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哈佛經典講座(全新增補版)》

第八十九章《哈佛經典講座(全新增補版)》

詩歌

第一節概述

卡爾頓·諾伊斯[56]

人類總在心中嚮往着另一個世界,一個比我們所知的世界更加美好的地方。不管一個人的心靈多麼陰暗,不管他的觀念多麼狹隘,他都或多或少地嚮往着更寬廣的地平線和更潔凈的空氣。一個人在感到幸福的時候,會覺得我們的星球似乎存在着無限的可能性。然而世間不如意事常十有八九,這樣的時刻過去之後,堅硬的世界很快再次逼近,一如從前那般真實、赤裸、無法改變。不過,我們中存在着這樣一些人,他們天生就能夠捕捉幻象,這是一種更深刻、更持久的洞察能力。他們自由的心靈能夠比一般人看得更高更遠,他們看到地球披上了華麗的霓裳,聽到沉默的世界言說著自己的存在,體悟生命的謎語揭示出自身的謎底。他們能夠捕捉到那瞬間閃現的靈感,而對其他人來說,這種靈感則太過短暫;而且,他們還具有塑造的能力,能夠將瞬間塑造成永恆。能捕捉幻象的人是預言家和先知,而能塑造幻象、重現靈感的人則是藝術家和詩人。

我們每個人在苦苦追尋的東西,詩人早已找到。詩需要我們跨出生活一步,我們做好了準備,但卻不知如何邁出腳步。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我們也瞥見了這世界上的美,也感知到了事物的表象之下所蘊含的意義,詩則更完滿地揭示了這種美和這種意義。詩人還原給我們一個我們已經了解的世界,但是經過了他的改造;他所使用的素材都是我們習以為常的,但他卻能用不一樣的方式表達出來。他總能看得更清晰、更透徹,從而能美化事實,能揭示那正等待以這種方式被揭示出來的美。他對美的清晰洞察,燃起了他心中那種驚奇與快樂的情緒,驅使他將自己的感受付諸言語。他的眼睛看到重新組合過的世界,他從每個人都有的生活體驗中選擇特定的滲透着自己情緒的意象。他把這些意象編織成美妙的文字,重塑他所看到的美,並且闡述着他所發現的事物表象下更深層的含義。正是因為他能看得更遠,能感受得更強烈,他才因此成為詩人。另外,也因為他能夠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體驗,使我們也看到他所看到、感受到的東西。

就這樣,詩人創造出了那個我們心中夢寐以求的更完美的世界,而通過欣賞詩人的藝術,這個世界也成了我們永恆的財富。如果這就是詩的職責和天命,那麼我們就會追問:它究竟是從何處獲取靈感的?又是通過什麼方法在藝術方面登峰造極的呢?

敘事詩的起源與發展

每一個民族的古老詩歌都是圍繞着故事展開的。人類在童年時期非常喜歡聽故事,因為他們純真的心靈要通過想像一個虛構的世界來逃離他所不能理解的現實世界。他們還未受到現實事務的困擾,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不接受任何束縛。在人類的童年時期,人們覺得外界的事物是帶有靈性的,靠着內在的生命力四處移動。自然力量則是神祇,能隨意主宰人類的命運。比同伴更精明、更孔武有力的人,往往會成為集體記憶或者傳說中的英雄或半仙。一個孩子也是這樣將他的小世界裏的平常事物賦予生命,這使他豐富的想像力有了用武之地。他在自己的戲劇中給它們分配角色,讓它們上演他編織起來的故事。孩子的想像力需要情節,需要做過的事情和聽過的故事——眾神和英雄的神奇探險,王子和少女,騎士和被俘貴婦、仙女和精靈的曲折命運,寓言就這樣被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創造出來。

人類一直熱愛着故事。在每一片土地上和每一個民族中,在漫長的歷史中,詩從未停止記錄生活中一切能夠想得到的事。但詩的長河有着眾多的源流,依據它流淌的河道而呈現出不同的色彩和容量。從《伊利亞特》到《伊諾克·雅頓》[57],細數這些經典例子,會發現無論是主題還是形式,敘事詩都經歷了各種各樣深刻的演變。這一演變過程就像每個民族發展自己的藝術和文化一樣,也是經歷了從一般到特殊、從整個民族的利益到私人事務的書寫的過程,個別的藝術家或詩人逐漸從整個民族的創作努力中脫穎而出。

遠古詩歌的特徵

在遠古時代,人們一起勞作,一起嬉戲,部落的每一位成員或者個體公民完全融入部落或城邦的集體中。個人的幸福仰賴於集體的幸福,個人的利益與整個群體的生活緊緊地聯繫在一起,這就解釋了每一個民族的早期詩歌為什麼都具有相似的外延和特徵。

每個民族的起源都與眾不同,而且起源的時間也各不相同,因此,“早期”這個修飾語對於每個民族而言有不同的定義。如果要舉一些早期詩歌的例子的話,那麼一方面有《伊利亞特》和《奧德賽》,這兩篇詩歌其實是代表了一個巔峰而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開端,不過時間還是相對較早的,另一方面有英國傳統民謠。如果比較這兩個例子的存在時間,其實它們中間隔了大約兩千年,但作為早期詩歌,它們卻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它們都不是任何一個個人的作品。這樣的詩歌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逐漸發展出來的。它是群體生活無意識的表達,在群體中生根發芽,長葉開花。一件涉及整個民族的事,一種關乎所有人命運的形勢,就是故事產生的緣由和動機。不過一定有某一個人,可以是任何一個人,沒有留下自己名字的人,給故事開了一個頭。然後這個故事被反覆地轉述,通過口口相傳,經過了一次又一次的改變和添油加醋。最後,又是某一個人,沒有留下名字的某個人,用特定的格式將它記錄下來,故事就因此被保存下來。但它仍然是一個民族集體創作的產物,不屬於任何一個獨立的個人。

通過詩的一些特徵,我們能分辨它是通俗的還是官方的。就長篇的詩如《伊利亞特》或者《貝奧武甫》而言,它們記述的是宏大的情節。詩里所歌頌的做出蓋世之舉的英雄,屬於整個家族或者種族;他們是國王,是力大如山或者勇猛之人,在整個民族的歷史中被廣為傳頌。眾神也出現在詩里,他們在故事情節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類似的,在通俗的民謠中,故事中的人物儘管出身卑微,卻由於傳說故事的作用,成為典型人物,並被賦予普遍的重要性。然後,這樣的詩便反映了一個群體或者民族的理想。它由民族的宗教信仰或者人們對事物的性質和意義的懵懂追問與粗糙答案塑造而成,通過它們在情節中設置的特定人物,以及這些人物所做出的事情、所感受到的激情,這種詩成為對整個民族所想像的理想生活的投射和表達,它是一個民族的自我詮釋。

除了韻文的形式之外,還有一個特徵使得這些故事成為詩歌:它們所描述的那個世界是理想化了的世界。它們的產生源於人們對故事的偏愛,但它們所描述的故事情節,並不是每天發生的雞毛蒜皮的小事,這些事在詩中被誇張了,被聚集在同一個時間段里了,裏面隨處可見“渲染之美”。創作者們運用自由的想像,為的是創造出一個更迷人、更有意義的世界。詩歌所講述的故事發生在很久很久以前,那是一個與現在相比更幸福快樂的黃金時代。對此,它們強調,這才是世界的本來面目;若是現在的世界依然如此,或是能夠昨日重現,該多好啊!人們跳過對眼下需求的朦朧渴望,隔着遙遠的距離,看到在已經遠去的清新撲面的晨光中,遠古時代的人們被塑造成英雄。他們的美德,他們的激情,甚至他們的過失,都比凡夫俗子更加高貴。他們所處的那個世界更加寬敞,他們沐浴在更自由的空氣中。把事物理想化,使之變得鮮明、強烈並充滿更深遠的意義,就是詩的精神所在。

