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仕任

第三章 仕任

在真定府恆陽書院,王若虛在古文家劉忠言教導下,潛心學習,廢寢忘食,沉浸在儒家文化海洋里而不能自拔。

恆陽書院是真定一帶著名書院,發源於東漢時期,校訓是:敦修學校,教授不輟。到了隋朝,著名教育學家房暉遠,在此地提倡教育,勸生勵徒,學習規模之大,影響之深遠,馳名遐邇。比如文學家蔡松年、蔡珪等人;書畫家李著,詩人周昂等傑出人才,成了名副其實的“禮樂政教之鄉”。

到了金代,恆陽書院以真定府為中心,輻射到長城內外,文化教育得到了長足發展,達到了欣欣向榮的境地。

期間,王若虛學習《大學》《中庸》《春秋》《道德經》等國學典籍,還對《孟子》產生了濃厚興趣,還寫出了自己的獨到見解。先生劉忠閱罷,心中讚譽有加,覺得孺子可成大器。

唐朝文學家韓愈在《師說》中寫道: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劉忠看到大名鼎鼎的王若虛,不禁讚歎道: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一天,劉忠給學生授課《孟子》中《滕文公下》,文中寫道: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劉忠闡述觀點,說孟子用幽默含蓄的語言,回答了士大夫景春關於大丈夫論據,多少年來,這句話迸發出耀眼的思想與人格魅力。有多少仁人志士,在孟子光輝思想的照耀下,堅持真理,不畏強權,勇於鬥爭的大無畏革命精神。

這種精神力量,也深深地鼓舞着王若虛。在他看來,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他感覺到有股無窮的力量,上可九天攬月,下可五洋捉鱉,浩然凌雲志,自此在他的心裏紮下了根。

金章宗承安兩年(公元1197),王若虛參加進士考試。當時,金國承襲宋、遼考試製度,分為明經科與經義科兩種,二者考的都是儒家經典知識。二者不同之處,經義科以經書中的文句為題,進行闡釋義理;而明經科只會念註疏,不會經文。

那個科舉時代,殿試以文考取的人為明經,以才考取的人為進士。

在這次國考中,王若虛脫穎而出,以優異的成績壓倒群雄,擢經義進士。

所謂“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是說三十歲考中明經,年齡實在是太大了,而進士科題目較難,故而能夠五十歲考中,這還算年輕的了。簡而言之,便是明經易考,進士難得。

王若虛考中時,芳齡二十三歲。

王若虛初涉政壇,任麓州主管文書簿籍的錄事。以後,相繼任管城縣、門山縣兩地縣令。他鞠躬盡瘁碧血丹心的仁政,以“惠政”深得當地老百姓的擁戴。他做官襟懷坦白光明正大,他不止一次地說:“夫任人之事,則憂人之憂,抱關擊柝之職,必思自校而求其稱職。”這種替人擔憂為民着想,一日三省吾身的父母官,又怎能不讓人傳頌呢?

他經常勘察民情,常常忙得不可開交,幾乎一天都不得休息。任職期滿左遷之時,村民們攀轅爭相去送。王若虛看着男女老幼,一個個含淚傾訴離別之情,不禁動容道:“我的父老鄉親,有機會還會與大家相見!”他為了安慰黎民百姓,過了好幾天才能成行。

這正是:

憐恤蒼生安天下,碧血丹心着芳華;

不期左遷離別日,眾生芸芸頌風雅。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河朔兒女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河朔兒女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章 仕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