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九章 鄆城往事(上)

第三百九十九章 鄆城往事(上)

話說當年的鄆城兔兒唇季氏,回到了鄆城商貿城,做起了大明第一位女性商貿城“官員”,隨後又嫁給了城東吳家三子吳黎,吳家有一個染坊,家境雖然不是很富裕,卻也是城東有頭有臉的人家,自從在商貿城租了一個店面后,把吳家的染布在商貿城中開起了一家布莊,在開布莊中,吳黎結識了季氏,就這樣兩人你情我願地把婚事定了下來。

有了季氏的運作,吳家的布莊生意很快風聲水起,后又在商貿城外黑松林小區,購買了一處商品房,兩進大院落,後院是兩層小樓,前院還有迴廊,落地大玻璃窗戶,隨後季氏跟吳黎結婚生子,一共生了二兒二女,現今大女也以到了一十四歲,都在商貿城宋金河書院讀書,大女畢業後有意留在書院任教。

昔日美男褚桂平的舅舅老羅頭前年依然作古,留下了一個二進院落,褚桂平現在已經人過不惑,因為名聲不佳,整日跟李家公子李念致混跡在一起,又調戲燕家燕瑤北之女,又跟望春樓內女子不清不楚,最後弄出了一場官司,衙門的差事也干不下去了,被縣令貶整了一名從書吏到了站班皂役,看着褚桂平長的高高大大,美目皓齒,也不忍加罪,就讓其拿着齊眉棍站在門口,如若有開堂,就站在正廳喊一聲“威武”吆喝助威,又能裝個門面實在是太適合了,看着也舒服。

不管年少時有多麼地輕狂,面對大好年華,所有的事都不是什麼事,可是到了不惑之年後,褚桂平也不例外,急了!古人更甚,無後啊,娶妻才能有后,可是前幾年老羅頭在世時,繼當年季家莊的季氏后,不知動了多少的腦洞給自己的外甥娶妻,最後都被婉言也是有原因的。

其一,像衙門內衙役的人家,雖然身份卑賤卻是個“好職業”,還可以世代相傳,有的甚至可以出租。明朝的衙役一般分成三類,第一類是站班皂役,就是審判時手持水火棍分站兩旁,吆喝助威,縣太爺出門負責舉着“迴避”、“肅靜”牌子的人,可以說,既是儀仗隊,又兼做行刑手。

第二類是捕班快手,也就是捕快,專門負責傳喚被告人、證人,偵緝罪犯、搜尋證據,以及催租稅等職能。

第三類是壯班民壯,屬於臨時召集的民工,主要負責城門、衙門、官倉、監獄等重要崗位的守衛。

三班衙役,除了壯班,都屬賤民,一個家族有人幹了這個工作,三代不能參加科舉考試,地位比一般農民還低。衙役本身就處於最底層,一些人員甚至來自於下九流,可以說魚龍混雜的一個群體。但在實際的行政運作中,他們卻被賦予了官方的權威甚至是權力,行使類似警察的功能,如送達公文、送交傳票、拘押人犯、執行刑罰、催繳稅賦等工作。所以,衙役在百姓當中自帶一定的震懾力。正式工的薪水就不高,幫役和白役就更少得可憐,有時只管頓飯吃。褚桂平原本就屬於正式工的衙役,擔任衙內文書,地位要比幫役和白役高許多。娶妻當然也是門當戶對才行,可是人家看着聽着褚桂平的光輝事迹后都不願意。

其二,有意能嫁女的幫役和白役人家,老羅頭在世時又看不上,原本衙役人家的社會地位就低,如果找一個更是“下九流”的人家,往後在衙內及街坊上,就更說不上話了。當初連路邊算命的吳半仙面對老羅頭可是一副高高在上的眼神,還破口大罵了起來,可見衙門內的衙役地位。

其三,在古代尋不到門當戶對人家,所娶的都不會成為“正妻”,所以老羅頭臨了之時,給外甥操碎了心買了一個疍女作妾,好歹想着給羅家續個后什麼的,可直到死也沒能看到,卻不知外甥褚桂平因為長相美貌,早就被無數的女子當成了“鴨子”,有時是主動,更多的是被動,烤皮的,鹽水的,醬香的、爆腌的、嵌寶的玩了通透。剛不惑之年那話兒就不聽使喚了,無能怎麼逗弄都無反應,有時好不容易豎起來,進入肉門一個呼吸不到就泄了出來,好生無奈,直到現如今還是無兒無女。而從前的那些相好也是一鬨而散,在背地裏指指點點地議論着昔日褚桂平的佳話往事。

