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鯨斗殃蝦(3)

第9章 鯨斗殃蝦(3)

第9章鯨斗殃蝦(3)

在“適當的時候”獨立

國務院在告訴李承晚沒有資格代表任何“政府”時,絲毫也不忸怩作態。朝鮮是許多被拋棄的國家之一,其未來將由和平來解決。在1942年,朝鮮問題並未列在任何人優先考慮的清單上。

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像他的親戚西奧多一樣對民族主義的朝鮮人缺乏尊重。在1943年舉行的德黑蘭會議上,他告訴蘇聯領導人約瑟夫·斯大林,朝鮮人“還不具備行使和維持一個獨立政府的能力,而且……他們應該經過40年的監護”。在同年晚些時候舉行的一次會議上,羅斯福、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和中國的蔣介石發表了一份正式公報,它反映出羅斯福的悲觀論調:“軫念遭受奴役的朝鮮人民,前述的三大國(美國、英國和中國)決定在適當的時候給予朝鮮自由和獨立(着重號為引者所加)。”

在李承晚和其他朝鮮民族主義者看來,“適當的時候”這個措辭是一種露骨的侮辱,朝鮮這隻小蝦又在鯨魚廝殺中進退維谷。李承晚憤怒地責問美國國務院,盟國有什麼權力阻止朝鮮獨立?

羅斯福對朝鮮缺乏熱情,這並沒有改變他阻止蘇聯戰後在朝鮮發揮統治作用的意圖。根據國務院的秘密文件,羅斯福力圖推行一項廣泛的外交策略來達到這一目的。比如,他對國務卿科德爾·赫爾說,朝鮮“可以置於國際託管之下,由中國、美國以及其他一兩個國家參加”。國務院其他計劃文件甚至走得更遠,它們要求戰後由美國對朝鮮實行統治,這意味着美國應該在武力解放朝鮮的問題上發揮作用。1944年3月,國務院的一份計劃文件指出:“美國參與在朝鮮及其周邊發生的軍事行動,將大大加強它在臨時政府的內政和國際監督中所發揮的主要作用。”該報告預計美國可能要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對朝鮮實行軍事佔領,而且可能會與將佔領這個國家“相當一部分面積”的蘇聯一起,共同實行軍事佔領。兩個月以後,即1944年5月,另一份文件警告說,如果蘇聯人獨自佔領朝鮮,“美國將認為這會危及未來太平洋的安全”。這份文件以及其他文件都提議,任何佔領必須通過一個由各方參加的中央政府實行,而不是幾個區域性政府分治。

朝鮮終於被納入了廣闊的太平洋戰區的戰略規劃之中,以此作為吸引蘇聯對日作戰的誘餌。這裏需要擺一下背景情況。由於當時蘇聯人正在東線同德國人展開殊死的戰鬥,因而甚至在珍珠港遭到攻擊、蘇聯的主要盟國美國和英國對日宣戰以後,蘇聯人依然在法律意義上與日本處於和平狀態。日蘇雙方都無意開啟戰端,前者被牽制在亞洲其他地區作戰,後者則無意開闢第二戰場。但早在戰爭初期,美國遠東地面部隊司令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就曾敦促他的華盛頓上司設法說服俄國參加太平洋戰爭。1941年12月10日,即珍珠港事件發生后的第三天,麥克阿瑟從他設在菲律賓的司令部向陸軍參謀長喬治·馬歇爾將軍發出一份陳情電報:

敵人在本戰區向菲律賓及其以東地區投入大量的海上和空中力量,從而使日本本土呈現虛弱,此間獲得的確切情報表明,敵人最為擔憂的莫過於俄國參戰。目前正是大好時機,從北部直接攻擊日本,這不僅可予敵以重創,並且將即刻緩解日本人南進的勢頭。……

趁敵忙於其延伸過度的早期空中行動,我發動總攻的黃金機會,此其時也。

這種請求並不現實,一方面是因為德國人正兵臨莫斯科城下,另一方面是因為馬歇爾不予考慮。但在1944年底,也就是將於第二年初在俄國克里米亞的雅爾塔舉行三大國戰略會議之前,這個問題又提出來了。國務院的計劃文件對蘇聯參戰的必要性表示贊同,不過措辭謹慎。此刻,陸軍部正忙於制訂一系列進攻日本本土的計劃,它擔心會付出慘痛的代價(有人估計,美國要犧牲100萬人)。兩年前,斯大林在德黑蘭會議上曾經含糊其詞地答應在“適當的時候”參加太平洋戰爭。現在,參謀長聯席會議敦促羅斯福讓斯大林履行諾言。陸軍部的情報官員們聲稱,欲消滅日軍主力,俄國參戰是“至關重要的”。聯席會議的參謀長們估計,德國投降后,對日本作戰還將持續18個月;而且,如果蘇聯人在美國進攻日本本土以前參戰,那麼盟軍就可以減少20萬人的傷亡。

