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通天教主
姬詡拜師過後,繼續見於諸子群賢論道。
其中有一學派號曰名家。
此學派於百家而言,善於辯論。
其代表人物人物為鄧析、公孫龍、惠子。
惠子既惠施為名家祖師,他也是莊子的好友。
此學派本不應於此時出世,此時的後世名家先賢鄧析還在與子產於鄭國行法家之道。
後世名家的合同異和離堅白兩派還無萌芽。
(惠子為合同異派,公孫龍為離堅白派。
公孫龍的白馬論,所提出的,白馬非馬,更是讓名家聲名大振。)
姬詡關注此學派的原因,其實是因為此學派此世乃是他所推動的。
姬詡此世為周公後裔,周公尚有恐懼流言之時,如今姬詡輔佐兩朝天子,言論的力量後世亦有明了,還是把握於己手中更好。
何況此世的名家之道,非只用以於辯論之道。
於神話世界,亦含妙法。
名者,萬物之本質,賦萬物生靈之性命。
劃分乾坤之始末,載天地萬象之道。
以之區於陰陽五行。
名,分虛實也。
虛者,浮於氣數,運於天地,以得其利。
實者,藏於權柄,合於乾坤,以用其勢。
單于表現而言,可溝通冥冥,借天地乾坤之道,合古往今來之法。
於諸侯各國權貴而言,名家可借天地之力,先祖之威,助漲其勢。
所謂名正則言順也。
行大事者,需大義也。
這也使名家受到各國權貴的追捧。
何況此世三皇五帝具在,漫天仙聖皆存暫且不說。
山川河流亦有其靈,有德先祖亦神於世。
名家可與之溝通,其中也有姬詡借鑒於巫道之法。
此巫非是什麼與妖相爭的盤古後裔。
而是精於行醫祭祀,善於作舞銘紋,傳自上古之術。
如今雖已不興,但於諸國卻也有傳承。
曾經的殷商,如今的楚國皆好此風。
巫道於占卜,醫藥,軍事方面皆有所建設。
於諸國而言,有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之言。
百家也曾取其精華。
巫者,以人通天地也,可以人通神鬼。
姬詡也借其善處,改於名家之法。
姬詡創此之根本在於,與道相通,極致處可見於大道。
觀天地之微,悟大道之玄。
至於後世之人是止步於詭辯,還是行見於信仰、陰德之法,姬詡不得而知。
多家學派論道過後。
孔子上場講道。
孔子此時雖還未有後世門下賢人七十二,弟子三千之勢,賢德之名卻也已顯於諸國。
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家學派創始人,後世尊為大成至聖先師。
身高九尺六寸,相貌儒雅。
有生而七漏,頭上圩頂之異象。
這不是姬詡第一次見孔子,相較於道,法,兵等其它思想,儒家學術,其實是後世之人最為熟知的。
此世,姬詡亦習過周公之法,行有儒家之道。
姬詡如今之道也不乏儒家之理。
孔子曾來周問惑於老子,姬詡本身便尊敬孔子的思想,相見之後,這些年也經常向其問道。雖不為其弟子,但,大腿,姬詡可不會放過。
本身,孔子便推崇周禮,敬重周公。
面對,身為周公後裔,輔政周朝,對儒家之道有所看法的姬詡,
孔子亦是對其指點過不少。
姬詡對孔子的智慧,甚為敬佩。
這可是孔子!
