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孫峻暴死孫綝政,叛魏投吳又一臣
適文欽進襲樂嘉城,猝與司馬師遇,不戰即卻。文欽子文鴦年方十八,驍勇絕倫,獨無懼色。且請與文欽夜襲師營,分兵夾攻,文欽從東進,文鴦從西入。
父子計議已定,待到夜半,文鴦率壯士,至師營前,鼓噪殺入,司馬師本善行軍,自有預備,當即傳令堅守營門,不準妄動。
將士雖遵令守住,怎奈營外的喧聲,愈響愈震,司馬師病卧帳中,驚憤交並,急得目睛突出,痛不可耐,但又未便呻吟,強為鎮定,嚙被皆破,好容易挨至黎明,營尚未陷。
那文鴦專待父至,兩路進攻,哪知文欽竟不到,日已高升,只得引兵退去。
行未里許,後面來了許多追兵,統將乃是司馬班,文鴦匹馬單槍,回頭殺入,無人敢當,紛紛倒退,文鴦乃復去。
司馬班又麾兵追文鴦,文鴦返戰六七次,殺死司馬班兵六七百名,司馬班不敢再進,文鴦乃徐徐引還。
途次始遇見乃父,問明情由,系是夜間失道,不得已覓路歸來,文鴦很是嘆惜。父不及子,奈何?及還抵項城,毌丘儉已經遁去。
吳丞相孫峻,聞母丘儉出兵逾淮,料知揚州空虛,乘間帶驃騎將軍朱據、左將軍留贊等率兵前往救援,襲擊曹魏東線的大本營壽春。
司馬師急調兵,命鎮南將軍諸葛誔統率豫州人馬從安風向壽春方向的吳軍發起進攻,命征東將軍胡遵率青州、徐州的人馬由譙縣、睢陽之間向前攻擊叛軍,切斷退路。
壽春城中十餘萬口,懼誅,或流迸山澤,或散走東吳。
母丘儉聞得此信,慌忙走還。
文欽父子孤軍無繼,也只得棄了項城,奔回壽春。背後忽有一人追呼道:“文刺史何不暫留數日,乃如此急走呢?”
文欽回顧來騎,乃是尹大目,便罵他負曹爽舊恩,助司馬師為逆,大目尚欲有言,文欽竟彎弓欲射,大目且卻且語道:“罷了罷了!幸各努力!”說畢即返。
其實大目是有心曹氏,來報司馬師目突出,教他留守項城,靜心待變,偏文欽聞言不悟,竟致大目白走一遭。心粗膽怯,怎能成事?至行近壽春,聞得城中已潰,無家可歸,沒奈何投降孫峻去了。
毌丘儉遁出項城,意欲南歸,被胡遵截殺一陣,部兵四散,乃北走慎縣,隨身已無一卒,獨至水草中暫憩,適為安風津民張屬所見,把他射死,獻首軍前。
母丘儉子母丘甸未曾隨父,逃往新安,終被捕誅。
尚有母丘甸子弟數人,亦奔投吳軍。吳軍方至橐皋,諸葛誕已入壽春,孫峻料已無及,也即引還。
孫峻撤軍時,吳將留贊戰死。後來,孫峻又派鎮南將軍朱異攻打魏的安豐,不克,只得退回。
司馬師已平定淮南,即令誕都督揚州,自率大軍還都。
甫抵許昌,目痛愈劇,一經朦朧,便見夏侯玄、李豐、張緝等,立在面前,自知性命不保,不能至洛陽,可巧司馬昭前來省疾,便即囑咐後事,語尚未畢,眼中一聲怪響,鮮血直流,頓致斃命。
