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年少初遇(1)
貞明五年(919年),己卯年(兔年),正月初九,大風,戰爭中招到破壞的邠州城早已經失去了往日的繁華,放眼望去總會有那麼些蕭瑟與蒼涼瀰漫,城上空瀰漫著濃濃的寒氣,攜着北風,伴隨着呼嘯的風聲襲打人面,城中人多窩在家裏畏寒不出,倒是幾個扎着朝天椒的小孩子在街上跑來跑去,時不時的發出幾聲尖叫,玩的不亦樂乎,倒是應驗了那句話:少年不知愁滋味。除此之外,就是風兒敲打在招牌上,那些木刻的、銅鐵鑄造的、還有掛着的布幌子的招牌,一起奏響着嗚嗚的聲音。
今天正好是伽羅十七歲的生日,按照每年的慣例,伽羅定要去城西二十里清涼山腳下的應福寺祈福還願,說來話長,當年王氏失去了五歲的兒子后,接連好幾年,王氏由於心中憂傷過度,身體也時好時壞,幾年時間被自己的思慮糟蹋的身體孱弱,並沒有適合懷孕的溫床。由此一直沒有再懷孕,這期間王氏自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也勸說王老爺納一個妾來傳宗接代,但是王老爺不肯,他說的道理王氏也明白,因為王老爺和王氏打小青梅竹馬兩相和,兩人之間的情誼自是第三個人插不進來的,再來就是他並不在意傳宗接代,再來就是兵荒馬亂,生而為人,出生在這亂世之中,老實說,活着比死了難。且看這世道之勢,已是一年比一年艱難。再往小里說,生活用度並不易,再來一口人,家中過用會緊湊。
王氏本來對世道灰暗,天下難見太平之光而心生絕望,在王老爺的反覆強調勸說下,自是感同身受。於是便依了王老爺的意思,不過她還是忍不住來到這應福寺里發願:一生別無他求,但求有一女足已……
發願后的兩年以後,王伽羅就來到這吵吵鬧鬧的人世間,那時正值唐末,天下兵荒馬亂,人們流離失所,日子艱難,家家都是度日如年,缺吃少喝的日子愈加的覺得日頭漫長的東升西落,熬不完的白天黑夜。最近幾年,新皇朱友貞登基即位,大赦天下,減免了不少苛捐雜稅,民心漸攏漸好。伽羅家的日子比之以前寬裕了不少。
伽羅對着銅鏡把頭髮盤好,披好月白色的斗篷,從左廂房馬圈裏牽出白馬梭兒,王氏又少不得叮囑她路上小心,伽羅一邊敷衍着答應,一邊登着馬鐙上了馬背,回頭讓王氏不要在風中長駐,便手拉着韁繩讓梭兒上路了。
一個人的旅程,對於伽羅來說,就是想說話都會無話可說,只有耳邊的風聲刮個不停,伽羅行進在這陰沉的天地間,心裏時而孤寂,時而又踴躍的如大鵬展翅高飛,騰雲駕霧般的到了應福寺。只是這沙子路實在崎嶇不平,高高低低的坑,散亂的大石塊小石子遍佈整個路途,梭兒不能馳騁,伽羅亦不敢放開韁繩讓它恣意前行,那就慢慢走,且行且聽風聲。
走了約莫一個時辰,遠遠的就看見了應福寺。依岩鑿就的大大小小的石窟,氣勢磅礴無比。這應福寺寺窟始鑿於北朝,大規模開鑿於唐初,貞觀二年(628年)基本建成,是唐太宗李世民為紀念他指揮的彬州淺水原大戰和五龍阪大戰中陣亡將士而建,故起名應福寺。又因全寺因山起剎,依崖鑿窟,雕石成像,成百上千的佛窟佛洞錯落有致地分佈於十多丈長的東西向立體崖面上。遠遠望去,洞連山、山連剎、剎又連山、山又連洞,此起彼伏,脫離二樓人間的戰火烽煙,實是一奇觀,甚至有可以超脫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