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章 平準變革的政令

第305章 平準變革的政令

一夜溫存之後,第二天何大妹就被天子劉宏封為美人,惹來不知多少採女的嫉妒,很快這件事情便傳到了宮外。

吳詠得到消息,明顯怔了一下,他沒想到何大妹與天子竟然這麼快就見面了。

“歷史不會改變,該發生的事件,最終還是會發生。亂世不可避免,盡量多做些準備吧。”

之後,吳詠便利用天下名士齊聚洛陽校正五經文字的機會,不斷結交士人。

時光匆匆,眨眼時間,便來到冬季。

此時臨近臘月,士人們開始逐漸離開洛陽,返回家鄉。

這一日,吳詠收拾的很整齊,一襲素白色的儒袍,腰上佩玉,長劍繫上,頭髮整整齊齊的盤髻起來了,以髮髻橫過而髻起來,只是因為年幼,面容看起來有些幼稚之氣。

此刻鄢展駕馭馬車,行開陽門而出,徑直來到太學門口。

在他們馬車後面,還跟着兩輛豪華馬車,車中之人分別是橋蕤和袁術。

“沒想到寒冬時節,這裏還挺熱鬧的!”

袁術走下馬車,來到吳詠身邊,看着不遠處熱鬧的人群,笑問道:“吳詠,他們這是在幹什麼?圍着一個石碑指指點點,好像很興奮的樣子。”

吳詠瞥了一眼,解釋說:“那石碑上刻的是諸家儒宗校正的儒家經典著作。”

經過大半年的辛苦努力,終於在冬季來臨時,蔡邕等人弄出了第一塊熹平石經。

“這就是太學石經!”袁術看着這一塊石碑,雙眸湛然

明亮起來,神色灼灼發熱,一臉的敬畏。

“或許也可以稱作熹平石經?”

吳詠輕笑一聲,隨即看到不少學子正拿着紙張拓印上面的文字,心中也是一陣感慨。

這熹平石經可謂是集合了天下儒宗之力,以儒門七經的書文雕刻而成,豎立在太學門前,可任由人抄錄。

在這個知識封閉的時代,傳遞知識是一件很艱難的事情,大多的經文典籍都掌控在世家門閥手中,有很多人想要讀書都讀不成,書籍的金貴,在讀書人眼中無與倫比。

而熹平石經就是打破知識封閉的一個裏程碑,雖然作用力不是很強,但是已經打開了一個讓寒門士子讀書的機會。

所以這些石碑,在很多讀書人眼中,歷史意義無比重要。

自從第一塊石經樹立在太學門前時,便轟動了京師洛陽,甚至整個天下。

"其觀視及摹寫者,車乘日千餘輛,填塞街陌。"

這種造成交通堵塞的熱鬧場面已經持續了很長時間,即使臨近臘月,也有許多學子從外地專門過來,只為一睹儒學經典。

“今日橋蕤兄怎麼看起來有些鬱鬱寡歡,可是遇到了什麼事情?”

吳詠注意到一直未說話的橋蕤,向身邊的袁術詢問道。

“他夫人給他生了一個女兒,所以心情有些不好,我便拉他出來散散心!”袁術輕笑說。

吳詠一愣,據後世人考證,漢末美女江東大小喬有可能是橋蕤的二個女兒。

那麼說,今年出

生的應該是後世鼎鼎大名的大喬了。

想到這裏,吳詠開解道:“女兒家又什麼不好,說不定也可以名垂青史。”

橋蕤垂頭喪氣說:“我倒是沒什麼,只是家父催得急,生不齣兒子,就不許我隨意離開家族。”

三人說著話,便走進了太學的大門。

其實進入洛陽太學並不難,畢竟如今的太學院,連一些守衛都沒有,不如昔日管理嚴格,只要是讀書人,都能進出。

走進來之後,他們才發覺,太學裏面早已人滿為患。

“不是說自從被段熲抓了一批太學生后,這太學院要比以前冷清嗎?怎麼如今卻是更加熱鬧了?”

袁術皺眉,越是走進來,越是熱鬧,三三兩兩的讀書人聚集在一起,談論之中,讓他有一種逛市集的感覺。

他喜歡走狗鬥雞,對太學院的事情不敢興趣。

“太學生是太學生,讀書人是讀書人,你看,那些穿着你和藍白儒袍的才是太學生,太學生招收嚴格,求學期間,穿食如一,其他的都是應該是從外面而來的讀書人!”

吳詠給袁術解釋道,如今的太學院雖然遭受宦官的打壓,但仍然是天下學子夢寐以求的學府。

“這麼多讀書人?”

這時橋蕤也收拾好心情,皺眉說:“難道今日太學有何大事?”

“幾位兄台也是來聽論政的啊?”

這時候一個讀書人從後面走過去,看到吳詠和橋蕤身上的儒袍,頓時引為讀書人,連忙行禮。

論政?”