司馬昭取得乃兄印綬,即總督人馬,上表訃聞。
魏主曹髦令司馬昭留屯許昌,援應內外。司馬昭詢諸中書侍郎鍾會,會勸司馬昭回駐洛南,司馬昭不待朝命,便即引歸。
魏主髦無可奈何,只得使司馬昭繼承兄職,嗣是大權復歸司馬昭有了,也可謂兄終弟及了。
而當此時,吳國孫峻想利用投降后的文欽對魏發起新的軍事行動,他讓朱據、劉纂、朱異、唐咨等將領與文欽一起由江都北上進入淮河,攻打青州和徐州。
但大軍未發,孫峻也此戰後突發心痛,倒床不起,夢見渾身血污的諸葛恪,找他索命。他知自己將死,後事屬諸從弟孫綝,孫綝已為偏將軍,至是進任侍中,拜武衛將軍,領中外諸軍事,時年二十六歲。
孫峻萬恐慌之中,一命嗚呼,孫峻風光三年,孫峻年未四十就此離世。
這次軍事行動由此停止。
驃騎將軍呂據素嫉孫綝,與大司馬滕胤謀廢孫綝,遂呂據聯合諸將聯名上書,表薦滕胤為丞相,孫綝沒同意,讓滕胤做了大司馬,接替了呂岱駐守武昌。
滕胤尚未行,呂據決定聯合在建業的滕胤裏應外合,共黜孫綝。
孫綝得知消息,遣從兄孫憲,引兵御朱據。且試圖分化朱據他們,就派左將軍華融和中書丞丁晏去遊說滕胤反呂據,且促胤即日赴鎮。
而滕胤以為孫綝派人來殺他,便扣下了華融和丁晏,結果華融父子和孫咨都被滕胤斬殺。
孫綝遂奏稱胤謀反,以少帝之名,率軍攻滕胤,將滕胤殺死,並夷三族。
呂據沒與滕胤如期會合,這就造成了孫綝得知后,成功地殺滕胤三族。隨後,少帝孫亮的名義,召集文欽、劉纂、唐咨等人大軍討伐呂據。
呂據既失內應,復為孫憲所阻,害得進退兩難,有人勸朱據北行奔魏,朱據慨然道:“我若為叛臣,有何面目對我先人?”遂服毒自盡。朱據為故大司馬呂范次子,自殺以後,由孫綝奏為叛首,亦夷三族。
滕胤和呂據死後,夏口督孫壹是孫堅弟孫靜之孫,只因孫壹的姐妹分別嫁給了滕胤和呂據,因此孫綝對孫壹不放心,密令朱異率軍奪取夏口,孫壹不敵,率部分人馬投了曹魏,被曹魏任命為軍騎將軍,遙領交州牧。
吳主孫亮接位后,曾下詔改元建興,越二年改元五鳳,五鳳三年,又改號太平。平定呂據和滕胤事後,孫亮進孫綝為大將軍,封永寧侯。
而孫綝從兄孫憲引兵還都,未得升遷,且見孫綝倨傲無禮,心甚怏怏。因此孫憲與將軍王惇,同謀誅孫綝,不幸事泄,王惇即受誅,孫憲亦自殺。
密殺孫綝失敗后,孫綝遷大將軍,更加驕縱。
且說蜀將姜維,探知司馬師已死,複議乘間伐魏,大將軍張翼,以為國小民勞,不宜黷武,勸姜維守險自固,為休養計。
姜維不肯依議,竟請准朝命,與車騎將軍夏侯霸等,率兵數萬,進兵枹罕。
魏徵西將軍郭淮已歿,由雍州刺史陳泰升任,新刺史姓王名經,輕率寡謀,引兵出拒,兩軍會戰洮西。姜維令夏侯霸繞出經后,前後夾攻,經軍大敗,喪師無算,乃退保狄道城。
姜維欲進攻狄道,張翼又諫阻道:“大功已立,可止則止,若再行進兵,恐如畫蛇添足,將隳前功。”
