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4章: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嗯。”李漁微微頷首,繼續說道:“四診資料已收集完畢,思萌,你先來辨證一下,患者屬於三陰三陽中的什麼病什麼證,應該用什麼方?”
三陰三陽?
聽到這幾個字,張景突然明白過來。
三陰三陽體系是《傷寒論》中所論述的六經辨證法。
其實他早就應該想到的。
李漁是經方大家劉老的學術傳承人,肯定也遵從醫聖張仲景的辨證論治法則。
難怪剛剛問診的時候,李漁特彆強調要辨證,而不是去糾結所謂的西醫或中醫病名。
沒等他細想,李思萌已經開始搖頭晃腦地分析起來。
“皮膚為表,脈浮,故病在太陽,無鼻塞,明顯惡寒等症,說明表邪已不重,故診斷為表郁輕證。方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條文依據呢?”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面色反有熱色……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末了,又補充一句:“此方也是治療蕁麻疹最為常用的經方。”
說完之後,李思萌臉上微有得色,顯然對自己的答案很有信心。
李漁卻不置可否,繼續回過頭來問張景。
“張醫生,說說你的診斷。”
“我和師姐的看法可能有些不同。”張景思索了一會兒,鄭重說道。
“嗯?”李思萌秀眉微蹙,心裏一緊。
“繼續說下去。”李漁的眼神中滿是期待。
“我認為患者雖有浮脈,提示表證未解,但同時還應有陽明濕熱之證。因……因為脈弦可主痰飲,此外,舌苔黃膩,大便粘膩,小便也偏黃,更說明裡……里有濕熱。”
張景說得有些磕磕巴巴,畢竟是第一次正兒八經地臨床辨證,心裏底氣難免有點不足。
沒想到,李漁聽完后連連點頭:“辨證很對,那該怎麼用方呢?”
“《傷寒論》第二百六十二條,傷寒,瘀熱在里,身必黃,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主之。”
“處方用量呢,還記得嗎?”
“麻黃(去節)二兩,連軺二兩,杏仁四十個(去皮尖),赤小豆一升,大棗十二枚(擘),生梓白皮一升(切),生薑二兩(切),甘草二兩(炙)。”
“上八味,以潦水一升,先煮麻黃再沸,去上沫,內諸葯,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半日服盡。”
背誦《傷寒論》原文,這可是張景的拿手好戲。所以,極為流利。
話音剛落,李漁心中暗暗一怔:好傢夥,原本以為他能記得住藥物組成就已經不錯了。沒想到,關於每味葯的用量,炮製方法,甚至是煎煮和服用方法都一字不差。
這一點,恐怕連他自己都辦不到。
於是再次連連點頭:“很好!很好!果然是學經方的好苗子,基礎紮實,悟性也高。”
聽到這番誇讚,張景還沒說什麼,李思萌卻不幹了。
嘟囔着嘴說:“我看他也就是瞎貓碰上死耗子了,我不服氣,下回再重新比試。”
這一次,出乎意料的,李漁倒沒有責備她,反而笑着說:“行吶,我倒想拭目以待了。”
見此情形,張景愈發覺得這個李思萌脾氣有些古怪,說話總是咋咋呼呼的,實在不討人喜歡。
還有,這師徒二人的關係怎麼看起來也有點怪怪的?
沒等他琢磨明白,李漁又發話了:“張醫生,你來給病人開處方吧,注意劑量的換算。不可直接套用1兩等於15克,這位患者,你就按照原方的五分之一來計算。只寫用藥和用量,其餘的我來補充。”
邊說邊遞給張景一張空白的處方箋。
“李老師,經方不是講究原方原量,不能隨意增減的嗎?”張景忍不住好奇地問。
“我們師仲景之法,主要是學習他辨證論治的原則。運用經方,也主要是學習其嚴謹的配伍原則。但是,千萬不可泥古不化。就拿這首方子來說,如果面對是一個五大三粗的壯漢和一個嗷嗷待哺的嬰兒,你能使用相同的劑量嗎?”
聞聽此言,張景只覺臉頰微微發燙,連忙提起筆,開始書寫起來:生麻黃6克,連翹6克……寫完后雙手遞給李漁審核。
李漁仔細看了看:“嗯,字不錯,不過下次可以寫得更工整些,這樣藥師按方抓藥才不容易出錯。”
張景有些尷尬地點了點頭,畢竟平時習慣了“龍飛鳳舞”,已經很久沒有認認真真寫楷體字了。
只是,他有些想不明白,這麼大的中醫館,怎麼診室就沒有配台電腦呢?
要知道,就明德堂那種小診所都用上電子處方了。畢竟,這樣可以節省不少書寫的時間嘛,而且打印的字體肯定最容易辨認。
還沒來得及詢問,李漁已經開始對男患者交待煎服方法了。
“這麼的,你按着這個方子到下面中藥房抓3副。把葯拿回去之後,三碗水煎成一碗,白天不用喝的,只用每天晚上臨睡覺之前,趁熱喝上之後再多喝一點熱水,蓋上被子發汗,連發三天汗就行了。”
“只開三天葯管用嗎?我之前可是看過很多中醫的,吃過很多中藥都沒怎麼起效。吃西藥當時倒是有點用,可是只要一天不吃又會發出來。”男患者一臉質疑之色。
這其實也是張景的想法。
蕁麻疹發了兩個來月,三副葯就能治癒?
李漁是不是過於自信了?
再看李漁,卻仍是一副胸有成竹的樣子。
回答道:“此疾雖時日已久,但素體陽氣未衰,三劑葯足矣!放心吧!服藥后,今晚就能睡個好覺了。”
對於前半句話,男患者聽得雲山霧罩,似懂非懂。
不過,後面的話就明明白白了。
心道:既然醫生這麼有把握,那八成是沒問題了。
於是連忙說了聲謝謝后,便捧着處方喜滋滋地下樓去了。
診室里又只剩下師徒三人了。
“李老師,為什麼您的診室不用電子處方呢”男患者剛關上門,張景就迫不及待地問道。
“電腦打字雖然簡便快捷,但是容易養成心浮氣躁的性格。而中醫看診講究靜心、仔細和認真,診脈時更是如此。”李漁不緊不慢的說。
張景暗自思忖,越想越有道理。
隨着科技的進步,特別是智能手機的普及,整個社會的風氣都變得越來越浮躁。
“還有請問李老師,為何您交待患者只需晚上服用一次,而不是按原方之法,分溫三服,半日服盡呢?”
李漁笑了笑:“這個很好理解呀,你想想看,他的病一般什麼時候發作明顯?”
“哦……”張景一拍腦袋,立馬反應過來。
自己真是犯糊塗了。
既然劑量都可以因人制宜,那麼煎服方法,當然更能靈活變通啦。
一念至此,張景不禁心生感慨,李漁這才是真正的活學活用經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