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槍

第十四章 槍

第十四章槍

伊朗的KH-2002突擊步槍。看它的外貌你或許會感到奇怪。這個傳統伊斯蘭圍家的圍產輕武器精品怎麼會與歐美國家的名槍相似?它的大提把、兩腳架、槍口裝置有點像法國的FA-MAS步槍,直通握把底部的扳機護圜又非常類似於奧地利的AUG步槍,發射的逐是北約制式的5.56毫米步槍彈。

槍歷經800載風風雨雨

無論過去還是現在,“槍”始終是“兵”手中最基本的戰鬥武器。沿着它們產生、發展、演化的足跡,人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人類戰爭一幕幕悲壯的發展歷史。

步槍的老祖宗是火門槍,從第一支火門槍誕生到現在,步槍變更了9大種類,即火門槍、火繩槍、轉輪打火槍、燧發槍、擊發槍、連珠槍、半自動步槍、自動步槍和突擊步槍,而未來則可能最終被理想單兵戰鬥武器所取代。

后裝槍出世前的火器

公元1132年,中國南宋的軍事家陳規發明了一種火槍,這是世界軍事史上最早的管形火器,它可稱為現代管形火器的鼻祖。到了南宋開慶元年(1259年)壽春府人創造了一種突火槍,該槍用巨竹做槍筒,發射子窠(內裝黑火藥、瓷片、碎鐵、石子等)。燃放時,膛口噴火焰,子窠飛出散開殺傷對陣的敵人,這是現代霰彈槍的真正起源。

公元13世紀,中國的火藥和金屬管形火器傳人歐洲,火槍得到了較快的發展。15世紀初,西班牙人研製出了火繩槍。後來,被明正朝仿製,稱之為鳥銃,直到公元1525年,意大利人芬奇發明了燧發槍,將火繩點火改為燧石點火,才逐漸克服了氣候的影響,且簡化了射擊程序,提高了射擊精度,可隨時發射。

后裝槍的發明是19世紀槍械的一次重大變革,它結束r步槍出世500年都是從膛口用探條把彈丸裝進槍膛內的歷史,被有些史書稱之為“開闢了輕武器和步兵戰術的新紀元”。

自動原理髮明前的步槍

1860年,美國首先開創了連珠槍的先河。該槍也是一種單發步槍,但無需從外部一發發地裝彈,而是依靠彈倉存貯彈藥,用手扳動槍機即可重新推彈人膛,能接連射擊若干次,射擊速度比手動單發步槍快得多。在1877年的俄、土大戰中,土耳其軍隊用3萬支連珠槍快速射擊,使俄軍陣亡逾3萬人。然而真正使連珠槍發揚光大,在槍械中獨領風騷數十年的是德國人保羅毛瑟。他發明了第一支槍機直動式步槍,成為現代步槍的基礎。毛瑟槍被世界各國廣泛採用,中國也是最早採用和仿製毛瑟步槍的國家之一。

馬克沁被稱為自動機槍鼻祖,在輕武器領域開闢了一個新時代。在索姆河戰役中,德軍運用馬克泌機槍的密集火力,一天內殲滅英軍6萬餘人。馬克沁自動原理的發明,為其它自動武器的研究擴展了思路。

不斷更新的自動步槍

第一支半自動步槍是蒙德拉貢(墨西哥的一位將軍)設計的。而真正標誌着槍機直動式步槍時代的結束和自動步槍時代到來的半自動步槍,是美國人約翰坎特厄斯加蘭德研製的MI加蘭德步槍。該槍經歷了30個春秋才被美軍方承認而列裝,成為第一支被列裝的步槍,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卡賓槍,實際上也屬於步槍系列。它的槍管較短,重量較輕,可以說是因騎兵的需要而誕生,所以有人又叫它騎槍或馬槍。