姜維反恨他阻撓,驅軍徑進。
魏徵西將軍陳泰,夤夜往援,就狄道城東南山上,鳴鼓舉烽,張皇聲勢。
再加兗州刺史鄧艾,也受了朝旨,遷官安西將軍,領兵來助陳泰。姜維聞兩路兵到,急收兵退駐鍾堤。
陳泰與鄧艾相會,置酒談兵,將佐畢集,俱謂蜀兵卻退,未敢再來。
鄧艾獨笑說道:“洮西方敗,彼必思乘勝再舉,是一當來攻。彼屯兵漢中,容易出發,且知我將易兵新,更思乘隙,是二當來攻。彼用船行,我從陸行,我勞彼逸,是三當來攻。狄道隴西南安祁山,皆為邊境,我須四處把守,彼得一路直進,是四當來攻。彼出南安隴西,可資羌谷,若出祁山,可就食隴麥,是五當來攻。我料他不出一年,就要前來了。”
將佐始服鄧艾遠慮,交口稱善。鄧艾往屯祁山,逐日練兵,專待敵至。
越年魏主曹髦改元甘露,就是蜀漢後主禪延熙十九年,蜀將姜維,進位大將軍,又自鍾堤出兵,北向祁山,途中探得祁山有備,乃改趨南安。
偏為鄧艾所料,引兵往據武城山,截住蜀兵去路。
山勢險峻,蜀兵連攻不克,姜維又欲移攻上邽,檄令鎮西大將軍胡濟會師,就留夏侯霸屯武城山,自率部眾,夤夜渡渭,潛向上邽進發。
走至天明,見兩面山路崎嶇,不便馳驟,正在疑慮,前驅已返報道:“此處名為段谷,谷后旗幟飄揚,恐有伏兵。”
姜維變色道:“段谷名稱未佳,不如退師。”
遂掉頭回走,不料鄧艾卻揮兵殺來,兜頭攔住,蜀兵已經心慌,更加道途逼窄,不能成列,被鄧艾軍一陣截擊,殺得七零八落。
姜維還望胡濟來援,哪知待久不至,只好向前衝突,鄧艾卻縱兵兜圍,不令竄逸,姜維兵越戰越少,幸虧夏侯霸前來救應,才得拔出,姜維奔回漢中。
這番姜維敗回,喪失甚多,實皆被鄧艾佔了先着,處處設防,所以姜維有此敗。
嗣是蜀人怨姜維,姜維亦上表自貶,降為後將軍,仍行大將軍事。
過了一年,魏揚州都督諸葛誕,起兵討司馬昭,於是吳蜀兩國,亦各東西出兵。
卻說諸葛誕駐節壽春,坐鎮揚州,他本與夏侯玄、鄧揚諸人,互相標榜,號為八達,至夏侯玄等夷滅,諸葛誕力不敵司馬氏,乃隱忍不發。及毋丘儉等發難,復助司馬師平亂,因得代毋丘儉位置,且進封高平侯,加官征東大將軍。
但自思王凌、毋丘儉,相繼誅夷,恐不免再蹈覆轍,乃赦罪犯,蓄死士,散財贍眾,收結人心,且借口防吳,更請添兵築城,為自固計。
司馬昭方秉國政,頗有疑意,長史賈充,請借慰勞為名,遣使觀變,司馬昭即使充至壽春,與諸葛誕相見。
諸葛誕留充宴飲,與語時事,充用言探試道:“洛中諸賢,皆願禪代,君以為何如?”
司馬誕不禁作色道:“君非賈豫州嗣子么?充系豫州刺史賈逵子。世受國恩,奈何出此妄言?”
賈充慚沮道:“充不過將人言告公。”
司馬誕不待詞畢,又厲聲道:“洛中有變,我當效死報國,身為人先。”
何不與毋丘儉等同時報國?
