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軍艦
第十三章軍艦
庫茲涅佐夫級航空母艦是繼基輔級航空母艦之後出現的前蘇聯第三代航空母艦,是一級金新的現代航空母艦,由以前搭載直升機,垂直/短距起降飛機,過渡到搭載常規起降的固定翼飛機。它不僅是飛機運載平台。而且也是一個裝備弁金的作戰平台。
庫茲涅佐夫級航空母艦
庫茲涅佐夫級航空母艦是繼基輔級航空母艦之後出現的前蘇聯第三代航空母艦,是一級全新的現代航空母艦,由以前搭載直升機、垂直/短距起降飛機,過渡到搭載常規起降的固定翼飛機。它不僅是飛機運載平台,而且也是一個裝備齊全的作戰平台。它的主要使命是在岸基航空兵作戰半徑之外的海域執行反潛、反艦及防空作戰,擴大海上防禦範圍,確保前蘇聯彈道導彈核潛艇的安全和戰鬥效能的發揮,消滅敵方海上和基地的海軍兵力,實施海上破交、支援登陸作戰等。首制艦曾傳聞名為“蘇聯”號、“克里姆林宮”號、“勃列日涅夫”號,后改名為前蘇聯格魯吉亞共和國首都名“第比利斯”、前蘇聯解體后改名為“庫茲涅佐夫”號;正在建造中的2號艦“里加”號改為“瓦良格”號。
艦名:庫茲涅佐夫
編號:瓦良格1983.2.22
開工:1985.12.81985.12.5
下水:1988.11.28
標準排水量:45900噸
滿載排水量:58500噸
主尺度:總長304.5米,水線長280米;艦寬70米,水線寬37米;吃水10.5米
航速:31節飛行甲板:長304.5米,寬70米
服役:1991.1.2l
動力:8台鍋爐,4台蒸汽輪機,200000馬力,4軸
續航力:2700海里/28節
艦員:1700名,其中軍官200名
導彈:12單元SS-N-19“毀滅”垂直發射遠程對艦導彈,慣導加指令修正,主動雷達尋的,1.6馬赫速度時,射程10.8~243海里,戰鬥部500千噸當量核裝葯或750千克高能炸藥,4組SA-N-9“長手套”對空導彈垂直發射裝置,每組6座,共裝彈192枚,指令制導加主動雷達尋的,2馬赫速度時,射程45千米(24.4海里),戰鬥部15千克,8座CADS-N-1“卡什坦”彈/火炮合一發射裝置,每座裝8枚SA―N―11對空導彈和雙管30毫米“格林”炮,及“熱閃”火控雷達/光電指揮儀,導彈由激光束制導,射程8千米(4.4海里);火炮發射率4500發/分,射程2千米。
火炮:6座AK6306管30毫米炮,仰角85°,發射率3000發/分,射程2千米,可能由CADS-N-1的“熱閃”/“熱點”控制
反潛火箭:2座RBUl2000發射裝置,射程12000米,戰鬥部重80千克
對抗措施:假目標:10座PKl0和2座PK2箔條發射器
電子支援/對抗:8部“足球”,4部“酒瓶”截獲,4部“跟蹤板”,10部“球套”A、B
武器控制:3部“錫人”光學跟蹤儀;2部“穿碗”衛星通信系統數據鏈;2部“低球”衛星導航台;2部“冠鍾”數據鏈
雷達:對空搜索:“天空哨兵”相控陣,4個陣面,3座標
對空/對海搜索:1部或2部(用於“瓦良格”號)“頂板B”(TopPlateB),D/E波段
對海搜索:2部“雙支柱”,F波段
導航:3部“棕櫚葉”,I波段
火控:4部“十字劍”,K波段,用於對空導彈;8部“熱閃”,J波段
飛機控制:“飛行警察B”,G/H波段
戰術空中導航:“蛋糕台”
敵我識別:4部“觀察哨”
聲納:“公牛角”、“馬顎”艦體聲納,主動搜索和攻擊,中/低頻
載機:20架蘇-27K(蘇一33)“側衛D”,4架蘇-25UTG“蛙足”,15架卡-27“蝸牛”,2架卡-31RLD“蝸牛”預警直升機
硫磺島級兩棲攻擊艦
該級艦是世界上最早為搭載直升機而專門設計建造的兩棲攻擊艦,首制艦“硫磺島”號於1961年服役,在以後的10年間共有7艘建成服役。該級艦的主要使命是用直升機運輸登陸部隊上岸,實施立體登陸;後來也作為戰鬥支援艦隻和直升機掃雷的平台等。“特里波利”號在1991年海灣戰爭中被水雷損傷,經修復幾周后又投入作戰。“關島”號曾改裝作為艦使用,“仁川”號1995年3月也進行改裝,改作不雷戰指揮(MCS)。海灣戰爭后,“硫磺島”號、“沖繩”號、“爪達爾卡納爾”號和“特里波利”號相繼退役,由新一級的黃蜂級多用途兩棲攻擊艦替代。
輕載排水量:11250噸
滿載排水量:18798噸
主尺度:總長183.7米,艦寬:31.7米,
吃水:9.7米
航速:23節
飛行甲板:長183.7米,寬31.7米
服役:1965.1.16,1968.11.16,1970.6.20
動力:2台巴布柯克一威爾科斯/燃燒工程(Babcockwilcox/Combustion
Engineering)鍋爐,壓力42.3千克/厘米2,溫度482℃;1台德拉瓦爾/通用電氣/威斯汀豪斯(DeLaval/GE/Westinghouse)蒸汽輪機,230000馬力,單軸
續航力:10000海里/20節
艦員:902名,其中軍官52名;反水雷支援艦1420名,其中軍官113名
運載能力:可載運部隊1562人,其中軍官158人;1500噸航空燃油;2艘大型人員登陸艇
火炮:2座通用電氣/通用動力(GE/GD)Mkl56tp20毫米“火神密集陣”(VulcanPhManx)炮,發射率3000發/分(改進型4500發/分),射程1500米(改進型1829米)
對抗措施:假目標:4座洛拉爾海柯爾(LoralHycor)Mk36SRBOC6管紅外曳光彈和干擾箔條彈發射器,射程2.2海里
電子支援/對抗:SLQ32(V)3,雷達告警,干擾和欺騙系統作戰數據系統:衛星通信系統(sATCOMS)SRR-1,WSC-3(uHF)
雷達:
對空搜索:威斯汀豪斯(Westinghouse)SPS65,3座標,D波段(MCS未裝);洛克希德(Lockheed)SPS40E,E/F波段,320千米(175海里)
水面搜索:諾登(Norden)SPS67(V)1,G波段
飛機進場控制:SPN35A,SPN43B
導航:雷聲(Raytheon)SPS64(V)9,I波段
戰術空中導航:URN25
敵我識別:MkXⅡUPX-29
載機:20架CH-46D/E“海上騎士”(SeaKnight),或11架CH-53D“海上種馬”(Sea.Stallion)直升機,需要時可在減少部分直升機后載4架Av-8B鷂式(Harrier)垂直/短降起降戰鬥機塔拉瓦級兩棲攻擊艦繼硫黃島級之後,美國又建造了奧斯汀級兩棲運輸艦,安克雷奇級船塢登陸艦等,為了將兩棲艦隻的功能綜合在一艘艦上,美國從70年代開始建造多用途兩棲攻擊艦。該級艦的排水量接近40000噸,成為當時最大的兩棲攻擊艦。它兼有直升機攻擊艦,兩棲船塢運輸艦,登陸物資運輸艦和兩棲指揮艦等功能,可在任何戰區快速運送登陸部隊登陸,或作為攻擊艦實施攻擊,或作為兩棲指揮艦指揮陸,海,空三軍協同作戰。該級艦原計劃建造9艘,后實際建成5艘。
滿載排水量:39967噸。主尺度:總長254.2米。艦寬:40.2米。吃水:7.9米。航速:24節。飛行甲板:長250米,寬36米。服役:1976.5.29,1977.10.15,1978.9.23,1979.7.28,1980.5.3動力:2台燃燒工程鍋爐,壓力42.3千克/厘米2,溫度攝氏度482;2台威斯汀豪斯蒸汽輪機,70000馬力,雙軸;首側推器,900馬力
續航力:10000海里/20節