個人主義的發展

隨着文明的進步,個人開始將自己更明顯地從其群體的背景中凸顯出來。群體中所有成員的共同努力為整個群體的生活打下了藝術的烙印,集體的共同奮鬥使文化的儲備逐漸豐富起來。然後,出現了一種新趨勢:社會生產逐漸出現了分工,每個獨立的個體開始從事不同的職業,他們開始發展自己各自作為陶工、織工和鐵匠的獨特天賦和潛力。就這樣,有一天,一個有着歌唱天分的人出現了。他開始意識到自己是一個個體,收集父輩們流傳下來的故事,將這些傳說編織成新的故事。早期的詩是集體理想的表達,而現在,單個的創作者懷着自己特殊的目的重新構思、塑造了詩;這裏的詩被賦予了他個人的感情色彩,反映了他一個人看到的世界,就這樣,詩歌成了他個人對生活的詮釋。[58]

於是,敘事詩被注入了新的靈魂。它裏面無意識的、集體的和客觀的成分越來越少,逐漸成為一種深思熟慮而自覺的藝術產物,詩人依靠自己的情感來選擇詩的主題和表現方式。他取材的世界離我們的生活更近了,他講述的人物也是我們更加熟悉的;他們拋棄了龐大的氣勢,卻更加富有吸引力。這時候的詩依然比較重視情節本身,但置身於情節之中的人物卻更接近也更明確地表達出了詩人的想法和感受。他之所以選擇那些人物,是因為他們具體地體現和闡述了他對重要事件的理解。神話英雄貝奧武甫以及他與可怕海怪格倫德爾戰鬥的故事,在喬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中延續。在這部詩集中,詩人聚集了一群雜七雜八的人,有高低貴賤,有僧侶,有俗人,這些人都來源於真實的生活,不過在詩里也有些滑稽。他們在朝聖途中所講述的故事,也各不相同。然而,最典型地體現了詩歌的這種新趨勢的就是《女尼的教士的故事》:

從前,在山谷樹林邊,

一個簡陋的小屋裏,

住着一個年邁貧窮的寡婦。

而故事的主人公居然是一隻公雞!它的名字叫作“常蒂科利爾”!這隻公雞以學問家的派頭講述自己的夢,為了顯得自己說的話很有權威,他還引用了古代偉人的名字。但他還是沒能逃脫無情的厄運,這厄運由狐狸拉塞爾帶來,穀倉的居民們則由於它的悲劇而齊聲叫嚷。通過裝腔作勢的語言,這首詩狡黠地諷刺了浪漫史詩那種氣勢宏大的敘事方式。不過,順便提一句,除了娛樂大眾,詩中還反映出了喬叟本人對生活友善而精闢的批評,而我們也喜歡這樣接觸詩人自身的個性。所有有意識地創作的敘事詩,不管是《仙后》還是《失樂園》、是濟慈的《恩底彌翁》還是《伊諾克·雅頓》;不管它是描述了傳奇和寓言中的人物,還是提出了神之道與人之道的高級論斷,或者是卑賤靈魂的悲劇,我們都清晰地看到了一個聚焦的理想化的世界,而它最終用來表達的是詩人自己對生活的構想以及他對自己人生經驗的詮釋。

抒情詩的出現

詩的表達越來越具備個人的特點,這一趨勢改變了敘事詩的內涵,同時產生了不同種類和目的的詩。當一個個體從芸芸眾生中意識到自己的獨特存在並脫穎而出的時候,他就清楚地意識到,生活對於他來說是與眾不同的,這世界就是他的世界,激情就是他的激情,事件由於是他親身經歷的而變得重要。抬眼望去,望見浩瀚的蒼穹或是蔚藍一片,或是白雲朵朵。遼闊的大地伸向四面八方,到處是色彩斑斕、鳥語花香。而這所有的活力都匯聚成一個點,在這個中心點上站立着一個人,他在思考,在感受,在許願,周圍世界的一切具有影響力的射線都匯聚到他這個焦點的身上。在回應這些衝擊的時候,在這感覺的騷動和靈光乍現的時刻,有一種突如其來的和諧,這就是美,他整個人激動萬分。他的喜悅、驚奇、崇拜之情呼之欲出,從混亂之中,他重建了一種新的秩序,也就是他自己的感覺,然後他通過文字用物質形態象徵自己的感覺,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心情去塑造它。大自然強有力的脈搏驅使他去引吭高歌,用和諧的韻律表達他的認識和感受。如此,世界的美麗與其深層次的意義驅使着詩人在精神豐富的時候哼出一支歌,抒情詩就這樣誕生了。

它不在那灑滿陽光的山岡,

也不在那閃爍的陽光里,

從不在任何飛濺的浪花里,

也不在那湍急的溪流中。

但有時它藏在人的靈魂里,

慢慢地摩挲他的痛苦,

而那平靜的月光

溢滿他的心田和腦海。[59]

就這樣,大千世界無止無休地用美和深意編織着它精細的畫面,有時候奧秘隱藏得很深,但人類只要用心探索,就終能揭開它們神秘的面紗。抒情詩常常看似發乎自然,其實是因為詩人對天地萬物純粹的喜悅使他迸發出了寫詩的靈感。

夏天已來到,

布穀高聲叫,

種子發芽,草地開花,

樹木鬱鬱蔥蔥,

布穀齊鳴!

母羊追逐羊犢,

母牛追逐小牛

牯羊蹦跳,雄鹿舞蹈,

布穀齊鳴!

布穀,布穀,唱得好,布穀,

莫讓歌聲悄。

唱吧,布穀,啊,唱吧,布穀,

唱吧,布穀,唱吧,布穀![60]

鳥兒的啼叫交給了詩人靈感的鑰匙,詩人也做出了回應,他的喜悅流諸文字,他的歌曲吟唱着春天的樂譜!這首詩是英語中最早的抒情詩之一,就其精神、形式和內容而言,也是典型的抒情詩性質的春之歌。

由於抒情詩發乎於情,所以它的感人之處在於歌唱。

我從荒谷下來,吹着笛子

吹出歡樂的曲子,

我看見雲端上有一個孩子,

他笑着對我說:

“為羊羔吹一首曲子吧!”羊我快活地吹了起來。

“吹笛人,再吹一遍吧!”笛我於是又吹了一遍,他邊聽邊流下淚花。

“放下那笛子,放下你歡樂的笛子,

唱一唱你那快樂的歌兒。”一我於是把那支歌又唱一次,

他聽着,激動得熱淚盈眶。

“吹笛人啊,坐下來把歌寫下來吧,

寫進一本書里大伙兒都能讀到。”進他說完就離開了,

於是我拔掉一根空心的蘆草,

做成一支簡陋的筆,

蘸一蘸清水,

寫下那些快樂的歌曲,

讓每個孩子聽得歡天喜地。[61]

音樂的刺激是抒情詩的來源,而抒情詩那易碎的、鍛造精美的載體,正能夠承載千變萬化、豐富多彩的內容。它可以抓住轉瞬即逝的情緒,釀成一縷芬芳;或者,它也可以被注入日積月累的成熟經驗寶庫。抒情詩唯一的局限是:它需要被唱出來;除此之外,它能自由地從浩瀚無垠寫到大地蒼穹,寫進人類內心最深處的角落。

抒情詩的範圍

因此,抒情詩是詩人內心最純粹的流露,它比任何其他形式的詩歌都更能反映詩人的心境和感情的強度。但它也能承載深刻的思想,只有一個條件,就是給思想插上翅膀,掙脫抽象的硬殼,幻化成完全具體化的,也就是有血有肉的、色彩斑斕的生命。就其字面意思來解釋,抒情詩是一種內心的吶喊。突然看到的美,使詩人釋放了自己所有的快樂,而這情感,聚集在美的意象周圍,和着節拍,匯成令人讀起來心潮澎湃的文字。

你好啊,歡樂的精靈!

