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章 封建-農耕-田賦-兼并-城牆8
那麼誰真正有資格引領革新呢?子西之於楚王國的身份地位,完美對應周公之於周朝——除卻前者輔佐楚昭王中興國家、後者即周朝建國元勛的細微差別:中興恰恰正是初建的高度模仿!
所以可以很明顯地看出,即便像子西這樣當世賢能的頂級人才兼頂級王族成員,也是被儒家門生刻意醜化為小心眼滴~這些在周禮等級體系中升級無能的士大夫們,就是這樣詆毀「在世周公」的——子西曾經明確拒絕過繼承楚王位,這件事就更像周公99%聖賢形象重合了。
發現什麼更了不得的事情了嗎?那就是周朝初年是沒有後來的完善周禮作用着滴~所以當時周初的處境與彼時楚國中興階段不能說高度相同,簡直是一模一樣!子西拒絕外來客卿直接附庸在楚昭王名下,原因很簡單,昭王此時正當青壯,不是周公旦輔政時成王那樣的幼小。這就帶來一個極其要命的問題:在萬年制度建設大計中,仲尼居然敢覬覦「貪天之功」,真的認定自己能夠直接輔佐一國君主——可這裏是極其有可能取代周朝霸權的楚王國!與周王室分庭抗禮的獨立王國!這種特殊要命時期的制度建設怎麼也不可能由非王室、且外來客卿、尤其是敵對文明投誠來的人物掌舵的!即便是呂尚父姜子牙那樣的頂級人才,也沒有資格執掌周朝方向,仲尼與其門生的唯一選擇就是投靠在子西門下,作為上大夫傳播學說,而不是過分出挑到直接對話楚昭王。因為仲尼對管子管仲輔佐鄰國齊之桓公成就功名的過度嚮往,令他利令智昏,不知進退!
這件事更加暴露出仲尼所開儒家學說對國際關係交往深度內涵層面的理解生疏,並不能把握世界潮流發展的方向。於當時而言先是遭遇齊國侵魯,後來又在楚國碰了一鼻子灰。如果真的有謙讓之心,甘願放棄對令尹、左尹、右尹三相職的貪婪覬覦,多多拜訪執政的令尹子西交換意見,通過輔佐子西的方式間接輔佐楚昭王,日後逐步升任某尹也不是沒可能。且作為商王族子姓、宋公微子啟之後,沒準還能像呂尚一樣單獨建國呢。
貪婪,對權勢名望過分貪婪的結果,絲毫不亞於財物寶貨會對人產生的負面影響。
所以,歷史的真相也絕非儒家子弟所描繪得那樣美好,而是仲尼打算直接掌控楚國命運導致的合作破裂悲劇!子西作為周公再世,尚且容不下仲尼,後者還有臉恬不知恥地總吹噓自己又夢見周公了——這種無恥已經不是言語能夠形容的程度,以後世曲阜尊奉孔氏而非周公旦後人的情況,不難想見子西對昭王評價仲尼與其門生的說法是多麼精準!如果真的給予仲尼封地,楚王的位置怕是都要被儒家子弟更換為孔氏後人!
竊鉤者誅,竊國者諸侯(或竊國者王,楚國是自成一派道統的王級國家。)!感謝子西沒讓這廝商餘孽得到楚國封地,不然華夏歷史就要多一大笑柄啦~
至於說子西為什麼沒能成為周公旦一樣耀眼的存在,成就輔佐昭王統一北土周朝天下而被後世尊稱為楚公申/楚公宜申,併流傳下一本「楚禮」來,這件事不怪企圖前來掛靠的仲尼野心巨大,不肯投在子西門下所致,難道還要怪子西本人嘛……所謂的大知識分子不存在準確把握瞬息萬變的國政可能,更不要妄想能相於一國指導一地一域政事,短於接觸社會陰暗面、不善處理國際關係兇殘的潛規則糾紛,沒有子西這樣天生地位崇高的楚隱君隱王擋在前面,仲尼的學說根本沒有萃化為《楚禮》的可能;即使是叔向那樣姬晉支系血脈名聲在外的人才,也不過是吊史書袋的存在,對歷史沒能做到真正的融會貫通,自然也不可能指導未來歷史傳承的方向,不可能成為姬晉執政。執政小小的魯國最終都坐不穩,何況疆域跨越數千里、人民百萬眾的霸權國家強楚呢?中文網
權勢與名望,仲尼本來也只有選擇後者的份兒,忽視其一貫強調的等級秩序,將自己的未來前途攀升至呂尚父的高度,當然會被送走——和平解決此事,子西的氣量和眼界可見一斑,這種不通國際外交的二流貨色,送回去用所謂的「偽智慧」擾亂周朝各國視線的好。事實也的確如此,後世朝代都被禍害得不清。而楚王畿附近的鄂湘兩省,一直都以「不服周」的態度引領着近代多次革新。
而這件事與「封建-農耕-田賦-兼并-城牆」的主題聯繫起來,就是戰國這一后東周時代天下潮流發展的內在脈絡:《楚禮》未成,《周禮》核心禮儀和等級秩序與國防建設撕裂發展出儒家、兵家,作為《周禮》相對欠缺的刑法建設與勢均力敵態勢下的國際交往關係兩大補充領域發展出法家、縱橫家,四家學說由社會上層王侯至下層庶民/國人與野人方向分裂衍生而來,若非吳起家世僅僅民間富商,作為通曉「儒、兵、法」三家要義的複合型人才,本來是有可能輔佐楚悼王制《楚禮》的,可惜吳起出身階層不高,又好色,為人功利,因此缺乏對制度層面的深度領悟,個人施政行為局限在剛猛屬性方面,否則很有可能補充起縱橫家一脈巧施手段維護楚國外部安全的短板,聚斂起一批有內涵的門客,自己也不至於死得那麼慘——只知有楚王而忽視王族出身世卿大夫的利益,過度削弱後者這一集團,當然會導致自己死後家族被誅滅,這並不是積極合理的革新現象,反而損害了楚國內部凝聚力,自保有餘,開拓不足,最終被秦國吞併。楚國也因吳起才能短板而失去第二次統一天下的可能,最終由王族支派貴族的羋姓項氏家族在亡國后儘力凝聚力量才有復起的機會,也因國家傳統導致嫡系主支血脈的義帝受其他大臣蠱惑疏遠了項羽,奠定了楚國內鬥最終亡國的悲慘下場。
那麼當農業生產體系在完全產權私有化后,從這一生產中最大限度攫取到糧草、賦稅、牲畜、勞役、兵役等產出的新制度集權強君重客卿影響力的諸王國們,重新回到滅國為目的「爭鬥正軌」上,由民間私田兼并到國際中的大國兼并中,勢必會像井田制時代盤根錯節的一國內部貴族群體那樣,衍生出「法治-禮治」爭鬥的國家聯盟,最為出名的兩大糾纏國家聯盟體建設衝突即「合縱-連橫」,這面大旗的由來實際上要歸因在楚王國不能完成統一天下、建立新朝霸權,於春秋時期沒能沉澱出形成《楚禮》統治文化基礎這樁陳年舊事——「縱橫」家之所以先談縱后談橫,還是因為楚王國在三晉分家后入主中原的難度走在長線下降的國運趨勢上,而連橫最初也絕不是為秦國設計的,而是魏國與齊國。尤其是後者,春秋時期坐觀晉-楚爭霸,苟得時間太久,是該發育成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