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鯨斗殃蝦(4)

第10章 鯨斗殃蝦(4)

第10章鯨斗殃蝦(4)

霍奇回答說沒有問題。他說,他認為“朝鮮人和日本人都是一丘之貉”,並且打算把他們都當作被征服的敵人來對待;此外,曾經與日軍一道作戰的朝鮮人非常之多,他需要時間來搞清楚他們的真面目。美國新聞界報道了霍奇的講話,這使在華盛頓的上司大吃一驚。喬治·馬歇爾將軍命令他解散日本警察部隊,並且避免再發表侮辱朝鮮人的言論,但是損失已經造成。霍奇後來以美國副領事的虛銜在朝鮮又待了四年。那些年裏,他和朝鮮人相互之間的看法始終沒有改變。

霍奇有自己的理由,在朝鮮的頭幾個月裏,他沒有接到華盛頓的任何指示,這迫使他從頭做起。他未曾接受過擔任地方軍事長官的訓練,他的部隊缺乏會講朝語的人員,戰後迅猛異常的退伍之風使他的師失去了一批最富有經驗的官兵。除此之外,日本人的離開也使朝鮮經濟陷於一團糟。

此時此刻,長期漂泊異鄉的李承晚正在華盛頓煩躁不安地打發著戰後最初的幾個星期。6月,他曾請求美國承認他為朝鮮政府的領袖,因為在20世紀20年代,其他流亡者曾委他以朝鮮高級專員的頭銜。不過一些中級外交官總是把他描繪成一個專愛挑剔的老頭(當時李承晚已經69歲),他離開故土達30年之久,而且自封的種種頭銜已是陳年往事,令人將信將疑。國務院(1945年6月)奉杜魯門總統的指示,拒絕承認李承晚的“臨時政府”(以及其他任何組織);否則,“就要在朝鮮人民按他們的意願選擇政體和政府成員的權利上討價還價”。

但在1945年10月,李承晚突然得到一股意想不到的強大力量的支持。麥克阿瑟將軍要在朝鮮找一位他信得過的全國領袖。因此,他曾經詢問其他亞洲人,特別是中國的蔣介石:在所有這些自稱是朝鮮領袖的人當中,誰最合適?

蔣介石當時從未見過李承晚,但他從一些自認為可靠的途徑對李承晚有所了解。其中有一個就是金九,他曾擔任過李承晚臨時政府的“總統”,戰時待在中國陪都重慶。蔣介石和李承晚一樣都是皈依的基督教徒,在中國的新教教會也高度評價這位朝鮮人,許多在中國經商致富的朝鮮流亡者都竭力舉薦他。李承晚堅決反共,對蔣介石來說這也是一個賣點,蔣的政府正被國內的共產黨人搞得焦頭爛額。

因此,李承晚和金九都奉麥克阿瑟的命令於1945年10月中旬返回漢城。與此同時,國務院就朝鮮問題給麥克阿瑟發去一份總括性的政策指示,“為在朝鮮分階段地建立一個自由和獨立的國家創造條件”;先由美國和蘇聯派出文官管理,再由美國、蘇聯、英國和中國實行一段時期的託管,最後“實現……完全獨立”並且加入聯合國。

麥克阿瑟不管金九在場,明確表示要李承晚擔任統治者。霍奇遵照麥克阿瑟的命令,為歡迎李承晚回到漢城舉行了一個戲劇性的儀式,在一番熱情洋溢的介紹之後,李承晚才從幕後出來登台亮相。霍奇敦促“全體朝鮮人擁戴他們的領袖李承晚”。

正如杜魯門在6月曾宣稱的,美國政府的政策是不支持任何個人和集團。霍奇卻認為這種政策是危險的。1945年12月,他對參謀長聯席會議報告說:“朝鮮人渴望獨立勝過其他一切,而且要即刻實現。”派往麥克阿瑟司令部擔任政治顧問的外交官喬治·艾奇遜有一次曾提出成立由李承晚、金九以及另一位抵抗運動領導人金奎植組成的聯合政府。但是李承晚可不想成為聯合政府的一分子,他希望自己是至高無上的,他組織了一個“迅速實現獨立協會”的黨派,並且在全國各地頻頻舉行集會。他向各界尋求廣泛的支持,但是絕不與共產黨人搞任何形式的聯合。

在霍奇將軍看來,朝鮮政治是一個爛泥潭,他還是盡量不進入為好。12月底,他被口角爭吵搞得灰心喪氣,於是向陸軍部建議,蘇聯人和美國人同時從朝鮮撤軍,聽任這個國家“不可避免地發生內亂,以達到其自我凈化”。

俄國人卻沒有合作的意思。在戰後的幾個月裏,他們很快用蘇聯的模式建立起一個衛星國,由返回故國的游擊隊領袖金日成擔任首腦。數千名流亡“滿洲”和蘇聯的朝鮮人回國,其中大多數在流亡期間已經徹底共產化了。反對派都被關進監獄或者出走南方。到1946年中,金日成的控制如此嚴密,以致俄國人在北韓僅需留下一支1萬人的佔領軍。(相比之下,霍奇的部隊約有4.3萬名美國士兵)。