你似乎從不是飛禽,

從天堂或天堂的鄰近,

以酣暢淋漓的樂音,

不事雕琢的藝術,傾吐你的衷心。

向上,再向高處飛翔,

從地面你一躍而上,

像一片烈火的輕雲,

掠過蔚藍的天心,

永遠歌唱着飛翔,飛翔着歌唱。

地平線下的太陽,

放射出金色的電光,

晴空裏霞蔚雲蒸,

你沐浴着明光飛行,

似不具形體的喜悅剛開始迅疾的遠征。[62]

一隻雲雀的歌唱,撩動了詩人那喜好闡釋和美化萬物的性情,於是詩人譜寫了一首更加珍貴的樂曲。它為我們重現了鳥兒的歌喉,這正是詩歌的精神。

另一位詩人則這樣非常直接地描述了自己對轉瞬即逝的美的體驗:

轟響的大瀑布

像是激情;常常震蕩着我的心,

高崖、大山和蒼蒼的幽深樹林,

那種種色彩形象,當時能激起

我的慾望,這是一種感情、一種愛,

無須靠思維提供間接的魅力,

無須不是由雙眼得來的情趣。[63]

但清新、直接的畫面是可以通過洞察力獲得的,詩人比常人看得更深邃,感覺得更多,並把更豐富的意義注入他美麗的詩行:

因為我已經

學會觀察自然;不再像

粗心的年輕時那樣,而是經常傾聽着

無聲而憂鬱的人性之歌。

這歌柔美動聽,卻有着巨大的力量,

使心靈變得純潔平靜。我覺得有某種東西打動我,

使我感到思想升華的快樂;

這是種莊嚴感覺,

感到落日的餘暉、廣袤的海洋,

新鮮的空氣、藍天和人類心靈

這樣一些事物中有什麼已經遠為深刻地融合在一起;

這是種動力和精神,

激勵一切有思想的事物以及思想對象,

並運行於一切事物之中。[64]

作為詩歌,這些詩節本身並不具備抒情的衝動。它們已經成了一種莊嚴的音樂,使心靈在平靜中得到升華,於是,“強烈情感的自然流露”現在變成“寧靜中的回憶”。它們不用解釋,而是描述出抒情的心境。它們還是充滿了情感,升華、強化了那些現實世界的物質材料,所以說它們是真正的詩歌。但是,沉重的思想往往會阻礙情感的升華,而這種升華正是抒情的本質所在。

只要人類的精神想得到的,抒情詩都能將它表達出來,它能探到人的精神和心靈的高度和深度。在一首抒情詩中,詩人通過把萬物化成神奇的詞語形象,使人內在的眼睛能夠看到,通過編織特定的語氣和韻律使人的靈魂能夠聽懂,就這樣對美、奇迹和奧秘以及詩人所感受到的生命作出自己的闡述。簡潔生動的短語,可能是描繪蝴蝶或是大千世界;內涵豐富的詞彙,則似乎是在靈光乍現的瞬間揭示生活的奧秘、宇宙的真理。抒情詩可以是一首彩虹般的歌,打破寂靜,也可以是一首充滿力量的讚美詩,化解紛爭,讚美萬物。沒有哪一種心境是抒情詩不能表達的,歡樂和悲傷,希望和懊惱,淚水和笑聲,全都在它的表達範圍之內,它的典型特徵是詩中強烈的個性。不過那些真正的詩人總是能把他在地球上的一個小角落所看到的美幻化為宇宙的圖景,向永恆延展開來,把他個人的歡樂和悲傷轉變成人類普遍能夠感受的幸福和苦難。

詩歌形式的要素

詩人可以通過特定的方式,用詩歌的形式來表達任何主題。跟一般人比起來,詩人的內心更敏感、更有創造力,他對待生活更加熱情,也能看到更多的美。大自然變幻莫測的色彩和美麗壯觀的形態,這些壯麗或溫婉的美景深深地打動了詩人;他對塑造世界的原則的洞察,他對人類目標和命運不同意義的感觸,使他的思想非常深刻。情感驅使他表達自己的感覺,在有序的詞語排列中用輕鬆的方式傳達深刻的思想,這些詞語重塑了來自外界的形象,但又賦予它們嶄新的聯想和更深遠的意義。在這眼前真實世界的副本上,他添加了以下這些:

微光,

無論海洋中,還是陸地上,都未曾有過的亮光,

那是給神的祭品,那是詩人的夢想。

就這樣,在情感的刺激下,在洞察力的幫助下,詩人改變了世界,改變了生活,這就是他的魔法和秘密。因此,詩歌可以概括人類廣闊而複雜的經驗,從中汲取靈感、獲取素材。不過,生活可以被詩意地構想,想法也可以用散文來表達。要想將想法詩意地表達出來,就必須有這想法的外觀,也就是促使詩人將自己的想法寫入文字組合——詩歌的那種深深的情感貫穿主題的始終。

寫詩的衝動來源於想像和情感,然後用言語完全地表達出來,但這種言語是有韻律的,在特定的格式中塑造成型。正如編織詩歌之網的材料既是智性的又是情感的,可能有時理智多一點,有時情感多一點,這些要素就一起塑造成了最終的詩的形式。這一形式既包括詞語有韻律的流動,也包括這些詞語在圖案[65]中最終的安排,這就是詩歌。而且,這一形式既不是偶然產生,也不是隨意創作的,而是受到人類心智和精神的天性所影響。

韻律是什麼?從哪兒來?

在每一首詩歌中,都跳躍着一種節律,像活着的生命里血液的脈搏一樣,這種節律或者說韻律就是詩歌的形式。其實,韻律就是宇宙的核心,這是所有事物的大框架下表現出的最深刻、最普遍的規律。白天黑夜,潮起潮落,四季輪迴,一呼一吸,斗轉星移,全都迴響着有韻律的音樂。不管是我們生活中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還是地球在星系裏的運動,韻律都是一切事物的運動法則,也就是說,一切持續不斷的活動都天生遵從這一法則。它使得運動更加容易,比如在我們的勞動中——不管是鐵匠的鎚子迅速地敲打鐵砧,還是一幫縴夫耗時費力地拉船。士兵們也憑着整齊劃一的步伐,減輕了長途跋涉的勞累。韻律還使運動令人愉快,比如人們跳舞的時候。反過來說,人們也很容易感知外部事物中的韻律,並且能夠在感知的過程中獲得樂趣。因此,不管從主觀方面還是客觀方面來說,韻律與人的性靈是琴瑟相合的。

宇宙的秩序被強有力的韻律貫穿始終,情感也是如此,只要這情感是持續下去的,就往往會在韻律中表達出來。對美的感知所帶來的情感刺激,或洞察生活真諦所帶來的興奮之情,使人的心跳為之加快;這種激動的情緒用詞語表達出來,那跳動的韻律就被複制出來,這樣,一首詩就誕生了。有些學者說,就其最初的形式而言,詩歌只不過是工作和遊戲時身體運動的韻律所伴隨着的聲音。[66]一個婦女在兩塊石頭之間碾磨玉米的時候,通過無休止反覆嘟囔沒有邏輯的詞句來保持韻律。在奧菲莉婭的胡言亂語中,回蕩着一支古老紡紗歌謠的片段:“你得唱瞠啊瞠,你叫他啊瞠啊。噢,翻來覆去,多麼相稱!”[67]一些身體柔韌性很好的男人齊聲歌唱他們的戰歌,踏着迴旋的舞步。少男少女在普通的節日上輪流吟誦一首歌謠的詩行,不斷重複着疊句。這一原則也貫穿於漫長時光里詩歌的演變過程,從最早的到最近的詩性衝動中,在物理運動的本能表達中,在成熟藝術高度精練的創造中,萬物核心深處的律動得到了釋放。

看哪,人類天性

的古老根源,

纏繞着歌謠

那永恆的激情。

在世界的深處

坐落着它的根基,

與萬物纏繞在一起,

與萬物孿生。

不,什麼才是自然本身?

