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最後的戰事
對於在長江兩岸對峙的雙方來說,這一戰毫無疑問是一場國運之戰。若是漢軍獲勝,自然就是席捲三吳,恢復一統,若是吳軍獲勝,也能再試圖恢復舊疆,重掌主動。而對於兩軍的統帥而言,則更沒有退讓空間,若諸葛亮戰敗,恐怕會直接導致延熙以來的新政心血毀於一旦,若司馬懿戰敗,他也走投無路,任憑天下之大,卻無他半分立足之地,雙方都只有死戰一條路可選。
從軍隊的數量上來說,此時的漢軍毫無疑問是佔據優勢的,三府合併后,如今二十五萬大軍匯聚一堂,連亘在江邊,彷彿北方天際陡然升起一團黑壓壓的烏雲,無數船隻的檣櫓和旗幟從水面下一點點升起,正對上南面的太陽,彷彿要將其遮蔽一般。相比之下,江南連營的十一萬吳人大軍未免就有些寒酸了,雖然也是一支成規模的大軍,但數量上不及敵人一半,這總會給將士的士氣蒙上一層陰翳。
好在詳細比較參戰雙方的優劣后,吳人發現並非毫無勝算。荊州雖然已經丟失,但江陵水師還是留存了下來,和吳人其餘水師匯合后,竟還擁有大小艦船上千艘,論水師軍勢之盛,遠勝過當年建業之戰時的周瑜水師。而反觀漢軍,他們雖然也擁有上千艘船隻,但由於關羽建立水師的思路,導致其中多數是走舸、艨艟、清牙之類的小船,只有東府軍帶來了二十艘樓船,堪堪達到吳人樓船的三分之一。在這種情況下進行水戰,漢軍的人數優勢施展不開,只要摧破漢軍水師,奠定吳人的江上優勢,不說盡數奪回江北,收回荊南等地至少是沒有問題。
但司馬懿並不敢貿然決戰,論水戰,他自認為比不過陸遜,可陸遜的水師卻被關羽在竟陵一舉擊退,雖然採用的是順風縱火的取巧之法,但也不得不引起司馬懿的重視。而恰好此時又刮的是西北風,所以司馬懿保守起見,並沒有主動向漢軍發起挑釁,而是一連幾天與麾下諸將軍議,做出一副不得萬全之策,就不進行決戰的姿態。
然而時間的優勢到底在漢軍這邊,司馬懿想示敵以弱,諸葛亮卻更耐得住性子,他如今初掌大軍,諸將對他都還不夠了解,正好利用這個短暫的時間來繼續整訓內部。當然,也不可能說什麼都不做,漢軍既然已經佔領了柴桑,諸葛亮就令魏延別領兩萬人,在丹陽郡內頻頻肆虐,而後放出消息,說漢軍打算先令六萬人于丹陽渡江,好與水師水陸夾攻。
這一招正中吳人要害,他們確實是輸不起也拖不起的一方,若諸葛亮當真如此佈置,吳人即使不戰也自然敗了。所以孫權當即給司馬懿下令,命他在半月之內,必須與漢軍水師進行決戰。司馬懿直到自己別無選擇,也同意了這一點。他繼而與吳軍眾將說:“那邊等風向變化吧!只要我們身居上風,便是有天命相助,必能大破賊軍!”
第二天,在太陽升起以後,吳人抬頭看天,發現一夜過去,碧藍的天空開始積起白灰色的雲,高處的吳軍旗幟,都獵獵地朝對岸飄揚。風如神助!這是多好的機會啊,吳軍將士立刻到營中向主帥請命出征,司馬懿望天良久,也終於下定了決心,令吳軍盡數上船。
此時東南風吹得正厲害,江面上四處是倒退的波瀾。天空層雲彌補,遮天蔽日,長江猶如躺在雲中的浩瀚海洋,任由灰白色的波浪不斷搖擺,輕晃船隻,好似催眠。而兩軍大小船隻橫陳兩岸,躺在靜靜流淌的江水之中,就像是睡著了一般。兩岸碧色如畫,北岸被各種各樣的蘆葦染成一片潔白,南岸則在柳林的綠色中,間雜這一片片絢麗的花色,江上潮濕的空氣中流動着一股蚊蟲滋生的味道,間或飄來兩軍做飯的炊煙味。除了江水拍擊船舷,連說話的人聲都不能辨析出來。更別說金鼓、銅鑼,以及鳴鏑和搖槳的巨響。總之兩岸在風聲中變得寧靜,像是還沒有醒過來一般。
但事實上,兩岸的水師都已經準備好了。
很快,吳人大艦出現在江面上。最前面的正是焐熱所倚仗的巨艦樓船。其餘艨艟等小船跟隨其後,漸次起錨入江。前鋒行至江心附近,這個時候漢軍已經出船應戰了。吳人樓船隨即停止渡江,左右展開為橫排,以便隨敵軍的攻勢而更快地改變陣型。
