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美洲篇

中國 美洲篇

中國與美洲地處東西半球兩端,遠隔太平洋。中外學者對於哥倫布前中國人是否到過美洲提出過種種猜想,但均未得到證實。到16世紀,由於美洲的發現與到東方新航路的開闢,海道大通,中國與西方聯繫的主幹道開始從大陸轉向海洋,從而架起了中國與美洲之間交往的橋樑。因此,在中外交流史上,美洲是一個姍姍來遲的新夥伴。

中國與美洲的聯繫還有一個不同,它們之間的交往並非是歷史上自然形成的,而是通過歐洲殖民征服和貿易活動而間接建立起來的。然而,當16世紀被稱為“中國之船”的馬尼拉大商帆首次越過太平洋,開闢了一條新的海上絲綢之路,就意味着中國和美洲之間不僅跨越了長期隔絕的海洋屏障,而且也一定程度上衝破了殖民主義的羈絆,文化上相互吸納、相互交融,共同譜寫了文化交流史上的新篇章。

中國與美洲的接觸和聯繫,發生在世界開始聯成一體的歷史大變動時期。隨着世界市場的形成和世界貿易的興起,出現了人類歷史上空前的經濟大增長、人口大遷移、文化大交流的現象。中國與美洲成為這一世界性經濟文化大交流的重要參與者。16世紀,太平洋上絲綢之路開啟,絲綢和瓷器從中國源源流向美洲,而白銀從美洲源源流向中國。從這個意義上,這條海上“絲綢之路”,也可以稱之為“絲銀之路”。白銀自西向東單向流動,美洲出產的白銀最終竟有1/3~1/2流入中國。可見,太平洋絲綢之路雖是歷史上古老絲綢之路的延伸,但其影響卻是後者所不及的。這一大交流的結果是:中國手工業品和農作物傳播美洲,豐富了新世界的物質生活,同時帶去了中國古老的傳統文化和藝術;而大量白銀流入中國,刺激了中國手工業的發展,增進了東南沿海的商業繁榮;美洲的玉米、紅薯、花生等農作物,在中華大地上落地生根,提供了寶貴的新食物資源;在美國獨立后,隨着“中國皇后”號到來的還有傳教士和西方新文化。這一切對中國社會發展和美洲開發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在中國與美洲發生接觸的頭兩個世紀,洶湧的殖民浪潮遍及美洲和亞非,只有經濟強盛、文化悠久的中國尚可與之抗衡。其時,曾出現過大西洋上的“三角貿易”、印度洋上的“多邊接力貿易”和太平洋上的“雙邊貿易”三次國際貿易大潮。中國在後兩次國際貿易中顯示出強大的競爭力,而在太平洋國際貿易(即“絲銀貿易”)中更是居於絕對優勢的地位。然而,好景並不長,這個老大帝國快速走向衰落,最終也被納入到殖民主義的樊籠。於是,太平洋上的“絲綢之路”變成了“苦力貿易之路”,大量華工成為繼黑奴貿易之後又一個國際資本主義的犧牲品。在經過了一個世紀的屈辱和鬥爭之後,這一歷史格局才發生變化,中國與美洲的關係也進入到一個平等交往的新時期。

本篇分兩章,前一章以太平洋絲綢之路的開闢為重點比較全面介紹了中國與拉美之間的相互交流,后一章專題論述中國文化在美國的早期傳播及其影響。作者不認同近代中美文化交流是“單向的”“由西向東”的觀點,從多個方面說明了中國文化對一個多元文化的現代美國的崛起做出的貢獻。

(林被甸)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一帶一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下卷)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一帶一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下卷)
上一章下一章

中國 美洲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