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龍家故事之第一節(二)
媒婆對龍庭樹說:“龍大哥,這江家可是舉人之後,雖說家道中落,但家境也還殷實。特別是那江秀瑛可是打着燈籠也難找的美人坯子,她從小受江家家風教養,識文斷字,雖算不得大家閨秀,但也是小家碧玉,說媒的早就踏破門坎了。人家江家是看你們龍家父子老實忠厚,又是莊稼把式,才同意我來提親的,不知道龍大哥意下如何?”
龍庭樹說:“王三娘,你老姐子說笑羅。我還意下如何?像我們這種人家,能娶上媳婦已是萬幸,哪有資格挑剔別人。何況江家是啥子樣的人家?若能娶上江家女子做我們龍家的媳婦,那是我們龍家的榮幸,是抬舉我們龍家喲。”
媒婆說:“那,我就等倒喝三百杯喲?”
龍庭樹樂顛顛地說:“好說,好說。一定,一定。”
送走媒婆,龍庭樹與堂客商量后決定,先給龍秉誠娶親。於是,二老把秉誠叫來談及此事,哪知秉誠沉吟片刻后,腦殼擺得像搖撥浪鼓,嘴裏一個勁兒地說:“要不得,要不得。”
龍庭樹見狀極為生氣,大聲呵斥說:“你龜兒子傻呀!那江家是啥子人家?那江秀瑛是啥子女子?能娶上這門親是我們龍家八輩祖宗為你娃娃修來的福分,你龜兒子不知好歹還挑啥子挑?”
秉誠說:“爺,你莫生氣,聽我說嘛。弄個好的親事打起燈籠都找不到,哪個還挑嘛。我不同意不是不同意這門親事,而是不同意我娶親,應該讓兄弟秉靈娶那江秀瑛。”
堂客也生氣了,說:“你這是啥子道理喲?你當哥哥的都不先娶媳婦,反倒讓兄弟先娶媳婦,這啷個說得通呢?”
秉誠說:“姆,你聽我說嘛,讓二弟娶江秀瑛我是有道理的喲。一來二弟念過兩年私塾,與那江家女子都識文斷字,配得起唦;二來二弟雖然小我兩歲,但都十八歲成年了,早就可以娶妻了唦;三是二弟還有相馬買牛的本事,經常拿錢回來補貼家用,他是屋頭的頂樑柱喲;這第四嘛是最重要的,常有馬幫來約他到外頭去闖世界,二弟是動了心思的喲。現在外頭好亂羅,萬一闖出個禍事來啷個么台。如果他娶了親有了家室,就拴住了他的心,就不再想倒往外頭跑了唦。”
龍庭樹和堂客聽秉誠說得句句在理,見他情真意切地把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也只得應允了他。堂客撫着秉誠的肩膀說:“兒啦,就是委屈你了。”
秉誠說:“姆,委屈啥子嘛,兄弟接婆娘跟我接婆娘不是一樣的嗎?不就是屋頭多了張吃飯的嘴巴咯嘛。你們要是不怕屋頭添丁加口,我二天跟你們接個婆娘回來就是了嘛。”
秉靈知道哥哥讓婚一事堅決不從,甚至還起了外逃躲婚的念頭。龍庭樹大發雷霆,讓秉靈長跪思過,說:“虧你還念過書,以為你是個懂事理的人,古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理你不懂嗎?在外聽君王的,在家就得聽老子的,不然,枉自了你哥哥讓婚的一片苦心喲。”
半年後,龍家熱熱鬧鬧的把江秀瑛娶了回來。
新婚之夜,江秀瑛第一次見到了自己的郎君。雖然夜裏夢他千百回,但對未曾謀面的夫君印象仍很模糊。這猛見一個眉目清秀的後生站在面前,還能與她對起詩文來,竟使夢裏的形象陡然清晰,就像老相識似的,於是她認定了這就是夢寐以求的如意郎君。這秉靈早就聽說秀瑛樣兒長得乖,今天一見,竟比想像中更美。這一夜,兩人大覺相見恨晚,顛鸞倒鳳,如膠似漆,恨不得融為一體到地裂天崩。
第二年,龍煥章出世了。又過了兩年,龍煥明出世了。有了堂客和兒女的牽挂,秉靈外出闖世界的心終於放下了。
龍秉誠讓弟先婚之事傳為佳話,衝著龍秉誠的擔當和賢德,為他說媒的人多了去了。但不幸的是龍庭樹因勞累過度染上了肺癆,已不能再乾重體力活,家裏的重擔就落在了兩個兒子身上。特別是作為長子的秉誠,更是里裡外外上上下下忙碌着,再加上家裏添丁加口,時不時地還得借債度日,秉誠的婚事就耽擱下來了。
