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94 獨尊儒術
第96章94.獨尊儒術
“董仲舒?”王娡翻看着書簡,“他不是學宮儒學博士嗎?也參加策論了?這老夫子。”
自文帝始,廣開遊學,設學宮,《論語》《孝經》《孟子》《爾雅》《尚書》等,皆設置博士,開班講課。
董仲舒是景帝時的儒學博士,對《春秋》頗有研究,著有《春秋繁露》等書,是名噪一時的經學大儒。
他設壇教授,課堂上掛上一副帷幔,他在帷幔裏面講,學生在帷幔外面聽。同時,他還經常叫他的得意門生呂步舒等轉相傳授。很多人跟他學了多年,甚至沒有跟他見過面。一些再傳弟子甚至只是聽說過他的大名,但沒見過他的面。
“孔子曰“敬鬼神而遠之”;荀子曰“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
“董仲舒這是雜糅了儒家、法家、墨家、道家、陰陽家。陽,以儒家仁德為主;陰,法家刑法為輔,談天志、說陰陽、道五行啊!”
王娡讀着董仲舒的策論。
“唯天子受命於天,天下受命於天子,一國則受命於君。君命順,則民有順命;君命逆,則民有逆命;故曰:一人有慶,兆民賴之。此之謂也。”
“這段好。天子受命於天,君權神授。君主是天子,君主權力乃上天賜予。”王娡笑,“臣民反對皇帝,即為反對上天。”
“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也,古今之通義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義不同,是以上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後統配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
王娡沉思,“這是要在地緣上和思想上實現大一統……”
孔孟儒學沒有刻意強調要實現統一,並且他們的主張也不大可能會實現統一。他們主張統治者要對老百姓好。對老百姓好,只能讓老百姓生活幸福,是沒辦法實現統一的。統一需要打仗,需要把其他的政治勢力消滅掉。老百姓不會因為你對他好,就為你捨生忘死,上戰場奮勇殺敵。
董仲舒融合了法家思想。法家實行嚴刑峻法,賞罰分明,奮勇殺敵重賞,貪生怕死嚴懲,這樣雙管齊下,才能最終取得勝利。秦國的商鞅變法就是這種思路,讓秦國實現了統一。
中國這樣一個農業國家,統一比分裂更有利於實現社會穩定,更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
劉小豬登基,雖然名義上是統一,但還有諸侯林立;百越及匈奴,時不時興風作浪。加強中央集權,全面推行郡縣制,勢在必行。
董仲舒主張“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
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說天和人是一體的,人是天的一部分,人可以感應到天,天也可以感應到人。
皇帝是天子,是代表天來統治老百姓的,如果統治的好,天就會降下祥瑞以資鼓勵、如果天子違背天意,倒行逆施,天就會出現災異進行譴責和警告。
董仲舒的“三綱五常”,三綱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是仁義禮智信。
三綱強調父與子、君與臣、夫與妻絕對的權威。強調君主對於臣子的權力,父親對兒子的權力,丈夫對妻子的權力,以及反過來,臣子對君主的義務,兒子對父親的義務,妻子對丈夫的義務。
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讓子亡,子不得不亡。丈夫可以休掉妻子,但妻子在丈夫死後不能隨便改嫁。
這套集權理論,把君主和父親融為一體,把忠誠和孝順融為一體。對君主忠誠就相當於對父親孝順。君主就相當於全天下人的父親。像敬愛父親一樣去敬愛君主,那就更不容易出現造反的情況,更有利於社會的穩定。
為論證王朝統治的必然性和合理性,董仲舒提出“三統”、“三正”的學說。
“三統”就是黑統、白統和赤統。“三正”就是夏以寅月(農曆正月)為正月,一年之始;商以丑月(農曆十二月)為一年之始;周以子月(農曆十一月)為一年之始。寅月以黑色為上色,因此夏為黑統,丑月以白色為上色,商為白統,子月以赤色為上色,周為赤統。
歷史循“三統”周而復始。漢代繼周而起,應以寅月為正月,“改正朔,易服色”。
“三統三正”是一種歷史循環論,強調“治古”,歷史的每一循環,都是復古的表現。“奉天而法古”,皇權統治永恆性而不可侵犯。