對羅斯福的小圈子來說,減少如此之多的犧牲使美國有理由冒政治上的風險,也就是讓蘇聯有機會向日本控制的區域擴張。國務院為雅爾塔會議進行準備的官員認為,朝鮮是一件可以討價還價的抵押品。根據雅爾塔的工作文件,美國願意在戰後與英國和中國(以及蘇聯,但它必須參加太平洋戰爭)共同佔領朝鮮,但是文件強調美國應該“在佔領以及軍政府中發揮主導作用”。美國在朝鮮沒有長遠的利益,它所希望的是緩阻俄國對日本的任何插手。

朝鮮又一次成為鯨魚廝殺時被裹挾其中的一隻“小蝦”。

雅爾塔交易

1945年2月,富蘭克林·羅斯福乘船去雅爾塔時已經重病纏身。前一年夏天,一次中風使他的大腦受到損傷,他最後的致命發作只不過是幾周之後的事情。在橫渡大西洋和穿越地中海的十天旅途中,他一直待在艙室里。官方的解釋是總統患了“重感冒”,但是當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在中途停留站馬耳他港向他的老夥伴揮手致意時,本能地覺察到情況並非如此。丘吉爾感到總統看上去“體態虛弱、滿面病態”。

羅斯福在雅爾塔會議期間的身體狀況和他達成的協議,牽累了美國對外政策達30年之久。共和黨人抨擊說,一位思維紊亂的民主黨總統把東歐和亞洲大片土地“出賣”給了詭計多端的蘇聯領袖斯大林。在歷次會談中,這位蘇聯獨裁者不斷地變換臉譜:他在公眾場合迷人可愛,其程度不亞於他在暗地裏的冷酷無情。他還屢次三番地強調永恆的友誼。他在一次頻頻舉杯的伏特加酒宴上敬酒時說:“我們的聯盟……不會失卻親密無間的特徵……祝願這種聯盟強大和牢固。”

斯大林和盟國都懷着至高無上的一己利益來到雅爾塔。斯大林想在亞洲和歐洲建立“緩衝區”,也就是對莫斯科俯首帖耳的衛星國。有關歐洲的各種細節極為複雜,難以在此窮究深研。給予蘇聯在歐洲的“權利”,基本上是那些蘇聯紅軍已經奪取或是在戰爭結束前即可奪取的東西,這種既成事實誰都沒有充分的理由以期改變。

斯大林和羅斯福在一次私下會談中確定了亞洲的緩衝區。早些時候,斯大林曾經告訴美國駐莫斯科大使艾夫里爾·哈里曼,他參加太平洋戰爭想要得到的是“歸還”庫頁島南部和千島群島,他聲稱這些是1904年戰爭中被日本奪去的俄國領土(事實上,當時日本僅奪去庫頁島南部,千島群島是日本根據1875年自由談判達成的一項條約獲得的)。斯大林對羅斯福說,蘇聯在“滿洲”應擁有“特權”,因此他希望大連港國際化,蘇聯可把旅順港作為海軍基地,共同管理“滿洲”的中國鐵路。作為交換條件,蘇聯將在“德國投降后兩三個月內”參加對日作戰。

羅斯福避而不答,他說必須先同蔣介石協商,否則難以就港口和鐵路事宜做出承諾。但他對其餘的條件一概答應(這使得羅斯福的顧問查爾斯·波倫大為沮喪,他不贊成總統“背着我們的中國盟友”就“滿洲”進行交易。蔣介石的國民黨政府正遭到中國共產黨人的強大進攻,聽任蘇聯統治“滿洲”只會危害蔣介石的事業)。

但是,持波倫意見的僅佔少數。美國軍方,特別是太平洋戰區司令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強烈主張讓俄國人參戰。雅爾塔會議結束幾天以後,陸軍部派遣小保羅·L.弗里曼上校到麥克阿瑟的司令部向他通報這些決定。麥克阿瑟正忙着制訂進攻日本本土的計劃,他對於“日本軍隊的後勁”以及日本從“滿洲”和中國抽調部隊保衛本土的可能性表示擔憂。弗里曼在1945年2月13日致陸軍部的電報中引用麥克阿瑟的話說:“他強調指出,除非俄國軍隊首先在‘滿洲’採取行動,否則我們絕不進攻日本本土。”麥克阿瑟意識到戰後需要付出的政治代價。弗里曼在備忘錄中還說:

他(指麥克阿瑟)對俄國的用心一清二楚,他們要全部“滿洲”、朝鮮,可能還有華北的一些地盤。佔據這些土地已不可避免,但是美國必須堅持俄國要為此付出回報,即打敗德國以後儘快地進入“滿洲”。

幾天以後,麥克阿瑟用同一種口吻與另一位陸軍部代表喬治·林肯準將談話。1945年2月25日,林肯向他的上司發回電報:

麥克阿瑟將軍指出,在政治上,他們(俄國人)希望得到一個不凍港,也就是旅順港。他認為,鑒於他們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不讓他們擁有這樣一個港口是不切實際的。因此,唯一正確的是,讓他們也為擊敗日本分擔血的代價。