艦員:930名,其中軍官56名
運載能力:可載運部隊1730人,4艘通用登陸艇(LCU1610),或2艘通用登陸艇(LCU)T和2艘機械化登陸艇(LCM8),或17艘機械化登陸艇(LCM6),或45輛兩棲登陸車(LVT);1200噸航空燃油;也可載1艘氣墊登陸艇(LCAC);4艘大型人員登陸艇
導彈:2座通用動力(GDC)21管“拉姆”(RAM)對空導彈發射裝置,被動紅外/反雷達尋的,2馬赫速度時,射程9.6千米,戰鬥部9.1千克
火炮:2座FMCMk451型127毫米炮,仰角65o,發射率20發/分,對海射程12.6海里,對空15里,彈重32千克,6座Mk24225ypoy“加農”(Can-non)自動炮;2座通用電氣/通用動力(GE/GD)Mk156管20毫米“火神密售陣”(VulcanPhalanx)炮,發射率3000發/分,(改進型4500發/分),射程1500米(改進型1829米)
對抗措施:假目標:4座洛拉爾海柯爾(LoralHycor)Mk36SRBOC6管紅外曳光彈和干擾箔條彈發射器,射程2.2海里;SLQ-25“水精”(Nixie);聲導魚雷誘餌;“北約海蚊”(NATOSeaGnat);SLQ-49干擾浮標;AEBSSQ-95
電子支援/對抗:SLQ32(V)3,雷達告警,干擾和欺騙系統
作戰數據系統:兩棲戰綜合戰術數據系統(ITAWDS),為飛機、艦載武器、傳感器、導航、登陸艇控制和電子戰系統(MTACCS);4A、11、14、16號數據鏈;衛星通信系統(SATCOMS)SRR-1、WSC-3(UHF)、USC-38(EHF)、SMQ-11
武器控制:Mk864型炮擊控制系統(GFCS),2部光學指揮儀
雷達:對空搜索:休斯(Hughes)SPS52D或ITTSPS48E,E/F波段,洛克希德(L0ckheed)SPSOE,240海里,E/F波段,320海里(175海里);休斯Mk23TAS,D波段水面搜索:雷聲(Raytheon)SPS67(V)3,G波段;
導航:雷聲SPS64(V)9,I波段
飛機進場控制:SPN35A,SPN43B
火控:洛克希德SPG60,I/J波段;洛克希德SPQ9A,I/J波段,20海里
戰術空中導航:URN25
敵我識別:CISMkXV
載機:19架CH-53D“海上種馬”(SeaStallion)或26架CH-46D/E
“海上騎士”(SeaKnight)直升機,需要時可載AV-8B鷂式(Harrier)垂直/短矩起降戰鬥機
平均單艘造價:2.29億美元(70年代)
黃蜂級兩棲攻擊艦
為進一步提高兩棲作戰能力,並考慮到硫黃島級將在90年代達到使用期限,美國決定再建一級新的多用途兩棲攻擊艦。鑒於塔拉瓦級造價偏高,原打算將黃蜂級建成比塔拉瓦級噸位小,造價低的兩棲攻擊艦,但建造中改變計劃,建成時噸位,作戰能力均超過塔拉瓦級,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兩棲攻擊艦。它的主要使命是載運改型鷂式飛機,直升機和氣墊登陸艇,用於裝載,運輸,展開和支援登陸部隊。作為制海艦使用時,至少可載20架鷂式飛機和4-6架反潛直升機。該級艦現有4艘在役,2艘在建,1艘列入計劃。
輕載排水量:28233噸滿載排水量:40532噸
主尺度:總長257.3米,水線長240.2米;艦寬42.7米,水線寬32.3米;吃水8.1米。航速:22節飛行甲板:長249.6米,寬32.3米。服役:1989.7.29.1992.10.17,1993.10.16,1995.2.11,1997.7,1998.7,2000.5
動力:2台燃燒工程鍋爐,壓力42.3千克/厘米2,溫度482℃;2台威斯汀豪斯蒸汽輪機,70000馬力,雙軸
續航力:9500海里/18節
艦員:1077名,其中軍官98名
運載能力:可載運部隊1870人,12艘機械化登陸艇(LCM6)或3艘氣墊登陸艇(LCAC),1232噸航空燃油,4艘大型人員登陸艇(LCPL)
導彈:2座雷聲(Raytheon)MK298聯裝發射裝置;16枚“海麻雀”(SeaSparrOW)對空導彈,半主動雷達尋的。2.5馬赫速度時,射程14.6千米;戰鬥部39千克
火炮:3座通用電氣/通用動力(GE/GD)Mkl56管20毫米“火神密集陣”(VulcanPhalanx)炮,發射率3000發/分(改進型4500發/分),射程1500米(改進型1829米);8挺12.7毫米機槍
對抗措施:假目標:4座洛拉爾海柯爾(LoralHycor)Mk36SRBOC6管紅外曳光彈和干擾箔條彈發射器,射程2.2海里;SLQ-25“水精”(Nixie):聲導魚雷誘餌;“北約海蚊”;SLQ-49干擾浮標;AEBSSQ-95
電子支援/對抗:SLQ32(V)3,雷達告警、干擾和欺騙系統
作戰數據系統:兩棲戰綜合戰術數據系統(ITAWDS)和海軍陸戰隊、兩棲戰戰術c2系統(MTACCS);4A、11、14、16號數據鏈;衛星通信系統(SATCOMS)SRR-1、WSC-3(UHF)、USC-38(EHF)、SMQ-11
武器控制:2部Mk91導彈發射控制系統(MFCS)指揮儀,SYS-2(V)3綜合自動指揮系統(IADT)
雷達:對空搜索:休斯(Hughes)SPS52C(LHDl),3座標,E/F波段,240海里,ITTSPS48E(其餘艦),3座標,E/F波段,220海里;雷聲SPS49(V)9,C/D波段,250海里;休斯Mk23TAS,D波段
水面搜索:諾登(Norden)SPS67,G波段
導航:SPS64(V)9,I波段
飛機進場控制:SPN35A,SPN43B,將安裝SPN46
火控:2部Mk95,I/J波段
戰術空中導航:URN25
敵我識別:CISMkXVUPX-29
載機:6-8架AV-8B鷂式(Harriers),垂直/短距起降飛機,執行制海任務時可載20架;42架cH-46E“海上騎士”(seaKnight),或AH-1W“超眼鏡蛇”(SuperCobra),CH-53E“超種馬”(SuperStallion),CH-53D“海E種馬”(seastallion),UH-1N“雙休伊”(TwinHuey),AH-1T“海眼鏡蛇”(seaCobra),SH-60B“海鷹”(SeaHawk)等法國“紅寶石”級攻擊核潛艇
與美俄相比,法國的核潛艇發展較晚,而且選擇了一條與眾不同之路。它首先發展的是戰略核潛艇,這與其堅持獨立的國防政策、急需核威懾力量有關。遲至1976年,法國才開始建造自己的第一級攻擊型核潛艇,也是世界上最小的一級核潛艇:“紅寶石”級。該級艇共建6艘,其中后2艘為改進型。
S601“紅寶石”號1983年2月23日服役,於1991年至1993年2月進行現代化改裝;
S602“藍寶石”號1984年7月613服役,於1989年至1991年7月進行現代化改裝;
$603“黃寶石”號1987年4月2113服役,於1992年至1994年6月進行現代化改裝;
S604“綠寶石”號1988年9月16日服役,於1994年至1996年進行現代化改裝;
S605“紫水晶”號1992年3月2013服役;
S606“珍珠”號1993年7月713服役。
總體性能