最為重要的是,1945年蘇聯人在莫斯科舉行的四大國外長會議上,把美國逼到難以招架的地步。外長們同意設立一個美蘇聯合委員會,以與朝鮮領導人咨商,並且建立一個覆蓋全國的臨時政府。經過“長達五年的”託管,朝鮮將實現統一和獨立,並且成立由人民選擇的政府。

託管的建議在南韓激起劇烈的騷動,霍奇只得動用軍隊上街鎮壓暴亂。蘇聯人機靈地編造了虛假的宣傳言論,聲稱託管的主意是由美國人炮製出來的(斯大林在雅爾塔會議上已接受了託管的設想),而且美國人實際上希望十年的託管期。蘇聯人還聲明(這也是捕風捉影)他們準備隨時讓朝鮮獨立。在這場外交遊戲中,俄國人佔了上風,霍奇憤怒至極。1946年2月,他對麥克阿瑟說:“朝鮮人認為美國人又‘出賣了他們’。”

1946年1月和2月的正式談判會議上,美國提出南北合併,可是蘇聯人不希望他們嚴密控制的衛星國解體。蘇聯人的居心徹底暴露在麥克阿瑟、霍奇和美國外交官的面前。只要南韓局勢動蕩加劇、美國越發不得人心,一個親蘇的共產黨政權就會應運而生。

美國人進退維谷,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當時席捲南韓的政治動亂中建立的任何政府,都無法與紀律嚴明的北韓相提並論,它已經在着手組建一支軍隊了。麥克阿瑟最初選擇的領袖李承晚是一個靠不住的人物。例如,1945年12月陸軍的一個安全機構反諜報隊在年邁的李承晚籌劃去美國旅行時,定期竊聽了他的電話並截留他的信件。李承晚向諸如富蘭克林·羅斯福的遺孀埃莉諾·羅斯福、聯合國大會主席保羅·亨利·斯巴克、聯合國秘書長特里格夫·賴伊以及紐約天主教大主教管區的弗朗西斯·斯佩爾曼紅衣大主教等達官貴人致信發函。1945年12月,負責佔領事務的政治官員威廉·朗登向國務院發出一份電報,歸納了李承晚的各種用心。李承晚打算“擊破和瓦解”美國實行託管的企圖,旨在爭取美國和聯合國的輿論,以結束美國的佔領。(李承晚設法拜會了他在信件中想巴結的那些人物,但是沒人願意幫助他。)霍奇認為,李承晚蓄意破壞美國的政策,因此佔領當局必須挑選另一個人。一度是李承晚的盟友、戰時待在中國的金九是一個較馴服的替代人選。1945年12月,政治顧問朗登向國務院發回一份密電,就美國對任何朝鮮新政府的堅定原則陳述了實用主義的理由:

舊的本地政權內部封建而腐敗。但是記錄表明,它在對待外國在遠東三個國家的利益,保護外國僑民生命、財產和企業,以及尊重條約和特許權利方面,表現最佳。我確信,至少我們應該在很大的程度上依靠上述的本地政權……

但是金九未能獲得人民的支持。他曾主持一個“委員會”,佔領當局還曾指望這個委員會轉變成一個政府,這種設想僅僅幾個星期就告吹了。到1946年初,佔領當局感到智窮才盡,無力再建立任何形式的過渡政府了。無孔不入的李承晚儘管說不上有誰追隨他,卻擁有煽動街頭鬧事並且向其他領導人發難的政治計謀。一位局外的觀察家、《芝加哥太陽報》的馬克·蓋恩認為他是一個“陰險狡猾的危險人物,一個過時的遺老,誤打誤撞進入這個時代,運用陳詞濫調和民主機制以達到其卑鄙無恥的專制目的”。在蓋恩眼裏,李承晚是一個令人費解的人物,此人身材瘦削,白髮稀疏,嘴唇蒼白,眉毛稀疏,狹小的眼瞼總是遮住他的眼睛,使他看起來像是昏昏欲睡。他講的語言,正如一位朝鮮人對蓋恩描述的,是“夏威夷腔的洋涇浜朝鮮話”。霍奇的一位政治顧問向蓋恩擔保說,李承晚絕不是法西斯分子,“他比法西斯早200年——一個貨真價實的極端保守分子”。