此時的水戰,由於樓船越來越高,載人數量越來越多,弓弩射程越來越遠,使得艨艟小船那種游斗為主的方式,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高大的樓船進入戰場后,小船其實破不了樓船的防禦,仰頭射擊也非常吃虧,除去接舷戰和縱火外,並沒有好的反制手段,即使是主張以小船建軍的關羽,其實中心思想也是利用其靈活性,能戰則戰,來去自由,使陸軍不再受水師的制約而已。哪怕在竟陵之戰中,他順風縱火,場面大優,但終究也沒能留下吳人的樓船。
吳軍的樓船居前,就是想利用這種優勢,挑戰漢軍大艦,準備在巨艦對射中勝出。如果漢軍不應,吳軍就繼續划槳逼近北岸,把來不及展開的漢軍船隊困在岸邊,令其避無可避,再用跟隨的小船張網,將剩下的漢軍水師盡數摧毀,船上的漢軍士卒也就得被打到江里餵了魚蝦。如果漢軍怯戰逃走,吳軍就順風張帆,窮追猛打,更能獲取全勝。
可以說,如果沒有意外的話,司馬懿既然先一步把水師陣型展開,又佔據了順風的有利天時,故而已經有了較高於對手的勝算。
不過,出乎吳人意料的是,漢軍的確出陣應戰了。但來得不是對等的樓船大艦,或者說,樓船的形狀極為奇怪。這些漢軍樓船在船舷的兩側拉開了一道巨大的灰布,像是鳥的兩翼一樣將左右包裹着。東南風猛烈地吹過去,這些用繩子捆綁的灰布劇烈抖動,並沒有使漢軍的行軍速度變得更快。這讓樓船上準備接戰的吳軍十分奇怪,他們私底下議論紛紛,並不知道這兩面多加的布有什麼作用。
但此時的形勢已經容不得他們繼續多想了。在風力的鼓動下,大部分樓船都已經飛快地駛進了對射的箭程範圍內。吳人毫不猶豫地開始對敵軍放箭,可令人奇怪的是,漢軍並沒有第一時間還擊,反而是調整位置,朝着吳人的樓船之間的空隔中前進。這種情形一度令吳人感到陌生又有些熟悉,陌生是因為江面上從未有過這種情形的水戰,而熟悉是感覺這種場面似曾相識。
而在兩軍船舷擦肩而過的時候,答案終於揭曉了。漢軍士卒們揭下兩側的灰色帆布,頓時露出了藏在其中的十餘對拍竿,正是此前諸葛亮為水戰設計的金翅樓船!吳人看到僅在咫尺的高大拍竿,立刻就回憶起了三年前攻打合肥的痛苦回憶,這讓他們大驚失色,繼而血液都冰冷了。但不管作何反應,一切都為時已晚,漢吳雙方的樓船已經全然交匯在一起,連轉身調頭的空間都不存在了,更何況眼下是東南風,轉頭就等同於主動逆風,龐大的樓船也來不及轉向。他們只能眼睜睜地看着漢軍拋射大拍。uU看書.net
漢軍的金翅來勢緩慢,但動拍卻毫無半點拖泥帶水,在雙方几乎能夠看見對方面孔的情況下,每一次大拍呼嘯迎擊,都能夠毫無懸念地在吳軍樓船上砸出一片缺洞,巨響過後,便是浪花奔湧進樓船中,不留情面地將其拽入江底,只留下部分解體的木板碎片在江流中上下漂泊。吳軍將士別說反擊了,就是在江水中游泳都顯得極為困難,船隻碰撞間產生的種種波濤,與江水下洶湧的亂流相互擊打,如同蛟龍般將溺水的吳人卷進水中。而在江面上,這場單方面的屠殺還在繼續着,自樓船出現以來,還從未有這樣一支足以摧毀城垣的船隊,在大風激蕩的遼闊長江之上,完全沒有顧忌地用巨石橫掃另一支艦隊!就如同已經蛻變騰飛的鵬鳥一般,睥睨着這些還停留在鯤鯨時代的同類。等到漢軍的落石終於停止了,大江依然默默東流,但原本不可一世的吳人水師,已經不復存在了!
時至政務,天色還是陰陰的,兩軍短暫停止了接觸。吳人的后隊,即司馬懿剩下的所有小船,此時都已經退回到南岸。漢軍的金翅樓船霸佔江心,勝負已然分明。
次日,漢軍堂皇渡江,吳人只是稍作抵抗,便被諸葛亮率軍正面擊潰。到了這一步,任誰也知曉,滅吳之戰已經大功告成了,吳人再無可用之兵,而作為降將統帥的司馬懿,當場橫劍自刎,在建業城中的孫權、張昭等人也隨即點火自焚,城中臨時推舉被軟禁的孫策之子孫紹出城前來投降,至此,統一江南的最後戰事,也算是正式告一段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