“紅寶石”級全長72米,寬7.6米,水上航行時吃水6.4米,水上排水量2385噸,水下排水量2670噸,僅相當於一艘常規潛艇,真不負“袖珍核潛艇”的稱號。動力裝置為CAS48型一體化反應堆,功率為48MW,堆芯壽命25年。該級艇最大下潛深度300米,改進型增加到350米,水下最高航速25節,自持力45天,改進型為70天,編製人數70人。
該級艇雖然小,但有艇小的優勢。大型核潛艇的不足是在淺水區會變得“英雄無用武之地”,而排水量不到3000噸的小型核潛艇卻正好大顯身手。法國是地中海沿岸國家,它的海軍主要活動在地中海,而這一海域的許多海區都非常適合“紅寶石”一顯身手。
該級艇的小尺寸反應堆也很有特點,正是這種小字號反應堆的出現才催生出“紅寶石”。它採用了“積木式”的一體化設計原理,即反應堆的壓力殼、蒸汽發生器和主泵聯結成一個整體,反應堆的所有部件都是一個完整的結合體,這就使反應堆具有結構緊湊、系統簡單、體積小、重量輕、便於安裝調試、可提高軸功率等一系列優點,並有助於採用自然循環冷卻方式,以降低潛艇的輻射噪聲。另外,法國一貫堅持的電力推進方式也是為了達到降低輻射噪聲的目的。
武器裝備
“紅寶石”級在艇首裝有4具533mm魚雷發射管,可發射魚雷和導彈。魚雷主要為F-17Ⅱ型和L-5Ⅲ型。F-17Ⅱ為線導,主/被動尋的,40節,時射程20千米,戰鬥部重250千克,航深600米。L-5Ⅲ為兩用魚雷,主/被動尋的,35節,時射程9.5千米,戰鬥部重150千克,航深550米。
該級艇所攜導彈是大名鼎鼎的“飛魚”,即SM-39“飛魚”潛射反艦導彈,0.9馬赫,時射程50千米,戰鬥部重165千克。艇上共可攜帶魚雷和導彈共18枚,在執行布雷任務時則可攜帶各型水雷。
電子裝備
電子設備:SAT和DLA2B或DLA3武器控制系統;湯姆遜-CSF/DRUA33搜索雷達;電子支援為ARUR和ARUD系統。
聲吶:DMUX20,多功能基陣,被動搜索,低頻;DUUA2B,主動,中頻;DUUX-5,被動測距與偵聽;DSUV62C,被動拖曳基陣,甚低頻。俄羅斯海軍“阿庫拉”級
攻擊核潛艇
“阿庫拉”級潛艇,是由蘇聯著名的“孔雀石”潛艇設計局在Ⅷ型攻擊核潛艇基礎上發展出來的,屬於前蘇聯第四代攻擊核潛艇,其主要用途是消滅敵方各型潛艇,特別是彈道導彈核潛艇,摧毀敵方水面艦艇、陸上重要目標和布放水雷以及保交等眾多任務。該級於1972年被批准建造,1981年首艇在共青城船廠正式開工建造,1984年12月30日進人蘇聯海軍服役。由於性能優良,後續艇在共青城船廠和北德文斯克船廠同時開工建造,至今共建成服役了16艘。
總體性能和特點:“阿庫拉”級多用途攻擊核潛艇,艇長115米,艇寬14米,吃水10.4米,其水上排水量7500噸,水下排水量9100噸,最大潛深超過650米,自持力100晝夜,人員編製84人。
“阿庫拉”級採用了良好的水滴狀外型,在艇體結構上為雙殼體。裏面一層為耐壓殼體,用鈦合金製造。鈦合金的耐壓殼能保證“阿庫拉”級在深達650米左右的海底安然無恙。當年美國海軍首次發現“阿庫拉”級潛艇能夠下潛到650米的水下時,竟然不知所措。因為即使在今天,世界上絕大多數反潛武器的打擊深度和核潛艇的下潛深度均不超過500米。
“阿庫拉”級潛艇從艇臘至艇艉共分有7個耐壓艙:武器艙、指揮艙、前輔機艙、反應堆、后輔機艙、主電機艙和尾艙。它們嚴格按照不沉性標準設計,加強了全艇的抗沉性。通常一個艙進水,其照樣能執行戰鬥任務,兩至三個艙進水,潛艇還能在海上漂浮數小時,以供艇員逃生。“阿庫拉”級潛艇水上排水量7500噸,水下排水量達9100噸,不但是俄羅斯排水量最大的攻擊核潛艇,就是在當今世界現役核攻擊潛艇當中,也是數一數二的。西方核浴艇的排水量,除了美國最新型的攻擊核潛艇“海狼”9137噸的水下排水量和其不相上下外,其餘都不及“阿庫拉”級。它之所以要有這樣大的排水量,是因為大的排水量可使艙室的容積得以擴大,艇上便可以裝載更多的武器,更多的電子設備,採用功率更大的核動力裝置,擁有更大的自給力等好處。
“阿庫拉”級潛艇能夠攜帶多達幾十種型號的武器,均由艇脂的8具液壓式多用途發射管發射。在這8具發射管中有4具口徑為533毫米,它能夠發射各種常規魚雷,還能發射諸如SS-N-15型反潛導彈和SS-N-21型潛對地巡航導彈之類的武器。還有4具多用途發射管的口徑是650毫米,它除了可以發射重型常規魚雷外,也能發射先進的ss-N-16型遠程反潛導彈等武器。另外,“阿庫拉”級艇上的8具發射管也可以布放水雷,在執行布雷任務時,一次可攜帶多達60枚的各型水雷,水雷種類有:PMK-1型火箭上浮式反潛水雷、MSHM大陸架水雷和SMDM自航式沉底水雷等。從650毫米多用途發射管發射的SS-N-16型遠程反潛導彈,是火箭與40型魚雷相結的一型武器,其全長6.5米,彈徑O.65米,飛行速度3馬赫,最大射程120千米,其戰鬥部為40型魚雷,彈頭重60千克,最大射程17千米,航速46節,制導方式採用主/被動聲自導。現今能與SS-N-16型遠程反潛導彈相抗衡的同類武器,只有美國在研的“海長矛”反潛導彈,而時至今日“海長矛”反潛導彈還沒列裝。SS-N-21型潛對地巡航導彈,它可以從533毫米多用途發射管發射,主要用於攻擊敵方境內的各種重要目標。當然也可攻擊大型水面目標。該型導彈全長8.1米,最大直徑0.5米,射程3000千米,命中精度45米,核裝葯時當量為20萬噸,常規裝葯則為500千克,動力裝置為渦輪風扇發動機+固體火箭助推器,巡航速度0.6-0.7馬赫,制導方式為慣性+地形匹配。其總體性能不次於美國的“戰斧”式巡航導彈。在反潛魚雷方面,“阿庫拉”級潛艇攜帶的65型遠程反潛反艦魚雷,也是讓西方海軍“頭痛”的眾多俄式武器之一。該型魚雷全長10米,直徑0.65米,射程100千米,航速50節,作戰深度950米。戰鬥部很可能是核裝葯,在水下,即使核彈頭沒有直接命中目標,甚至距離所攻擊的目標數千米,都會將目標摧毀。另外,該魚雷採用了先進的尾流自導+主動/被動聲導的制導方式。目前具有以上先進性能的遠程反潛反艦魚雷只有俄羅斯一家。在水雷武器方面,以PMK-1型火箭上浮式反潛水雷為例,它是主動型水雷。當它探測到敵潛艇時,能自行推斷出對方的航速、航向、潛深,並計算出最佳攔截彈道,接着其不待敵潛艇駛入其破壞範圍,便自行以60米/秒的速度向目標發動攻擊,PMK-1型火箭上浮式反潛主動水雷的戰鬥部裝有400千克的高性能炸藥,其破壞力可想而知。在當今世界上還沒有同類產品。
在建造4艘之後,蘇聯有關方面對其進行了名為“971現代化改裝計劃”,改進的重點依然是降低噪聲,並適當增強了武器系統。改進后的“阿庫拉”級Ⅱ型艇比原型艇加長了5米,其噪聲降低到了105分貝左右,攻擊力比原型提高了約20%。Ⅱ型艇的總體性能已略高於美國海軍現役主力、“洛杉磯”級核動力攻擊潛艇的最新改進型,部分性能甚至達到了被美海軍譽為“21世紀攻擊潛艇”的“海狼”級。“阿庫拉”級Ⅱ型艇共建造了11艘。蘇聯解體后,俄海軍潛艇部隊大量裁減裝備,潛艇製造工業也處於一個極為艱難困苦的時代。儘管情況如此困窘,但鑒於“阿庫拉”級的確是一型性能先進、用途廣泛、可靠度高及有着重大改進潛力的多用途攻擊核潛艇,所以俄海軍不僅保留了“阿庫拉”級全部15艘潛艇,目前還在繼續建造性能更先進的“阿庫拉”級Ⅲ型艇。皿型艇的首艇“北德文斯克”已於1998年底完工,目前已加入俄海軍潛艇部隊。該型艇的總體性能可與美國“海狼”級相媲美,俄計劃在財力允許的情況下建造7艘。