於西遊世界雖未有老子顯名,卻也不改其聖人之尊。
姬詡曾向孔子問易。
易道。
伏羲,神農,軒轅,文王,周公等先祖皆有法留於此道。
孔子亦將易修於六經。
易者,始於伏羲。
姬詡於此道精修多年,經孔子點撥,在先賢所留的基礎上亦有所得,悟得一奇門之術。
不敢留於聖皇之名,因姬詡明了聖皇乃風姓,人族亦為聖皇之後,可稱風后也。
但此風后之名,卻亦為先賢之名。
其為伏羲後裔,精於易道。
輔佐黃帝軒轅,為六相之一。
(太常察乎地利,封為稟官廩,掌管農事;蒼龍辨乎東方,封為士師;祝融辨乎南方,封為司徒;太鴻辨乎西方,封司馬;後土辨乎北方,封為李師。力牧為武職,封為上將,風後於內輔政社稷,封為上相,此為六相。)
所謂。
佐帝德以治民,裁割萬方,畫野分土,得小大之國萬區,而神靈之封,隱於其中。
其法八卦設九宮,以安營壘,定萬民之竁。
有大功於人族。
姬詡有心用以風后之名,以易道卜於天。
風后託夢允之。
故姬詡將此術命名為。
風后奇門。
正所謂。
神龍負圖出洛水,彩鳳銜書碧雲里。
因命風后演成文,遁甲奇門從此始。
回歸於孔子講道。
孔子之道,姬詡聽之。
仿若戒尺,如同醒鍾。
此戒尺,顯於一世。
此世界,萬物勃發,生靈競走。
一派山河錦繡,繁榮至極之景。
此戒尺,如道之主宰,師於天地。
既嚴,萬物生靈莫不按其規矩,此規矩乃天地法則,各司其職,各在其位,天規地矩,運行乾坤。
此規矩,非只為以上治下,以天統人,以神御人。
天子,天帝。統領民眾,統領三界。
既掌握無上權柄,卻又有天下太平,護佑蒼生之則。
此道主於天地。
此天規如圓,融於世間,無處不在,面面皆存。
此地矩似方,護於萬物,不為外力所改,面面俱到。
又仁,仁愛眾生,勸導世人,有教無類,一視同仁。
如日,如月。
太陽之熱情,月亮之清冷,不因身份而改變,普照眾生。
日月行天,亘古不變。
於天缺處,以己身補蒼天。
於無光處,以己身化日月。
此道或曰,浩然。
所謂。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貫穿於天地人。
實為天地之正道也。
姬詡觀其道之本質。
實為。
以一道傳於萬道。
以一心印於萬心。
回於眾生。
一心明,則萬心明,百千萬億無量無數者皆明,則其明蓋不可喻矣。
一明能除千年暗,一惠能滅萬年愚。
度人無量。
實乃功德無量。
姬詡心中道有所感,此乃儒之根本。
其根本,在於人道。
大放光明。
天下大同。
人人如龍。
何為儒。
儒者。
人需也。
人之所需。
既為儒。
其實為眾生超脫之通天大道。
此儒道化為一尺入姬詡心中。
此尺姬詡不知其長短,既微如塵埃,不顯於世,又通天徹地,無望其長。
於天地有大功德,大造化。
此尺合於大道,又落於天地之間。
於心中方寸之間。
丈量天地,人心。
可稱量天。
其周身繚繞着鴻蒙之氣,隱隱有紫光流露,帶着大道氣息。尺身之上,無盡符文生滅其間。
此尺有萬法不沾之威,開闢鴻蒙大千之力,撥開命運迷障之能,造化無量眾生之功。
姬詡心有所感。
此尺當名量天尺。
既為。
鴻蒙量天尺。
再表孔子之道的另一鍾。
此警鐘,懸於世外,不在此間,不在彼間。
此鍾於無中化生,於混沌中創造有。
既警醒世人迷途知返。
又用於己身時時自醒。
既為警鐘,不需如戒尺般的教化之責,卻更應有守心之能,護道之威。
亦落於姬詡心中。
於此心茫茫混沌。
創造一界。
入此界中。