在人性上,分為上、中、下三等,聖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聖人之性是天生的善,斗筲之性是天生的惡,都是不可改變的,因此可以不當做性。
只有中民之性,可以經過教化成為善性,可以叫做性。能夠接受教化。人性雖包含了善的素質,但不經過教化還不能成為善。
“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為任者也”,聖王的任務是“繼天成性”,即奉天命教化百姓,使百姓成為善良的人。
“母后,董仲舒所言,正是“天子牧民”最好策論。”劉小豬看王娡邊看邊點頭,在旁輕輕說道。
天子牧民,即君王代天牧民。牧是管理的意思。出自於《管子·國頌》:
“凡有地牧民者,務在四時,守在倉廩。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張,則君令行……”
“天子牧民”,被後世現代人曲解為:君王將百姓當作牛羊一樣放牧,擠奶食肉,無限壓榨。
其實“牧”,是管理的意思。
《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是以聖人執一,以為天下牧”。就是說聖主像牧民一樣養育、馴化天下民眾。“代天牧民”這個事兒,是受統治者和士大夫們的絕對認可的。而牧民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呢?就是君王懷着一顆仁慈的心,讓人民繁育的多多的,好讓封建主擁有豐富的人口紅利。
換而言之,牛羊一樣“牧”民,也要讓牛羊感受水草豐美,有幸福感和獲得感,擁戴“牧”者,成為安分守己的順民。
作為顯學的儒家,董仲舒這套理論,正是“天子牧民”最完備的解釋,也最合王娡的心意。
“徹兒,命四位輔政大臣到溫室殿議事。”
輔政大臣:魏其侯竇嬰,建陵侯衛綰,武安侯田蚡,靜晴侯郅都。
郅都剛從北地匈奴返京幾日。一臉邊塞風霜,正襟危坐,渾身的殺氣和冷冽不減。
衛綰沉穩不語,平和溫厚,一貫的持重,讓他穩如老狗。
竇嬰也穩穩端坐,捧茶低頭啜飲時,一雙眼睛觀察着周圍的人。
只有田蚡,眉活眼跳,打量着君臣幾人。大約他覺得,別人都是皇權威壓下的臣子。而他,皇太后的弟弟,皇帝的舅舅。諸臣中,沒有人比他,地位更尊崇了吧!
“諸位愛卿,大漢自開國以來,一直尊崇黃老,清靜無為。暴秦因苛政而亡,我大漢代之。現行規制,漢承襲於秦,未免難以令天下順服。新皇登基,求賢若渴,得天下賢良上書。今請諸位愛卿,共議新政,同治天下。”王娡說著,眼光掃過諸人。
“漢家諸事草創,加四夷侵陵中國。朕不變更制度,後世無法。”劉徹目光堅定,稚氣未脫的臉上,霸氣凜然,“朕與董仲舒三問三策。董愛卿以《春秋·公羊傳》所作《春秋繁露》獻與朕。”
“董仲舒言:今漢繼秦之後,如朽木糞牆矣,雖欲善治之,亡(無)可奈何。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詐起,如以湯止沸,抱薪救火,愈甚無益也。諸位以為如何?”
“漢承秦制,以顓頊曆法,十月為歲首。君權天授,天理循“三統三正”,周而復始。漢代秦,繼周而起,應以寅月為正月,一年之始;為黑統,尚黑色。“改正朔,易服色”,自朕而始。”
劉徹把目光投向太傅、右丞相衛綰。衛綰低頭,認真聽着。
“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義不同,是以上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董仲舒言: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
劉徹轉臉,看母後點頭又對臣子說,“諸子百家,各執一言。君臣上下,各有標準。朕欲立儒家六藝,官學不立諸子百家。此後,思想一統,標準一統。正如車同軌、書同文。”
“朕立“三綱五常”,為君臣百姓所循之道,所尊之德。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仁、義、禮、智、信。”
“量才而授官,錄德而定位,則廉恥異路,賢不肖異處矣。朕看徵辟舉薦賢良,要立為制。善積而名顯,德彰而身尊。”
“以臣愚見,應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太尉田蚡忙接話,“董仲舒《天人三策》,臣讀後亦有感悟。吾皇乃天子,天人合一,代天牧民。應封禪,建明堂……”
“臣附議!”左丞相竇嬰也進言,他熱情贊道,““君子六藝”——禮、樂、射、御、書、數,與“儒家六經”——《詩》《書》《禮》《易》《樂》《春秋》,應大力倡導,可為國教!”
