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章 封建-農耕-田賦-兼并-城牆9

053章 封建-農耕-田賦-兼并-城牆9

《楚禮》未成的原因在方方面面不能盡談,但可以很肯定的說,這本書在近代寫成且已經光照華夏——就是那本與南國代表色赤紅相近的火紅旗幟宣言!他飄揚過海而來,基於人性正向內涵、與東方真正起於底層的草根墨家學說有異曲同工之妙,激烈着當時熱愛人民和勞苦大眾的廣大有志之士加入到轟轟烈烈的反帝反殖運動中來,一如亞非拉地區廣大民眾那樣曾經的奮起反擊一樣。

至於後事:我們走後,他們會給你們修學校和醫院,會提高你們的收入,會……這不是因為他們良心發現,也不是因為他們變成了好人,而是因為我們來過~

當醜陋的儒家學說名義上假借民眾的名義將自己包裝成世間最美好的存在而裹挾一切力量,實現本門學說霸權的時候,東方古老世界中曾經能真正與之相抗衡的墨家和楊朱等學說便被迫消沉了。儒家學說的下沉極限是士大夫;法家則為基層官吏;墨家才是真正最接近那平民百姓利益存在的存在——因為詭辯邪惡而企圖利用民眾達成個人功名富貴的儒家門生竊取正義、裝作《周禮》儀範「唯一」、「正統」的繼承者,所以藉助傳播虛浮不實的禮儀的名義蠱惑民眾!搶走本該屬於墨家的草根擁簇者——手段不外乎美其名曰利益上一體均沾,而墨家顯然不主張民眾佔有他們財物,致使在關東的墨家子弟淪為工商業大戶供養起來、反戰反兼并的鼓吹號角,力圖維護人民最基本的生命存續。這樣的現象怎能不令人痛心呢?

越是底層,越對利益有貪婪的佔有慾望。但處在世俗社會中,從來沒人告訴過他們,沒有燥烈的爭奪心才能根本上杜絕人間苦難,偽裝成禮儀的形勢來固定化利益分配體系,最後當然會引發末層級的生存掙扎而不得解脫。那些在台上裝模做樣的食利者,飽腹過度的時間太久了。

國家層面的兼并興起是基於私田制興起的,世卿貴族地位不斷下降,大量後裔落入民間,自然不甘心落寞餘生,所以會參加到將學說繼續整理使其能夠符合基層民生的歷史潮流中去。當一國內的知識分子缺乏基本生活供養時,當然要奮力自謀生計。春秋有逃難異國的大夫,而戰國則有周遊列國游士,前者被迫離家去國,後者則因為根本沒有家門可言——窮門小戶受到各種外力而奔潰的情況數不勝數,怎麼能讓士人認可為「家」呢?家,士的家,可是要遮蔽小吏所興起「風雨」的!

這就是「兼愛」的來源,彼有兼并,我則兼愛!

