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二大澤龍方蟄,中原鹿正肥

四二大澤龍方蟄,中原鹿正肥

正當李密如火如荼地在河南開展他的反隋大業的這一年、也是楊廣沉浸在江都的溫柔鄉中樂不思蜀的這一年,在河東、隴西、河西、江南等地迅速崛起了一個個割據政權。

他們是劉武周、梁師都、郭子和、薛舉、李軌、蕭銑……還有一個就是李淵。

這是意欲顛覆隋帝國的第二波力量。相對於大業七年到大業十二年的那一波反隋浪潮,大業十三年掀起的這一波顯然動靜更大、來勢更猛。而且,這幾個核心人物的能量和號召力,也遠比此前的那些暴民更為巨大。

因為,他們不是泥腿子。他們都來自隋帝國的軍隊內部和社會上層……劉武周,馬邑(今山西朔州市)人,少年時“驍勇善射,交通豪俠”,其兄劉山伯屢屢詈罵:“汝不擇交遊,終當滅吾族也!”(《舊唐書·劉武周傳》)劉武周忍受不了嚴厲的管束,遂離家出走,到了東都洛陽,投於太僕卿楊義臣帳下,其後隨軍東征高麗,以軍功授建節校尉。

當上軍官后,劉武周衣錦還鄉,調任當地的鷹揚府校尉。馬邑郡太守王仁恭視其為英雄,對他大為賞識,讓他當了自己的親兵隊長。不久之後,劉武周因職務之便與王仁恭的侍妾私通,由於擔心事情泄露,又見其時天下大亂,遂心生異志,在郡城中大造輿論:“今百姓飢餓,死人相枕於野,王府尹居然緊閉糧倉,不加撫恤,這豈是為民父母應有的做法!”劉武周別有用心的煽動很快產生了效果,往日交遊的十幾個同郡豪傑馬上前來投奔。劉武周隨即與他們一起設計刺殺了王仁恭,然後開倉賑糧,傳檄全郡,迅速糾集了一萬多名部眾。劉武周自稱太守,並遣使奉表投靠了東突厥。

大業十三年二月,隋雁門郡丞陳孝意與虎賁郎將王智辯一同出兵討伐劉武周,將其包圍在桑乾鎮(今山西朔州市東南)。東突厥即刻出兵援助劉武周,共同擊敗了隋軍。王智辯被斬於戰陣之中,陳孝意倉惶逃回雁門。

三月中旬,劉武周率軍攻佔了樓煩郡(今山西靜樂縣),並襲取汾陽行宮,將其中的隋朝宮女悉數俘獲,獻給了東突厥。始畢可汗隨即送給劉武周一批戰馬作為回報。劉武周自此兵勢大振,很快又攻佔了定襄郡(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不久,始畢可汗煞有介事地封其為定楊可汗,並頒發給他一面狼頭大纛。

大業十三年三月下旬,劉武周登基稱帝,改元天興。

梁師都,夏州朔方(今陝西橫山縣)人,世代為郡中豪族,他本人曾在隋軍中擔任鷹揚郎將。大業十三年春,梁師都率數十名徒眾刺殺郡丞唐宗,據郡而反,並自稱大丞相,北連突厥。隋將張世隆領兵討伐,被梁師都打敗。不久后,梁師都率部接連攻陷雕陰郡(今陝西綏德縣)、弘化郡(今甘肅慶陽縣)、延安郡(今陝西延安市)。有了地盤,又有突厥相助,梁師遂有恃無恐,於大業十三年三月登基稱帝,國號為梁,定都朔方,改元永隆。

東突厥的始畢可汗也送給了他一面狼頭大纛,封其為大度毗迦可汗。隨後,梁師都引突厥兵侵入河套,攻破了鹽川郡(今陝西定邊縣)。

郭子和,同州蒲城(今陝西蒲城縣)人,曾在隋禁軍左翊衛任職,因被指控犯罪而貶謫到榆林郡(今內蒙古托克托縣)。郭子和被貶到這裏時,正逢當地爆發大規模飢荒,人心思變,郭子和便暗中結交了十八個不怕死的弟兄,攻擊郡城,生擒了郡丞王才,以不恤百姓之罪將其斬首,並開倉賑糧。