俄國的M1916費德洛夫自動步槍,據資判介紹是世界上出現最早的自動步槍之一。而美國勃朗寧自動步槍的一大功勞,就是在半個世紀后,它啟發了人們發明一種符合現代戰爭要求的單兵輕機槍或班用自動武器。

STG44,1944年命名為突擊步槍,這是世界上第一支真正的突擊步槍。之後,蘇聯AK47卡拉什尼科夫突擊步槍也脫穎而出,而AK47步槍的影響遠遠超過了德國的STG44。

形形色色的突擊步槍

突擊步槍以其火力猛、重量輕、體積小等特點備受世界各國青睞。目前世界上採用小口徑突擊步槍的國家已達到90多個,其中各具特色和最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突擊步槍有:美國的柯爾特M16A2型突擊步槍、俄羅斯的AN-94突擊步槍、以色列的TAR-2l突擊步槍、比利時的F2000突擊步槍和南非的CR21無托突擊步槍等。其中M16A2型突擊步槍以火力密度大、精確度高聞名遐邇,在確定北約標準彈的武器對比評審中大出風頭,它除裝備美國軍隊外,現已銷往世界50多個國家。俄式AN-94突擊步槍外表採用了引人注目的含玻璃纖維的后托,使用雙排可卸式30發盒式彈匣,能實現2發點射,有效地增強了彈藥的利用率,且在立姿實施2發點射時,其射擊精度比AK74突擊步槍高13倍。以色列TAR-21突擊步槍採用無托的總體佈局,而且可以靈活地更換各種不同長度的槍管,實現不同需求,從而自成槍族。F2000突擊步槍具有單獨的火控系統,據稱它甚至能與美國的理想單兵作戰武器(OICW)一比高低。

總之,步槍的演變從來沒有停止,突擊步槍的接班武器是理想單兵戰鬥武器,但理想單兵戰鬥武器欲完全取代突擊步槍還尚需時日,因有許多關鍵技術要突破。

伊朗的KH-2002突擊步槍

KH-2002伊朗出品:可以上刺刀的突擊步槍

伊朗的KH-2002突擊步槍。看它的外貌你或許會感到奇怪,這個傳統伊斯蘭國家的國產輕武器精品怎麼會與歐美國家的名槍相似?它的大提把、兩腳架、槍口裝置有點像法國的FAMAS步槍,直通握把底部的扳機護圈又非常類似於奧地利的AUG步槍,發射的還是北約制式的5.56毫米步槍彈。

KH-2002式突擊步槍採用了較為先進的模塊化結構設計思想,槍托後部是用模製聚合物材料製造的,採用槍機迴轉式閉鎖機構,以便於左右手射擊。閉鎖機構位於提把下方,可受到提把的保護。提把包含表尺瞄準具,也可以安裝光學或夜視瞄準具。位於彈匣插入槽後面的槍托左後側設置有射擊選擇鈕,有單發、自動射擊、3發點射和保險4個選擇位置。

KH-2002突擊步槍是一種低后坐力、高精度的輕型武器,可以換用780毫米、730毫米和680毫米3種不同長度的槍管,使用780毫米長的槍管時,有效射程為450米,最大射程2.5千米,初速900~950米/秒,射速為800~850發/分,配用長槍管、帶容彈量為30發的空彈匣時重3.7千克。它與其他突擊步槍有個很大不同。官不僅可以安裝兩腳架,還可以上刺刀。

反器材狙擊步槍RT-20

克羅地亞反器材狙擊步槍RT-20:威力大后坐力小

口徑:20×110mmHispano

傳動方式:手動拉拴上彈

攜帶長度:920毫米

重量:19.2千克帶前支架

戰鬥長度:1330毫米

彈藥基數:單發

有效射程:1800米

它是一種威力很大的大口徑狙擊步槍,既能打裝甲車,也能打直升機。它於1990年出世,全名為RT-20型大口徑狙擊步槍,由克羅地亞RH-Alan公司製造。

RT-20採用了工藝先進的槍管、優異的瞄準鏡和完善的制退系統,具有很高的射擊精度。它發射的高爆炸藥和反裝甲子彈都適用於防空。反裝甲子彈不單可擊毀敵儀器設備(反器材),還能有效地對付加強了裝甲防護的步兵戰車。14.5毫米反裝甲子彈重130克,射擊初速850米/秒。

