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好一個科舉制
“另外,微臣所創的這科舉制與前朝諸多人才選拔的制度相比較,有三個優點。
第一,便是天下士子應舉,允許‘投牒自進’,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特別推薦。這一點應是科舉制最主要的特點,也是與前朝察舉制等最根本的區別;
第二,‘一切以程文為去留’,換言之,士子的及第或黜落必須通過嚴格的考校才能決定,而並非某人或者某個州府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就能草草了事的;
第三,科舉制當以進士科為主要取士科目,士人只需定期赴試即可。
如此以來,天下寒士自舉即可,不必非要官府舉薦。得不到舉薦的,亦可自舉。至於考試的科目,後期也可增加,只要是為了朝廷選材即可。
另外,微臣竊以為,這科舉一制也可用在將校考校之上,換言之,即是‘武舉’。
而關於武舉的考核負責,自然是需要任城王.曹彰大人的兵部來全權負責了。具體考試的科目,臣也只是草擬了一些,諸如:遠射、馬射、步射、平射、筒射、馬槍、摔跤、舉重等等。
當然,行軍打仗,與任城王.曹彰大人相比,微臣是拍馬也趕不上的,以上科目,也僅僅只是參考罷了。而考試的時間,與科舉相同即可。
以上種種,便是臣的科舉制了,請陛下鑒查。”
此時的承明殿上,一如之前一般鴉雀無聲,靜悄悄的,甚至都能聽到殿內眾臣的喘息之聲。
往日裏的朝會,一般只需一個時辰即可,即便是有事要議,也不會超過一個半時辰。而今日的朝會,到現在已然過去了兩個時辰了。
意思也就是說,這鄧艾.鄧士載已經洋洋洒洒的講了兩個時辰了,也才堪堪把這科舉制說完,其中還有很多細節他都沒有細說。如果真要細細談論的話,或許又得像那時他進宮於皇帝講解一樣了,沒個大半天的時間,是講不完的。
如今皇帝.曹丕高高的坐在那龍椅之上,就像是一尊神,俯視着天下眾生,觀察着每一個人的言行神態。對於群臣現在的這個反應,也早在他的意料之中。
第一,對於科舉制,眾人尚不知自己以及自己的那兩位弟弟,還有陳群、司馬懿、董昭等這些個眾臣是個什麼態度,所以也沒有人敢當這個出頭鳥。
第二,科舉制的解說,鄧艾雖然已經盡量的深入簡出了,可畢竟是一個全新的概念。承明殿中,除了聊聊數人之外,恐怕大部分人都還沒有完全明白其中所有的含義。這也使得,他們不敢亂說話,唯恐說錯罷了。
第三,此事非同小可,是干係到天下寒門和豪門之間的一個大的變動。如今對於他們而言最好的方式自然是以靜制動,以不變應萬變了。
他們都有所忌諱,可自己作為天下共主,大魏朝的皇帝,此事事關大魏江山的千秋萬代,便不能不主動的去發起這個戰爭。
只是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自己三兄弟這次要站在往日隊友的對立面了,或許不死不休。
陳長文(陳群,字長文)大才,十數年前在前朝察舉制的基礎上,改良出了前無古人的“九品官人法”。此法一出,整個朝廷以及天下一十三州的所有府衙,吏治都為之一清。
甚至一些個山中隱士都紛紛被發掘了出來,得以為朝廷效力。對此,自己高興了許久,對這個幾十年的密友,也很是感激。
所以,早早他便讓其位極人臣,名列三公之一的司徒,後來又將其遷任為司空。在三省六部制推行之後,更是讓他掌管了天下所有賦稅、人口、田畝監察的戶部尚書。
此,不可謂,不榮耀。
五年前,三省六部制推行之時,自己的子健小弟(曹植,字子建)和鄧士載(鄧艾,字士載)入宮向自己解說之時,便告知了自己。在三省六部製得以推行之後,還要有一部改天換地的舉措,只是如今粗有大框,沒有辦法詳細告知。
止到兩年前,三省六部制進入第二步的時候,鄧士載才堪堪進宮,當著自己三兄弟的面兒,詳詳細細的將這“科舉制”於自己解說了一遍。
而當時,自己三人的反應,與現如今朝中眾臣的反應都差不了多少。