賈充已知諸葛誕意,飲罷告辭,返報司馬昭,並向司馬昭獻議道:“誕在揚州,頗得眾心,不如徵令入都,免為後患。”
司馬昭蹙眉道:“恐誕未必肯來。”
賈充又說道:“充亦知他未肯應召,但召他不至,反速禍小,否則反遲禍大,願明公裁察。”
司馬昭乃請旨,征諸葛誕為司空。
諸葛誕果然遲疑,且見詔書中雲,可將兵符,交與揚州刺史樂綝,更覺得樂綝從中傾軋,不由的憤嫉交乘,當即帶領數百騎,徑赴揚州,佯言將奉詔入洛陽,與樂綝辭行。
樂綝不知有詐,迎誕入廳,諸葛誕便指揮騎士,一擁上前,嚇得樂綝逃至樓上,終被殺死,於是諸葛誕徵兵聚糧,準備起事。且遣長史吳綱,送少子諸葛靚入質東吳,稱臣乞援。
孫綝當朝,正值諸葛誕遣子入質,稱臣請救,孫綝方欲圖功耀威,當然樂從,便命將軍全端、全懌、唐資、王祚等,與降將文欽父子,領兵三萬,一起北上接應諸葛誕,且少主孫亮任諸葛誕為大司徒、驃騎將軍,遙領青州牧,封壽春侯。
魏大將軍司馬昭,聞得諸葛誕起兵,急忙入宮面奏,逼令魏主曹髦親征,且請郭太后慈駕同行。挾天子並挾太后,無非防有內變。
郭太后及魏主曹髦,不敢不從,當由司馬昭調集大兵二十六萬,陸續東下,主力到達項縣,自擁兩宮車駕,出屯丘頭,使鎮東將軍王基,與安東將軍陳騫,領兵十萬,進圖壽春。
諸葛誕整合各路人馬及淮南各郡縣的部隊共達十萬人,他還在控制區內又急招四五萬人。加上孫吳的人馬,雙方總兵力達到四十五萬人。
王基等方至城下,吳將全端、全懌等,已先入壽春城中,助諸葛誕固守。
王基揮兵圍城,再向司馬昭請兵十萬,把壽春四面環住,圍得水泄不通。王基建議先不猛攻,只需長時間對壽春的圍困,城裏有人自亂。文欽等屢出犯圍,均被擊退。
將軍朱異率三萬人至安豐,為壽春外援。
魏亦令將軍石苞,督同兗州刺史周泰,徐州刺史胡質等,擊敗朱異。
朱異走報孫綝,孫綝親率吳軍主力來援,前鋒推進到鑊里(巢湖東),督令朱異、丁奉、黎斐等將領引兵五萬,再救壽春。
朱異最快,朱異將輜重留屯都陸,自出黎漿,不意魏將石苞等,又復殺來,朱異與戰失利,仍然失敗。
還有魏泰山太守胡烈,潛引精兵五千,從間道繞出都陸,把朱異所留的輜重,一炬成灰。
朱異兵喪糧盡,不得已仍回見孫綝。
孫綝怒責道:“汝兩次失敗,何顏見我?”
朱異以魏兵勢大為辭,孫綝復叱道:“再去決一死戰,不必向我饒舌。”
朱異答言有兵無糧,再說將士們已極度疲乏,不能再往。孫綝拍案道:“誰叫汝輜重被毀?到此還敢違我令么?”