RT-20狙擊步槍全長1.33米,槍管長920毫米,連同瞄準鏡和雙腳架重19.2千克,單發手動裝彈,最大有效射程1.8千米。它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在槍管上面設計了一種長反作用管。反作用管的後面部分為反作用噴嘴。當射擊時,一些熱火藥氣體從槍管到反作用管形成一個反向爆炸,具有反作用力(與槍支的后坐力方向相反),這樣可抵消和減弱槍的后坐力,加上RT-20裝置的較大的槍口制退器也會減少后坐力,因而RT-20是一種火力威力大卻后坐力小的反器材步槍。

RT-20的缺點也很明顯。它對射手技能要求高,要求射手掌握一些特殊的射擊技巧以避免來自廢氣衝擊的損傷。它顯得體長身重,不便在狹小空間內使用,也不便隱蔽。

匈牙利傑帕德狙擊步槍

匈牙利製造的“傑帕德”狙擊步槍。它在歐洲有比較好的口碑:小國出好槍。這是因為它遠射精度高,結構簡單實用。“傑帕德”已發展成狙擊步槍族。從口徑上分,有12.7毫米“傑帕德”和14.5毫米“傑帕德”。從裝填方式看,有單發裝填式“傑帕德”和半自動式“傑帕德”。半自動式結構特徵與單發裝填式類似,但在長度上增加了加長型號。從槍托上說,它又分有托型和無托型兩種。基本型“傑帕德”槍長1.5米,槍管長1.1米,槍重18千克。它的望遠瞄準鏡安裝在彈膛位置的加強了的槍管套上。兩腳架不像常規那麼靠前。前握把下端有可調的保持步槍穩定的駐鋤。

AK47突擊步槍的起源以及發展史

AK-47式7.62mm突擊步槍是前蘇聯著名槍械設計師卡拉什尼科夫設計的,俗稱衝鋒槍,從研製到裝備部隊時間很短。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前蘇聯在與德國戰爭中深感托卡列夫CBT-38半自動步槍火力不足,且有底緣的7.62mm槍彈無法保證可靠的全自動射擊。因此,研製新型彈藥和與之匹配的突擊步槍成為當時蘇聯迫在眉睫的事情。

二次大戰結束前,N.M.耶里薩羅夫和B.V.瑟明研製成一種名為M43式7.62mm中間型槍彈。為發射此彈,有許多槍械設計師設計了樣槍,其中有西蒙諾夫、蘇達耶夫、斯帕金、布爾金、捷格加廖夫等。西蒙諾夫的樣槍叫CKC45式,是第一支發射M43式7.62mm新槍彈的步槍。蘇達耶夫於1944年也研製出了他的樣槍。卡拉什尼科夫於1946年才研製出樣槍。經過多次評審試驗,卡氏樣槍擊敗了所有對手而被採納,並於1947年定型,1949年裝備部隊。前蘇軍摩托化步兵部隊、空軍和海軍的警衛、勤務人員使用木製或塑料制固定槍托型,傘兵、坦克乘員和特種分隊使用摺疊金屬槍托型。

現在,AK47式突擊步槍是世界上最著名,裝備範圍最為廣泛的步槍,除前蘇外,也裝備前華約各國以及許多第三世界國家。目前世界上有30多個國家的軍隊裝備中都在使用,有的還進行了仿製或特許生產。以色列的加利爾7.62步槍、芬蘭的瓦爾梅特M60式、M62式、M82式的7.62mm步槍,就是參照AK-47式設計的;波蘭的PMK-DGM-60式和前南斯拉夫的M64式7.62mm步槍也是它的仿製品。中國也於1956年仿製AK47製造出名為56式7.62毫米衝鋒槍,在當時全軍範圍內裝備,這支仿製步槍是我軍裝備時間最長的武器,直到80年代初,才停止生產。

