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秦王妃的前世今生
龍生九子,子子不同。
在朱元璋已經成人的四個兒子中,太子朱標沉穩持重,三子晉王朱彪悍傲慢,四子燕王朱棣才思敏捷,唯獨二子秦王朱樉有些顢頇,不僅能力稍差,而且為人偏激執拗。
秦王朱樉的正王妃名叫觀音奴,是前朝大元河南王王保保的妹妹,蒙古名敏敏帖木兒,可是名副其實的蒙古郡主。
這是怎麼一回事?
事情的始末,還得要從當年的紅巾軍造反說起。
元末時候,由於連年的自然災害,再加上苛捐雜稅,令到百姓苦不堪言,元順帝還要徵召十多萬民工疏通黃河,更是民不聊生。
白蓮教的韓山童、劉福通、杜遵道等人眼見修河道的民工被壓榨乾凈,官府草菅人命,於是煽動修河道的民工造反。
韓山童以“明王出世”之說,打出“虎賁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龍飛九五,重開大宋之天”的戰旗,自稱宋徽宗八世孫,在潁州正式舉起造反大旗,不到半年的時間,韓山童劉福通領導的的義軍就多達十餘萬,攻城掠寨,所向披靡,震動大元朝廷。
因為當時所有的義軍都頭戴紅巾,所以稱為紅巾軍。
為了鎮壓紅巾軍起義,元順帝派了一位大將帶兵南下,此人漢名叫李察罕,蒙古名叫察罕帖木兒,當時擔任元朝的太尉,兼河南行省平章政事。
察罕帖木兒,曾祖乃是赫赫有名的成吉思汗三子窩闊台,察罕帖木兒在元廷中的地位舉足輕重,但是他沒有兒子,而他的親姐姐得病去世后留下子女,他便收養了其中的一子一女,後來乾脆收為義子義女。
他的義子名叫擴廓帖木兒,漢名叫王保保,義女王氏,閨名叫觀音奴,他如祖上一樣用兵如神,在他的圍剿下,紅巾軍領袖韓山童被殺,但是卻給劉福通拚死突圍。
他在招降另外兩個紅巾頭目田豐和王士誠的時候,被田豐和王士誠的假投降所蒙蔽,最終被兩人帶上江湖高手所暗殺。
他去世的時候義子王保保還不足二十歲,由於元朝有子承父職的習俗,王保保被元順帝任命接替義父職位,拜銀青榮祿大夫、太尉、中書平章政事、知樞密院事、皇太子詹事,率軍繼續圍剿紅巾軍。
王保保繼承帥位后,他的妹妹觀音奴也一直跟隨在哥哥身旁,隨軍平亂,王保保展現了他的軍事奇才,橫掃黃河流域,北方的紅巾軍被他打得潰不成軍,還活捉田豐和王士誠,掏出兩人心臟來祭奠義父察罕帖木兒的亡靈。
元順帝督促王保保揮師南下,但王保保卻沒有揮師南下,因為元朝的另一位將領孛羅帖木兒也被元順帝派來平叛,這個孛羅帖木兒和王保保的義父察罕帖木兒原來是死對頭,一到河南,就出兵攻打了王保保拿下的地盤,王保保也不甘示弱,雙方人馬便打了起來。
雙方的統帥為了爭奪地盤權勢在內訌,南方的紅巾軍也發生內訌,陳友諒殺掉上司徐壽輝,順流而下,打算攻打羽翼漸豐的朱元璋;張士誠也在和朱元璋爭奪鎮江、長興等地,成為一場不分敵我的混戰局面。
王保保和他的對手們持續鬥爭了八年時間,由於元順帝和太子也在鬧分裂,所以,王保保得不到朝廷的支持,完全靠自己支撐局面。
朝廷不支持他,他當然不願為別人做嫁衣,所以他寧願屯兵山西保存實力,也不願意率兵南下攻打朱元璋。
而這八年的時間,也正是朱元璋統一長江流域的時間。
朱元璋十分欣賞王保保的軍事才能,很想招降他。