總體性能
主尺寸:艇長:111.7米。艇寬:13.5米。吃水:9.6米。排水量:7900噸(水面)、12700(水下)。動力:1座VM-5190MWt壓水堆1台GT3A蒸汽輪機4300馬力
航速:20節(水面)、35節(水下)。潛深:600米。艇員:62名(以上數據為“阿庫拉”Ⅱ)
武器裝備
4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用於發射SS-N-2l遠程巡航導彈(3000千米)、SS-N-15中程反潛導彈(50千米)和53型魚雷;4具650毫米魚雷發射管,用於發射SS-N-16遠程反潛導彈(120千米)和65型魚雷。
電子設備
“鯊魚鰓”主/被動搜索與攻擊型低頻艇殼聲納,“鼠叫”低/中頻型主/被動搜索跟蹤聲納,拖曳線列陣甚低頻聲納;“魔伴”搜索雷達,“停車燈”偵察雷達等。
前蘇聯“光榮”級巡洋艦
1983年初,美國新型導彈巡洋艦“提康德羅加”號服役。同年9月,前蘇聯一艘面目全新的導彈巡洋艦也出現在海面上,這就是迄今為止俄羅斯發展的最後一級巡洋艦一“光榮”級。它的裝備特點和在俄海軍艦隊中的使命類似於“基洛夫”級。也許是由於“基洛夫”的造價過於昂貴,前蘇聯才發展了這樣一級使用常規動力的縮小型“基洛夫”。
從該艦的性能、武備特點看,它的對艦導彈數量多、威力大;防空裝備除“基洛夫”號外比前蘇聯任何一級巡洋艦都強,是一級具有較強防空能力的反艦型導彈巡洋艦。該級艦適於配合核動力水面艦隻活動,為艦隊擔任警戒、護航。此外還可作為艦隊的組成部分,用來攻擊敵航空母艦和兩棲力量,破壞敵海上交通線,並在兩棲登陸作戰行動中提供對岸火力支援。該級艦共有四艘。分別為“光榮”號、“烏斯季諾夫元帥”號、“瓦良格”號和“羅波夫海軍上將”號。
基本性能與總體佈置
該艦長186米,寬21.5米,吃水7.6米。標準排水量9800噸,滿載排水量11200噸。編製員額454人,其中軍官38名。該級艦為燃氣輪機推進方式,最大航速32節,續航力7500海里/15節。
該級的艦體,大抵是從“卡拉”級導彈巡洋艦衍變而來。為容納遠程對艦、對空導彈等,其艦體比“卡拉”級長約14米,型寬和吃水也略有增加。首尾部比“卡拉”級顯得外傾。它的前部上層建築高5層,其後端與封閉的金字塔形主桅連成一體,由水面至主桅頂高達30多米。艦中略靠後的煙囪呈長方形,兩側有許多散熱孔,前面是大進氣口。兩座煙囪間有空隙,用來放置旋轉吊的吊杆。露天甲板的軌道,用來運送彈藥、物品等。在煙囪后的旋轉吊和後部上層建築之間有一段開闊處,甲處下設有VLS系統。
艦上最引人注目的,是巨大的圓形遠程反艦導彈發射裝置。它們沿前部上層建築兩側成階梯形傾斜排列,佔據甲板較大位置。該裝置的形式較為簡單,有固定仰角,每對發射口位於前一對發射管後端之上。這樣,佔據甲板面積較少。同時也克服了發射筒相互之間的發射氣浪影響。但是,為了減小氣浪對上層建築的影響,上層建築造得較高。
武器裝備
反艦:主要為8座雙聯SS-N-12“沙箱”遠程超音速反艦導彈發射裝置。該裝置佈設在前部上層建築兩側,其直徑約2米,長約12米,共16個,2個一對,左右舷各4對,均呈16度仰角。該導彈長10.9米,直徑0.9米,指令修正慣性制導,主動雷達尋的。1.7馬赫時射程550千米。戰鬥部為350千噸當量的核彈頭,或1000千克高能裝葯。本級艦配備的1架卡一27直升機,主要用於該型導彈的中繼制導。另外,該級艦還有一座雙管130mm炮,最大射程29千米。
防空:主要為SA-N-6VLS遠程艦空導彈。它的發射裝置在艦中後部的甲板下面,沿縱線兩側對稱排列,每邊4個,共8個。發射井內沿圓周佈置8個導彈發射筒,總共備彈64枚。SA-N-6為S-300的艦用型,指令制導,半主動雷達尋的,戰鬥部重90千克,射程100千米,射高27千米。在該級艦尾部直升機機庫兩側,各設有一座俄海軍自1970年以來就裝備的SA-N-4近程防空導彈。它的導彈艙呈圓筒形,直徑約3.25米,高6米,可容納一對能垂直升降的導彈發射架,備有SA-N-4“壁虎”導彈20枚。該彈長3.2米,直徑0.21米,2.5馬赫時射程約15千米,備彈40枚。另外,該級艦還裝有6座AK-650型6管30mm炮用於末端防禦。一對設在艦橋前方甲板室上部,縱向排列:另外二對設在艦中部兩側專用平台上。該炮射程2千米,射速3000發/分。
反潛:這並不是該級艦的主要任務。它只備有2具五聯裝533mm魚雷發射管和2座射程為6千米的RBU600012管反潛深彈發射器,起輔助作用。
電子裝備
雷達:對空搜索為三座標“頂對”,C/D波段,對大型飛機的搜索距離為366千米,對2平方米的目標為183千米。對空對海搜索為三座標“頂舵”或“頂板”,D/F波段。火控則有“前門”(用於SS-N-12)、“頂罩”(用於SA-N-6)、“汽槍群”(用於SA-N-4)、“鳶鳴”(用於130mm炮)、“椴木樹”(用於30mm炮)等。
電子設備:2部“T柱形”或3部“傾壺”光電指揮儀、2部“穿碗”衛星數據系統、2部“冠鍾”和。‘推鍾”數據鏈;8部“邊球”用於電子對抗,4部“灑桶”用於電子偵聽;2座PK-2或12座PK-10箔條發射器。
聲納:“公牛角”或“小公牛皮”艦殼聲納,低/中頻,主動搜索和攻擊。
雖然“光榮”級為常規動力,在設計上也並沒有什麼驚人之處,但它所擁有的強大火力還是使它完全可以擔負起“海上攻擊手”的重任,在其它艦艇的配合下,與美國海軍在遠洋海戰的戰場上一決雌雄。
美國“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
“俄亥俄”級是美國第四代戰略導彈核潛艇,也是迄今各國海軍中最先進的戰略核潛艇,是與前蘇聯爭奪核優勢的“殺手鐧”。因為它優異的綜合性能和所攜載的威力巨大的彈道導彈,所以被稱為“當代潛艇之王”。該級首艇“俄亥俄”號於1974年開工建造,1981年11月正式服役,總共建造18艘。
SSBN726“俄亥俄”號1981年11月11日服役
SSBN727“密歇根”號1982年9月11日服役
SSBN728“佛羅里達”號1983年6月18日服役
SSBN729“佐治亞”號1984年2月11日服役
SSBN730“亨利M傑克遜”號1984年10月6日服役
SSBN731“亞拉巴馬”號1985年5月25日服役
SSBN732“阿拉斯加”號1986年1月25日服役
SSBN733“內華達”號1986年8月16日服役
SSBN734“田納西”號1988年12月17日服役
SSBN735“賓西法尼亞”號1989年9月9日服役
SSBN736“西弗吉尼亞”號1990年10月20日服役
SSBN737“肯塔基”號1991年7月13日服役
SSBN738“馬利蘭”號1992年6月13日服役
SSBN739“內布拉斯加”號1993年7月10日服役
SSBN740“羅德島”號1994年7月9日服役
SSBN741“緬因”號1995年7月29日服役
SSBN742“懷俄明”號1996年7月13日服役
SSBN743“路易斯安那”號1997年9月6日服役
總體性能
“俄亥俄”級全長170.7米,寬12.8米,水面航行時吃水11.1米,水上排水量16600噸,水下排水量18750噸,水下航速20,全艇編製155人,其中軍官14或15人。動力裝置為1台通用電氣公司的S8G壓水反應堆,2台蒸汽輪機,功率44.8MW,約60000馬力,單軸,1台輔助推進電機,325馬力。