僅僅是向著音樂,

向著和諧之聲和韻律

無限地接近嗎?

端坐在寶座上的神祇

是最老到的詩人:

世間萬物都向著

他的韻律靠近。[68]

這就是詩歌韻律起源的過程和原因。不管詩人的心境如何,不管他是情不自禁的狂喜,還是冥思苦想的靜閉,他的詩行都是其情感的對應物,不過我們聽得見的是成型的和諧的韻律。荷馬的抑揚六音步簡潔而持續的流動,吟誦着英雄們的壯舉;彌爾頓的抑揚格五音步則莊嚴地鋪展開來,展現着天堂和地獄所發生的戲劇;雪萊的雲雀飛至雲端,還有勃朗寧的沉重的馬蹄聲:

我一躍上馬,還有喬里斯,還有他,

我策馬狂奔,迪爾克策馬狂奔,我們三人一起策馬狂奔

不管是策馬狂奔,是穩步行進,還是展翅高飛,詩歌的輕快韻律都表達了緊張的情緒以及這情緒背後的驅動力。

韻律的效果

韻律還有更多的效果,因為詩歌的韻律不僅表達了呼之欲出的情感,它還把這樣的感情傳遞給讀者。它把自己的能量傳達給聽者,使他產生同樣的情感。詩歌跟其他文學形式有很多共同點。散文能夠呈現出升華了的世界,就像在小說中那樣;它也可以激發人們行動的熱情,就像在演講中那樣。就其本質來說,想像力豐富的文學作品有很多的表現形式,但是其內在卻有一種不變的元素。把詩歌與散文區別開來的,主要是特定的韻律。藉助韻律,詩歌更具有直觀的感染力。心理學家常常說,在我們自身的有機體內運行着“模仿活動”,這種活動會在我們身上喚起相應的情感。韻律還使感知變得更容易,而它本身又是快樂之源。在控制得當的情況下,韻律還有助於強調詩行的思想內容。

詩歌形式中的韻律並不是一種機械裝置,而是內在激情噴涌而出的產物。在最好的時候,它絕對不是單調的。它不應該是一連串交替的節拍有規律地重複出現,或者說是“抑揚頓挫”;通過重音的微妙變化、情感的推動與意思恰當的詞語,韻律起伏有致地展開;內在潮水的洶湧澎湃,可以在舞動的波峰上中斷;變幻莫測的光與影,呈現在核心的表面之上。必要的時候音步可以改變步幅,這一切都服從於內在的法則。

來吧,美麗而安撫人心的死亡,

圍繞着世界像波浪一樣起伏,在安詳地到來,到來,

在白天,在黑夜,對全體,對個人,

輕靈的死亡遲早會來臨。[69]

這是一首從頭到尾都極其美麗的詩歌。在這裏音步並不明顯,但我們還是不可避免地感覺到被一種深深的悸動緊緊吸引,被帶進它的情感中。對這樣的詩行,我們滿懷感激地賦予它們尊貴的詩歌之名。

然而,只有韻律的話,還不能稱為詩。如果僅僅是毫無意義地、單調地重複一些詞句,儘管或許可以說明詩歌的一個源頭,這本身卻並不是詩歌。重複中必須有前進,必須融入一種模式。要真正地理解或者很好地吸收任何點滴體驗,必須把它作為一個整體來感悟。在喧囂的外部世界中,人的精神必須堅定地尋求秩序和意義。大自然迫使詩人服從於自己的韻律,這是他的靈感來源。而後,詩人又必須迫使大自然服從於自己的表達意圖,這是他的技藝。他的氣質震動寰宇,而後,他的心智能夠控制和組織他所感知到的東西、他所體會到的意義,使之形成一個統一體,他從重複與組合的韻律中構建了和諧。就這樣,他的詩要表達的意思就能令人一覽無餘。他的模式是從單一元素的重複中構建起來的:音步構成了詩行,詩行組合成為詩節,詩節仿照一個統一的佈局,逐一推進,直至結尾。這裏再次強調,結構不是機械的或隨意組成的:每一行詩的韻律都要能表達思想的起承轉合,整首詩的形式高度統一,呼應着這首詩所要表達的情感或想法的統一。

詩中的詞彙成分

詩人表達自己的媒介,或者說詩人的表達手段,是詞語。畫家的法寶是色彩,雕塑家的是形態,音樂家用音調。色彩、形態和音調本身是能給人帶來快樂的,它們通過表達的事物變得美麗,變得有意義。詞語也是這樣,詞語本身也有感覺上的價值。當它們被用作美的工具時,它們就可以給一首詩的韻律結構增添美妙的旋律。詞語的音調品質很明顯,也非常容易通過押韻來獲得,也就是元音與接下來完成整個音節的輔音一起發出一致的聲音,就像在單詞sight和night中那樣。除了給短語增加音樂價值之外,如果運用得當,押韻還有助於界定詩歌的模式,強調韻腳的意義。

組成旋律的較次要的成分有諧音、頭韻和音色。諧音是音節內同一個元音的重複,但伴隨着不同的輔音,比如shape和mate。頭韻是單詞第一個音節的一致發音,比如“Thelispofleavesandrippleofrain”這句詩。頭韻結合重音,是盎格魯-撒克遜詩歌最基本的作詩原則,但現在的人們要使用它,就要冒着由於過度修飾而忽視意義的風險。更加精妙的是音色的旋律,通過聲調以及音節的價值來暗示詞語的意義,比如在“Sweetdimnessofherloosenedhair’sdownfall”這句詩中,元音音質e、i、o、a的緩慢變化似乎賦予了圖像一種聲音的“半影”。這些都是詩人全音階中的音符,技藝高深的詩人潛移默化地使用它們,以增強其詩歌的感染力。

但詩歌的感染力不僅體現在情緒和感官上。藉助詞語,它能很好地表達思想,而在某種程度上,這正是繪畫、雕塑和音樂所欠缺的。然而,在表達思想時,它是藉助具象而非抽象的詞語來完成的。詞語既不是色彩也不是形態,但它們可以藉助意象來傳遞色彩或形態。情感始終有一個對象,這個對象能夠喚起情感、表達情感。詞語中的意象成了詩人自身感情的表達,對於其他有着類似情感經歷的人來說,它也是一種象徵和機緣。思想就是這樣具象化,變得活靈活現,喚醒聽眾的想像力,激發他們的情感。詞語這種喚起的能力,正是詩人成功的秘密,這是很難解釋為什麼的。詞語本身以及韻律的組合都依附於音節的音調之美,它源自生動的意象,源自思想與情感的聯想,而這種聯想就像芳香和蒸氣一樣依附於詞語之上。

燦爛的星!我祈求像你那樣堅定——

但我不願意高懸夜空,獨自

輝映,並且永恆地睜着眼睛,

像自然間耐心的、不眠的隱士,

不斷望着海濤,那大地的神父,

用聖水沖洗人所卜居的岸沿。[70]

