲中(現今大同市一帶)。

6雖然各自擁有分封地並逐水草而遷徙(徙也是移動的意思),左右賢王及左右谷蠡王位居最大,左右骨都侯則是政治輔佐者。

7大致上二十四長也是擁有千長、百長、什長、裨小王、相、封都尉、當戶、且渠等部屬。

綜觀1到7的說明可以知道,完成草原統一大業的匈奴國家建立了驚人且完整的軍事、政治、社會組織。

先以縱切面來看整體,匈奴國家是以十、百、千、萬的十進製法體系貫通的金字塔結構組織。其中成為最大單位的“萬”,也就是萬人隊,實際上是可提供從數千名到一萬名騎兵的團體。當然是其背後的各個騎兵們的家族。

這個最大單位集團的指導者(就現代風格而,或許也可說是領袖或長)被稱為“萬騎”。這些人合計有二十四位。也就是在歷史上相當著名的匈奴“二十四長”。

接着以橫切面來看匈奴國家,被二十四名“萬騎”率領的二十四個萬人隊伍,被分為左、中、右三大部分(回過頭來說,就如同前述說明般,在太子時代的冒頓從月氏處脫逃、生還后,從其父頭曼手中接過“萬騎”。若從這件事來看,萬人隊的編製及擔任其指揮官的“萬騎”之地位,應該是從草原統一時代之前就存在了)。

站在蒙古高原朝南看的話,左就是東、右就是西。總之,左、中、右就是東、中、西。也就是說匈奴國家在東方、中央、西方進行大幅展開(若用後代的表現方式說明的話,也就是左翼、中翼、右翼)。

司馬遷在此將已成為漢朝宿命強敵之匈奴帝國當時的所有大致狀況做了精湛說明。例如:將匈奴帝國根據地蒙古高原的自然形勢以近乎完美般依據東方、中央、西方三個橫向結構形成國家的說明:以及用宛如鶴鳥張開翅膀般,描述這個由三大部分組成的整體從北方欺壓包圍南方中華地域所造成的龐大威脅及壓力。

另一方面,漢朝則是將包含都長安在內的關中地區作為“內地”,而其以外的中華各地域作為所謂“藩國”,並由此組成“內外”雙層構造。匈奴與漢朝這兩個並列的帝國,是具有完全不同景象及趣味的國家。

關於匈奴帝國的三大地區分別涵蓋的地域及其領有的“萬騎”們成員,雖然欠缺詳細內容,但還是可以從記述中看出某種程度的端倪。尤其是5及1的記述。

先,左屠耆王也就是左賢王所指揮的東方部隊,從位於司馬遷生存時代之漢朝東北邊境的上谷郡邊界開始,延伸到相當東邊處,據稱居然包含到朝鮮半島北部地域。

以左賢王為頂點的匈奴國家“左翼”,是從蒙古高原東邊界線的大山脈——興安嶺一帶開始,並進一步地涵蓋整個滿洲地區的廣闊地域。在這個地域中,左賢王之下的左谷蠡王、左大將、左大都尉、左大戶等“左方”“萬騎”,持續統領以千長、百長、什長三階為基準組織的部族居民以及被翻譯成中文“分地”的游牧領域,並分散成一排居住其間。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游牧民的世界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游牧民的世界史
上一章下一章

16.司馬遷眼中的當代史(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