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立論之本: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結合的創新

一、立論之本: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結合的創新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創新和發展

楊承訓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基本範疇。把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結合起來的理論,不但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的新篇章,而且是所有經濟學說或理論中所沒有的。這一理論是我國改革開放的重要理論基礎,是我國經濟社會深化改革的方向。正如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所說:“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是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發展作出的歷史性貢獻,體現了我們黨堅持理論創新、與時俱進的巨大勇氣。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實現了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性突破,打開了我國經濟、政治和文化發展的嶄新局面。”習近平同志進一步指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這是我們黨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程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解決了世界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長期沒有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

關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一般理論大家研究得已經很多了,如果從深層理解則是一個十分重大的課題。第一是理論上的創新點,突破了馬克思主義原來的個別結論;第二是政治經濟學中的難點,怎麼解釋這個問題傳統經濟學難以說通;第三是爭議的焦點,最近幾十年爭論最大的就是這個問題;第四是搞活經濟的節點;第五是現實生活中的亂點,比計劃經濟複雜得多;第六是執政的懸點,弄不好就會滑下去,風險比較大,活力和風險並存;第七從改革來說,又是改革的深點,從這裏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改革方向。這就是習近平所講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一、立論之本: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結合的創新

為什麼鄧小平選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如果回顧歷史,從空想社會主義開始,社會主義理論都把商品、貨幣、市場當作罪惡的淵藪。馬克思和恩格斯當時沒有社會主義經濟的實踐,不可能提出社會主義同市場經濟結合的思想,認為:“一旦社會佔有了生產資料,商品生產就將被消除,而產品對生產者的統治也將隨之消除。社會生產內部的無政府狀態將為有計劃的自覺的組織所代替。個體生存鬥爭停止了。”我們應該歷史地辯證地看待這一問題,而不應苛求前人。然而,必須實事求是地承認這樣的事實:馬克思和恩格斯關於建立公有制必須消滅商品經濟的思想對後人影響甚大,以至被認為這是社會主義經濟學與資產階級經濟學的分水嶺。在實踐中,由此帶來了社會主義經濟的曲折性:有三次取消商品—市場的失敗;四次利用商品—市場挽救困難局面;兩次限制商品—市場的長時期運行,不利於生產力發展;以及一次比較。這被簡稱為“三四二一”。

三次失敗是指蘇聯戰時共產主義時期(1918—1920年)、中國人民公社化之初(1958年)、柬埔寨紅色高棉消滅商品貨幣(1980年徹底垮台)。四次利用市場挽救困難局面是指蘇聯新經濟政策(1921—192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四面八方”的政策,利用市場三年恢復戰爭創傷(1949—1952年);中國暫時困難時期(1959—1962年),放開市場,很快出現轉機;“文化大革命”後期國民經濟面臨崩潰邊緣,粉碎“四人幫”后開始放開市場,出現更大的轉機。這表明,何時消滅商品市場關係,經濟發展就會遇到重大挫折,乃至徹底失敗;何時利用好商品市場關係,困難就會好轉,出現繁榮景象,尤其是我國改革開放之後的40年最為明顯。不過,雖然前三次出現暫時的好轉,卻仍有兩個很長的時期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計劃分配、統收統支、統購統銷等),限制商品市場經濟發展:最典型的是蘇聯計劃經濟體制(1929—1991年,中間有1941—1945年戰爭時期);中國建設初期基本仿照蘇聯計劃經濟模式,長達近30年(1953—1978年)。雖然當時經濟發展突起,但在較長時間內則限制了經濟活力,有相當長的時間和相當多的領域處在僵化狀態。中國也接受過蘇聯的一些教訓,提出適合自己實際的方針(如綜合平衡、統籌兼顧、以農業為基礎及以工業為主導、地區之間平衡、集中力量辦大事等等),在一定程度上發展商品生產,但始終未擺脫計劃體制的大框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發揮(雖然取得了巨大成就)。

當然,在這個漫長的實踐過程中,對商品—市場經濟的認識還是有所發展的,如斯大林認為社會主義有部分商品的存在,毛澤東三次提出利用商品生產(1949年、1956年、1960年),陳雲提出“三個主體三補充”(即:(1)在工商業經營方面,國家經營和集體經營是工商業的主體,但是附有一定數量的個體經營。這種個體經營是國家經營和集體經營的補充。(2)在生產計劃方面,全國工農業產品的主要部分是按照計劃生產的,但是同時有一部分產品是按照市場變化而在國家計劃許可範圍內自由生產的。計劃生產是工農業生產的主體,按照市場變化而在國家計劃許可範圍內的自由生產是計劃生產的補充。(3)在市場方面,國家市場是主體,但附有一定範圍內國家領導的自由市場作為國家市場的補充)以更多地利用市場,但是總體上都沒有實現根本性的突破。

一次比較是指鄧小平最早從歷史的曲折中總結了自己的經驗,也借鑒了世界上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的經驗,並上升為理論。1979年提出“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的論斷,肯定了社會主義利用市場經濟煥發活力並加快生產力發展的思想。對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做了大膽對比,他自己講“前十年為後十年準備”,他說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比較,我們的優點是全國一盤棋,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缺點是經濟搞得不活,市場搞得不活。計劃和市場處理得好,我們就發展有利,處理不好就糟。之後至少有12次論述了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結合的問題,他的基本出發點是社會主義必須加快生產力發展,具體觀點有:(1)市場和計劃不是區分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標誌,市場是手段,不涉及社會主義本質,在社會主義質的規定下可以運用市場經濟為之服務。(2)根本出發點在於市場經濟有利於發展生產力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我們發揮社會主義固有的特點,也採用資本主義的一些方法(是當作方法來用的),目的就是要加速發展生產力。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一些消極的東西,但更重要的是,搞這些改革,走這樣的路,已經給我們帶來可喜的結果。中國不走這條路,就沒有別的路可走。只有這條路才是通往富裕和繁榮之路。”(3)社會主義應當吸取人類一切有益的成果,包括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經驗,因為就發展社會化生產力方面,兩種制度的國家有共同遵循的規律。(4)計劃和市場兩種手段,資本主義、社會主義都可以用,既不能用計劃排斥市場,也不能用市場排斥計劃。(5)國內的社會主義經濟可以有條件地與國際市場經濟接軌,對外開放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一個內容。(6)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點和優點是“四個堅持”,即同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結合,可以減少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即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殊規律。

大體上說,在改革開放的40年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發展經過了4個階段:(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提出和形成階段(1978—1992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發展“有計劃的商品經濟”;(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與體制全面確立階段(1992—200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后黨的十四大確定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與體制進一步完善階段(2003—2012年);(4)全面深化改革階段,習近平同志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2013年至今)。歷史表明,社會主義必須同市場經濟結合才能釋放更多的優越性。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創新成果。

到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好不好?回答是:問題不少,但成就是主要的。我們用不到40年的時間使經濟從世界的第十位躍居到第二位,讓世界對中國人刮目相看。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證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條路走對了,這就回答了“為什麼選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它的立論之本是什麼?立論之本不是本本,而是實踐,這是我們的方法論。我們考慮問題要學馬克思主義不錯,但是學習什麼?學習立場觀點方法,而不是學個別結論,要立足於實踐研究問題。我們給學生講課時,學生提出“馬克思恩格斯提出這個問題我們怎麼看?”他們是我們偉大的導師,但是從唯物論、認識論來看任何人都有局限性,它的個別結論我們可以觸摸,這符合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是偉大的創新。。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十講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十講
上一章下一章

一、立論之本: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結合的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