略微有些許不同的是,自己三人很快便回過了神兒來。並且很快的意識到了此舉措的不簡單,和其中強烈的危險和隱患。
這一舉動毫不誇張的說,是自三皇五帝以來驚天動地的一次大的改變。如果推行的好的話,對於天下讀書人尤其是寒門子弟,那將是一次徹徹底底的逆天改命的機會。
對於大魏朝廷,那也必將能夠使大魏成為一個前所未有的,甚至遠超秦漢的強盛國度。
但是,如果稍有不慎,那便是萬劫不復。鄧士載就不用說了,作為首創之人,必然是死無葬身之地的。甚至自己的大魏朝廷,會比那隻歷兩世的大秦還要慘,一世便會亡國。
所以,如此的種種,也迫使的自己不得不慎重,不得不提前佈局。
因此,早在兩年前三省六部制第二步推行的同時,自己三兄弟與鄧艾便就已經開始在朝廷中,兩大都護府以及其餘各州郡,為今日之事做準備和埋暗樁了。
如今已然過去了兩個年頭了,三省六部制已然得以徹底的推行,興學也已大有成就。其餘的準備和暗裝也都已就位,是時候推行着必然會名垂青史,流芳百世的制度了。
另外,這科舉制一事也不能夠再拖了。即便是按照三省六部制的推行來做參考,它還分了兩部,用了五年的時間呢。
這科舉制,五年能夠小成,十年能夠大成就很是不錯了。
自己今年已經六十有三了,即便是自己的那兩個弟弟,子文(曹彰,字子文)今年六十有一,即便是最年幼的子健(曹植,字子健),今年也已經五十八了。
雖說自己的父親和鍾繇伯父,以及不少的老臣都年逾古稀,甚至耄[o]耄之年才身故。可在現如今這個年代,自己可不敢肯定,自己三兄弟能夠像他們一樣長壽。
畢竟,在這樣的年代,僅僅只活了三四十歲便身亡的也大有人在。
譬如,昔日自己父皇麾下著名謀臣郭嘉.郭奉孝,五子良將之樂進.樂文謙、李典.李曼成,舊東吳的周瑜.周公瑾,凌統.凌公績,舊西蜀的法正.法孝直等等。
當然,還有自己那個最為令人惋惜的曹沖.曹倉舒。
這些人,在當年無一不是精彩決絕之輩。可越是這樣的人才,越發的容易遭受天妒,所以才會英年早逝。
自己三兄弟都是年近花甲,甚至年過花甲之人,誰還知道能夠再堅持幾年呢?
科舉如此棘手之際,自己總不能將它留給下一代吧?這樣的苦差事,還是自己來完成吧。大魏後世的君主,只需要享受這太平盛世即可。
這些個想法,在皇帝.曹丕的腦海中飛速的一閃而過。
曹丕在簡單的恍惚之後,也終於緩緩開口了,“好一個科舉制!”
此言一出,滿堂皆驚。
這位皇帝陛下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啊。
而皇帝.曹丕的想法其實也很簡單,你們既然不說,那就我來說。當然我要是說了的話,自然也就直接把這個科舉制從皇族的角度給定了性,將這主動權握在自己的手中了。
皇帝.曹丕的這第一句話,也無疑表示了自己堅定的態度。
看着滿堂瞠目結舌的大臣,皇帝.曹丕並沒有太多的表示,而是嘴角微微一勾接着不緊不慢的開口說道,“在朕看來,鄧士載的這片‘科舉制’實為自古以來難逢的創世奇作。朕深以為是,不知諸位臣公意下如何啊?”
皇帝.曹丕發表完了自己的想法,自然是需要再問問在座大臣們的意見了。
雖說他是貴為九五之尊,但治理這大魏帝國終究還是要靠這些官員們的,總不能只搞一言堂。
可是即便曹丕已經將話題傳給了他們,這些個人精大臣們卻依舊沒有一個願意主動開口發表建議的。畢竟螃蟹雖然好吃,但第一個吃螃蟹的,總要承擔相應的風險才是。
而任城王.曹彰和江陵王.曹植雖然早在事前都已經定了調子,但是他們現如今也不可妄動,只能是一會兒見招拆招,為鄧艾提供助力,其餘的暗樁和準備也就更不用說了。
見到無人開口,皇帝.曹丕的臉色也不由得陰沉了幾分。
在大殿之中掃視了一圈之後,他的目光最終在一個有着鷹視狼顧之相的大臣身上停了下來,“仲達,你對此有何高見啊。”
往日裏辦事非常爽利的司馬仲達,今日竟然破天荒的也扭捏了起來。
只見他過了四五息之後,也才緩緩的從眾臣之中扭扭捏捏的走將出來,雙手捧着象牙芴板,緩緩一拜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