隨後,郭子和自稱永樂王,改元正平;南連梁師都,北附東突厥,並與梁師都易子為質。不久,始畢可汗封郭子和為平楊天子,郭子和堅辭不受,始畢可汗改封其為屋利將軍。

薛舉,河東汾陽人,隨其父徙居金城(今甘肅蘭州市)。史書稱其“容貌魁偉,兇悍善射,驍武絕倫,家產巨萬”,並結交眾多豪傑,“雄於邊朔”。

(《舊唐書·薛舉傳》)薛舉早年任金城府校尉,到了大業末年,隴西(隴山以西)一帶百姓飢餒,叛亂蜂起,金城縣令郝瑗徵召了數千名士兵,命薛舉率領,負責討伐地方叛亂。大業十三年四月三日,郝瑗舉行了一個出征儀式,大擺酒宴為薛舉壯行。宴席進行到一半,鎧甲剛剛分發到士兵手上,薛舉就與其子薛仁果和十三個黨羽在儀式上突然劫持了郝瑗,隨後發兵將郡縣官吏悉數收捕,並開倉賑糧。兵變后,薛舉自稱西秦霸王,改元秦興,封長子薛仁果為齊公、次子薛仁越為晉公,同時招攬四方變民,剽掠官府戰馬,勢力迅速壯大。

大業十三年夏,薛舉親率二千精銳襲擊枹罕郡(今甘肅臨夏市)。守將皇甫綰率所部一萬人出城迎戰。薛舉一馬當先沖入敵陣,部眾緊隨其後,大敗隋軍,並一舉攻克枹罕。當時,羌人部落酋長鍾利俗擁兵兩萬據守岷山(今甘肅舟曲縣西),見薛舉勢大,遂率部歸附薛舉。

薛舉兵威大振,遂進封薛仁果為齊王、授東道行軍元帥,封薛仁越為晉王、授河州(枹罕改河州)刺史,隨後攻城掠地,所向披靡,連克西平(今青海樂都縣)、澆河(今青海貴德縣)二郡,數日間盡有隴西之地,部眾增至十三萬人。

大業十三年七月,薛舉登基稱帝,同時建立宗廟社稷。

李軌,武威姑臧(今甘肅武威市)人,為人機敏,博覽群書,家境富裕,常賑濟貧困,頗為鄉人稱道。大業末年,李軌任鷹揚府司馬。其時薛舉起兵金城,縱橫隴西,李軌與同郡好友曹珍、梁碩等人商議說:“薛舉殘暴,必來侵擾,郡官庸怯,無以御之。而今我等應當同心戮力,保據河右,靜觀天下之變,豈能甘於束手就擒、妻離子散?!”於是,李軌與眾人共謀舉兵。可大家推來讓去,誰也不想當首領。曹珍對眾人說:“常聞圖讖云:‘李氏當王’!而今天李軌在此,這難道不是天命嗎?”李軌遂被推為共主,隨後聚眾起事,劫持郡丞韋士政和虎賁郎將謝統師,據守郡城。

大業十三年,李軌自稱河西大涼王,改元安樂,設置百官,並於次年登基稱帝。

蕭銑,後梁宣帝曾孫,祖父蕭岩是後梁明帝蕭巋之弟,開皇初年叛隋降陳,陳朝滅亡后被隋文帝楊堅所殺。此後家道中落,到蕭銑這一代,家境已十分貧寒。蕭銑從少年時代起,就靠替人抄書勉強餬口,同時孝養母親。直至楊廣登基,太子妃蕭氏冊立為皇后,蕭銑才依靠外戚的關係被任命為羅川(今湖南湘陰縣東)縣令。

大業十三年,巴陵郡(今湖南嶽陽市)的一批少壯軍官董景珍、雷世猛等人密謀起兵反隋,可他們自忖人微言輕,缺乏號召力,於是遣人致意蕭銑,要推他為共主。

早有復國之思的蕭銑大喜過望,當即回信:“我之本國,昔在有隋,以小事大,朝貢無闕。乃貪我土宇,滅我宗祊,我是以痛心疾首,無忘雪恥。今天啟公等,協我心事,若合符節,豈非上玄之意也!吾當糾率士庶,敬從來請。”(《舊唐書·蕭銑傳》)當天,蕭銑就募集了數千名士兵,自稱梁公,同時改易隋朝服色,建立梁朝旗幟,隨後率眾前往巴陵與董景珍等人會合。遠近變民紛紛來附,起兵五日,部眾已達數萬人。