朱異尚欲再辯,孫綝竟拔劍起座,把朱異劈為兩段。
朱異為東吳名將,驟被殺死,將士都有違言,孫綝自知支持不住,索性退歸吳都。
適吳將全懌兄子全煒全儀,先前孫魯班因訟得罪,怕及全氏,故奉母奔魏。
可巧司馬昭親來督攻,即收納全煒等,鍾會建議使離間計,且偽作全煒書,囑全煒從人,齎送壽春,遞與全懌。
書中大意,說是孫綝還都,責諸將救諸葛誕無功,罪及家族,因此奔魏逃命。
全懌得書惶急,即與全端,打開城門率本族數千人降了曹魏,壽春城內,兵力益孤。司馬昭以少帝曹髦的名義任命全懌為平東將軍。
諸葛誕部將蔣班焦彝,勸諸葛誕背城一戰,諸葛誕又不從,二人料諸葛誕必敗,也出降魏軍。
壽春自被圍后,差不多已有半年,勉強過了殘冬,糧食垂盡,誕屢次突圍,終不能脫。
文欽向諸葛誕獻議,請將北兵盡行驅出,但留吳兵,與諸葛誕堅守,方可省食,諸葛誕不禁起疑,文欽說至再三,諸葛誕勃然大怒道:“汝教我盡去北軍,連我也好送死了!”說著即拔刀砍死文欽。
文欽子文鴦文虎,聞乃父被殺,當然痛憤,便逾城奔投魏營,軍吏請按他前罪,一併加誅。
司馬昭獨解說道:“欽敢叛國,應受族誅,但今卻不應出此。欽子窮迫來降,若將他誅戮,反使城內守兵誓死拒我,豈不可慮?”乃召入文鴦文虎二人,面加撫慰,更表為偏將軍,封關內侯。
能收能放,奸譎不亞曹操。一面使騎士數百人,繞城大呼道:“文欽子尚不見誅,反加封賞,汝等何不早降,同受爵祿呢?”
守兵聽着,俱被誘動,往往縋城出降,司馬昭乘勢攻城,一日一夜,便得登陴,殺入城中。
諸葛誕率親兵數百人,開城欲走,被魏司馬胡奮追及,一刀畢命。
胡奮指揮部曲,將諸葛誕親兵,一齊縛住,勸令投誠。誰知他都不肯降,殺一個,勸一個,隨勸隨殺,竟至殺盡,並將諸葛誕全家誅戮,夷及三族。
吳將唐咨降魏,惟偏將軍於詮,慨然太息道:“大丈夫受命行軍,不能救人,反甘屈節,我所不為。”說罷,竟免胄突陣,致為亂軍所殺。
司馬昭安民已畢,查點吳兵,乞降不下一二萬人。或謂吳兵家小,盡在江南,將來必有他變,不如坑死了事。
司馬昭搖首道:“古時良將出師,全國為上,但教元惡殲除,何必多戮他人?”遂令降卒分佈三河,聽令安處,拜唐咨為安遠將軍,唐咨以下有裨將數人,亦各予名位,眾皆悅服。司馬昭子孫得為帝數年,未始非這件陰功。
惟司馬昭欲乘勝伐吳,由鎮東將軍王基諫阻。又聞蜀將姜維,復出漢中,乃留王基都督揚州,自率大軍西歸。
途次接得鄧艾軍報,乃是蜀兵已經卻退,司馬昭得放心,還抵丘頭,奉着兩宮車駕,回到洛陽。群臣又稱司馬昭功德應授榮封,魏主曹髦乃令昭為相國,封晉公,加九錫,司馬昭尚推辭再四,方將成命收回。
且說吳大將軍孫綝,引兵還都,威名雖挫,驕橫如故。
吳主亮年已十六,親攬政事,他指責孫綝為何救援不成反誅殺大將,孫綝無法回答,未免不平,往往因孫綝入朝,設詞問答,孫綝輒為所窘,乃託疾不朝。
但孫綝命弟弟威遠將軍孫據宿衛禁宮,另外幾個弟弟包括武衛將軍孫恩、偏將軍孫幹、長水校尉孫闓等分別率軍駐守各要處,為自固計。
這正是:師哥死後昭弟繼,峻哥暴斃從弟上。魏吳二國甚相似,只是秉政各不同。
評:司馬師平亂時,死於眼疾,就是不死,他一身無子,最後還是弟司馬昭這一脈接位。孫峻暴死,就將權力讓給從弟孫綝,諸葛涎反魏投吳,只是錯看了孫吳,直至最後以敗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