雖然知道儒學在士大夫中比較盛行,王娡還是吃了一驚。
田蚡家學以儒為主,因長陵田府原本是齊國貴胄。而齊魯是孔子故垣,儒學盛興之地。家中藏書,皆為儒經。
古代書籍均為竹簡,獲之不易,所以只有貴胄士大夫才有財力和房屋藏書,才能讀書認字。
而竇嬰,這個深得竇太后喜愛信任的族侄,應該是黃老之術的擁躉才是呀!竇太后奉黃老之術為治國理政盛典,評判賢愚標準,竟然被竇嬰這個儒家狂熱份子給蒙蔽了?是竇太后眼盲心盲?還是竇嬰的旗幟換得快?
王娡不由得嘆息,竇嬰真是左右逢迎。看新皇好儒,馬上改換門庭了!
竇嬰面帶微笑,對右丞相衛綰恭謙拱手:“衛相高見?”
衛綰頷首:“竇相與田太尉都深得儒學之精髓。”他沉穩的目光迎上王娡的審視。
“董仲舒言: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義不同,是以上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思想一統,標準一統,方能上下一致。臣以為,漢家正統,唯有立一正宗!”
衛綰說完,對着他的皇帝學生微笑,像忠厚老人看着疼愛的孩子。
衛綰信奉的也是儒家思想。在他教導劉小豬敬“天地君親師”的時候,王娡就知道了。
至於郅都,忠心無二,他惟王娡馬頭是瞻,是把身家性命都交與皇帝的。
“如此,眾愛卿召集群臣商議安排吧!廷議時,朕要見眾愛卿奏報。”劉小豬目光炯炯,躊躇滿志地對幾人點頭微笑。
待幾人退去,劉小豬急不可耐地向母后表功:“母后,孩兒要大展拳腳,為漢家立制彰德!”
王娡慈愛地看著兒子:“好!這才是太陽真神、一代雄主風采。只是……不能罷黜百家……”
“母后意思是?”劉小豬明澈的眼睛盯着母后。
“道沖而用之無不贏。何以為道?道一生太極,陰陽兩分衍為三……”
在王娡看來,道生一,經線;一生二,緯線;二生三,海拔線;三生萬物,此三線組成的立體十字數軸,可表達空間中所有的點。
所謂大道至簡,遵循天道規矩,按規律去做事,要順勢而為。
儒家,負文化、教育之責,教化民眾,統一思想。就像華麗的外衣,順應人性,弘揚仁義道德。是現代社會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培養。
法家,立制度、促經濟。是後世法治建設的根基,也是劃定道德禮法之外的紅線。是君王人治的補充,更是社會公平正義的體現。
兵家,國防、科技。後世人都說,“真理在炮彈射程範圍之內”。沒有強大的兵力,以及支持國力發展的科技,只能是任人宰割的羔羊。
醫家,司醫療,衛生。醫家關係民眾的健康,生命的安全,人口的增長。是國泰民安的基礎。
儒法兵醫為四向,道為中心土。易不為家,在道中,易離道成左道;墨不為家,在兵中,墨離兵成旁門。
“興太學,尊儒術就是了,不可打壓諸子百家。”王娡輕輕說道,“這家那家,皆是可用之家,實用至上……”
正說間,侍中郎張騫捧着奏報匆匆趕來:“稟太后、陛下!河中郡太守急報!河中郡民房失火、累及千家!”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