武器裝備
戰略武器:“俄亥俄”級從首艇SSBN726“俄亥俄”號到SS-BN733“內華達”號裝載的是24枚“三叉戟Ⅰ”c4型潛射彈道導彈,該導彈為星體慣性制導,射程7400千米,8個10萬噸當量的熱核彈頭,或6個10萬當量的機動分彈頭,圓公算偏差450千米。從SSBN734“田納西”號開始裝載“三叉戟Ⅱ”D5型,該導彈為星體慣性制導,射程12000千米,12個當量15萬噸的分彈頭,或7個當量30~47.5萬噸的機動分彈頭,圓公算偏差90米。
戰術武器:4具MK68型533mm魚雷發射管,可發射MK-48魚雷,線導加主/被動聲自導,40節時射程50千米,55節時射程38千米,戰鬥部重267千克,潛深900米。
電子裝備
電子設備:作戰數據鏈為AN/MK2型,核心為UYK43/44型計算機。火控系統有MKll8魚雷發射控制裝置和MK-98導彈控制裝置。水面搜索/導航雷達為AN/BPSl5A,I/J波段。電子支援為WLR-8(5)型,用於攔截。電子對抗為8座MK2型魚雷誘餌發
聲吶:AN/BQQ6,被動搜索;AN/BQSl5,主/被動近距搜索,高頻;AN/BQRl5,被動拖曳陣;AN/BQRl9,主動,導航,高頻。裝備c4導彈的“俄亥俄,級配屬太平洋艦隊,以華盛頓州的班戈為基地,裝備D5導彈的“俄亥俄”級配屬大西洋艦隊,以佐治亞州的國玉灣為基地。“俄亥俄”級在海上巡邏70天後便要返回基地進行必要的補給和檢修,25天之後再回到海上。這種安排,使潛艇的出海時間佔全服役期的66%。
美國MK系列魚雷
多年來,美國海軍一直沒有研製全新的魚雷,而是通過在免拆卸情況下定期升級軟件來提升魚雷性能。現役的輕型魚雷有MK46系列和MK50等。最近服役的MK54輕型魚雷和MK48―7型“通用寬波段先進聲吶系統”(CBASS)重型魚雷,都是由舊魚雷配更新控制軟件而成。美國海軍認為,寬波段聲吶是魚雷技術的一大進步,由於配備了強大的數字處理系統,魚雷在惡劣環境尤其是淺海中的對抗能力大大提高,同時具備了更強的水底探測能力、更高的頻率敏感度以及最優頻率選擇能力。
MK46魚雷直徑324毫米(美國輕型魚雷的標準口徑),通常由MK32水面艦船發射裝置或直升機、固定翼飛機發射,也可裝載於“阿斯洛克”垂直發射反潛火箭上。MK46內置“奧托Ⅱ”燃料推進系統,彈頭攜帶大約100磅(約45.4千克)的PBXN炸藥(相當於108千克TNT炸藥)。MK46―7輕型魚雷專為攻擊高性能潛艇而設計,1966年開始服役,是美國和北約海軍的標準裝備。MK46―5魚雷是美國海軍輕型反潛魚雷群中的主戰裝備,預計服役至2012年。目前,美國已不再生產MK46魚雷,準備用MK54魚雷取而代之。後者在淺水及深水區都有良好的作戰性能,可從P-3、H-60反潛機和水面艦艇上發射,還可作為垂直發射反潛導彈的戰鬥部,於2004年底實現初始作戰能力,可能首先在直升機中隊等空中平台上服役。
MK50是先進的輕型魚雷,可以從反潛飛機和水面作戰艦艇上發射,用來對付速度快、下潛深的先進潛艇,尤其是雙層殼體的潛艇。與MK46和MK48不同,MK5O使用閉循環化學反應推進系統(亦稱“儲備化學能推進系統”),其內置式鋰加熱器將鋰加熱到一定溫度后,與六氟硫化物接觸併發生化學反應,釋放大量儲備化學能。反應過程釋放的熱量將加熱器或環繞加熱器旋管流過的水變為蒸汽,蒸汽推動渦輪旋轉併發電。該推進系統不僅產生的能量巨大,而且所有的化學反應都在加熱器中進行、不會引起海水運動,從而避免了對魚雷聲學元件的干擾。
MK48系列於1972年服役,是美國海軍現役的主要重型魚雷。它是反潛、反艦通用型魚雷,改進了線導系統,採用雙向信號傳輸,既能遙控又能遙測。MK48―5先進能力(ADCAP)魚雷增加了全數字制導和控制處理器。MK48―6魚雷可以通過下載新的魚雷作戰軟件來實現更新:只需將魚雷置於魚雷管中,並鉤在一個簡易的測試裝置上,這個裝置便能快速下載更新數據。按照以往的做法,MK48型魚雷的服役期為6―8年,然後被送到維修廠進行升級,返回艦隊后的8年內將不再進行更新;而上述改良能力使魚雷可以在船上進行軟件升級。目前,美國海軍中仍然有一些MK48―4魚雷,在役的MK48―5正在被改進為MK48―6,最終美海軍所有的MK48魚雷都將被升級為MK48―7型(CBASS)――美、澳合作開發的帶有通用寬波段先進聲吶系統的重型魚雷,該魚雷計劃於2006年投入使用。
英國“黃貂魚”和“虎魚”魚雷
英國海軍的“黃貂魚”魚雷是目前最先進的輕型魚雷。該雷由馬可尼水下系統公司研製生產,可由水面艦艇和飛機攜載,用於反潛作戰。該雷於20世紀70年代開始研製,80年代裝備部隊。90年代末由“黃貂魚”O型改進為“黃貂魚”1型,2004年裝備部隊。該雷採用鎂一氧化銀一次性海水電池為能源,採用了體積小、噪聲低、推進效率高的泵噴射推進器。自導系統由三部分組成:雷頂段發射機、聲發射/接收換能器基陣以及聲波束形成網絡;處理主、被動信號的處理機;帶有捷聯式慣性測量裝置的新型自動駕駛儀。該雷是最早使用聚能裝葯戰鬥部的魚雷,爆破威力大;魚雷不受海水背壓影響,可用於深水作戰;先進的探測、識別、抗混響和抗其他干擾的能力,又使其具備了良好的淺水作戰能力。
MK-24型“虎魚”重型魚雷是英國馬可尼公司研製的系列電動魚雷,由潛艇發射,用於反潛和反艦。MK-24有0型、1型和2型三種型號:O型用於潛對潛作戰,l型是潛射的反潛/反艦兩用雷,2型是在1型基礎上改進的安靜型魚雷。“虎魚”O型於1959年開始研製,1974年裝備部隊,但其寬波束自導裝置存在嚴重缺陷,因此很快便退役。改型后的“虎魚”1型於1981年服役。經過進一步改進的“虎魚2”型於1986年服役,成為目前英國潛艇的主要裝備。該雷由操雷頭、動力系統、線導系統、自導系統、控制系統和引信系統組成。電源為氫氧化鉀電解液的銀鋅電池,戰雷用一次電池、操雷用二次電池。電機由彈性支架支承,通過內外推進軸直接帶動正反轉螺旋槳,因此噪聲較低。MK24型“虎魚”魚雷是世界上第一種採用遠距離通信技術的線導魚雷,線導系統由以往的單向傳輸改為雙向傳輸。射艇可向魚雷發送各種指令,也可接返回的數據,從而提高了導引性能和變能力。但該雷螺旋槳在水深不足30米時易出現空化現象,故淺水性能較差德國DM2A4型魚雷。
德國:DM2A4型魚雷
德國海軍:DM2A4型魚雷由德國AEG公司和艾爾薩哥公司聯合開發,是DM2A3型“海鱈”線導長魚雷的升級改進型,研製始於1996年,用於裝備德海軍212型潛艇。該雷的自導頭採用現代化的保角基陣,使探測距離增加、視角加寬,目標識別和抗干擾能力增強,特別適於在水聲條件很差的淺水水域。DM2A4魚雷採用模塊化設計的電子控制式高速永磁電動機和鋅氧化銀電池組,航速和航程都得以提高。電子裝置進行了升級,特別是把聲自導頭內的模擬信號處理系統改成了數碼訊號處理系統。模塊化的結構使之既可以派生出其他型號的魚雷,又可以衍生出水下無人潛航器。模塊化的電池使其可以根據實戰或訓練的不同需求,配置l一4塊相同的電池。此外,該雷引入了“混合裝載”概念,不僅裝備對抗高級別或危險目標的現代化高性能魚雷,同時還裝備簡單、廉價、對抗低級別目標的魚雷。
意大利“黑鯊”魚雷台海戰爭會爆發嗎?什麼時間爆發?美軍會參與嗎?