張子安頂替了昔年的吳半仙,成為了現如今的“張半仙”而吳半仙早就仙逝,這就是歲月的無情啊,一代人替換着一代人,如今的張子安老矣,閑來無事就在門口支了一個算命的攤,不為生計,而是解悶。

小兒張橋南依然成家,娶的卻是崔月,崔月是誰?就是崔家的崔科之女,當年跟河東李家主李慈打官司,最後被氣死。崔科是誰?就是崔鈺的大哥,崔鈺就是榆林縣令,平安府管事,在鄆城開了個德尋酒樓,暗中調查大哥的死因,后然致士回到老家鄆城,現如今崔家在鄆城已然成為當地又一大戶。

當年張子安在家開一小鋪,所賣商品都是平安府出品,小兒張橋南就讀在宋金河書院,崔月的哥哥崔沫在宋金河書院任學校安全護院,職位就是在學校保衛科的那種。

張橋南是一塊讀書的料,到底是書香門第出身,在讀書這一塊比起老爹張子安來說,強的太多了,除了寫文章,連新學的學識也是優秀。一來二去兩人就結識了,自然而來也就結識了崔家的小姐崔月,因為有時崔月會去學校看望哥哥崔沫,崔沫早已成家,把家按在了學校內。現如今讀書不再只是男子,女子也讀書,不過都是學前班及小學,這樣的女學童主要是一些窮苦人家的孩子,只因為學院內有三餐可食。小學后因男女有別,一般女子家就不會讓其再來學校,加上古代女子嫁人比較早,就這樣也打破了千年來的傳統,學前班就是認字,小學能學到幾部經書以及數學、物理、地理等知識,足以拓寬視野了。當然了也有個別,比如像吳黎跟季氏家的孩子都在學院就讀,女孩到了十一、二歲也不會退學,所以在學院內西牆內院,有專門的女子進修班可學,直到學完整個初中學業,發其證書後可留校教學,也可去往商貿城任統計、財會等職務等,還可以去往平安鎮化學技研所及榆林電氣內燃機科技院,到了這一步身價真的可是千金了,雖然沒有那種考取朝廷中舉的社會特權,不過其家族也是風光無限,首先是血親內社會地位提高了不少,起碼學院會獎勵其家商貿城外黑松林小區一幢二進小樓。如果進修去了科技院的話,其父母弟妹什麼的可優先在商貿城工作,而個人就會得到一筆“獎學金”,說是這一筆錢很大,大到足可以把一個貧苦殘破的家,立馬變成大戶人家。江湖傳言稱其為“跳朱門”,朱赤也,只有官宦及大戶人家才是大紅門楣,加上當今也是姓朱,又跟“跳龍門”有通,一時之間被傳揚的紛紛揚揚,好不羨慕。

正是有了這樣的故事,景觀一,大明的落第書生蜂擁而至,宋金河書院,石樓書院,平安科技學堂這三處人山人海,熱鬧非凡,有一人來求學的,更多的是拖家帶口,可以說這是第二次跳龍門啊。

景觀二,各地都在這三個地方設立了許多會館,有商貿會館,也有書院會館,還有同鄉會館,最初的會館起源永樂時期,受科舉制度的吸引,各地方學子紛紛捧書苦讀,以圖功名。每年考試之間,成百上千的各地舉子紛紛來到京城。他們大多家境一般,有的還很貧寒,又加路途遙遠,人地生疏,鄉音難改,在租住客店和一些日常生活小事上,常受一些店家的欺凌,舉子們迫切希望這些問題能有人幫助解決。隨着這些問題出現得越來越多,得到了先期來京做官和做生意的一些當地人的重視。出於同鄉友情,相互邀請,籌措資金,購置房產,供來京的舉子和其他來京謀事的或旅居者住宿之用,會館由此而生。

發展到現在,會館已經不局限科舉,供學子們圖功名住宿之用了,只要是大肆大城各地都會建起會館供同鄉食宿,而宋金河書院,石樓書院,平安科技學堂這三處前來求學的各地落榜書生實在太多,所以會館也就蜂湧而至。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明求生記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大明求生記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百九十九章 鄆城往事(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