據不完全統計,AK47突擊步槍以及由它發展或仿製的系列步槍在全世界的用量近9000千萬支,後來該槍於50年代末期由其改進型AKM7。62mm突擊步槍取代。

AK47突擊步槍的結構原理極其性能特點

1、AK-47的槍械結構和發射原理

該槍槍管與機匣螺接在一起,其膛線部分長369mm槍管鍍鉻。無論是在高溫還是低溫條件下,射擊性能都很好。機匣為鍛件機加工而成。彈匣用鋼或輕金屬製成,不管在什麼氣候條件下都可以互換。

擊發機構為擊錘迴轉式,發射機構直接控制擊錘。

快慢機位於槍的右側。當快慢機裝定於自動位置時,單發阻鐵的后突出部被快慢機下突出部壓住,不能轉動,故扣不住擊錘。此時,擊發阻鐵扣住擊錘而成待擊狀態。扣壓扳機后,阻鐵解脫擊錘,擊錘迴轉擊發。此後,只要扣住扳機不放,擊發阻鐵和單發阻鐵都扣不住擊錘,只有不到位保險阻鐵卡筍能抵住擊錘卡槽。當機框復進到位壓下不到位保險阻鐵傳動桿時,卡筍即脫離擊錘卡槽,擊錘迴轉擊發。以後則重複上述動作,實現連發射擊。

當快慢機裝定於半自動位置時,首發彈擊發前,阻鐵扣住擊錘而成待擊狀態。扣壓扳機后,阻鐵解脫擊錘,單發阻鐵也一同向前迴轉。若扣住扳機不放,則擊發后擊錘被機框壓倒的同時即被單發阻鐵扣住。此時,由於機框未復進到位,不到位保險阻鐵傳動桿向上抬起,卡筍和擊錘卡槽之間有少許間隙。當機框復進到位,再次解脫不到位保險阻鐵時,擊錘被單發阻鐵扣住,若再次發射,必須先鬆開扳機,使單發阻鐵解脫擊錘,擊錘隨之被擊發阻鐵扣住再次成待擊狀態。

如果機框復進不到位,槍機閉鎖就不確實。此時,機框的解脫突筍沒有壓下不到位保險,故保險阻鐵卡筍不能脫離擊錘卡槽。因此,即使扣壓扳機,擊錘仍不能向前迴轉,於是形成不到位保險。

快慢機柄在最上方位置時,其下突出部頂住單發阻鐵后突出部和扳機後端突出部的右側,故扣不動扳機,實現保險。若此時擊錘在待擊位置,彈膛內有槍彈,因扣不動扳機,擊錘不能解脫,所以形成後方保險。若此時擊錘在擊發位置,因扣不動扳機,阻鐵不能向前迴轉,擊錘后倒時即被阻鐵擋住,機框只能后坐一很短的距離,不能將彈匣內的槍彈推進彈膛,故形成前方保險。

2、AK-47的特點和主要的性能參數

AK47式突擊步槍動作可靠,勤務性好;堅實耐用,故障率低,尤其在風沙泥水中使用,性能可靠;結構簡單,分解容易。但是連發射擊時槍口上跳嚴重,影響精度;與小口徑步槍相比,系統質量較大,攜行不便。該槍採用導氣式自動原理,槍機迴轉閉鎖機構,其突出特點是動作可靠,故障小,能在各種惡劣的條件下使用,而且武器操作簡便,連發時火力猛。在這裏我舉一個小小的例子,美國越戰期間,有許多美國士兵扔掉M16步槍改用繳獲的AK47突擊步槍來對付敵人,由此可見,AK47在實戰中的威力以及好用之處。