至於「非攻」,此事則要追蹤到宋襄公時代敗給楚師的那場泓水之戰——說道車戰與征服,宋襄公身為子姓微子啟後裔,一定要正規作戰嗎?這和腐朽無關,春秋時代的國君能活到白髮的,個個都不是善茬。之所以允許楚師渡河,原因很簡單:在北土晉、齊兩國周室重要樁腳的眼皮下爭霸,本身需要周朝正統各邦為其信用背書,這樣才能在周朝霸權下以輔佐周王室的名義擴張自己這前朝後裔的國家力量,不然連最基本的對附近國家和領地的兼并戰爭都有受周王室下令責難的可能,齊侯可是有周公「五侯九伯汝實征之」的傳統開戰權力呢。作戰禮儀?這玩意兒只有楚王國這等新興霸權國家配得上自己容忍:通過對新興霸權國家合乎周禮的擊敗,這樣才能獲取鞏衛周王室最力的天子認可,後面宋國對東南地區的征討權力才能被天子給予——允許楚師渡河,全軍對等體力、陣型下戰勝對方,才能使周室背後的晉、齊充分忌憚宋國實力,不干涉宋國未來的擴張。可南蠻楚師的戰術沒有講究周禮的必要,全軍又在背水一戰,並不確信宋襄公在戰勝后不會趁楚潰兵渡河之機全力追殺,宋師的戰敗自然也就奠定了。如果宋襄公玩玩退避三舍的道理設定伏擊,令楚師上下都有後撤后再度集結的僥倖心理,宋師贏得此戰則穩得很。宋襄公何嘗沒有小心思?泓水在後,周轉不利,冒險搏一搏楚師直接沖亂對方陣型,這樣名義上的禮讓實際並未給對方多少優勢,論陽謀,還得看宋襄公。至於決定泓水之戰最根本的原因,還在於宋襄公和公孫固都不是頂級的將才,事前又缺乏詳細準備,只在楚師渡河時出現後者勸諫宋襄公半渡而擊——這次「約架」到開戰,大量的時間為什麼沒有被充分拿來研討作戰方略,研究各種可能情形?唯有如此才能應對楚國曆年開拓四方積累下的精銳雄師。用素質稍次的軍隊衝擊對方因沒有後部轉圜空間而畏懼被衝垮陣型的強兵,激發出對方死戰的決心,開始了同樣不敢奢求保持全軍陣容下衝擊的楚師,則將戰術變為局面戰場各自為戰的近身搏殺,因此宋師在喪失主場有利地形后又失去陣型優勢,近身搏鬥考量的單兵素質又居劣勢,那麼失敗的概率就很大了。楚王何嘗不僥倖?要渡河就得準備好各種被動遭遇戰,尤其是被宋師半渡而擊,結果預演都沒發生,渡河后又發覺本方陣型轉圜空間不足,只能期待宋軍兵將素質劣於楚國兵將,原本兩敗俱傷的平手打算都做好了,結果對面的老頭這些年真的只是醉心經營「仁義」人設!疏於國防建設和戰備操練,晚上被窩裏都要笑醒——雖然沒幾年後楚國還是遭遇城濮大敗,但這件事對宋國來說就有不同意義了。

首先是仲尼在一個多世紀后想起此事,自倨宋裔,所以才會扛起「仁愛」大旗,期待在堅持「仁」的情況下恢復「義」,撿起因為宋襄公失敗導致的周朝文化建設奔潰,同時興起子姓前商的大旗,禍心深重——所以疏於國防建設、拒絕對外爭霸的學說內核,直接導致後世用儒家學說的王朝普遍武德不振。

而宋襄公戰敗后還嘴犟,因腿傷一夜即死,公子目夷還沒批評夠他,逼迫其在國人面前作檢討,這件事又讓宋國內部思想崩亂,陷入長期的內部主張衝突。公子目夷即墨子的遠祖,目睹春秋-戰國之交的紛爭,墨子年輕時是屬意儒家學說的,畢竟都是子姓宋裔,沒準還能振興商宋遺德,雖出五服,可自家人不說二話。但後來卻發現仲尼的門徒們根本不是什麼「正經人」,所謂的辦學不過是沽名釣譽地爭取當官,拿洗腦學生、擴大徒子徒孫人數,威壓各國統治者,換取自身能在亂世中平平安安成就卿大夫的美夢。所以學說內容相當之迂腐。

墨子不願追隨這種人間蠹蟲學說,自立開山,成就了後來的墨家。然則無能通過主動征服別國來構築太平世界——這樣做首先就要成為各國將軍,殘殺對立國家百姓。所以墨子走上一條在「堅持構築理論防線」的道路,同時積極研發各種機械設備,協助城防戰與陣地防禦戰,于軍事領域關注力重點集中在在各種形式的防禦上。因為高度「與民為本」的主張,使得商帝紂亡國的原因結合探討周禮原因,變為更純粹的為民之說,因此與延續殷商、宋邦遺德的想法漸行漸遠。這便是「非攻」的來歷。

