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用興趣去學
在周一的全體老師會上,陳校長向大家介紹我,我才真正知道自己已經離開竹馬,從教十一年後,我開始了在城裏的教學生活了!
自此,我便在校園裏經常遇到散步的葉老師老兩口,匆匆忙忙買菜上班的張源兩口子。我也加入到了這忙碌的生活中。
我任教的班級已是初三第一期,這是一群已經在英語實驗學校就讀兩年多的孩子,掌故頗為熟悉,對張老師陳老師之類的習慣動作口頭禪是了如指掌。
我一來,就告訴我班主任張青老師是個厲害角色,說一不二,大家是聞風喪膽,見了如老鼠見貓,不敢出一口氣以復。數學老師李老師是個大好人,經常用極為響亮的哈哈聲振動那些昏昏欲睡的靈魂。
這些孩子也很活潑,他們都是城裏孩子,不僅見多識廣,知識面寬廣,琴棋書畫也樣樣精通。班會、校運會、文藝匯演通通不在話下,令我大為讚歎。
我在讚嘆不已之餘,深感自身之不足。因學校沒有住房,我暫時租住在離校兩三里的地方,去學校要經過一座橋,走“U”形迴路。
每天下晚自習后已是十點多,回到租住房,我還要攤開小書桌,看作業,備課,看資料,甚至一個人在小房間裏手舞足蹈念念有詞模擬上課,常至深夜。
以致樓下和房東曾有兩次在房門外偷聽后第二天用異樣的眼光問我,直到確定我沒有某些方面的問題才罷休。
來的時候是十一月,很快便是冬天,這年的冬天來得早,來得猛。一天傍晚,猛烈的寒風呼嘯而至,裹挾着雪珠砸得窗玻璃“叮咚”作響,不一會兒,便飄起了雪花,地面堆積上了雪。
孩子們很興奮,在窗戶上手繪起來,有人形豬臉,有熱氣騰騰的便便,還有各種問候語,熱鬧得很。
這些精力旺盛的孩子們,又在大課間時,一窩蜂地涌到操場上,打起雪仗來。其中一個出個點子,對班主任張老師說:“張老師,快去操場,有兩個同學打起來了。”
待張老師剛下樓梯踏上足球場,只見隱藏在房前屋后的學生,本班的外班的,取笑的,跟風的,夾帶着“仇恨”的,一齊將手中的雪團射向張老師,只見雪花飛濺,歡聲震天,抖落片片雪花。
孩子們扔完雪球,又跑到張老師的面前,替她抖落身上的雪,張老師望着簇擁着的學生,憨憨的笑着。原來,師生氣氛可以這樣融洽。
這樣的雪天,我卻犯了難。
晚上,我出了校門,冰凍住的雪地異常堅硬濕滑,踩在上面,重心稍不穩,“哧溜”一下滑出老遠,尤其是橋面上,剛上引橋,身子要稍向前傾,手臂擺動要配合步伐,腳落下時,手臂擺動也要跟上,然後定型,停穩后再開始第二步;下橋時重心要更低,有時也要接受用屁股做滑動摩擦,用腳和手決定方向。
這都還好,最難的是大雪紛飛的時候。風呼呼地吹,雪片和雪珠毫無人性地往臉上砸,往脖頸里鑽,生痛,冰冷。雪映襯下的世界是白色的,哪兒都一樣,可當你踩下去,才發現腳下是一灘灘水窪,深一腳淺一腳,水早已濺濕了褲管。
等到得租住房前,手腳冰涼,連掏鑰匙也抖抖擻擻,捏不住鑰匙,用毛巾和被子捂好一會才有點知覺,這讓我真正體會到宋濂寫的“四支僵勁不能動”“久而乃和”。
可就是這樣的日子,
也得堅持下去呀!
好在學生們都很可愛,也很用功。對付他們可得動些腦筋。說實話,這幫孩子能力強,朗誦書法演講詩詞積累都有點功底,欠的是方法和技巧,需要引導的是激發興趣。
儘管是初三了,我還是想了些辦法,活躍課堂氣氛,豐富課堂形式,如課前五分鐘展示,課文朗誦回放,趣味語文知識,模擬課堂,小老師課堂等。我還特別開設了講座,對中國古代文學從先秦諸子到唐宋八大家進行講解。
我總覺得,學生的課堂知識只是學習生活中的一小部分,樹立終身學習和思考的觀念才是學校應該培養的目標。
所以我的寬鬆觀念讓受到嚴苛管理的同學頓感輕鬆,一度還打出了“反青復粟”的旗號(反對張青跟隨丁一粟),幸得伶牙俐齒的同學和張老師解釋,只是一場戲謔,才沒有造成誤會。
怎麼樣才能有點特色,讓自己出點成績?我又沿用了原來的方式,組織了一支愛好文學和寫作的小隊伍,結合時代特點,與報社和電視台進行時評和熱點寫作,來點短平快的組合“拳法”。
很快便有了回聲,報社刊發了三篇學習作,《小溪流》發表了兩個學生專欄內容,《初中生》用五頁刊載了文學社活動情況,電視台“時評專欄”經常約稿。
學生的興趣提上來了,學習語文的熱情高漲,很多時候,我都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