下面我在列出AK47突擊步槍的一些主要參數以供參考:

口徑:7.62mm

初速:710m/s

有效射程:300m

槍口動能:1980J

理論射速:600發/min

自動方式:導氣式

閉鎖方式:槍機迴轉式

發射方式:單發、連發

供彈方式:彈匣

容彈量:30發

全槍長:699mm

固定式槍托:870mm

摺疊式槍托:860mm

槍托打開:870mm

槍托摺疊:645mm

槍管長:415mm

膛線:4條,右旋,纏距240mm

全槍質量(不含彈匣):4.3kg

準星:柱形

照門:U形缺口式

俄羅斯APS水下突擊步槍

二戰結束后,前蘇聯和美國各自建立了華約和北約兩大軍事集團,使世界陷入了長達四十餘年的冷戰。為了擴大各自在全球的影響和勢力範圍,美蘇雙力都非常重視進行以情報戰和製造敵方內部混亂為主的秘密戰爭,頻繁派遣各種人員秘密潛入對方國家及其盟國。

由於任務的特殊性,秘密作戰人員的兵器裝備需求與常規部隊有很大不同。自20世紀60年代起,雙方開發研製了大量形形色色的特種作戰武器。但直到1990年蘇聯解體以前,這些武器和它們所參加的秘密作戰本身一樣,一直被神秘的面紗所遮蓋。像本文的主角――前蘇聯開發的APs水下突擊步槍就是一種世界上絕無僅有的水下戰鬥兵器,目前仍然裝備俄羅斯水下特種作戰部隊,登陸后亦可用於陸戰。

冷戰結束后,尤其是最近幾年各國陸續解密了一批歷史文獻,為廣大軍事愛好者了解這些特殊武器提供了極好的機會。

APS水下突擊步槍

1989年12月,風光旖旎的地中海馬耳他島。離岸不遠的地方停泊着一艘豪華客輪,前蘇聯總統米哈依爾戈爾巴喬夫正在和美目總統喬治布殊舉行歷史性的會談。世界上所有的目光都聚集在這裏,期待着冷戰的結束。

游輪之外的水域裏,24小時都部署着前蘇聯克格勃特種作戰部隊的16名蛙人戰士,負責防衛水下安全,他們手中的武器便是當時還不為西方所知的APS水下突擊步槍。根據命令,任何企圖從水下接近游輪200米之內的活動目標都將遭到射殺。

美國人正是在這次會談中意外發現蘇聯不僅已經研製成功了水下突擊步槍,而且已經投入了實戰使用。APs水下突擊步槍自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研製,一直不為人所知,到此時方由前蘇聯主動公開,其保密工作效率達到了令人吃驚的程度。

傳統的捕魚和潛水防鯊用的水下射擊武器由來已久,它們大多使用橡膠,彈簧和二氧化碳氣體產生的動力來發射箭矢。而APS水下突擊步槍則屬於純軍用水下射擊武器,採用了完全不同的獨特設計,其彈藥裝填了特種火藥作射擊動力,既可進行點射,又可進行連射。連發方式與普通步兵自動武器一樣可以切換,包括全自動(長點射10發)和半自動(短點射3~5發)。水下射擊極限水深40米,登陸后無須更換彈藥,有效射程100米。APS水下突擊步槍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種既可以在水下也可以在陸地進行射擊的特種武器。

消息傳開以後,各國都爭先恐後地希望搞到樣槍,甚至不擇手段。不久,一次圍繞APS水下突擊步槍的間諜事件便成為世界各國新聞頭條。俄羅斯反間諜機構在海參崴遠東艦隊基地拍攝了此案的偵破過程,並將錄像帶提供給了各國媒體。