儒家和墨家的關係,如果真要論證起來,墨家算得上不與諸儒成派同流合污的「異端」,反倒有超越仲尼精神境界的成就。

再談到墨家三分的事。相里氏墨學入秦,之前早有墨家子弟與西河學派一併因當時魏國戰略設在攻擊關中方向的因由,最終留在收復河西失地的秦孝公國中,引來相里氏。這一派因與法家主張類似,因此大力研製攻城、攻戰科技方向的器械供應秦軍使用,勢力一直昌盛到昭襄王時期才趨於沒落——當國力可以碾壓單純的任何一國時,對反對戰爭烈度與頻率增長的學者友好度就要下降了。

相夫氏墨學見名於齊國,即與齊國威宣兩代雄主有關,當時的齊國才是全天下最有冠軍相的熱門選手,一部分入魏的墨家學者在吳起時代即軍前效力,與儒家西河學派暗中相爭;另一部分不同意見者則在當世的三大強國之齊國方面落腳,力圖減少威宣雄主兼并戰爭的規模,於隔壁魯儒長期滲透強齊相競爭,反而形成后發優勢。再後來隨齊國霸權衰落而成為「重論辯」的口才之學,影響到魯仲連等一批民間義士,但終究被儒家門生反超,佔據了齊地民間思潮潮頭。

鄧陵氏墨學興於宋、楚地界的大別山東麓外的南方澤國,一方面因宋國是墨子故鄉,另一方面則因吳起入楚有些聯繫——本來追隨吳起的不知名墨家子弟們也隨其而去,強化佈置了宛城防線:這一鐵礦採集與冶鍊興盛的地區作為楚國重點防守邊境,國防地位不言而喻。楚國在經歷吳起變法后,作為戰國前期的當世三大國之一,當然具備強大的游士吸引力。所推崇的重節義輕死生的個人行為,就勢與儒家子弟一併受到楚國東遷的封君們招攬,加大了楚國與南陽、江陵一帶王畿思想的分化,偏離楚王都的淮水流域就此成為各派思想潮流文化的集散地。而隨着魏國喪失西河郡與河東舊核心地帶后,魏國在大梁新都里開拓中原地帶疆域成為必然,鄧陵派開始與門客文化相互有機結合,在河南江北的廣大地區內成為大權臣與地方官僚維護自身產業拓殖利益的灰色地帶維護者,俗稱擺平爭端的「打手」,彌補了地方法治管轄的不足、甚至侵蝕法制根基——這也是劉邦好遊俠者響應關東大起義的個人思想動力來源。儒生?咸陽學宮就是嬴政初期為百家學說人士服務國家所建,一時風頭與稷下無二,儒生博士們在裏面影響力巨大,勾結着關東的下層門生,力圖在燕地、齊地、楚地邊遠地帶施行封邦建國,早期得意得很呢~指望他們儒生反秦,天下反秦的熱血男兒誰人不知、誰人不曉他們犬儒事嬴政博取功名富貴的跪舔歷史?這種牆頭草也配加入各國起義軍?啐。劉邦尿儒生帽子有什麼好奇怪的,是個起義將領都會這樣做。可惜這件事被後來的儒家大拿們拿來自我掩飾其「犬儒事秦」的黑歷史,非要把那些被嬴政坑殺的方術士主力換成儒生為主,藉以分開本門學說與嬴政的關係,迷惑後世人。偏偏後世被洗腦的腦之殘特別多,真的信這套——如果真是這樣,那些儒生怎麼可能事前長期聚集生活在咸陽秦都呢??????鬼都不信你們犬儒受到了壓迫!Z.br>

所謂儒家,不過是一門做官的「學問」,意在「分餅」,對做大蛋糕建樹甚少。荼毒了中國人兩千多年,直到現代,還有吊絲力圖得到不屬於自己的權力,拒絕加入做大蛋糕的光明隊伍中。火紅色的西墨影響下的《楚禮》如今已有褪色跡象,每一個真正能夠保持正直良知的人,都會作出拒絕曲解《周禮》二度開花儒家的正義抉擇!

未來會是信仰與良知的煉金時代——要相信墨學會藉助新的載體重綻光芒!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搏秦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搏秦
上一章下一章

053章 封建-農耕-田賦-兼并-城牆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