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活力之源: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和機制
三、活力之源: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和機制
市場經濟是交換關係的總和。“生產以及隨生產而來的產品交換是一切社會制度的基礎”。交換關係也是人類社會的基礎關係。“生產和交換是兩種不同的職能”,“這兩種職能在每一瞬間都互相制約,並且互相影響,以致它們可以叫做經濟曲線的橫坐標和縱坐標。”這表明交換關係同生產一起是經濟生活的根本因素,是任何除絕對封閉型經濟以外的社會所須臾不可離開的,也是生產社會化的聯繫樞紐。市場經濟是發達的交換關係總體,是生產社會化重要的集中領域,成為社會配置資源的基礎機制,所以,應當首先認識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進而弄清一般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聯繫和區別。
市場經濟的發育成長大體有四個階段:(1)簡單商品經濟或市場經濟雛形階段,最早產生於原始社會末期的偶然交換關係,到奴隸社會形成初級的地方性小型市場,進入封建社會後期市場規模逐步擴大,但都附屬於主體社會;(2)市場經濟成熟階段,即自由資本主義時期,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佔主導地位,並開闢了世界市場;(3)發達市場經濟階段,即壟斷資本主義時期,乃至金融統領整個經濟,形成全球化趨勢;(4)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階段,可謂市場經濟的最高階段。
市場經濟的運行結構(從成熟階段開始),大體有四個基本層次:(1)基層組織是承擔一定社會分工職能與個體利益的經營體,即企業形式;(2)承擔交換職能的中介聯接體,即市場;(3)承擔調節個體與整體相互關係的宏觀調控組織,即政府;(4)最終端是消費者,是生產品的歸宿和最終拉動力。市場經濟猶如一個有機體,由器官、循環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組成(由各類細胞組合為載體)。但它包括一個成長過程,其初級形態只有前兩個層次,而且規模小、功能不完善;其成熟形態,由於交換中樞(市場)形成社會規模,需要政府的保護與少量的調節;其發達形態,基於基層組織(企業)在市場中相互矛盾的增多,市場需要秩序和調節,也就要進一步強化和完善政府功能,此階段是經歷很長的發展過程后才漸漸完善的,即20世紀30年代的“凱恩斯革命”后形成的宏觀經濟學,但自發性仍然是其最重要的特徵。真正健全的市場經濟的“神經中樞”具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徵,是完善意義上的市場經濟運行結構,所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被視為最高形式的市場經濟。
基於市場經濟的特點,其一般規律主要有以下幾條:(1)價值規律為基本規律,體現最核心的關係,支配其他規律;(2)供求規律反映有效生產與消費需求之間的矛盾,也表現各個經營主體之間的矛盾狀態及其產生的動力;(3)競爭規律,表現各個經營主體之間的矛盾狀態及其產生的動力;(4)價格規律,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反映價值規律、供求規律、競爭規律的交互作用,也體現市場經濟再分配的功能,價格是市場的晴雨表,牽動整體經濟;(5)資源配置規律,以利益為驅動力、以價格為信號,形成各種資源組合的形式,進而由各類企業組成各類產業之間的變動,並呈現優勝劣汰的動力。以上主要經濟規律組成所謂“看不見的手”,即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一種無形力量,推動着經濟在波動起伏中發展。這種自發波動,在資本主義經濟中產生了周期積累過剩的經濟危機,這是它特有的規律。
商品—市場經濟的活力在哪裏?在於它是一個機制的集合體。(1)聯繫的機制。以分工和社會化生產為基礎的市場經濟,其最基本的功能在於“聯繫”。如果說自然經濟是封閉的孤立的經濟,計劃經濟實際上為放大了的自然經濟,那麼,市場經濟則是開放的、聯繫的經濟。市場經濟越發達,這種經濟聯繫越普遍、越密切。它的基本聯繫對象是供給和需求兩側。(2)核算機制。商品生產面向市場,因此它的產品質量、品種和成本要受到社會的核算,首先是地方市場的核算,其次是國內市場的核算,最後是國際市場的核算。這種市場的核算作用,就是節約規律、價值規律和供求規律在社會化生產中的表現。(3)激勵機制。就是經濟利益對生產者和經營者的激勵作用和體系。市場經濟的功能之一,是能夠溝通經濟效益與經濟利益之間的聯繫,使經營者的收入與他們創造並得以實現的價值直接掛鈎,成正比關係。(4)競爭機制。競爭是一種市場關係。有市場經濟就一定有競爭。市場競爭對於每個企業來說,既是外在的壓力,又一定會變成內在的動力,促使企業通過採用先進技術、更新設備、改善工藝和管理、發展聯繫等來降低消耗,提高產品質量,開發新產品,調整價格,改善服務,爭得信譽。(5)連動機制。這是由社會和經濟聯繫作用所產生的連鎖反應、因果互換的運動系統,特別是不斷擴大的需求拉動。一個環節的突破可能牽動其他一系列環節,使發達的商品經濟成為擴大再生產型的經濟,對技術進步不斷產生拉力,形成加速反應,反過來推動市場經濟更加發達。當代高新技術的飛快發展,正是市場經濟推動的結果。(6)資源配置機制。