蕭銑到達巴陵后,築壇告天,自稱梁王,改元鳳鳴;次年四月,蕭銑稱帝,國號為梁,同時設置文武百官,一切典章制度皆依梁朝舊制。

公元617年,大隋帝國山河裂變、乾坤倒轉,一個又一個亂世英雄爭先恐後地浮出了歷史水面。

很顯然,這些身處帝國上層的軍官、富豪、貴族、前朝後裔起兵的目的,與前期造反的那些底層民眾截然不同——他們不是為了向朝廷爭取生存權,而是為了向楊廣爭奪統治權!所以一旦起兵,他們便會迫不及待地分疆裂土、稱帝稱王,向隋王朝的統治合法性發起強烈的挑戰。

此外,這些原本便已掌握了一定的政治和經濟資源、並且擁有相當軍事實力的新一波叛亂者,在戰場上的表現也遠非前期的那些農民軍可以比擬。親自參與過隋末大起義的魏徵,就曾在他編撰的《隋書》中,對農民軍的戰鬥力作過這樣的評價:“彼山東之群盜,多出廝役之中,無尺土之資,十家之產,豈有陳涉亡秦之志,張角亂漢之謀哉!皆苦於上欲無厭,下不堪命,饑寒交切,救死萑蒲。莫識旌旗什伍之容,安知行師用兵之勢?!但人自為戰,眾怒難犯,故攻無完城,野無橫陣,星羅棋佈,以千百數。豪傑因其機以動之,乘其勢而用之,雖有勇敢之士,明智之將,連踵復沒,莫之能御。”所以,從大業七年到大業十二年間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充其量只是拉開隋帝國滅亡的序幕而已。最終能夠顛覆隋朝社稷、重建帝國政治、決定歷史走向的,只能是貴族!

如果說,四年前首義失敗的貴族楊玄感就像是第一根出頭的椽子,那麼這些繼起的貴族和精英們,則像是從四面八方射出的利箭,在同一時刻飛向了同一個政治標靶,讓隋王朝幾乎在一瞬間喪失了政治號召力,並且在軍事上面臨接踵而來的強大威脅和顧此失彼的巨大危險。從大業十三年開始,駐紮在各地的帝國軍隊只能在多條戰線上各自為戰,根本無法集結起像當初聚殲楊玄感那樣的優勢力量。面對這些來勢兇猛的割據政權,隋朝的政府軍只能從初期的主動進攻紛紛轉入戰略防禦,惟求確保所轄郡縣的一時之安,再也無力實施大規模的圍剿和有效的反攻。

隋王朝的天下已經岌岌可危。

大澤龍方蟄,中原鹿正肥!

四方群雄躍躍欲試,最終究竟鹿死誰手?

大業十三年五月,一個擁兵一方、實力雄厚的封疆大吏,在耐心地蟄伏數年、冷靜地縱觀天下大勢之後,終於遲緩而堅定地出手了。

他,就是李淵。

李淵是典型的門閥世族出身。他的祖父李虎是西魏“八柱國”之一,官至太尉、尚書左僕射。父親李昞官至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北周建德元年(公元572年),李昞卒,年僅七歲的李淵襲爵唐國公。由於李淵的母親與獨孤皇后是親姐妹,所以隋朝建立后,姨父楊堅和姨母獨孤后對李淵很照顧,於開皇元年任命他為天子的近身侍衛——千牛備身,後來又讓他在畿輔地區和西北的戰略要地歷練,輾轉擔任譙、隴、歧三州刺史。

大業九年初,李淵從地方太守任上被調回朝中擔任衛尉少卿,其時正逢楊廣二征高麗,李淵趕赴懷遠鎮,負責督運糧草軍需。途經涿郡時,李淵與好友、煬帝近臣宇文士及進行了一次密談,“言天下事”。儘管李淵與宇文士及的具體談話內容史書無載,但從事後來看,此時的李淵隱然已有問鼎天下之志。

不久,楊玄感叛亂爆發,李淵被緊急調回弘化(今甘肅慶陽市)擔任留守,並主持潼關以西十三郡的軍事。李淵遂按下起兵之意,靜觀事態變化。大業十一年四月,李淵轉任山西、河東討捕使,負責鎮壓當地叛亂。因平叛得力,於次年出任太原道安撫大使,同年年底又升任太原留守。

對李淵而言,太原無疑是他開創帝王大業的理想根據地,因為此地不但糧餉充足,戰略地位十分突出,而且還是五帝時期聖君唐堯的發祥地,恰與李淵“唐國公”的爵銜相契,所以自從以安撫大使的身份進駐太原后,李淵便已“私喜此行,以為天授”。