數年前,在海參崴軍港,一名西方情報人員設法認識了一名在俄羅斯遠東艦隊服役的士官。幾次接觸后,用金錢做誘餌要求該士官設法搞到APS水下突擊步槍和水下夜視裝備。這位士官馬上報告了俄反間諜機構,俄方決定將計就計,命令該士官繼續保持與間諜的接觸。就在西方情報人員滿心歡喜、帶着約定的酬金前往交換APS水下突擊步槍時,俄反間諜機構早已埋伏四周,暗中拍攝了所有過程,併當場逮捕了這名倒霉的西方情報人員。隨後,俄羅斯便公佈了事件的全程錄像。

直到現在也沒有搞清蘇聯在冷戰結束之前是否向其他華約成員國提供過APs水下突擊步槍,即使提供過,肯定也是簽署了嚴格的保密協議,否則不可能瞞過西方近三十年。1992年俄羅斯攜帶APs實槍參加了希臘雅典舉行的防務展,此後又陸續參加了幾次西歐防務展。但俄羅斯人顯然還有所保留,他們對該槍的結構和性能一直避而不談。

APS水下突擊步槍數據口徑:5.66毫米

全長:823毫米(槍托打開)

槍身長:303毫米

重量:2.725千克

彈容量:26發

射速:約350發/分

塑料射擊手柄。後方略窄,便於收回摺疊槍托。

迴旋式扳機,加裝空間寬闊的護手。

射擊轉換開關。按90度間隔,左為長連發,上位短連發,右為保險。開關較小,不易操作。

ASP水下步槍。桿式伸縮槍托,標誌性塑料彈夾。槍身龍骨明顯有卡拉什尼科夫AK/AKM系列步槍特徵。槍托收起。零件均為金屬衝壓成形,外觀簡潔。

龍骨右側槍閂,與槍機基座連動。

槍機射擊手柄。表面極光滑,但因成直角,握持穩定。

龍骨前部。為了在槍機前進時儘快排水,採取開放設計,但無護手。

完整的槍機和基座。直線激發方式。

槍機基座。槍機迴旋角度比卡拉什尼科夫AK47/AKM系列步槍要小。

槍機和基座因兼做撞針,被加長。

APS水下突擊步槍的開發

歷史的指針走到20世紀60年代,當時與前蘇聯克里米亞半島隔海相望的土耳其和伊朗,一個是北約成員國,一個是親美政權。北約組織的海軍特種部隊經常從他們的港口出發,對前蘇聯黑海艦隊進行拍攝、監聽等偵察活動,有時甚至還會組織蛙人分隊潛入塞瓦斯托波爾軍港內部。

為了粉碎北約的偵察行動,前蘇聯在黑海艦隊成立了特種水下作戰部隊(PDSS)。其編成是軍官7名,士官30名,士60名,共約100人的連級編製。同時着手進行專用水下作戰武器的研發工作。APS水下突擊步槍開始於1969年。

遠在千里之外的莫斯科近郊,有家名叫“特西尼特奇馬西”的普通公司,在這個怪異名字掩護之下的其實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研究所。其正式名稱是“中央精密機器製造研究所”。在前蘇聯時代,該所專門承擔為克格勃的特工人員研製開並生產特種裝備的任務。水下武器的研發就在此開始。

中央精密機器製造研究所指派設計師拉西米爾V西莫諾夫擔任開發工作。西莫諾夫是開發SKS半自動步槍的著名設計師謝爾蓋。西莫諾夫的堂兄弟,1935年出生在機槍製造之都――克布羅夫市,長大後進入德爾斯克工業技術大學學習,1955年畢業后從事了兩年軍事爆炸物的研究工作,1957年進入中央精密機器製造研究所。拉西米爾V西莫諾夫具備深厚的理論研究基礎,由於成功開發了APS水下突擊步槍這種獨一無二的特種武器,西莫諾爾受到前蘇聯政府的嘉獎,1983年被授予蘇聯卓越發明家稱號和政府勳章。