化為一山。
可稱。
鐘山。
鍾之靈意,化為一神。
天地之間無它物。
此神銜火以照亮心中方寸天地。
觀此神,人面蛇身而赤。
其視為晝,瞑為夜,吹為冬,呼為夏,息為風。
為聖人教義所化,實得龍相。
(前文以言,此龍非五蟲中的鱗長。亦非四海山川江河之神龍,天象之變,大地之龍脈。
而是聖人之象,如盤古,伏羲,軒轅均有此象。)
為鐘山之神。
與此界銜火祛陰。
稱燭九陰。
為。
燭龍。
姬詡見此聞道而有感,己身化為一神。
此神於此間,為無極所生。
大道所降,因大,稱太。
至精而化,為始,曰一。
為道之根本。
故為。
太一。
道於鐘山,燭龍臣之,回於其內。
拔山而起,使其歸體為鍾。
太一以此鍾,與此茫茫荒界。
造化諸天,創生萬靈,立之萬道,統御萬神。
至高無上。
為天帝者。
此鍾因伴太一而為。
而得以大道之造化。
自此,呈混沌玄黃之色。
鐘體外日月星辰、地水火風環繞其上、鐘體內有山川大地、洪荒萬族隱現其中。
所謂。
五色毫光照耀諸天,混沌聖威震懾寰宇。
其被搖響之時,鐘聲浩蕩,宇宙煌煌,天地失色、乾坤動搖。
擁有鎮壓鴻蒙世界之威、扭轉諸天時空之力、演變天道玄機之功、煉化地水火風之能、顛倒陰陽之妙。
衍化於此。
姬詡以有所感。
此鍾。
可稱。
無量。
當名。
混沌鍾。
姬詡有此一尺一鍾所悟,已得儒之真意。
心游此間大道中,亘古匆匆己未變。
似一瞬似永恆。
孔子道已講完。
姬詡對其執禮。
此不為弟子之禮,只為聞道之禮。
得此一尺一鍾之造化,禮當如此。
姬詡感曰,“仲尼先生所講,實乃仁德民生,開啟民智之道。於人族有大功焉!當受姬詡一禮!”
孔子謙稱不受。
姬詡誠懇而言,“仲尼先生,大仁大德,於民眾而言,實乃高於天也。
於天而高者,當為夫也。
當稱。
夫子。”
只因仁德比天高,萬世自此稱夫子。
姬詡語於諸子群賢,眾人皆曰,當得此譽。
此事既畢。
姬詡問於老子,己悟之尺,鍾。
姬詡道曰,“此尺與鍾,徒兒不知如何受之,請師傅教之。”
(姬詡化為太一,得鍾,太一於此世西遊世界,亦有天帝之名,姬詡當然要抱老子大腿了,畢竟萬一哪天太一找來呢!)
老子見之,道曰,“此鍾,實乃道之至寶也,確乃有太一之炁。”
姬詡問之,“太一乃天帝名諱,於天地有大功,徒兒實不敢犯之。”
老子,道曰,“太一乃混元大道所降,確曾游至此界,不過現已,歸於大道,其乃天帝之尊,博愛眾生,汝應常祭,太一,之神名,當無慮也。”
又曰,“況,汝以入我門下,以入道下,亦無應避之理。”
姬詡感拜之。
既為。
入此門下。
天不可罰。
只因。
“道”在。
此道,為,老子。
此時,老子,道曰,“不過,汝這一尺,亦有所果。”
姬詡疑而問之。
老子,道曰,“汝悟此尺,教化眾生,有教無類之通天大道。既有此因,當有所號,以此方配此果,匹此位。全此教化之大功德也。”
姬詡,道曰,“請老師賜之。”
老子,笑道,“汝為我弟子,我應以名予之。”
既曰。
“通天大道,教化眾生。”
“汝當為。”
“通天教主。”
通天教主!
姬詡心中一震。
這!
老子,笑問曰,“如何?”
姬詡,嚴肅回曰,“甚好!”
所謂。
鴻蒙破劫自此生,度盡眾生無量功。
姬詡雖然得此尊號,但現在功德未滿,還未成道。
此號,不存於此時,姬詡己身不敢自稱。
但,乃老子所予,實入其大道本根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