在與法、德聯合研製新型魚雷以及自行研製A290魚雷的計劃一再推遲的情況下,意大利在A184―3型魚雷的基礎上改進出A184“黑鯊”魚雷。“黑鯊”是意大利所有重型魚雷中技術最先進的,它採用了先進的動力及推進系統,具有高速、大航程、低噪聲、無航跡的特點;應用了目前只有俄羅斯採用的線導+尾流自導+主/被動聲自導的制導方式,這種制導方式使“黑鯊”既可用於攻潛,又可遂行反艦任務,簡化了潛艇魚雷的配置,提高了戰術靈活性。
瑞典TP62型魚雷
瑞典海軍TP62型魚雷是面向21世紀的新型線導長魚雷,於80年代中後期開始研製,1994~1996年進行全面試驗,1997年正式投產,現已裝備部隊。該雷的出口型被命名為TP2000。TP62魚雷動力系統採用高效過氧化氫作氧化劑、烷烴燃料和7缸星形發動機,噴水推進。採用主動、被動及主/被動三種制導方式。魚雷配有先進聲自導頭,裝有計算機控制的觸發或近炸引信。雷長5.99米、直徑533毫米、重1400千克,最大航速45節、最大航程50千米。該型雷具有高航速、大航程、大潛深、低噪聲的特點,將取代瑞典海軍現役的TP613型魚雷。
俄羅斯“風雪”魚雷
俄羅斯海軍的“風雪”(SHKVAL)是一種火箭助推式潛射魚雷。該雷長8.23米,重2697千克,速度達到200節(360千米,小時)。頭部裝有戰鬥部,尾部中心為大孔徑固體火箭發動機噴管;周圍有8個小型啟動火箭噴嘴,它們將“鳳雪”加速至超空泡速度,然後主發動機開始工作。在尾部還有一個制導導線線軸,當魚雷在水中航行時釋放出導線,用來控制魚雷的運動及彈頭的引爆。魚雷的頭部是極重要的空泡發生器,它呈圓形或橢圓形平板狀,向前傾斜形成一個“攻角”,以產生支持雷體前部的升力。緊靠空泡發生器後面是幾個環狀通氣管,航行時首先由平板式空泡發生器產生局部空穴,然後由通氣管向局部空穴注入氣體,使之膨脹成為超空泡。小型啟動火箭使魚雷航行至形成空穴,隨後中央大型火箭工作。空泡發生器的邊緣往往是尖銳的,以產生清晰、透明的氣/水界面,即氣穴面。離頭部213處有4個彈出式滑桿,朝後形一定的角度,緊貼氣穴內壁,支持雷體後部在氣穴內擺動。這種魚雷的特點是速度快、動能高,在目標周圍爆炸時產生的毀傷力量巨大。
世界十大頂尖驅逐艦
1.“阿克.伯利”級
美國在90年代以後建造的唯一一級水面主戰艦艇,它也是美國繼“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后第二種具有抗“飽和攻擊”能力的水面艦艇,堪稱為當今驅逐艦之“翹楚”。艦上的“宙斯盾”系統、MK-41垂直發射系統(VLS),使其具有無與倫比的綜合防空、反潛、反艦能力。它也因此成為了美國十二大航母戰鬥群的“貼身護衛”。另外,隨着美國“***計劃”的實施,“伯克”級將成為海基***的載體。凡此種種,讓它做世界驅逐艦頭把交椅當毫不為過。
2.“金剛”級
日本版的“伯克”級驅逐艦,但它比原版的“伯克”級要稍大一些,排水量近萬噸。軍事專家認為,該級艦的綜合作戰性能與“伯克”級的基本型相差無幾。“金剛”級憑藉著其強大的防空實力和先進C4ISR系統成為了日本4個“九十”艦體的旗艦。
3.“地平線”級
“西方七強”中法國、意大利聯合研製的新一代防空艦,法國稱之為“福爾班”,意大利稱之為“貝米加爾尼”。“地平線”將裝備英、法、意聯合研製的“主防空導彈系統(PAAMS)”,該系統吸收了歐洲軍事科學技術的精華,其水平自然也是世界頂尖的。它包括多功能三坐標雷達,“席爾瓦”垂直發射系統,“紫菀”(ASTER)-15/30防空導彈。該級艦畢竟是法、意兩國的科技結晶,因此筆者認為其整體水平應當比與其同根的英國“果敢”級防空艦高出一籌。預計將於2006年服役。
4.“果敢”級
英阿“馬島戰爭”后,英國海軍的“艦隊防空”一曝十寒,英國隨後決定於法意聯合研製新一代防空艦,但後來由於種種原因而退出。“果敢級”也因此誕生,該級艦同“地平線”一樣,也將裝備“主防空導彈系統(PAAMS)”,只是雷達不同而已。另外,考慮到未來作戰需要“果敢”級還為海軍陸戰隊員留下較大的空間。
5.“052C'’級
中國製造的第一款世界級水面作戰艦艇,它裝備了類似於美國“宙斯盾”系統中的SPY-1型雷達,但陣面似乎還要大一些,該艦因此被外媒稱為“中華神盾”。英國的《簡氏防務周刊》稱該級艦具有卓越的防空能力和國際上同類艦中最強的反艦能力。
6.“無畏Ⅱ”級
美國“伯克級”驅逐艦的出現,使前蘇聯意識到了本國艦艇與美國的巨大差距,於是前蘇聯便在“無畏級”大型反潛艦的基礎上綜合“現代”級的長處,建成了“無畏Ⅱ”級驅逐艦。但由於蘇聯的解體,僅建了“恰巴年科海軍上將”號一艘。俄海軍總司令庫羅耶托夫海軍元帥稱該艦與“彼得大帝”號重型核巡洋艦並稱為2l世紀俄的主戰艦艇,其戰鬥力由此可見一斑。
7.“斯普魯恩斯”級
“冷戰”時期,美國為應對前蘇聯核潛艇設計的一級反潛驅逐艦,已經服役了將近25年,從服役時間來看,該艦已近垂暮之年,但美國憑藉其先進的技術,使該艦的防空、反潛能力不斷提高,仍是一級作戰能力相當強大的驅逐艦。
8.“KD×Ⅱ”級
韓國在本世紀建造的一級相當時尚的驅逐艦,它具有較好的隱身性能,裝備了西方國家流行的“魚叉”反艦導彈,MK-4l垂直發射系統。具備較強的防空,反艦能力,但反潛能力稍有欠缺,它的出現預示着“大韓海軍”開始走向大洋,對韓國海軍意義深遠。
9.“高波”級
日本海軍為替代“朝霧級”、“初雪級”等老式的驅逐艦而設計的一級通用驅逐艦。但實際上它只是“村雨級”通用驅逐艦的武器強化型,艦體幾乎沒有變化,顯得十分保守。但它均衡的防空、反艦、反潛能力,使它具備了成為未來“九十”艦隊.中堅的實力。
10.“現代”級
蘇聯為應對美國航母而建造的一級驅逐艦,它以反艦為主要使命,該級艦裝備了令美國海軍聞風喪膽的SS-N-22“日炙”反艦導彈,具有相當出色的反航母能力,我國海軍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引進了4艘該級艦的改型,一度令美國海軍震驚不已。
“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
1980年5月,前蘇聯“基洛夫”級大型核導彈巡洋艦的首艦――“基洛夫”號出現在波羅的海,它是世界上噸位最大的導彈巡洋艦,艦長248米,寬28.5米,滿載排水量約28000噸,艦員編製900人。它是除航空母艦之外,世界上最大的水面戰鬥艦艇。“基洛夫”級艦體艦型豐滿,首部明顯外飄。寬敞的尾部呈方形,設有飛行甲板,下方是可容納3架直升機的機庫。艦體結構為縱骨架式,核動力裝置和核燃料艙部位都有裝甲。艦上安裝2座壓水堆和2台燃油過熱鍋爐,採用蒸氣輪機,雙軸輸出,2部4葉螺旋槳,總功率150000馬力。