誰能說得出這種文字音樂究竟從哪裏散發著魔力呢!它只能通過感覺才能體會。因此,除了字面意思之外,語言似乎還擁有更多的表現能力。這種新的意義來自於詩人的創造,來自他對常見字詞所進行的巧妙處理,詩人的技藝就像音樂家的一樣高深。

他用三個聲音所創造出的,並不是第四個詞,而是一顆星。

內容與形式的統一

就詩歌的形式而言,它通過韻律喚醒整個生命,引發共鳴;通過旋律優美的音調,令聽眾心生愉悅;它協調一致的和聲結構慰藉了人的心靈;它的文字意象,通過“喚起”這一能力激發著人們的想像力,就這樣,詩給事實增添了思想價值及情感價值。最終,形式和意義合二為一,這種結合在抒情詩中最為緊密。我們感覺到,這樣的思想無法通過其他方式表達,那樣的情緒無法通過其他方式傳遞,詩的本質和奧秘就在於歌唱。

詩就是生命的一個片段瞬間化作圓滿,它將直接、混亂的感官印象化作美,並藉此構建了一個更美好的世界。它捕捉萬物核心激烈跳動的韻律,並把它們編成精妙的令人心動不已的音樂,它的文字旋律喚醒了人們靈魂中所渴望的天籟之音的微弱回聲。它用不同尋常的光點亮了生命,但它也是幻覺,這是因為它能看到大自然千變萬化中那不變的東西,認識到人類靈魂樂於相信的那種永恆披着的外衣——美。詩歌又不是幻覺,更像是一種更高現實的形象。詩人關注生活,並徹底擁有生活。他並不只是耐心地觀察自然過程,也不是一個人類命運消極被動的觀眾。他熱愛自己的雙眼所看到的一切,世界對他,就像對情人一樣展示自己不為人知的一面。通過富有想像力的、創造性的眼睛,他把世間萬物看作一個整體,儘管只是在那轉瞬即逝的一刻。在詩中,情感和思想融合為完美的意象。“真”在詩人面前呈現出美,但真相從來不會完全顯露。因此,所有偉大的、真正的詩歌,都是靈感的吶喊,它是對一個人類不斷意識到、不斷想要擁有的世界的夢想。一位詩人曾這樣說:“詩是一切知識的開始和終結——它像人的心靈一樣亘古不朽。”

第二節荷馬與荷馬史詩

查爾斯·伯頓·古立克[71]

在史詩這一領域登峰造極的詩人可謂鳳毛麟角。當我們去定義史詩這種詩歌類型時,腦海里會浮現出荷馬、維吉爾、彌爾頓這三位偉大詩人,但除此之外,很難再找到其他的詩人能如此成功地賦予一個龐大主題以尊貴、宏偉與壯美,而這些,正是英雄史詩所需要的。

這是因為標準在一開始就設立好了,如果我們來分析這些偉大詩人作詩的方法與目的,我們會發現,荷馬作為舉世無雙的超級大師從他們之中脫穎而出。因為,在《失樂園》中,彌爾頓常常因為神學辯論而偏離了詩人的本職工作,而維吉爾的《埃涅阿斯紀》,則是一個自我意識膨脹的時代深思熟慮的產物,是為頌揚偉大的羅馬帝國而作的。

荷馬的前輩們

不過,儘管跟維吉爾比起來,荷馬的詩作更淳樸,更是一種無意識狀態下的產物,但如果你像18世紀的人們一樣,認為荷馬描繪了人類的童年時代,那就大錯特錯了。他清新的風格、有力的文字、自然的感情、簡潔的用語,表明在他之前已經有一代又一代的歌者。荷馬繼承了他們的詩律、措辭和短語,這些傳統可以一直追溯到希臘人最早脫離野蠻狀態的時候。

早期史詩的素材都非常簡單。最初,讚美詩或者感恩頌歌的主題就是讚頌部落崇拜的諸神,而恰恰由於部落首領的祖先被公認為神的兒子,所以詩歌的歌頌對象很容易從神轉變為人,而且,當時一些著名戰役中的英雄事迹也被人們銘記下來。宗教讚美詩於是演變成了英雄歌謠。它強烈地吸引着大眾的興趣和當地人的自豪感,從這點來說,它屬於通俗詩歌。但仍然只有天才歌者才能寫出這種詩歌,這些歌者有着與生俱來的天賦。

史詩的發展歷程

公元前12世紀見證了一場劇變,邁錫尼文明逐漸衰落,最終走向滅亡。領土出現新的調整,大批說著希臘語,自稱是亞該亞人、伊奧利亞人、愛奧尼亞人或維奧蒂亞人的民族,遷徙到小亞細亞沿海地區。這些遷徙的部落騷動不寧,極具冒險精神,他們的戰士驍勇善戰。這些人屬於同一種族的不同部落,他們在一個內地處於野蠻狀態的國家邊境處互相融合,逐漸產生了一種新的民族榮譽感,事實上,這就為史詩的發展創造了最佳的條件。

他們從自己的家鄉——先祖們曾過着簡單生活的地方帶來的傳說,內容逐步擴大。阿喀琉斯與赫克托耳本來可能只是南部塞薩利與維奧蒂亞之間的邊境上兩個互相競爭的部落的首領,而今被吟遊詩人構想成了兩位高尚的王子,是為了民族的存亡而不是為了爭奪牲口去戰鬥。他們建功立業的舞台從原來的家鄉轉移到了新的家園,而且,當移民的生活範圍在新的家園逐漸擴大時,他們的想像力也插上了翅膀,傳說故事也開始描述更多的事件,呈現出更豐富的內容,發出了更高亢的民族之聲。

阿伽門農在阿爾戈斯的山巒之間修建了邁錫尼城,但他在希臘本土的權力絕不是僅僅局限於小小的邁錫尼城之內,而是通過後來這些史詩創作者們的愛國熱情,擴大到了類似於帝國那樣的規模。他們越來越擅長描摹,幫助樹立了亞該亞人與特洛伊人之間、希臘人與野蠻人之間、西部與東部之間的對立,他們創造了希臘精神。

歷史上的特洛伊

現在,人們已經不再懷疑特洛伊的故事,雖然有些細節有神話的修飾,但荷馬的史詩也確實反映了歷史事實——亞該亞移民與伊奧利亞移民、亞該亞移民與特洛伊本地居民之間的真實衝突。就其目前的形式而言,《伊利亞特》是一個天才的個人傑作,經過了一系列複雜的創造過程,包括對舊的素材的借鑒、改變和擴充,以及以此為基礎創造的新的東西。

它在細節上有些互相矛盾之處,有些地方也顯得十分無趣。像賀拉斯所說的,“連了不起的荷馬也會打盹”(即“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不過,就算荷馬時不時地“打個盹”,他也從來不會呼呼大睡。

《奧德賽》的創作時間可能比《伊利亞特》最終定稿的時間稍晚一些。奧德修斯的漫遊表現出了亞該亞人的嶄新經歷,他們的祖先曾在亞洲贏得了一場又一場激動人心的戰鬥,如今他們正乘風破浪,駛過地中海,與腓尼基商人展開競爭。《奧德賽》是以《伊利亞特》中所描寫的事件為背景展開的,不過與《伊利亞特》不同的是,它與戰爭無關,而是一個關於探險和陰謀的故事,主角是一名勇敢的水手。