橋蕤眸光之中有些疑惑。

“傳聞太學之中,每月都會有一次的儒學論政!”吳詠頓時想起來了:“也許就是今日!”

道士論道,佛學論佛,而儒學,論的就是天下事,朝堂事。

朝堂論禮,儒學論政,煮酒論天下,這些讀書人之間的互相討論,都是儒家一個個傳下來的傳統,也是讀書人揚名立萬的機遇。

“來得早不如來得巧!”

袁術和橋蕤也來興趣了,道:“今日我們就見識一下,所謂的儒學論政!”

他們這些公子哥,最喜歡的就是看熱鬧。

吳詠點點頭,儒學論政,就好比後世的辯論會,大家都可以暢所欲言。

三人並肩進入大院,此時此刻大院之中,已經聚集了四五千讀書人之多,身影疊疊,人頭涌涌,三三兩兩互相行禮,互相客氣,場景頗為熱鬧之氣。

“如此之盛景,讀書人之幸也,天下難得!”

橋蕤看到這一幕,心情很激動,自從那次跟袁術一起闖禍之後,他很久沒見到如此盛況了。

“以前聽聞,太學早已經不復當年光境,如今看來,還是我太膚淺了,如今太學,即使繁華不如當年,可是學識之論,並不在當年之下!”

“兄台,你這就有所不知了!”左邊一個青年,穿着藍色長袍,風度翩翩,他有些自來熟,侃侃而談:“要是往月的儒學論政,能有千人參與,已是盛況,太學,終究不復當年之盛!”

“那今

日為何如此多士子參與?”橋蕤詢問。

“今日可不同!”

藍袍青年說道:“全因最近朝廷的一項政令,我等才特意來爭論一番。”

“是何政令,引得天下士子如此大的動靜?”

“改平準為中准,使宦者為令,列於內署。”

“原來如此!”橋蕤雙眸劃過一抹璀璨的光芒:“我倒要看看你們有什麼先見之明!”

平準,既平穩物價之意,是古代官府平抑物價的措施。漢承秦制﹐大司農屬官有平準令丞﹐掌管平準之事。

西漢元封元年(前110),桑弘羊在京師長安專設機構,執行平準業務。

"置平準於京師,都受天下委輸。召工官治車諸器,皆仰給大農。大農之諸官盡籠天下之貨物,貴即賣之,賤則買之。如此,富商大賈無所牟大利,則反本,而萬物不得騰踴。故抑天下物,名曰平準。"

說白了,就是朝廷置平準官於京師,總管全國均輸官運到京師的物資財貨,除去皇帝貴戚所用外,其餘由國家經營,"貴則賣之,賤則買之",調劑物價,防止富商大賈從中牟取巨利。

這就相當於後世的物價局,但權力可比物價局大多了,可以自行倒買倒賣。

漢武帝在採用這種辦法之後,取得了明顯效果。國家經濟大力發展,朝廷也開始變得富裕起來,這才有了後來的文治武功。

而司馬遷採用"平準"的說法,闡述貨幣制度的變動,以及控制商品流通和物

價的均輸政策,寫下《史記》中的《平準書》,是我國史籍中最早的經濟史專門著作,對後世有着深遠的影響,是歷來史書中食貨志參照沿用的範例。

如果朝廷只是單純將平準為中准,這事也就沒有論政的必要了。

但是將平準列於內署,讓宦官擔任令丞,這就讓士人比較憤怒了。

要知道內署是天子的私人管理機構,外臣插手不得。

以前平準令賺取的錢財,可是歸朝廷所有,大司農有處置的權利,也是百官俸祿之來源。

如今這一改動,讓公家的變成私有的,本來就不富裕的國庫,更是雪上加霜。

明眼人一看,就是宦官慫恿天子所為。

這讓他們如何能忍!

以前宦官只是在政治上佔據優勢,如今這平準令一改,經濟上有被宦官把控。

吳詠作為後世人,也深深明白,正是由於這次事件,導致皇宮內署之官全由宦官擔任,宮廷各署衙也紛紛啟用宦官擔任首腦。這是東漢第一次大範圍任用宦官,為宦官的弄權提供了有利的物質條件。

以前宦官雖在朝廷佔據主導地位,但地方的世家大族卻不理會他們。

如今宦官有了平準這一利器,誰不聽話,就說你擾亂物價,先查封貨物再說。

再則,平準令有定價權,他們可以做到強買強賣,完全可以壟斷市場,讓你有糧賣不出去,有錢買不到東西。

這是把世家大族往絕路上逼啊!

想到這裏,吳詠嘆

息道:“這自古以來,朝廷欲推行頒行新的法令,首要便是令人信服,自動遵從,根基才能堅不可摧。”

“若是人人對朝廷官府,心有疑慮,認為朝廷政令有違公道,便會對於朝廷頒行的法令產生抵觸心理,由此帶來的災難,是不可預測的……”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人在漢末,種田起家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人在漢末,種田起家
上一章下一章

第305章 平準變革的政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