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節 “致遠之材”與“鴛鈍之材”

第八節 “致遠之材”與“鴛鈍之材”

岳飛用良馬與劣馬來說明“致遠之材”與“鴛鈍之材”,對辨別賢與不賢也很有借鑒作用:《宋史·岳飛傳》記載:紹興七年(公元1137年),岳飛人見高宗,高宗間:“卿得良馬否?”飛說:“臣有二馬,日咬芻豆數斗,飲泉一躺,然非清潔則不受。介而馳,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奮迅,自年至酋,猶可二百里。方鞍甲不息不汗,若無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遠之才也。不幸相繼以死。今所乘者,日不過數升,而襪不擇粟,飲不擇泉,攬轡未安,踴躍疾驅,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斃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窮,駕鈍之材。”高宗讚許,說:“卿今議論極進。”

岳飛談良馬與劣馬,實是比喻賢劣之才。良馬食大飲潔,故體力強,仁善用力,始跑不快,百里后才疾跑,半天能跑二百里,不流汗,不喘息,這是因“其大受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遠之材也。”劣馬則食量少,不擇飲食,一起步便猛跑,跑不到百里,力竭汗喘,宛如死馬,這是因“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窮,駕鈍之材也。”賢劣之人也類似,凡積德累才盼才能成為致遠之材,負起任重道遠的重任;而對於“缺德”的劣才,委以重任是無益甚至有害於國的。

明太祖朱元庫識別賢佞,則從另一角度,即從其所舉的人去知其人賢否。(明太祖實錄)(卷14)記載:

1382年八月,有廣東儒士上治平策。明太祖看后,對待臣說:“此人不識道理,豈有涉數千言論治,而不及用賢。天下之大,欲聯一人治理之乎?雖有至聖之君,猶以用人為重,易嘗謂人無足用也。蓋獨智自用,所見者狹,資賢而任,則所及者廣。”學士宋吶說:“誠如聖諭。但賢才之在天下,在上豈能周知,必賴君臣薦舉,然得賢與否,系手舉之者何如耳!”明太祖說:“小人所舉,未必為君子,君子所舉,未必為小人。故觀其所舉,即可知其人賢否矣。”

明太祖所說的話,說明他重視用人。他說:“觀其所舉,即可知其人賢否”,這是有一定道理的,這也算是辨別賢佞之一法。因為君子、小人一般不會混在一起,君子喜君子,小人交小人,其所薦舉也如此。但不能以此法去衡量一切人。有的小人因善於矯飾,忠王之臣也被其所惑而為薦之,古代就有不少這樣的例子。。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做一個出色的領導者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做一個出色的領導者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八節 “致遠之材”與“鴛鈍之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