到了宣統三年,外頭的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統治,建立了民國。這是件驚天動地的大事,但對龍家所在的這塊山高皇帝遠的地方,好像引起的震動並不大,人們除了剪去了頭上的辮子,再就是一段時間成了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外,這塊地面又恢復了往日的平靜,人們照樣過自己的日子。
然而,這一年對龍家來說是塌了天了--龍庭樹不行了。龍家的大樹倒了。
龍庭樹自知自己沉痾無治,已來日無多,拒絕服藥。彌留之際,他把家人叫到床前交代說:“天不假年,莫再花那些冤枉錢了。現在世道混亂,唯有家人團結才能生存下去。我死後,這家無論如何不能分。秉誠,你是老大,今後,你就是一家之主了。你要牢記龍家的祖訓家風,‘男人要有擔當’。我把一家老小都交給你了,你要照顧好他們咯。”
龍秉誠流着淚磕頭回話,連叫“父親放心,我記住了!”。
幾天後,龍家舉辦了隆重的葬禮,十里八鄉前來送葬的人們站滿了山頭。
為了給龍庭樹治病和舉辦葬禮,龍家舉債不輕。為此,秉誠堅拒娶親之事,以致後來一提親事秉誠就生氣,家裏也就沒人敢再提了。
為了早日還清借債,作為一家之長,秉誠除了與弟弟秉靈一道干好地里農活外,還趁農閑時干苦力掙錢。如開山抬石、修房築牆等,不管苦累只要能多掙錢他就搶着干。後來聽說抬滑竿(西南地區的簡易轎子)掙錢多,他就砍了屋后竹林里的竹子做了一副滑竿。無論天晴下雨,只要有人叫,他一定和鄰里的張二娃扛着滑竿就跑,抬着鄉紳大爺、太太小姐們近到二十華里的銀沙鎮,遠道二、三百里的虞城,掙點血汗錢。為了省錢,秉誠總是自帶乾糧,讓家裏烙些半面半糠的粑粑背在身上。每到歇氣吃飯時,粑粑早就遭汗水泡漲了,他就蹲在路邊啃着浸滿汗水的粑粑,捧幾捧田邊的涼水下肚。即便如此艱辛,他也決不讓弟弟秉靈沾滑竿一點點,他深知這活路苦哇!是掙要命的錢!秉誠想,如果哪天他倒下了,家裏還得一個男人撐起,除了秉靈還有哪個?!
看着哥哥這麼勞累,秉靈也在想方兒。他除了與大哥一道干好農活外,還時不時的外出替人相馬買牛賺點錢回家。眼看着賺錢太慢,通過幾年的努力債務還是沒有還清。最後,秉靈想到了販賣甘蔗賺錢這條路。
這川東南之地,靠長江兩岸的地區土質雖不算特別肥沃,但極適合種植甘蔗。特別是靠銀沙鎮那一片,種植的甘蔗與內江、自貢地區的甘蔗不同,內江、自貢的甘蔗皮薄脆,蔗肉水分多,人們大都當水果吃了。而銀沙鎮的甘蔗皮綿厚,蔗肉水分雖不太多但含糖量極高,非常適合榨糖用。清末民初,虞城已有了簡易的糖廠。每到甘蔗收穫的季節,就有商人前來收購甘蔗。人們就將收穫的甘蔗打成捆,用兩對粗粗的樹椏枝做成簡易的扛架,還取了個很好聽的名字叫“馬兒”。人們在“馬兒”的支架中壘進幾捆甘蔗,一人扛着快步飛奔,累了時還可以用“馬兒”長長的枝腿撐着歇氣。每到那時,江邊的河灘上就會堆滿了小山高的甘蔗,蔗商們就用木船載着滿船的甘蔗順江而下,運往虞城去榨糖。由於甘蔗可以賣錢,成了當地主要的經濟作物,人們爭相種植。到了甘蔗豐長時節,沿河兩岸封山封林的甘蔗一望無涯,絕不遜於北方地區的青紗帳。
當秉靈想到販甘蔗賺錢的時候,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沒有本錢。而當地蔗農們行的都是過秤拿錢的規矩,概不賒欠,這可難壞了秉靈。但他靈機一動,很快想到了自己的堂客江秀瑛,於是,就打起了婆娘的主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