軍方最初要求開發蛙人部隊執行水下警戒任務時使用的手槍,後來又要求研製威力更強的、用於水下突擊的步槍。手槍構造相對簡單,於1971年完成,型號為SPP-1;而構造複雜的APS水下突擊步槍則又多花了一年時間。

APS水下突擊步槍的基本設計以米哈依爾。卡拉什尼科夫的AK47、AKM突擊步槍為藍本,屬於導氣式工作原理,可以進行長短點射。

彈藥的開發同時進行,APS與普通步槍一樣使用裝填火藥的彈,但經過特殊改進使之適於水下射擊。在此期間,設計師遇到了很多困難,例如:水下射擊時,彈丸出膛后受到水的壓力,動能集聚減少,迅速翻滾而失去威力。為此特別採取了長彈身、大彈重的設計。

APS水下突擊步槍的原理

APS水下突擊步槍的基本設計仿效AK47槍族,其外形與卡拉什尼科夫AK47/AKM系列近似,同樣採用導氣式原理,射擊時產生的氣體導入設於槍機上方的氣體吸收裝置,推動活塞使槍機後退,解除閉鎖。閉鎖採用槍機旋轉方式,槍機左右設有閉鎖環。

由於水下壓力遠遠大於空氣壓力,因此水下射擊時槍支各部分運動阻力很大,尤其是擊發裝置,為此採用了與AK47槍族完全不同的設計。卡拉什尼夫系列使用的內藏式旋轉撞針在水下環境使用會由於阻力極大而造成擊發力量不足。隨着水深的增加,甚至會產生無法擊發的問題。如果單純加大撞針彈簧彈力和質量,不但為設計帶來難以克服的困難,而且在陸地射擊時又會由於擊發力過大而損壞子彈底火。後來設計師引進了槍機擊發原理,用質量大的槍機基座代替了撞針。

由於槍機基座本身質量大,因此無論水下還是陸上均可保證足夠的擊發衝擊力。射擊開始時,拉動槍閂將槍機置於後退位置,完成準備。扣動扳機后,槍機和槍機基座繼續向前,帶動槍機旋轉完成閉鎖。此時槍機基座仍繼續前進,為槍機撞針提供擊發力,撞針穿過槍機從前方衝出,擊發子彈底火。為了適應這樣的設計,APS水下突擊步槍採用了機槍上常見的開放式槍機和全閉鎖結構。

開放式槍機優點是擊了裝置質量大、擊發穩定,缺點是射擊時槍機的劇烈運動會影響射擊精度。由於APS水下突擊步槍本身有效射程短;空氣中100米;水下狀態時,水深5米處射程30米、20米處20米、40米處11米,所以採用開放式槍機對射擊精度的影響不會很明顯。

APS使用MPS水下專用彈藥(一種不鏽鋼箭彈),由於該彈藥軸向尺寸很長,一旦卡進槍管的來複線,將導致膛壓迅速升高而帶來危險,因此APS槍管最終採用了滑膛設計。為防止腐蝕並增強強度,槍管內壁進行了鍍鉻加工。

瞄準裝置由固定后準星和立式前準星組成,射程固定。由於面臨水下特殊環境,在陸地上射程也有限,該槍不裝備瞄準鏡等精確射擊裝置。另外,水中目標的移動也較緩慢(除非是條鯊魚),而水下射擊本身也難以完成精確瞄準,因此概略瞄準就足夠了。

保險/射擊轉換開關在槍身左後方,由於尺寸較小,在水下和帶手套操作時不太方便。彈夾為寬大的扇面形狀,以適應特殊彈丸的尺寸,為防止箭彈交叉造成供彈故障,塑料制彈夾內部有中央隔板。

MPS水下彈藥

MPS水下專用彈藥與APS涉槍同時開發並完成。領導設計小組的皮奧托薩佐諾夫和奧雷格拉夫琴科由於成功研製此彈藥於1983年獲得政府授勛。

MPS彈丸口徑5.66毫米。葯筒與普通槍彈完全相同:金屬彈殼,內裝發射葯,彈殼底部中央有可擊發的底火。特別之處在於其彈頭部分非常長,外形呈一支短箭狀,用不鏽鋼製成,其長度是口徑的20倍,達到115毫米,可以有效防止彈丸在水下翻轉。