它描繪出了一個充滿奇迹的新世界,這裏有令人大跌眼鏡的逃亡,有海難以及肆虐的風浪,有怪物、女巫和巨人,有與海盜的狹路相逢,還有對荒涼之地甚至是邊緣地區和地下世界的探險。它塑造了如辛巴達一樣的某些冒險家的原型,也是格列佛和吹牛大王閔希豪生式的前輩。它給後來的詩歌提供了因吃了忘憂果而忘記一切的人和用歌聲誘惑水手的海上女妖這樣的素材,給諺語庫增添了海上女妖斯庫拉和卡律布迪斯,使我們現在的童話書里有了一些迷人的角色。雖然主人公經歷了無數艱難險阻,詩中卻也描繪了美麗的田園風光以及那兒人們幸福的生活,還為我們描繪了文學史中最忠貞的妻子形象。

《奧德賽》的故事結構

《奧德賽》的故事結構一直飽受讚揚。主人公遲遲才登場,是因為要留出足夠的情節發展空間,還要先引出他那位雖然不大重要,但是很討人喜歡的兒子忒勒馬科斯,還有一些我們已經通過《伊利亞特》熟悉的人物:涅斯托爾、海倫和墨涅拉奧斯。接下來,我們的視線就轉移到海之女神卡呂普索的小島上,發現奧德修斯被囚禁在那裏,萬分煩惱。隨後奧德修斯離開這裏、波塞冬怒火萬丈、船隻沉入大海以及奧德修斯在費阿刻斯人的地盤上被營救。場景又轉到了費阿刻斯國王阿爾喀諾俄斯金碧輝煌的宮殿中,在國王面前,奧德修斯講述了他在到達卡呂普索的小島之前神奇的探險經歷。在費阿刻斯島上,奧德修斯遇到了瑙西卡——希臘文學中最美麗多姿的少女形象。要了解荷馬和維吉爾兩個詩人的區別,最好的方法就是比較一下瑙西卡的臨別之言與狄多在埃涅阿斯離開她時的傷心欲絕。在《奧德賽》的這一部分,吟遊詩人德摩多克斯用一種很有意思又至關重要的方式為我們呈現了英雄敘事詩的傳統和技法。

這個故事的後半部分是從費阿刻斯人帶奧德修斯回家開始的。奧德修斯裝扮成一個乞丐,經歷了一連串的奇遇,認知與反諷的戲劇手法得到了充分的利用,這兩種手法後來在希臘的戲劇舞台上被運用得十分嫻熟。他向忒勒馬科斯坦露了自己的秘密,然後他以前養的狗阿爾戈斯認出了他,場景十分悲壯凄涼。最後,在經受了力量和本領的終極考驗並殺死了所有求婚者之後,奧德修斯先是見到自己的妻子,然後又見了自己年邁的父親。這部史詩有個缺點是詩中有很多重複之處,但這些重複只是表明了史詩詩人多麼喜歡久久逗留在故事上,表明他們的聽眾多麼不希望故事早早就收尾。

荷馬史詩的作者信息

希臘人喜歡詳細地講述他們民族偉人的生平,但他們卻無法還原一個真實的荷馬。後世有關他生平的傳說少之又少,又幾乎完全被亞歷山大時代的學者們忽略。他的一個特徵,即失明,在今天希臘和馬其頓鄉下的通俗歌手當中常常被提及,那不勒斯博物館裏一尊有名的半身雕像把他的這一特徵刻畫得很美。有七座城市都宣稱是荷馬的出生地,這些城市大都位於小亞細亞的海岸或毗鄰的島嶼上,這證明了我們之前從寫詩的語言得出的結論是正確的,這些詩歌最晚的創作者應該是愛奧尼亞的希臘人,在被吟遊詩人傳入內陸之前,它們就已經在小亞細亞海岸流行了很長一段時間。

我們目前還不知道它們最早是什麼時候被記錄成文字的。儘管早在公元前9世紀的時候,希臘人就知道如何寫字了。的確,荷馬曾提到過文字,但在之前很長的時間裏,它在詩歌早期的傳播過程中並沒有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直到公元前6世紀暴君皮西斯特拉妥統治雅典期間,才有人收集這些詩歌,並且用文字記錄下來,使之成為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就這樣,這些詩歌實際上處於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前3世紀的文化先鋒——雅典人的保護之下,後來又採用了亞歷山大格式,成了帶有註釋的詳盡版本,並且分為很多“卷”,每卷24首,也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

羅馬人孜孜不倦地研究這些詩歌,對昆體良和柏拉圖來說,荷馬是雄辯的源泉。本來中世紀的西方世界偏愛特洛伊故事的羅馬版本,但隨着學術的復興,荷馬幾乎立刻一躍成為最偉大的古代人物,而這也是他理應享有的地位,從此,歷代有學問的人都尊重和喜愛着荷馬。

第三節但丁

查爾斯·霍爾·格蘭金特[72]

但丁(1265-1321)被公認為中世紀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我們發現他就像一面中世紀靈魂的鏡子,如此完整地反映了一個偉大時期的精神,這在其他作家(無論古代的還是現代的)身上並未發現。

那是一個偉大的建設者和偉大的神學家湧現的時期,是一個宗教得勢的時期,是一個充滿堅定和進取信念的時期。在這個時代產生了大教堂和中世紀神學論著《神學大全》,發生了十字軍東征,出現了聖伯納德、聖多米尼克和聖佛朗西斯。人們普遍同意,本質上作為上帝詩人的但丁把“divine”(神的)和他的作品“comedy”(喜劇)[73]連在一起。他在詩中呈現的建築性的天才如此明顯,以至於人們很自然地把他和一座巨大的哥特教堂相比較。常常出現在他筆下的人物大軍,代表了從市民到教皇的各個階層的同時代人,多樣化的人物並未過分侵佔他設計中的對稱的外形——這一設計充分囊括了幾乎所有世俗科學和宗教科學的重要內容。

《神曲》的構思

《神曲》包括三部分,共數百篇,講述了一個靈魂從罪孽,通過懺悔、默想、受訓,到能夠見到上帝的純潔狀態的整個進程。詩人迷失在罪惡里,突然恢復了理智並試圖逃脫,但卻是徒勞的。被神的恩澤感召的理性,一步步地引領他完全看透邪惡,使他認識到邪惡中全部的醜陋和愚笨;最後他轉身,遠離邪惡。他接下來的職責是通過苦修來凈化他的靈魂,直到他的純潔逐漸回歸。天啟降臨在他身上,並把他向天堂送去,越來越高,直到他的上帝出現。所有這些以寓言的方式呈現,在維吉爾及後來的貝特麗絲[74]的指引下,以一種旅行的形式,從地下的“地獄”王國上升到“煉獄”的孤獨的荒山,到達伊甸園,再從那裏穿過旋轉的星球通向“天堂”。

中世紀的世界觀

對我們而言,中世紀的宇宙好像很小。從世界初始至世界末日,整個世俗生活的持續期被限制在大約7000~8000年。我們的地球是物質世界的中心,它是一個固體的、不動的球體,被空氣和火焰包圍。環繞地球的有九重天,它們是透明的、似殼的、空的球體,承載着太陽、月亮、行星和恆星,它們一起構成了被稱為“自然”的力量。在宇宙之外是純潔靈魂的天堂,是上帝、天使和受庇佑者的無限的住所。作為上帝派下凡間的使者,天使管理着天體的運行,塑造其下的存在和人類的特性。地球的表面一半以上被水覆蓋,但在以耶路撒冷為中心的另一半,是三葉草形狀的亞洲、歐洲和非洲。基督教世界被兩股重要的力量統治,一是精神上的,一是世俗上的,二者都受命於上帝,它們分別是教皇和皇帝,分別由基督和凱撒建立,罪惡的野心使他們陷入互相爭鬥之中。