“基洛夫”級艦的武器系統集中了前蘇聯海軍現代化裝備的精華。具有對海、對空、對潛、對岸的全面作戰能力。
“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的重型武器集中在首部,裝備了世界上最強大的武器系統。安裝順序是:12管RBU-6000火箭式深彈發射裝置1座;SS-N-14反潛導彈發射裝置1座;SA-N-6艦空導彈垂直發射裝置12座,備彈96枚,這是世界上第一例艦空導彈垂直發射裝置,比美國領先5年左右;SS―N―19反艦導彈垂直發射裝置20座,備彈20枚;4座6管30毫米炮;2座雙聯裝SA-N-4防空導彈發射裝置;2座RBU-1000六管深彈發射裝置;4座6管30毫米炮以及2座100毫米單管全自動炮。中部上層建築安裝有電子設備,擔負著艦隊的指揮與控制任務。輔助性的武器設備設在中部和尾部。俄羅斯海軍共有“基洛夫”級核動力導彈巡洋艦4艘,分別為:“基洛夫”號,“伏龍芝”號,“加里寧”號和“安德羅波夫”號。由於前蘇聯的解體,俄海軍現有的艦艇也相應改名,“基洛夫”級的4艘艦分別改名為“烏沙科海軍上將”號,“拉扎列夫海軍上將”號,“鈉希莫夫海軍上將”號,“彼得大帝”號。俄羅斯基洛夫級重型導彈巡洋艦雖然戰鬥力驚人,對艦、對空、對潛均有遠、中、近三層火力,作戰覆蓋面廣,但體積過於龐大和造價昂貴,因此以後前蘇聯開始發展較小的常規動力光榮級導彈巡洋艦。“基洛夫”級的武器系統集中體現前蘇聯海軍當時最現代化的技術,一些已被世界各國海軍廣泛借鑒,被視為世界海軍艦艇發展史上的經典之作。
伊桑艾倫級彈道導彈核潛艇
尺度:長125米,覓10.1米,吃水9.8米
排水量:水上6900噸,水下7900噸
航速:水下為25―30節
潛深:300米
自持力:60天
動力裝置:S5w型壓水堆,主機的功率均為17000軸馬力
武器裝備:4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分為左右各2具佈置,每舷的2具魚雷發射管共用一個液壓缸。導彈艙內裝有16枚“北極星”A2彈道導彈
電子設備:AN/BQR-2b被動聲吶和AN/BQR-4主動聲吶。從1963年起美對“伊桑艾倫”級進行改裝之後,每艘艇的首部又加裝了一個聲吶導流罩
在“華盛頓”級彈道導彈核潛艇尚處於建造階段,美國海軍便已經發現了該級核潛艇存在的一些缺點。如:上層建築十分龐大和明顯;艇內空間過於擁擠;下潛深度較小;首部魚雷發射管數量過多等。另外,就在“華盛頓”級核潛艇建造過程中,美國海軍正在開展“北極星”A2彈道導彈的研製。“北極星”A2彈道導彈比“華盛頓”級裝備的“北極星”A1導彈的射程增加了600千米,並且具有更大的爆炸威力。按照美國海軍的設想,“北極星”A2彈道導彈應該裝備在專門為它設計和建造的核潛艇上。因此,美國海軍決定設計和建造從一開始就考慮裝備“北極星”A2彈道導彈的第二代彈道導彈核潛艇,並且在設計中克服“華盛頓”級缺點。於是美國海軍第二代的彈道導彈核潛艇――“伊桑艾倫”級核潛艇便應運而生。
“伊桑艾倫”級首制艇“伊桑艾倫”號於1961年8月8日服役,該艇服役之後曾經在卡納維拉爾角和聖誕島海域先後進行過“北極星”A2彈道導彈的水下發射試驗和帶有核彈頭的實彈水下發射試驗,這些試驗均獲得了成功。爾後,“伊桑艾倫”號於1962年6月26日進入北大西洋開始了它的首次非戰時巡邏行動。
“伊桑-艾倫”級彈道導彈核潛艇在美國海軍潛艇建造的發展歷史中佔有一席之地,其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伊桑艾倫”級5艘核潛艇的耐壓艇體全部都採用了HY-80高強度鋼,因此,該級核潛艇的最大下潛深度可以達到300米。300米的下潛深度成為其後美國海軍各種型號彈道導彈核潛艇的標準下潛深度。自此之後,美國海軍的所有彈道導彈核潛艇的最大下潛深度均定為300米。
第二,“伊桑艾倫”級彈道導彈核潛艇雖然是美國海軍第二代彈道導彈核潛艇,但是,實際上,該級核潛艇是從初始設計階段即作為標準型的彈道導彈核潛艇設計的。因此,該級核潛艇為美國海軍其後的各種型號的彈道導彈核潛艇的設計提供了許多借鑒和參考的依據。對美國海軍其後數十年間的彈道導彈核潛艇的基本設計模式起到了定型和固化作用。
第三,“伊桑.艾倫”級彈道導彈核潛艇在美國海軍彈道導彈核潛艇的發展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由於該級艇的設計和建造,使得美國海軍的彈道導彈核潛艇技術從“華盛頓”級平穩地過渡到“拉斐特”級,為完成美國海軍“北極星”計劃的全部過程發揮了關鍵的銜接作用。
“伊桑艾倫”級的首制艇“伊桑艾倫”號於1980年9月1日被改裝成攻擊型核潛艇,1986年4月30日退役。該級中的“薩姆休斯頓”號和“約翰馬歇爾”號分別於1980年和1981年被改裝成可輸送“海豹”突擊隊員的運輸核潛艇。該級中的另外2艘彈道導彈核潛艇也曾被改裝成攻擊型核潛艇。到1991年時,“伊桑艾倫”級中的5艘彈道導彈核潛艇全部退役。
喬治華盛頓級彈道導彈核潛艇
尺度:長116.3米,寬10.1米,吃水8.8米
排水量:水上5900噸,水下6880噸
航速:水上15節,水下24節
潛深:213米
自持力:60晝夜
編製:132名
動力裝置:反應堆艙里佈置有一座由威斯汀豪斯電氣公司製造的s5w型壓水反應堆。主機是通用電氣公司製造的齒輪減速汽輪機,功率為15000軸馬力
武器裝備:6具533毫米水壓式魚雷發射管,16個“北極星”彈道導彈發射筒,分為兩排垂直佈置,每排8個
電子設備:首部呈半球形,半球形的上部佈置着AN/BQR-4型主動聲吶基陣,下部佈置着AN/BQR-2b型被動聲吶基陣
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以下稱蘇聯)從它在裏海北岸的火箭發射基地向太空成功地發射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顆人造衛星,這次成功的發射向全世界表明了這樣一個事實――包括美國在內的所有西方國家,都已籠罩在蘇聯帶有核彈頭的彈道導彈的攻擊範圍之內。這使美國軍政各方感到十分震驚,10月4日晚上,白宮和五角大樓徹夜燈火通明。美國的政界和軍界領導人在焦慮地討論着美國的防禦能力問題。艾森豪威爾總統在緊急召開的記者招待會上發表講話時故意輕描淡寫地說,蘇聯發射的這顆人造衛星沒有什麼實際上的軍事意義。然而,美國的大多數軍事領導人卻不同意艾森豪威爾總統的這種說法,他們十分清醒地認識到,蘇聯已經擁有或即將擁有功率足夠大的火箭發動機以及相當精確的導彈飛行制導系統,從而使美國幾乎所有城市和軍事設施都將有可能遭到蘇聯熱核武器的打擊。