上述機制的合力能夠合理地分配、優選、淘汰、組合各種生產要素,形成更有效率的生產、流通、消費的配置結構。資源配置機制就是價值規律、供求規律、價格規律的交互作用,以價格為主要信號,經營者積極尋找更有效益的方式,使各種要素能夠最佳組合,避免人們主觀計劃帶來的盲目性投資和不計成本的行為。市場配置資源與計劃配置資源相比更具有客觀性,以追求高效為目標,避免僵化、停滯、封閉和大規模的社會浪費和產業結構的畸形化(計劃的盲目性會造成更嚴重的浪費),也有利於促進人民生活的多樣化,促進生產和消費聯接,有利於實現社會再生產的良性循環。所以,市場發揮決定性的資源配置作用,更能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和新陳代謝。(7)優選機制。這是指社會化生產力通過市場經濟中介,促進所有制具體實現形式的優化。
我們講市場經濟要尊重自然歷史的作用。光靠生產力、生產關係不行,缺乏一個關鍵環節即交換,沒有交換經濟活不起來,只有經過交換才能變成社會化生產,才能把經濟搞活。同時商品經濟生產關係的屬性,就是利益關係,過去認為商品經濟的產生是基於社會生產和私有制兩個因素,現在來看商品經濟的產生也有公有制基礎,原來最早有部落交換後來才出現了私有制,說明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也有公有經濟的交換。商品經濟產生交換是社會分工這沒有問題,但是並不完全是私有制,並不是現在建立的社會才有公有制之間的交換,現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企業有獨立的利益,有分工承擔的任務,也有經濟核算,列寧最早提出“經濟核算”正因為有利益關係才有價值。企業有獨立利益就要計價,張宇教授關於這一點論述得很好,有獨立利益才能進行交換,總體是兩個社會化:一個是生產力的社會化,一個是生產關係的社會化。這是公有制,公有制社會化並不是沒有獨立的利益,它需要分配利益的形式。這裏我想提出一個問題給大家討論:“過去認為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到社會主義也是如此,對不對?”原則上講也對,但是忽視了交換方式,我認為它應該是社會化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以及交換方式,不要忽視交換方式,交換方式非常重要。
為更自覺地運用和駕馭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必須看到市場經濟的嚴重缺陷和存在的各種風險,即把握好它的兩重性。一方面它有巨大活力(前已論述);另一方面也存在嚴重缺陷。缺陷主要表現為:(1)市場經濟是基於個體本位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必然具有自發性、短期性、過度競爭的危害性、大起大伏的周期性,乃至同國際經濟波動相聯繫的特徵。(2)由於價格信號往往不能完全反映長期的供求關係,特別是信息不對稱帶來信號的虛假性,資源配置又會出現很大的盲目性,出現產能過剩、產品過剩。(3)由於追求利潤最大化,一些市場主體不能保證產品質量,常常損害資源合理利用,損害消費者利益和社會利益,特別是破壞生態環境,造成綜合效益的丟失和資源浪費,乃至周期性綜合經濟危機。(4)由於商品拜物教的泛濫導致倫理危機,造成“一切向錢看”的社會風氣,助長人們為賺錢而不顧社會利益、為私利加劇信用缺失與詐騙行為泛濫,造成諸多藥品、食品、環境、安全等社會問題。(5)更為嚴重的是單靠市場自發調節,必然產生和加劇兩極分化,資本主義就是憑藉市場經濟的“風力”發展起來的。由此還必然會產生破壞市場正常秩序本身的“第三隻手”(相對於正常的“兩隻手”而言),形成黑惡勢力、壟斷集團,以至各種犯罪的社會團伙。對此我們要保持清醒的頭腦。
為彌補其重大缺陷,在利用“看不見的手”(市場自發配置資源)的同時,還需要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又產生另一隻手,即“看得見的手”。西方經濟學說經過了兩個歷史過程:18世紀亞當·斯密提出“看不見的手”的論點,形成古典自由主義;20世紀30年代發生世界經濟危機之後,出現了凱恩斯主義,主張政府干預。從生產社會化規律考量,宏觀調控是發達市場經濟必備的功能,不是另外附加的東西,“兩隻手”缺一不可。但是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下,它仍然解決不了生產社會化和私人佔有的矛盾,從而也不可能協同“兩隻手”,總是跛足運行,危機不斷發生,也不可能克服市場經濟的其他缺陷。
新自由主義是一種集中反映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缺陷的意識,代表大資產階級的利益。比如,“經濟人”即自利人,人性是追求私利的。這是資產階級經濟學的邏輯起點。20世紀中葉興起的以哈耶克為代表的新自由主義發展到極致,形成“市場原教旨主義”(斯蒂格利茨語),從某種意義上看也是對凱恩斯“經濟學革命”的否定。由於英美大金融資本寡頭的需要卻使它成為統治者意識,變成思想壟斷工具和政策指針。現代國際超級壟斷資本主義已經把它變為侵略和統治世界的意識工具,可謂新帝國主義特徵之一。由於它過分自由地違反經濟規律,最終引發國際金融危機,2008年始於美國並殃及世界的金融危機,致使各國經濟至今疲軟,復蘇乏力,市場蕭條長達七年之久。連西方經濟學家都認為新自由主義慘敗了。因此,我們一定要注重防範金融風險,尤其是系統性金融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