古代的歷史、經典文學和藝術等所有這些財富,只有少數為人所知,而且只有少數被翻譯成現在的語言。在中世紀人們的頭腦里,所羅門、亞歷山大、凱撒、查理曼大帝都極其相似。異教羅馬的作家中,最值得注意的倖存者有維吉爾、奧維德、盧坎、斯塔提烏斯、西塞羅和李維。基督徒波伊提烏和聖奧古斯丁以及緊隨其後的學者和神學家們,也應該被添加到這個序列當中。希臘語已經失傳,但是亞里士多德披着拉丁文的外衣,開始統治13世紀的歐洲思想,柏拉圖主義對大約800年前的聖奧古斯丁的教義產生了很大影響。

但丁的學問和文學特徵

但丁掌握了他那個時代的大部分學問,阿爾伯圖斯的科學、亞里士多德的哲學、聖托馬斯·阿奎那的神學以及殘存下來的拉丁文學的碎片。我們不但在《神曲》中,而且在未完成的《饗宴》中發現很多這方面的證據,而《饗宴》是一部以解讀作者的詩歌為形式的百科全書般的作品。

他用拉丁文寫作極其流利,也很有氣勢。除了他的書信和一些田園詩外,他還發表過一部關於國家與教會關係的專著《論君主制》,並開始寫一篇探討詩歌的格式和拉丁文詩歌的專著,叫作“俗語論”。還有一篇演講也歸於他的名下,題為“關於水和土的問題”,探討一個關於自然地理的奇妙問題。但是,儘管他的事實、觀點、興趣都是他那個時代的產物,他身上某些顯著的特點卻使他與他的同伴們區別開來:他和彼特拉克一樣具有強烈的感情和個性,和喬叟、薄伽丘一樣具有清晰的意識和栩栩如生的戲劇描述的天賦,但是,在這些方面無人能與他相比:對自然諸多方面的藝術反應力、了不起的想像力、簡潔、暗示力量。在語言方面也是一樣,他和前輩及同輩的作家完全不同。如此豐富的形象,如此豐富的詞彙,從古典時代以來從未被想出過。事實上,教會使用的拉丁文一直是嚴肅論著的標準語言。他在哲學和宗教的闡述中運用本地方言是一個勇敢的創新,他為《饗宴》使用這一創新進行辯護——讀者需要注意的是,當時,在他自己的國家,本地語言被嚴重鄙視。實際上在整個14世紀以前,意大利語的文學輸出都相對不足。

中世紀文學風格

法國北部長期見證了敘事詩歌、戰爭史詩、宮廷浪漫詩歌的輝煌發展——國王和封建領主的歌唱,遙遠國度和時代的騎士的冒險經歷(尤其是圓桌騎士的故事)。戲劇從宗教儀式中誕生。在古代詩歌和《聖經》中已為人熟知的象徵手法,此時有了突破性創新,併產生了13世紀的奇迹——《玫瑰傳奇》。諷刺詩結合了愛的追求的寓言性主題,在故事詩和列那狐傳奇中找到了獨特的表達。這類文學的大部分作品被介紹到意大利,也被介紹到歐洲其他地區。與法國北部的史詩一樣在國外也產生了很大影響的,是法國南部湧現的愛情詩——題材受到限制但充滿精緻藝術性的詩歌,這些詩歌12、13世紀在宮廷中被吟唱和模仿。然而,直到腓尼特烈二世時期,我們才發現相似的用拉丁文創作的詩歌。這個偉大的皇帝身邊聚集了一批以“西西里詩派”著稱的聰明的、矯揉造作的愛情詩人,在托斯卡納,本土語言被一批沒有靈感但獨具匠心的詩人用於抒情,這些詩人大部分是普羅旺斯模式的追隨者。在著名的大學城博洛尼亞,新藝術在13世紀中期開始建立,這裏生活着被但丁稱作老師的圭多·圭尼采里,他是第一位準確構想出愛情理論的詩人,這套理論支配了將來的“甜蜜的新風格”。

但丁的愛情觀

根據這種學說,愛是“溫柔”的內心獨有的屬性,它一直沉睡,直到被有價值的對象喚醒。喚醒這種“溫柔”的愛的女人,一定是天使的本性或天國的智慧的象徵,對她的愛就是崇拜。在圭尼采里之後的那代人當中,他的學問被一個由天才作家組成的小圈子傳播,他們把詩歌的風格介紹到了佛羅倫薩,這是一個繁忙的商業城鎮,可能是意大利最繁華之地,熙熙攘攘,充滿野心、嫉妒和爭吵。這個文學團體的成員有但丁的“第一個朋友”卡瓦爾康蒂和但丁本人。誠然,我們發現,在他獻給一位同情他喪親之痛的女士的美妙的詩中,在他偶爾的讚美性的十四行詩歌和民謠中,在他關於一個叫佩特拉的年輕人的一首狂野的、充滿激情的美妙歌曲中,很少能發現新奇的愛情觀。在他獻給“哲學女士”的短歌中,我們看到用寓言展示的情詩的絕佳例子。至於新思想的文學表述,我們必須看被他理想中的女人貝特麗絲啟發的作品——看其中更成熟的作品。在他的愛人逝世一些年後,但丁從先前的一些詩歌中選擇了一系列說明了他在貝特麗絲影響下的內心世界的詩歌,並且用精緻的散文來解釋它們,這就是《新生》。

第四節彌爾頓的詩歌

歐內斯特·伯恩鮑姆[75]

儘管大多數人都承認彌爾頓在英國詩歌史中高高在上的地位,但也很可能由於他崇高的地位而對他心懷敬畏,認為他遙不可及。彌爾頓年輕時期的一些不太重要的詩篇,讀起來是魅力十足的,但要親近並熱愛他那些更重要的、傾注了“大師寶貴的精神血液”的作品,似乎就會出現很多令人望而卻步的困難。我們知道,拜倫曾嘲笑他詩中的天使和天使長不斷參與詭辯,所以我們自然覺得他的神學應該是枯燥乏味或者難以理解的。翻開《失樂園》,幾乎在每一頁中都能看到不熟悉的短語或者典故。由於當代的文學和新聞習慣於描述駭人聽聞、稀奇古怪或者異乎尋常的事,而我們又能從中體驗到簡單的快感,於是那些高貴且嚴謹的藝術就難以引起我們的興趣。約翰遜博士曾這樣說:“我們逃避大師,去尋找同伴。”而有些人就好像是為了鼓勵我們逃避大師一樣,開始質疑彌爾頓到底算不算大師。美國一家著名圖書館的館長就拒絕推薦人們閱讀《失樂園》,還有一位超現代批評家聲稱自己找到了一種“新的文學評價標準”,這些評價標準將推翻詩人一直受人尊崇的地位,於是,眾多文學雜誌紛紛覺得詩人從前看來似乎不可撼動的地位現在卻需要我們去捍衛了。

彌爾頓的偉大之處

儘管有這樣的胡言亂語,那些深思熟慮的人還是得出了以下結論:既然從德萊頓到梅雷迪思,每一位偉大的文學家都曾給予彌爾頓桂冠,那麼他一定是一個值得我們去了解的人,而且可以肯定的是,彌爾頓並不是遙不可及的。

他的偉大主要來源於三個原因:豐富的想像力、協調的詩歌以及飽含真理的思想。如果讀者接受一些實用的指導意見,就會很容易發現這些偉大之處。想體會彌爾頓在《失樂園》、《復樂園》、《力士參孫》甚至《基督教降生的早晨禮讚》中所呈現的令人拍案叫絕的想像力,就要首先去簡要地閱讀《聖經》中與之相關的部分,因為這些部分在詩人寫詩的過程中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像亞當和夏娃這樣的故事,在《聖經》中有着一種簡單卻深刻的美,與《聖經》融合得天衣無縫,這裏幾乎不用再說明。但是,當你放下講述這個故事的《聖經》篇章,開始研讀這部偉大詩歌時,就會認識到,彌爾頓的想像力怎樣大大拓展了我們對過去、對遠方以及對看不見的事物的認知。而且他所揭示的,不僅僅是我們從未接觸過的、未知的領域、力量和精神。可以讀讀記述參孫或者基督的誘惑的那些簡短段落,看看儘管這些段落十分生動形象,但特徵描寫是多麼少,然後你就會認識到,彌爾頓在《力士參孫》和《復樂園》中,如何看穿了英雄、上帝以及魔鬼的內心。