面對蘇聯的這種壓力,美國政府和軍事部門開始加緊着手建立美國的戰略打擊力量。美國海軍特種計劃局重新審查了當時正在進行中的“北極星”計劃,建議把原計劃在1963年服役的第一艘攜帶“北極星”彈道導彈的戰略核潛艇的服役日期提前到1960年11月底。這就是說,美國海軍應該在24個月的時間裏建成可以攜帶“北極星”彈道導彈的核潛艇。不過,“北極星”彈道導彈的射程必須從原來預定的2800千米減少到2200千米。
美國海軍期望着在24個月內能夠擁有彈道導彈核潛艇,但是,這種願望能否實現,海軍內外的許多專家都持懷疑態度。因為,當時美國海軍最新式的“鰩魚”級攻擊型核潛艇的首艇“鰩魚”號,從鋪設龍骨到建成總共花費了29個月的時間。建造一艘攻擊核潛艇尚且需要如此多的時間,那麼計劃在24個月內建造美國海軍從未擁有過的、在技術方面更為複雜的彈道導彈核潛艇,存在着的困難是可想而知的。
為此,美國海軍就儘快建成“北極星”彈道導彈核潛艇的問題向電船分公司進行了諮詢。在經過各方面論證之後,電船分公司提出了一個巧妙的解決辦法,即利用“鰹魚”級攻擊型核潛艇的設計、艇體和設備,把當時正在船台上建造的“鰹魚”級攻擊型核潛艇的第二艘“鈾魚”號(也有稱“蠍子”號)的艇體舯部,即在指揮艙與反應堆艙之間切開,嵌加上一段彈道導彈艙。於是,一種新型的核潛艇誕生了,這就是美國海軍的第一艘彈道導彈核潛艇――“喬治華盛頓”號。
在“喬治華盛頓”級的建造過程中,美國海軍也在不斷地對“北極星”A1彈道導彈進行改進,並使其日臻成熟。從1958年9月到1959年9月,美國海軍總共進行了17枚“北極星”A1導彈的飛行試驗。1959年9月,美國海軍開始“北極星”A1潛射彈道導彈的首次試射。在此後的10個月中,在大西洋導彈靶場共試射了30枚“北極星”Al潛射彈道導彈的樣彈。
“喬治華盛頓”級彈道導彈核潛艇總共建造了5艘,都編人到第14潛艇中隊,以蘇格蘭的霍利灣為基地執行在北大西洋方面的非戰日才巡邏任務。“喬治華盛頓”級的首制艇“喬治華盛頓”號於1959年12月30日服役。
1960年7月20日,該艇在佛羅里達州的卡納維拉爾角以水下潛航的狀態成功地發射了第一枚全功能的“北極星”A1彈道導彈。三個小時之後,又成功地發射了第二枚。從此,美國海軍進入了擁有戰略核武器系統的行列。在艇長J.B.奧滋本中校的指揮下,“喬治華盛頓”號於1960年11月15日攜帶着16枚“北極星”A1導彈開始在北大西洋執行它的第一次非戰時巡邏任務。這次巡邏歷時66天10小時,於1961年1月21日返回基地。“喬治華盛頓”級彈道導彈核潛艇的建成,標誌着潛射彈道導彈第一次構成了真正的全球性威懾力量。
“喬治-華盛頓”級的5艘彈道導彈核潛艇目前已經全部退役,其中首制艇“喬治華盛頓”號於1981年11月20日被改裝成攻擊型核潛艇,1985年4月30日退出現役。
弗吉尼亞級攻擊核潛艇
隨着美國海軍實行“由海到陸,前沿部署”的戰略,SSN-21在新形勢下顯得過於龐大、奢侈了。因此海軍希望研製一型比“海狼”級潛艇排水量小,既經濟,性能又好,用途廣泛,可以在近海海區作戰的多用途攻擊型核潛艇,以便在下個世紀替換將要退役的“洛杉磯”級潛艇。“新型攻擊型核潛艇”(SSN774)弗吉尼亞級便應運而生。
尺度:長114.9米,寬10.4米,高9.3米
排水量:水下7700噸
航速:水下28節
潛深:224米
動力裝置:一座壓水核反應堆加兩台同軸汽輪機驅動的泵噴射推進器
武器裝備:MK48―5型魚雷、“魚叉”反艦導彈、“戰斧”巡航導彈、小型反潛魚雷和水下運載器,水下發射的反直升機防空導彈的可行性正在評估中,SSN774的雷彈攜帶量為38枚
電子設備:AN/BQQ-2型高效率綜合聲吶
目前正在建造的“弗吉尼亞”級多用途核潛艇的首制艇,是具有該級核潛艇基本性能的標準型潛艇。由於採用了由計算機技術支持的模塊化設計技術,因此在21世紀中,美國海軍可以根據環境的需要和未來新技術的發展情況,利用先進的模塊化技術,在“弗吉尼亞”級新艇建造的過程中或者利用“弗吉尼亞”級在役艇大修的機會可以迅速、便捷地更換具有不同功能的艙段模塊,使“弗吉尼亞”級攻擊型核潛艇在標準型的基礎上衍生出不同種類的或者具有不同專項用途的核潛艇。
在標準型“弗吉尼亞”級核潛艇的魚雷艙段中,魚雷發射管的後面是備用魚雷台架,如果對這一部分的艙段模塊稍做改動,即可在備用魚雷台架的位置上加設一個可容納40名特種部隊人員及其裝備的居住艙。這時,“弗吉尼亞”級攻擊型核潛艇便輕易地被改為一艘輸送特種部隊人員的專用核潛艇。
“弗吉尼亞”級核潛艇的指揮台圍殼為裝有非穿透型潛望鏡、8根天線和桅杆接口的獨立模塊結構。如果將來需要使“弗吉尼亞”級核潛艇以搜集情報或者偵察為主的話,可適當改變指揮台圍殼內的天線和桅杆接口內容,使其更加靈活、機動和高效地執行偵察和情報搜集等方面的任務。
早在“弗吉尼亞”級核潛艇處於方案論證階段時,美國海軍便已經在論證利用模塊化技術把“弗吉尼亞”級攻擊型核潛艇迅速改為彈道導彈核潛艇的可行性。從目前“弗吉尼亞”級核潛艇的設計情況來看,利用功能性艙段模塊完全可以做到這一點。美國海軍曾經打算在21世紀“俄亥俄”級彈道導彈核潛艇逐漸退役的時候,利用模塊化技術,以標準型的“弗吉尼亞”級攻擊型核潛艇為基礎,將其改換成彈道導彈核潛艇,以便對美國海軍彈道導彈核潛艇的數量加以補充。與重新設計和建造新型的彈道導彈核潛艇相比,採用增加功能艙段模塊使“弗吉尼亞”級核潛艇成為彈道導彈核潛艇的方法,不僅可以大量節約研製費用,而且還可縮短新型彈道導彈核潛艇的建造周期。
從“弗吉尼亞”級攻擊型核潛艇的內部設計來說,該級核潛艇首端的聲納系統、指揮控制艙中的作戰指揮系統以及武器裝備等艇上的重要裝置和設備均採用了功能模塊的設計原理。隨着時代和技術的發展,這些艇上的重要設備全部可以利用換裝模塊的方式及時地裝設最新的功能模塊,使該級核潛艇可以最大程度地發揮出它所具有的潛能,並且永遠保持與時代高新技術處於同步狀態的先進性能。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弗吉尼亞”級核潛艇在21世紀既是具有多用途的攻擊型核潛艇,又是在戰略威懾力量和多種專項用途方面具有很大潛力的水下作戰平台。客觀地說,21世紀美國海軍水下戰場的主力應該是非“弗吉尼亞”莫屬,這也正是該級核潛艇尚處於設計階段便引起各國海軍格外矚目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