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印象派的摩西—畢沙羅(一)

第四十二章 印象派的摩西—畢沙羅(一)

畢沙羅(JacobAbrahamCamillePissarro)是法國印象派繪畫的領導人之一,被譽為印象派的摩西,他也是唯一的一個參加了八次印象派畫展的畫家。

1830年畢沙羅生於當時丹麥所屬的安德烈斯群島的聖托馬斯島的一個猶太家庭,父親經營五金店,在畢沙羅11歲時父親送他到巴黎學習經商,讓他子承父業,然而畢沙羅卻愛上了繪畫。1851年或1852年畢沙羅結識了丹麥畫家弗里茲·梅爾貝(Fritz.Melbye)倆人共同到加拉加斯去旅行,這次旅行對畢沙羅產生了終身的影響,讓他走上了藝術之路。

1852年22歲時畢沙羅到法國巴黎的丹麥畫家麥爾白的畫室學習油畫。

1857年畢沙羅在巴黎遇到莫奈、塞尚和雷諾阿等人,他開始與印象派畫家密切往來。在與這些印象派畫家的交往中,畢沙羅被莫奈表現大自然的光影效果的繪畫技巧所吸引,莫奈的繪畫技巧對畢沙羅今後的藝術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在1864至1870年普法戰爭之前,畢沙羅創作的風景畫就已經被官方沙龍選入沙龍展。

普法戰爭期間畢沙羅移居英國,在那裏畢沙羅研究學習了透納的風景畫,從中學習透納創作風景畫的技法。普法戰爭結束后畢沙羅和全家返回法國,開始進行新的藝術創作,他的繪畫風格逐漸轉向印象派。

畢沙羅在印象派畫家中較年長,為人熱情,寬厚。在藝術上,他經常指點年輕的畫家,塞尚和高更把他尊為老師。1903年畢沙羅在巴黎病逝。

畢沙羅的一生都在不斷地探尋藝術的真諦,他作為印象派藝術的引領者,畢沙羅一直致力於探索、創新藝術的表達方式。1884年畢沙羅寫到“創新並不在於主題,而是體現在表達方式上。”[1]

畢沙羅的藝術創作吸收了不同的藝術風格的。早年,年輕的畢沙羅在法國結識了特羅楊(Troyon)、柯羅(Corot)米勒(Millet)、迪亞茲(Diaz)和盧梭(Rousseau)等巴比松派畫家。畢沙羅和柯羅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受柯羅、庫爾貝和杜比尼,這三位畫家的影響,畢沙羅更加堅定了他從事藝術創作的決心並尋找到了藝術創作的方向。

我們可以在畢沙羅早期的作品中找到庫爾貝、柯羅和杜比尼的影子,畢沙羅融合了他們三人的風格。畢沙羅受柯羅的影響,他在自己的作品中用豐富的色調處理光線,畫面明亮而又層次。他學習杜比尼用色彩表現空間感,他還學習庫爾貝粗獷的畫法來表現物體的質感。

畢沙羅在他的作品上大膽地使用調色刀在畫面上進行平塗,厚重的顏料,粗狂的筆法,以此來表現物體的肌理和質感,這些技法的應用是畢沙羅早期繪畫風格的體現。他這個時期的作品有《馬恩河岸》、《切納文斯的馬恩河》、《景物》和《拉羅什吉永的廣場》等作品。

普法戰爭之後,畢沙羅和家人從英國回到法國。1872年至1882年,畢沙羅和夫人及3個孩子(呂西安後來成為新印象派畫家)搬到了巴黎郊區的蓬圖瓦茲,住在蓬圖瓦茲高地的埃爾米塔日街區。

十九世紀中葉歐洲的工業革命給法國帶來了巨大的變化,社會開始向工業化、現代化發展,這種變化也波及到了蓬圖瓦茲。這裏本是巴黎北部郊區的鄉村,隨着工業革命的到來,這裏由鄉村開始向工業廠區轉化,城市化的進程與鄉村農耕生活產生了衝突,鄉村開始產生了一系列的變化,改變了人們的思想,也影響着人們的鄉村生活。

畢沙羅一家來到蓬圖瓦茲后,鄉村生活讓畢沙羅找到了藝術創作的源泉。他捕捉到了傳統的法國鄉村生活的景象,他看到了工業革命的浪潮對傳統的鄉村生活的影響以及人們保持的傳統的生活方式。這些生動的畫面都被畢沙羅一一記錄下來。

畢沙羅在蓬圖瓦茲期間創作了大量反應蓬圖瓦茲鄉間風景、農村生活和農民勞作題材的作品,他作品中的農民、農夫、孩子和女人有着傳統法國農民身上特有的氣質,樸實無華,任勞任怨,他們傳統的生活方式雖然與現代社會、工業現代化格格不入,然而在工業革命的浪潮下社會變革給他們的鄉村生活帶來了影響和衝擊,他們的生活也在發生着變化。