1945年6月,正當陸軍部為是否下達入侵日本的最後命令而苦苦思考時,麥克阿瑟又一次要求蘇聯給予支援。他給喬治·馬歇爾將軍發去一份電報,這位陸軍參謀長在白宮的一次會議上宣讀了它。麥克阿瑟稱他的入侵計劃“在物力和人力方面是最為經濟可行的”。他再次要求得到俄國人的幫助。他說:“如果蘇聯在我們與敵人決戰的目標日期足夠長的時間之前從西伯利亞發起攻擊,我們的危險和損失將會大大減少。”

瓜分朝鮮

1945年8月,兩團原子彈的火球使一切進攻日本本土的計劃都失去意義。第一次核攻擊是在8月6日。兩天以後,蘇聯終於參加了太平洋戰爭,但已為時過晚,失去了任何實際的軍事價值,只不過是履行他們在雅爾塔做出的承諾。8月10日,日本人乞求和平。與此同時,幾個俄國師開始越過“滿洲”向朝鮮急速推進。

天曉得他們到哪裏才會停止。儘管就蘇聯出兵舉行了多次會晤,但卻從未確定在朝鮮哪裏劃定分界線。將近一個月以前,在德國東部舉行的波茨坦會議上,美方的軍事顧問們曾經向馬歇爾將軍建議沿三八線劃界,這條線把這個國家大致上一分為二。但美國人顯然未與蘇聯人磋商此事,因為波茨坦會議記錄里未曾有過劃界的記載。

隨着和平在即,這個問題突然變得緊迫了。距離朝鮮最近的美國地面部隊還遠在600英裡外的沖繩島。8月10日至11日深夜,早在二戰期間已建立、行使協調職能的國務院—陸軍部—海軍部三部協調委員會在五角大樓舉行緊急會議,主要議題是日本在朝鮮投降的問題。國務院代表出於政治方面的考慮,希望美國接受日本投降的區域儘可能往北推移。但當時馬歇爾的參謀人員中一位年輕的上校迪安·臘斯克指出,軍方“手頭缺乏可供立即投入使用的兵力,加上時間和空間等因素,搶在蘇軍進入該地區之前向北方更遠的地方推進會有困難”。助理陸軍部長約翰·麥克洛伊請臘斯克和另一位上校博尼斯蒂爾三世到另一個接待室去,看看能否搞出一個既能滿足國務院的政治意願,又符合軍事現狀的折中方案。臘斯克後來評論說:“軍方認為,如果我們提出的受降建議大大地超過我們的軍事實力,那麼蘇聯就很難接受。速度是這個問題的關鍵。”

談畢,臘斯克和博尼斯蒂爾還是建議沿三八線劃界,“雖然萬一在蘇聯翻臉的情況下,三八線過於靠北,遠離美國軍事力量實際能夠到達之處”。他們選中三八線,是因為“我們認為重要的是,要把朝鮮首都漢城包括在美國部隊的責任範圍之內”。

使臘斯克感到意外的是,俄國人毫不猶豫地接受了這項建議。9月2日,日本在東京灣美國“密蘇里號”戰艦上簽字投降。同一天,麥克阿瑟正式發佈命令:三八線以北的日本士兵向俄國人投降,三八線以南的日軍由美國人受降。

這條分界線長達190英里,雖然它在迪安·臘斯克的地圖上看起來很整齊,但卻沒有什麼經濟意義。南方地區的面積有3.7萬平方英里,人口約2100萬,農業人口佔三分之二。雖說南方擁有全國20座大城市中的12座,包括200萬人口的首都漢城,但是它基本上是一個農業區,歷來向全國提供糧食。北方地區的面積雖達4.8萬平方英里,但人口僅為900萬。由於北方擁有高度發達的水電資源,因此,北方擁有朝鮮的大部分工廠,其中包括化工、鋼鐵、水泥和化肥工廠等,以其產品支援南方的農業經濟。雙方在經濟上都無法做到自給自足。

儘管臘斯克提出的分界線有些缺陷,但卻符合當時所希望的政治目的。受降的命令傳到戰地時,分兵進擊的蘇軍部隊已經越過三八線,沿着公路向漢城運動,但他們一接到關於分界線的命令,就迅速撤回。這是蘇美在朝鮮最後一次名副其實的合作。

第7步兵師的部隊是首批抵達朝鮮的美國部隊,他們於9月8日在仁川登陸,這次行動的代號為“黑名單40”。次日,他們在朝鮮人狂熱的歡呼聲中開進漢城。50年來,朝鮮人都在盼望獨立和尊嚴,現在他們認為,這些都已牢牢在握了。

然而,他們依舊兩手空空。麥克阿瑟指定約翰·霍奇少將任佔領軍司令。霍奇是一名驍勇的戰地司令官(他曾指揮過對沖繩島的進攻),但也是一個呆板人物,儘管處理軍務是內行,但卻不適合處理任何外交事務。佔領的第一天他就惹出亂子。駐朝日軍司令官在投降以後請求批準保留一支日本武裝警察部隊,用以保護他的人員和在朝的60萬日本僑民免遭報復,因為朝鮮街頭的肇事者已經開始向他們切齒痛恨的外國佔領者投擲石塊和垃圾了。

(本章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韓戰:未曾透露的真相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韓戰:未曾透露的真相
上一章下一章

第9章 鯨斗殃蝦(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