我們常常會犯默讀這個錯誤,這使我們無法充分欣賞彌爾頓無韻詩的韻律美,而且讓這篇詩歌看起來就像是排版古怪的散文。雙目失明的詩人大聲地吟誦這世間最美的無韻詩,讀者也應該將它大聲朗讀出來。只有通過這種方式,才能喚醒我們內心沉睡的美感,才能使我們敏銳地感受到英語語言所創造出的最莊嚴的韻律和回聲。就像大海的浪潮,起起伏伏,永不停歇,它衝擊着我們的情感,令我們心潮澎湃。就這樣,由於聲音調動了我們的情緒,使我們比平時更為興奮,我們就準備好了去接受那些詩人通過精妙的設計打算植入我們腦海中的嚴肅的思想。能通過這種方式感受到彌爾頓的藝術力量的人,就在文學領域向前邁出了決定性的一步:從此以後,他就不會隨便被缺乏想像力或空想出來的東西所吸引;他的耳朵一旦習慣了大師的“宏大風格”,就不會再垂青那些淺薄、粗糙的詩篇了。

先知彌爾頓

但是彌爾頓發揮自己寫詩的能力,並不僅僅是為了在這個過程中獲得快感,就像以賽亞一樣,偉大的藝術家首先是更偉大的先知。雖然這是很普遍的現象,但很多研究彌爾頓的人似乎不以為然。單看《失樂園》,公眾普遍承認這部作品最充分地表達了他作為先知的啟示,但卻錯誤地把該詩的前兩卷奉為典型。當然,這兩卷確實很好地展示了他的藝術力量,但卻沒有體現出他的主要思想。

事實證明,局限於這兩卷詩歌,也就最直接地誤解了彌爾頓,因為這兩卷詩歌描述的是墮落的天使,所以我們腦海中就不斷地產生這樣一種錯覺:撒旦是《失樂園》的主角,詩人把全部的興趣都投入到這個最桀驁不馴的反叛者身上。然而在我們的時代,人們不怎麼會去信仰一個人格化了的魔鬼。結果我們有了這樣一種印象:彌爾頓把天賦奉獻給了一個雖然很特別但對於我們來說沒有什麼道德意義的主題。於是,我們就很遺憾地得出結論:作為一個純粹的藝術家,彌爾頓是值得我們欽佩愛慕的,但是作為先知,他卻沒有聽眾。然而,若是從整體上來把握,我們就能充分領悟到他的啟示。

《失樂園》的主題

彌爾頓的主題不是撒旦,甚至也非上帝或天使,而是人類。《失樂園》不僅在開篇就宣佈了“人的反抗”這一主題,而且從頭到尾都貫穿着人的命運,人的命運是創造世界中每一環節的關鍵所在。就這樣,彌爾頓不是在撒旦密謀反對上帝的時候,而是在魔鬼被打敗之後把復仇想法投向未來大地上的居民的時候,開始講述他的故事。在這個新世界中,人被上帝鄭重地創造出來,成為這個世界的主宰,上帝親自給他注入了生命的靈性。正是為了防止人墮落,才要講述天國中的謀反;在核心的幾卷詩歌中,我們看到的是人性的光輝和脆弱。最終,把對未來世界的預言傳達給亞當,並不是為了顯示上帝的絕對權力或撒旦的徒勞無功,更是為了讓上帝的子民確信他對他們的永恆之愛。

簡言之,這個主題不是神學主題,而是宗教主題——不是關於上帝和撒旦的本性,而是善惡的力量與我們的關係。還有詩人能為我們呈現比這更能持續調動人的興趣的問題嗎?讀者如果把注意力放在《失樂園》中的“人”身上,就是在做彌爾頓做過的事情,這樣即使在偶爾有些細節不能理解的情況下,也能領悟到詩人的基本思想。而關於天堂和地獄的描述,由於不太符合讀者所理解的極樂和痛苦狀態,就會淡化為背景——它們本來也就屬於背景;慢慢地,讀者的面前就會浮現出彌爾頓對人的生活的真正意義的看法。

彌爾頓對人性的看法

若是把彌爾頓對人性的看法簡化為乏味的名人名言,就會貶低它的價值;不過,用一兩個暗示描述一下其一般特徵,或許能讓我們明白它對個人道德有多麼重要。

一方面,沒有一個詩人像他那樣賦予人的非凡能力如此高貴的價值,這一點甚至連莎士比亞也做不到。在彌爾頓看來,人並不是可憐的木偶,也不是環境的奴隸(亞當和夏娃即便生活在理想的環境中,還是犯下了罪),而是完全掌握其自身命運的主人。上帝親自賦予了他意志的自由,所有的宇宙精神都關注着他會利用這自由做些什麼。

另一方面,沒有一個詩人像彌爾頓那樣深刻地覺察到人的這種高貴地位給自己帶來的持續的危險,除非他在自由之身下拋棄一切世俗的誘惑,包括最難抗拒的誘惑,否則他就會因背叛精神準則而受到懲罰,而且這懲罰不只是針對他,無辜的同胞也會遭到牽連。《科馬斯》中的那位夫人,《失樂園》中的亞當、夏娃和基督以及力士參孫所遇到的種種嚴肅的道德困境,並非特殊情況,而是代表了人每時每刻的真實的生活狀態。時而冒出一個絕佳的機會,時而遇到一個致命的危險,決定權完全掌握在詩人自己的手中!然而,在他筆下,我們看不到恐慌,看不到歇斯底里的求救,靈魂就像莊重的語言一般肅穆安詳。在世俗生活中獨立自由,毫不妥協,在上帝面前保持耐心與謙卑,這些都是使我們最終得以自我救贖的美德。

以上對彌爾頓思想的評論只有寥寥數語,卻能讓我們明白他因何偉大。在他最早的優秀詩歌《基督教降生的早晨禮讚》中,他渴望聽到天籟,那對神聖真理的讚美,而凡人的耳朵卻從來聽不到這些;從那以後,直到他死前,在世間的紛紛擾擾中,他一直傾聽着上帝的聲音。得到啟迪之後,他又不斷地使那些向他求助的人重獲新生,他送給他們每一個人一顆更勇敢的心、一個更安寧的靈魂,以及一份再度覺醒的良知。看到那些崇拜世俗偶像的人,華茲華斯曾悲哀地感嘆:彌爾頓,你該活在此時!

隨後幾代人中的精英也十分贊同這一觀點。懷疑論者也許會對彌爾頓學說的部分內容提出疑問,卻無法輕易撼動其核心理念,因為它已經被深深嵌入英國人民最堅實的道德信念之中。它也融入了最高貴的美國傳統,這一傳統曾引領先民建立了新英格蘭殖民地,對這一傳統的背離就是對最深層自我的背叛。準確來說,這一傳統就是:擺脫人治,嚮往自由的理念,認真服從上帝的意志。這就是彌爾頓的精神。因此,深入了解彌爾頓,就是接受愛國教育,同時獲得宗教見解和詩歌修養。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經典永流傳:時光中閃耀的文字(套裝共8冊)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經典永流傳:時光中閃耀的文字(套裝共8冊)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八十九章《哈佛經典講座(全新增補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