畢沙羅在這裏寫生,進行藝術創作,這個時期他的作品以風景寫生為主。畢沙羅的繪畫風格受到莫奈的影響,畫面追求光線在大自然中的色彩變化,畢沙羅開始用印象派理念進行藝術創作。

這個時期他創作的作品有《從蓬圖瓦茲通往奧維爾的道路》、《蓬圖瓦茲:埃爾米塔日的坡地》、《風景、埃爾米塔日》《蓬圖瓦茲的春天》、《戴帽的農村少女》和《蓬圖瓦茲的家禽市場》等。

畢沙羅曾多次在自己的作品中描繪蓬圖瓦茲的街道如:《蓬圖瓦茲的日索爾街,雪中效果》描繪雪后的日索爾街的景色。畫面構圖隨着日索爾街向前延伸,畫面中雪後街道兩邊的房頂上白雪皚皚,路面上的雪已經被打掃乾淨,路上有一些行人,還人們正在街邊和房門前清掃積雪。

這幅作品畫面沉穩、靜謐,天空以灰白色調為主,街道和路邊的房子以土黃色和淺黃褐色調色為基礎,畫中建築物在雪后呈現出冷暖色調在光影中的變化,色彩柔和,色調明快而舒適。

畫家用厚重的顏料和筆觸表現用石頭鋪成的日索爾街的質感和肌理效果,屋頂和路面上的積雪被畫家用畫筆生動地再現出來。畫家沒有對路人進行深入的刻畫,只是用色彩勾勒了輪廓,用色塊區分人物的基本形態,人物表現非常簡潔,畫家主要刻畫了雪後日索爾街的景色和街上的氣氛。這幅作品讓人們感受到雪后的蓬圖瓦茲有着寧靜而安詳的生活,讓人感到日索爾街上瀰漫著雪后清冷的空氣和小鎮上人們的生活氣息。

畢沙羅的這些寫生作品的風格開始逐漸擺脫了巴比松派的影響,不在用主觀主義的理念修飾畫面,畫面的更貼近大自然,色彩豐富、富於變化。

畢沙羅在寫生的過程中,他有時候採用小筆觸表現自然界中的色彩變化,有時候他為了表現某些畫面的空間感和景物的質感,他用刮刀把厚重的顏料平塗併疊加在畫布上表現物體的層次、肌理和立體感。豐富的色彩和小筆觸的渲染,讓畫面中的顏色產生了疊加的效果,使得畫面更加富有層次,色彩更加真實自然。在人物處理上,他不再以寫實為主導,而是更加強調周圍色彩的變化和光線變化對人物的影響。其人物色彩的重要性大於人物的造型。

無論是風景畫還是人物畫,畢沙羅以表現現實社會生活為思想基礎,他到大自然中寫生,他的作品反應現實生活和自然風景,沒有了柯羅、杜比尼和米勒那種用朦朧的灰色調,缺少明確的色彩關係的表現手法,他同時拋棄了在自己的風景畫創作中加入主觀意志的畫法,畢沙羅更加尊重現實社會和大自然真實的變化。

1872-1882年畢沙羅住在蓬圖瓦茲,受他的影響,瓦茲河周圍的自然風景也吸引了年輕的畫家來此寫生。保羅·塞尚(PaulCézanne)、皮埃特(LudovicPiette)和保羅·高更(PaulGauguin)等人都光顧過這裏,畢沙羅為人溫和、寬厚,熱情,他熱心地指導年輕的畫家。早期的高更和塞尚都曾經受到畢沙羅的指點,受到其繪畫藝術的影響。

1873年,塞尚(PaulCézanne,1839-1906)受畢沙羅的影響搬到蓬圖瓦茲,與畢沙羅成為鄰居。畢沙羅和塞尚倆人的外貌十分相似,倆人都是禿頂、留着絡腮鬍子,穿着隨便,人們總能看到倆人頭戴禮帽,手拄拐杖,背着畫具一起在蓬圖瓦茲周圍的村莊和瓦茲河兩岸畫畫。

塞尚性格孤僻內向雖然與畢沙羅的性格差異很大,因為他們在藝術上有着共同的追求,所以倆人相處融洽。塞尚一直對畢沙羅充滿敬意,畢沙羅對塞尚在藝術上進行指導,同時畢沙羅也學習塞尚的繪畫技巧。

[1]《畢沙羅》【英】克里斯托弗·勞埃德【英】阿曼達·侖肖著,韓文譯,湖南美術出版社後浪出版公司p7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讀畫記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讀畫記
上一章下一章

第四十二章 印象派的摩西—畢沙羅(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