徐達和常遇春統領明軍北伐,打到大都,手握重兵的王保保卻見死不救,不派一兵一卒,元順帝只得逃向草原,元朝帝國隨之轟然倒塌。
首先和王保保交戰的明朝將領是先鋒官湯和,湯和是朱元璋的發小,當年朱元璋投奔濠州郭子興部紅巾軍正是湯和的主意,湯和的軍事能力雖然比不上徐達常遇春,但能力並不差,也算是開國大將,結果湯和和王保保只接戰一個回合,就被王保保打殘,潰不成軍,要不是湯和跑得快,連條老命都得要交代。
徐達決定不與王保保正面硬碰,誘敵深入,在河北保安州埋伏大量精銳,伏擊王保保,趁着王保保剛剛安營紮寨,立足未穩,突然發動襲擊,正在帳中看書的王保保只來得及穿上一隻靴子,只帶着十八個護衛逃跑,顧不上替他人。
此戰徐達完勝,報了湯和潰敗之仇,王保保幾乎全軍覆沒。
這一戰徐達不僅活捉了四萬多俘虜,還得到了王保保沒來得及穿的一隻靴子,以及活捉了王保保貌美如花的妹妹觀音奴。
徐達把王保保的那隻靴子用匣子裝好,和觀音奴一起作為戰利品派人送到京城應天,朱元璋喜出望外。
觀音奴被送到應天後,並沒有屈服,但朱元璋保持了很好的耐心,不僅沒有給她任何的為難,還賞給她一座院子居住好吃好喝地供養,因為朱元璋想要的不是她,而是她的哥哥王保保,朱元璋最想得到的是王保保,這個可以和徐達一較高下的軍事奇才。
朱元璋怕王保保和北元小朝廷再次抱團,他需要給王保保一個保證,彰顯自己的誠意,希望王保保能夠歸降大明,和徐達一道橫掃北元,完成最終的大一統王朝。
於是朱元璋想到觀音奴,讓她成為自己的兒媳婦。
太子朱標已經成婚,而次子朱樉剛滿十五歲,於是,朱元璋便冊封觀音奴為秦王妃,觀音奴比朱樉大幾歲,但這並不妨礙朱元璋的決定。
當時已成弱冠少年的朱樉很喜歡衛國公鄧愈的女兒,在朱元璋尚未決定將觀音奴嫁給朱樉之前,朱元璋本也有意讓衛國公鄧愈的女兒鄧氏來做自己的次子媳婦,現在這一更改徹底改變了這三個人的命運。
朱元璋將觀音奴冊封為秦王正妃,反而將鄧氏冊封為秦王側妃,這讓朱樉十分不滿,為了父親的政治企圖,讓自己成為政治的犧牲品,自此性格開始改變。
觀音奴得知朱元璋要將自己嫁給他的次兒子朱樉,抗拒不答應,以種種理由推搪,說她的外公阿魯溫(察罕帖木兒的父親)剛去世不到三個月,她若在熱孝之中出嫁,是為不孝,還有就是婚姻大事向來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她的父母雖然不在了,但長兄如父,需要得到兄長同意後方能出嫁。
最後一個要求朱元璋根本不可能做得到,王保保怎麼可能同意自己被俘的妹妹嫁給終結他們蒙古王朝的敵人為妻,觀音奴想利用這點讓朱元璋不下這樣的聖旨。
朱元璋卻要促成這樁婚事,用實際行動告訴王保保自己是一個明君,命禮部尚書陶凱想盡一切辦法,堅持兩人必須要完婚。
觀音奴知道除非自己死掉,否則不可能推脫得掉,她不想死,還想找機會逃回漠北,只能答應,而秦王朱樉也不可能抗旨不尊,只能答應,就這樣,觀音奴被強制披上嫁衣,朱樉無奈穿上新郎服。
觀音奴就此成為了秦王妃。
然而在洞房花燭夜,這一對真正的夫妻並沒有成為夫妻,只是名譽上的夫妻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