(《大唐創業起居注》)大業十三年五月,李淵用計除掉楊廣安插在他身邊的王威和高君雅,並於六月正式起兵,自封大將軍,以裴寂為長史,劉文靜為司馬,以長子李建成為左領軍大都督、統率左三軍,次子李世民為右領軍大都督、統率右三軍,以四子李元吉為太原留守,然後揮師南下,兵鋒直指長安。

李淵一路勢如破竹,連克霍邑(今山西霍州市)、臨汾(今山西臨汾市)、絳郡(今山西新絳縣),於九月初進抵河東(今山西永濟市)。河東城扼守黃河渡口,可謂關中門戶,其戰略地位十分突出。此城長期由屈突通經營鎮守,防禦極為嚴密,且地勢險峻,易守難攻。李淵率部圍攻多日不果,遂留下部分兵力繼續圍攻,然後與李建成、李世民親率主力,渡河入關。

李淵一進入關中,各地隋朝官吏立刻望風而降,紛紛獻出所轄郡縣。其中,華陰縣令李孝常獻出了下轄的永豐倉,極大地滿足了義軍的糧草和物資需求。

九月末,李淵集團展開了一系列軍事行動,開始縮小對長安的包圍圈:李淵率主力從馮翊郡(今陝西大荔縣)西進;劉弘基、殷開山率軍六萬,南渡渭水,進駐長安故城(漢長安);李世民率十三萬人進駐阿城(秦阿房宮故址);李建成率部從新豐(今陝西臨潼縣)直驅長安。

十月四日,各路大軍共計二十餘萬集結於長安城下。李淵不斷遣使,向隋長安留守衛文升等人表明自己“匡扶社稷”的立場,可衛文升不予理睬。

十月二十七日,李淵大軍開始攻城。十一月九日,義軍將領雷永吉率先攻上城牆,李淵大軍同日攻克長安。進入長安后,李淵命李建成和李世民封存宮廷府庫,收取隋朝的檔案圖籍,嚴禁士兵燒殺擄掠。

十三歲的代王楊侑躲進了東宮,身邊的所有侍從全部作鳥獸散,只有侍讀姚思廉一人留在楊侑身邊。義軍士兵攻進東宮,準備衝上大殿時,姚思廉挺身護住楊侑,厲聲喝斥說:“唐公舉義是為了匡扶帝室,爾等不得無禮!”到了這一步,姚思廉為了保住代王的小命,也只好代表朝廷承認現實,老老實實陪李淵玩一場“匡扶帝室”的政治秀了。

隨後,李淵畢恭畢敬地把代王楊侑從東宮接到了大興宮,然後自己住到了舊長安的長樂宮,以示君臣之別,同時廢除了隋朝原來的所有法令,另行頒佈了過渡時期的十二條約法。

十一月十一日,李淵逮捕西京副留守陰世師、骨儀等十多人(衛文升已於數日前憂懼而亡),宣佈了他們“貪婪苛酷、抗拒義師”等多條罪狀,隨後將其斬首。除了這十幾個“首惡元兇”之外,李淵對朝中百官都極力加以安撫,對長安百姓也是秋毫無犯。

十五日,李淵奉代王楊侑登大興殿,即皇帝位,是為隋恭帝,同時改元義寧,遙尊遠在江都的楊廣為太上皇。

十七日,新天子楊侑授予李淵“黃鉞”、“符節”,任命他為大都督、尚書令、大丞相,進封唐王,以武德殿為丞相府。

十八日,榆林(今內蒙古托克托縣)、靈武(今寧夏寧武市)、平涼(今寧夏固原縣)、安定(今甘肅涇川縣)等郡皆派遣使節入京,尊奉新天子和新朝廷,實際上就是歸附了李淵。

十九日,楊侑下詔:帝國所有政治、軍事事務,全部文武官吏的任免,朝廷的一切法令刑賞,全部交由丞相府管轄;只有祭祀天地和宗廟社稷的事務,才向天子奏報。

稍後,李淵任命裴寂為丞相府長史、劉文靜為司馬,封李建成為世子,李世民為秦公,李元吉為齊公。

一場“匡扶帝室”的政治秀就這麼轟轟烈烈地開演了。雖然所有人都知道,十三歲的小皇帝楊侑只不過是這場政治表演中的一個道具,唐王李淵才是這個新朝廷真正的主宰,但是這場演出卻不是可有可無的。因為,這是中國歷史上每一個篡位奪權的人都必須遵循的潛規則。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隋帝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大隋帝國
上一章下一章

四二大澤龍方蟄,中原鹿正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