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換帥

第三十三章 換帥

五日後,江陵大營果然傳來消息,說元帥關羽因傷重不治,死於江陵大營中。朝野一時為之驚愕,關羽死時年六十五,雖非壯年,但仍足稱健康,自立國以來他屢立奇功,在龍首原、平城、臨淄等重要會戰中皆舉足輕重,而今年來,他接管南府大軍,安撫南陽政局,使對吳戰事轉危為安,轉攻為守,故而顯名朝野,聲望極盛。平日他又寬待將士,仁愛百姓,無論身份高低,皆一以貫之,因此深得眾心。得知其死,三軍將士莫不悲惋,荊州百姓也為之嗟傷。此後關羽靈柩沿漢水溯流而上,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的人站滿了兩岸,祭奠哭拜的人百里不絕。朝廷為之追贈萬戶,謚號武穆。

關羽出事前一段時間,頻頻做噩夢,曾經夢到豬在嚙咬自己的腳,自知不祥,於是對左右說:“我今年衰矣,恐怕將不得復還!”最後果然在江陵之戰時中箭致死,此時正值荊州大局已定,大軍即將席捲三吳之際,不料卻遭此意外,真是殊為可嘆也。

但悲傷之餘,戰爭還是要繼續下去的。如今的形勢是,漢軍已奪下江陵、安陸、夷道等重鎮,荊南、巴蜀、江北三處領土連成一片,長江上游至雲夢澤南北口已被全數佔領,可謂是佔盡天時地利。而按照原本陳沖的戰略,漢軍只需再奪下陸遜目前最後佔據的夏口與尋陽兩城,便可乘勢而下,直抵建業。在這種優勢下,不論關羽的生死如何,漢軍都不會停下進攻的腳步。

只是關羽之後,由誰來擔任全軍的主帥呢?朝野上下議論紛紛,按功勞、資歷,怎麼都該輪到車騎將軍張飛頭上,要麼就是作為副將的張既或龐統。但也有人議論說,張飛、魏延等人性情急躁,不善容人,龐士元資歷又太淺,壓不住眾人,滅吳不是難事,就怕諸將會因為爭功而鬧出內訌,不如讓丞相居中調節,自然就沒有變數了。這話說得極有道理,很快,朝中就有人提議,讓丞相陳沖兼任元帥一職,完成剩下的滅吳大業。

陳沖聞言拒絕了,一是他身體老邁,不適合再上戰場,二是他也深知翼德想獨領大軍,這恐怕也是他最後的機會了,所以他簡單商議之後,很快就頒佈了改任車騎將軍張飛為三軍統帥的詔書,令他摧破陸遜,再與東府軍匯合,最後一舉蕩平三吳,獻俘雒陽。而私下裏,陳沖也給張飛寄去手書,寫道:“雲長已去,世上僅你我兄弟二人,正當成此千秋功業,以慰至親在天之靈。”

在得到陳沖手書後,張飛又悲又喜,他整理情緒,很快便開始行動。在三月中旬,除留下三萬軍士戍守後勤外,張飛親率領西、南兩府二十七師十五萬大軍繼續東進。而後兵分兩路,以南府進攻夏口,西府進攻柴桑。

此時恰逢雨季,大雨傾盆,江水暴漲,張飛帶領一干屬將幕僚臨岸觀察陸遜所在的柴桑敵情。有幕僚向張飛建策說,江水增益,不妨效仿水攻之法,只要能水決入城,城自然就破了。

張飛於是就命數萬人堆堰,晝夜不息。畢竟是春夏之交,土壤鬆弛,堆填的堰壩多有滲水。連堆了三次,都沒有成功。張飛大怒,命將負土者及土囊一併塞入決口,龐統試圖向張飛進言,結果被張飛以辜負關羽為由怒斥。其餘人則更加恐懼,不敢多言,唯有繼續築堰罷了。

四月,堰壩建成后,水勢漸漲,半日之內,就漲到幾乎與柴桑城齊平了,城內被淹成一片澤國,人們都攀附在箭樓或者屋頂上。另外城裏還有土山一座,天黑后,陸遜和親信幕僚就在土山上露宿。人們都知道城破在即,也不再抵抗,而陸遜更是絕望,他自知絕無生理,在張飛包圍柴桑之前,就把所有船隻水師都送到下游去了。

而後漢軍乘船而來,佔領了柴桑城內的所有城牆,而後掘堰放水,在有城上漢軍照應的前提下,漢軍兵不血刃地打開城門,佔據了整座城池,俘虜吳兵近萬人,平民兩萬人。張飛收到消息后,當即下令,將這些俘虜都綁了,又在城南處挖了一處數百丈寬的大坑,而後以祭奠關羽為理由,把這些俘虜一起趕進去,盡數活埋,其中不僅包括大部分的底層軍士和百姓,即使是已經抓捕投降的吳軍大都督陸遜,此刻也被埋在了三尺黃土之下。