但是李承晚已經規定了底線:朝鮮這隻小蝦再也不會在鯨魚廝殺中被擠得粉身碎骨。

美國脫身

後面的兩年,即1946年至1948年,國務院和陸軍部與佔領當局的電報往來之多,用尺子來量要比按頁碼計算方便多了。電文讀來枯燥而如出一轍,都是外交官和軍官們所寫的有關尋求解決方案的文字,人們最後都知道到頭來這是空忙一場。佔領當局所處理的都是幾十年結下的政治冤讎和紛爭,南韓一度出現多達113個“政黨”,幾乎誰都不願意和他人攜手聯合。定期與蘇聯人就託管整個朝鮮所進行的磋商毫無成效。從北韓傳來的情報使霍奇相信,南侵的威脅“絕非謠傳”。佔領當局的政治官員們認為,蘇聯人已經立足於打一場消耗戰,他們確有把握地認為美國人最終會放棄並離開朝鮮。霍奇在1946年中意識到,“儘管朝鮮在美國的外交政策中遠未提上日程……但我感到,這裏的局勢可能一觸即發,必須引起華盛頓的注意”。

華盛頓最後的決定是迫不得已的:美國將解除對南韓承擔的義務,舍此別無其他抉擇。主要原因是在戰後幾年裏美國大幅度地裁減軍隊。關於這一點,杜魯門完全順應百姓的呼聲,他們喊道:“讓小夥子們回家吧!”人們還把成百上千雙嬰兒鞋子送給國會議員,以強調他們期待自己的丈夫和父親儘快回家。1945年8月對日作戰勝利那天,美國大約有1200萬男女在軍隊服役。1946年1月,杜魯門通知五角大樓,他打算保持一支200萬人的常備軍事力量(將軍們希望再增加100萬)。但是國會比總統更注意民意,它在這個問題上走得更遠。1946年春,國會兩院的撥款委員會規定,(所有軍種的)軍隊人數到1947年7月1日不得超過107萬。成千上萬的艦船、坦克和飛機將被封存,軍隊將成為一支警備部隊,主要執行佔領任務和訓練。

1947年初的幾個月裏,國務院和國防部主要審議如何部署這些有限的部隊,毫無疑問,歐洲必須優先考慮。大戰結束以後,蘇聯人已經鞏固了他們對東歐的控制,並且表露出種種跡象,要對虛弱的法國和意大利開刀。美軍作為一支對抗力量,可以動用的部隊不過2個師——2萬多士兵,上下差不了千把人——而當面的蘇軍和衛星國部隊達65個師之多。

1947年9月25日,一份經由當時的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德懷特·艾森豪威爾將軍代表各位參謀長簽署的備忘錄,呈交給了國防部長詹姆斯·福萊斯特。在此基礎上,美國做出了一項重要決定。備忘錄的結論認為,鑒於美國的軍力有限,在朝鮮保留軍事基地和駐紮軍隊“沒有什麼戰略意義”。國家安全委員會和杜魯門表示贊同。福萊斯特擺出下列理由:

一旦遠東發生戰事,我們目前駐朝鮮的軍隊將成為一個軍事負擔,而且如果在戰爭爆發之前得不到大量的增援,將難以維持。況且,美國或對亞洲大陸發起任何進攻行動,大都要繞開朝鮮半島。

福萊斯特承認,敵人在朝鮮的海空軍基地可以干預美國在該地區的行動。不過這些基地“容易遭到空中打擊而癱瘓”。他聲稱空中行動“比起大規模地面行動更加可行,而且代價也小”。駐紮在朝鮮的4.5萬名美軍“完全可以投入到其他地區使用”,而且撤出這些部隊“不會削弱遠東部隊的軍事實力”。根據分階段的撤軍計劃,4萬多名美國佔領軍將於1950年6月前撤離完畢。此行動的重要性在於,美國正在從它對朝鮮所負的責任中脫身而去。

但是,美國無意把大韓民國完全交給朝鮮人自己。1947年10月,美國要求聯合國組成一個委員會,於1948年3月31日以前在朝鮮全境舉行選舉。由選舉產生的政府將控制整個國家,同時美蘇兩國軍隊撤離。蘇聯人爭辯說,聯合國無權在朝鮮行使管轄權,因為朝鮮不是聯合國成員。儘管聯合國大會通過了美國的提案,但蘇聯人聲明他們不參加任何選舉。

美國可不上蘇聯的圈套。雖然中央情報局1948年2月的一份報告估計,“美軍撤出以後,任何南韓政府恐怕都難以維持獨立”,但是國務院依然通知聯合國着手在朝鮮南方舉行選舉,選出國民議會的成員以組織政府。共產黨人首先行動起來抵制選舉。然而,超過五分之四的合格朝鮮人都登記投票,共產黨人的杯葛行動失敗,他們在5月10日選舉日當天採取暴力行動,在投票站及其周邊打死100多人。雖然如此,參加投票的人數還是超過登記的選民數的90%,聯合國委員會後來把這次選舉稱為“選民自由意志的有效表達”。

李承晚是明顯的贏家:他贏得了90%以上的選票,獲得國民議會代表漢城的議員席位。5月31日,國民議會舉行會議,公推李承晚擔任議長並且着手制定憲法。憲法於1948年7月17日頒佈,三天以後,李承晚當選大韓民國總統。經過50餘載的奮鬥,這位老人終於贏得了國家的獨立。

(本章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韓戰:未曾透露的真相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韓戰:未曾透露的真相
上一章下一章

第10章 鯨斗殃蝦(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