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塞尚對空間的重構(一)
保羅·塞尚(PaulCézanne,1839年1月19日—1906年10月22日)是立體主義繪畫的先驅,是新印象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法國南部的埃克斯普羅旺斯(Aix-en-Provence)是塞尚的故鄉,塞尚是埃克斯普羅旺斯的驕傲。
塞尚生於埃克斯普羅旺斯的一個帽子商之家,後來他父親成為了一位銀行家,家境富裕。塞尚的父親希望塞尚學習法律,塞尚在埃克斯普羅旺斯的法學院學習了2年,但是他熱愛繪畫,想成為畫家。
1861年在塞尚母親和妹妹的支持下,塞尚離開埃克斯普羅旺斯到巴黎學習繪畫。塞尚的選擇也得到了少年時的好友法國作家、評論家埃米爾.左拉的支持。
塞尚到巴黎以後,最初不是很適應巴黎的生活,他不斷地往返於巴黎和埃克斯普羅旺斯之間。後來,塞尚在巴黎認識了畢沙羅、巴齊耶、莫奈和馬奈等藝術家並和他們成為了朋友,他也成為印象派的一員。
1873年受到畢沙羅的影響,塞尚也搬到了蓬圖瓦茲成為畢沙羅的鄰居,他們倆人經常一起在蓬圖瓦茲周圍進行戶外寫生畫畫。塞尚和畢沙羅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塞尚一直都把畢沙羅當作自己的老師。
1874年塞尚參加了第一次印象派畫展,展出了兩幅風景畫《自縊者的房子》、《奧維爾風景》及《現代奧林匹亞》。
1877年塞尚參加了第三次印象派畫展,他展出了16件作品。
1882年以後塞尚回到埃克斯普羅旺斯,開始專心研究繪畫並創作了大量的作品。
1895年,在畢沙羅的奔走下,塞尚在巴黎昂布瓦茲·沃拉爾(AmbroiseVollard)的畫廊舉辦了首次個人畫展,這次展覽受到廣泛的好評,塞尚的作品受到人們的關注。
1906年10月22日塞尚在埃克斯普羅旺斯的家中去世。
塞尚一生都在探索繪畫的真諦,他認為繪畫不僅僅是要用眼睛觀察,還要進行思考。塞尚不僅感受自然,模仿自然,他研究自然並認識自然的本質進行再創作。塞尚的作品對自然界外在的形式進行了歸納,在它們的形體、色彩和空間關係上進行了再塑造。
塞尚在1873年至1886年間創作了一批風景畫,這些作品與當時的印象主義的繪畫風格不同。印象主義重視表現捕捉到的自然界瞬間的光影變化和色彩效果,印象派畫家們不注重景物的造型,畫面中景物結構鬆散,景物的邊緣模糊不清。
塞尚的作品非常重視景物的形體結構和色彩之間的關係。他的作品厚重,畫中所表現出的風景呈現幾何造型,立體感強,色彩濃烈,他採用冷色調錶現物體的暗面,用暖色調錶現物體的亮面,冷暖色調的對比,厚重的色塊表現物體的體積感。塞尚的作品雖然與印象派繪畫表現光影有所不同,但空間感和立體感效果明顯。
塞尚認為造型和色彩是密不可分的,色彩為造型服務。塞尚曾寫道:“色彩就是在畫素描。準確的調子會立刻顯現出對象的光和體積。色彩越和諧,素描就越準確,色彩越豐滿實體越充實。色調的對比和相互關係-這就是素描和色彩的全部奧秘。”[1]塞尚的作品超越了印象派表現自然界瞬間的光影效果的方法,他用自己全新的時空理念進行藝術創作。
塞尚這個時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自縊者的房子》、《白楊樹》和《蓬圖瓦茲附近的庫勒夫爾磨坊》。
1873年之後,塞尚又搬到了奧維爾。塞尚的繪畫風格開始有了改變,奧維爾的一棟舊房子激發了畫家創作《自縊者的房子》的靈感。這幅作品現收藏於奧賽博物館。
《自縊者的房子》這幅作品塞尚採用了攝影式的構圖,整個畫面具有現代攝影中採用的前景、中景和遠景的技術為繪畫的表現手法。前景右側是有着高大屋脊的房子,它與左側房屋之間是一條坡道和樹木,中景是鄉村中大片的房屋和層層疊疊的屋脊,遠景是丘陵,藍天只佔畫面的四分之一,這樣構成了大景深構圖。
塞尚用色彩對比的手法表現景物間的空間關係,蔚藍的天空和明媚的陽光與灰綠的山坡、黃褐色的房屋和道路,暖陽下的樹木,在色彩上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遠處的山丘也採用冷色調與前景暖色調的房屋形成對比,這樣的冷暖色彩的對比拉開了畫面的空間。
塞尚的繪畫不同於印象派捕捉景物瞬間的光影變化,他用強烈而厚重的色彩表現景物的明暗關係,冷色調與暖色調的對比體現房屋的體積感,從而突出房子的立體感,深色調的畫面也突出了房子詭異的氣氛。塞尚的這幅作品強有力的構圖和大色塊的運用在二維平面中展現了強烈的空間感,畫中的房屋、道路和樹木顯得厚重、堅固有力,畫面穩重、大氣。
1874年塞尚在蓬圖瓦茲畫了《白楊樹》,這幅作品描繪的是蓬圖瓦茲附近的馬爾庫維爾城堡外面的白楊林,這幅作品以綠色和黃色調為主,畫中筆直的白楊樹整齊地排列在平原上,白楊林邊有一條蜿蜒的小路。畫面中的白楊樹林挺拔向上,濃密的樹葉間透出了一些陽光灑在地上。天空中豐富的色彩與綠色的白楊林相互映襯,拉開了畫面的前後空間。
這幅作品塞尚很好地運用了攝影中的取景技術,使畫面產生視覺推移。《白楊樹》採用“S”形曲線構圖,與此同時筆直的樹榦和小路的曲線形成了對比,沿着“S”形曲線排列的樹榦形成了空間的延伸。觀者可以隨着“S”形曲線,讓視線進行延伸,感覺畫面延伸到了遠方。
畫中的場景表現的層次分明,近景中的白楊樹樹冠部分已經衝破畫面,給觀者一種撲面而來的感覺。遠景中的小路蜿蜒伸向遠方,但遠處的樹木和樹林這些景物並沒有模糊不清。塞尚的這種表現技法採取了照相機取景時對景物進行對焦的方式,選取的焦距越大景深越小,鏡頭裏的空間距離就被壓縮了,那麼就使得後面的景物前置,清晰地出現在人們的面前;選取的焦距越小景深越大,後面的景物就離人們越來越遠,景物就模糊不清。在塞尚的作品中他把兩個焦距的前景和遠景中的景物一起表現在同一畫面中。
這幅作品在繪畫技法上,塞尚採用勾線的形式把白楊樹的樹榦歸納成圓柱形,表現樹榦的筆直向上、挺拔有力。畫家省略了樹葉的細部,採用斜長的筆法簡潔地表現楊樹濃密的樹葉,畫面中從左至右整齊劃一的短促有力的筆觸,好似畫面中的白楊樹的葉子有節奏的在風中顫動,顯得生動有力。
[1]《現代世界美術全集-塞尚》【日】渡邊康子東京株式會社講談社1980年p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