張飛的這次行為可謂是駭人聽聞,漢軍素來以軍紀嚴明、仁義之師着稱,自建軍以來,從未發生過屠城、坑殺等暴行。張飛以元帥之尊下令后,當即在軍中引起一片嘩然,諸如龐統、姜維、李恢等將領都再三勸諫,但到底被張飛壓了下去。而上次幾年前經歷了建業慘敗后,漢軍普遍對吳人恨之入骨,雖然引起了不小的非議,但終究還是成功執行了下去。自高祖設立柴桑城以來,四百年間,柴桑一直是豫章郡精華之所在,誰料短短几日之內就已淪為一片白地,城內城外不復有雞犬之聲。夏口城聽聞柴桑被破之慘狀后,也為之膽寒,當即向漢軍投降。

但捷報傳回到雒陽后,丞相陳沖幾乎不敢置信,他反覆確認消息的真假,而後深感沮喪。他理解翼德的想法,也理解翼德的情緒,但這種做法是自己萬萬不能接受的,他相信也是雲長所不能接受的。這麼多年征戰下來,比江陵之戰更慘烈的戰事,眾人也不是沒有經歷過,諸如渤海之戰,火石埠之戰,平城之戰等等,死傷的將士不可計數,可卻從來沒有泄憤的屠城坑殺之舉,所為者何?無非就是外欲造福蒼生百姓,內不負自己良知而已。不料到了最後即將功成的時日,竟然晚節不保,陳沖為之坐立難安,糾結不已。

而按照陳沖在建軍時就設立的軍法,一旦有將領屠城坑殺,都當解除軍職,廢除爵位,而眼下該如何處置呢?

說起來,當年玄德率軍圍攻臨淄,翼德就因戰事不順,繼而縱軍殺俘。在他打算坑殺臨淄軍民之際,還是雲長出面阻止,這才沒有釀成活埋的慘劇。而後玄德強令翼德在北戍守,臨死也不願相見,就是想給翼德一個教訓,不料這麼多年下來,他還是沒有改變。

陳沖思慮再三,以為即使不按軍法處置,也不該再由張飛擔任前軍統帥一職。否則繼續縱容翼德統軍,到了建業之後,恐怕又是一陣燒殺搶掠,不僅大失江南民心,軍紀軍法也為之敗壞乾淨了。

這是一個艱難的決定,陳沖深知這個決定會對張飛帶來多大的傷害,但這不僅是為江南百姓負責,也是為了一個太平祥和的未來負責。三十多年下來,已經有太多的人死不瞑目,長江也飽餐了太多人的鮮血。他不想這條江水以後變成一條鮮血的鴻溝,讓人們繼續奮戈相殺,故而陳沖必須做出這個決定。可等翼德看到命令的時候,會怎麼想自己呢?薄情寡義?虛偽好名?陳沖不願意去想像,但也知道這是無法避免的。

等陳沖在朝會上提出此事後,朝臣卻皆言不可。原因有二:一是朝廷換帥不久,如今又再次換帥,恐怕不利於軍心,對戰事也會生出一二變數;二是帥才難得,uU看書et如今既然解除張飛的職務,那麼新的統帥又當由誰來擔任呢?莫非還是讓丞相親赴前線嗎?按照魏諷的意思,不妨出文訓誡張飛一番即可,沒有必要再度換帥。

此話聽得陳沖大為反感,這不就是光武皇帝對吳漢屠蜀的態度嗎?自己當年在玄德面前大肆抨擊光武虛偽,莫非自己還要重蹈光武的舊路?故而陳沖當即否決了這一建言,而後力排眾議,主張換下張飛后,由淮南都督諸葛亮來負責接下來的滅吳戰事。這令百官不由得暗中議論,諸葛亮不能說沒有才能,但是論資歷與張飛無法相比。而由他一人統帥三軍,麾下兵馬之眾可達二十餘萬,當真能夠服眾嗎?但陳沖一力堅持,認為諸葛亮文武兼備,足可以肩負此任,終究還是通過這項詔令。

就這樣,到了四月下旬,諸葛亮率領東府軍至尋陽,與張飛大軍匯合后,張飛解職返回雒陽,而諸葛亮正式接管了滅吳大軍的統帥大權。諸葛亮時年四十六歲,雖然已不算年輕,但能夠掌控如此規模的大軍,還是不免令各部將士生疑。但諸葛亮並未申辯,而是整軍半月後,他率軍東向,進逼至濡須口一帶。

而在建業南岸,最後的東吳水師正匯聚在牛渚磯。得益於漢軍兩次換帥,使得孫權獲得了充足的時間,將荊州、淮南、揚州、交州四州的船隻都調集此處,舳艫成千,連岸近三十餘里,而吳人還剩下最後的十一萬兵力,此時也都聚集在岸邊,躊躇不決。他們此刻的統帥,正是從北邊過來的降將,如今的淮南都督司馬懿。

兩軍所要交戰的江面,正是上一次漢軍全軍覆滅的戰場。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季漢彰武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季漢彰武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十三章 換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