為使MPS彈頭在水中運行平穩,設計師還特意在其頭部設置了一個直徑1.5毫米的平台。人們通常認為尖銳的物體有利於減少水流阻力,能夠獲得更好的水下運動特性。但實際上,水中與空氣中完全不同,只有頂端平坦的物體才能穩定地前進。這一點已為流體力學理論和實驗所證實,所以目前各國現役的先進魚雷都採用平頭設計。又如,為了提高捕鯨槍精度而開發的頂端為平頭的矛箭,在實踐中顯示了優越的水下運動性能。MPS彈頭從頂端到彈頭的過渡沒有採用弧線,而是使用直線連接,這種設計進一步提高了彈頭的水下性能。

普通彈頭在水下射擊時會由於水的阻力而迅速失去動能,所以一般捕魚槍都使用橡膠和彈簧動力發射金屬制長矛。在水中運動的矛狀物體質量越大,損失的動能越少。基於同樣原理,MPS箭形彈丸的重量達到18.5克,初速只有365米/秒,所以在空氣中射程也較短。

MPS水下專用彈藥分為普通彈和底部加裝發光材料的MPST曳光彈。水下與陸地不同,能見度很有限,尤其是軍港等地,海水的透明度更低,因而難以判斷子彈的去向。使用曳光彈可以迅速確定彈着點,在連發時尤其有效。APS整槍和彈藥研製成功后,於1975年前後正式列裝。但它的使用和配發僅限於少數部隊:首先配備了黑海艦隊PDSS水下特種作戰部隊以及擔負特殊使命的克格勃內務部隊,後來其他艦隊陸續成立的水下特戰單位也裝備了該槍。在俄羅斯高科技武器大量出口的今天,APS仍舊只由俄海軍特種人員使用,因而始終保持着秘密武器的特殊地位。MPS彈藥數據:

口徑:5.66毫米

全長:150毫米

葯筒長:39毫米

彈丸長:115毫米

彈丸重量:18.5克

初速:365米/秒

槍口動能:581焦耳

彈藥:普通彈藥,鋼製彈頭長115毫米,可減少動能損失並能有效防止翻轉;曳光彈,用於確認彈着點。

87式5.8mm小口徑槍彈

早在1970年,我國中央軍委常規兵器工業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上就明確指出要研製一種初速大、重量輕、殺傷威力大的步槍。根據這個指示精神,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裝備部於1971年3月在北京召開輕武器科研工作會,簡稱“713會議”。會議決定研製我國小口徑彈/槍系統,並初步提出戰術技術論證指標。

口徑:6mm左右;

初速:1000m/s左右;

膛壓:≤3200kg/cm2;

有效射程:400m;

威力:在600m以內殺傷和穿甲性能優於56式7.62mm普通彈;600m處能穿透3mm厚的A3鋼板;

精度:連發射擊精度優於63式7.62mm自動步槍;

結構簡單,工藝性、經濟性好,使用方便,適於我軍作戰特點;

全槍質量:不大於3.2kg;

設計中要考慮配備特種彈(穿甲曳光彈、燃燒彈)問題;

400m彈道高不大於0.4m。

根據“713會議”提出的初步戰術技術論證指標,確定7參加論證研製的單位,並在1971年開始進入軍用小口徑步槍論證階段。此時,正值“文化大革命”時期,由於受“左”的思想影響,無論是科研還是生產都搞群眾運動。於是在各大軍區和省軍區的領導下組成8個會戰組:浙江會戰組、安徽會戰組、江蘇會戰組、廣州蘭州軍區會戰組、北京軍區會戰組、瀋陽軍區會戰組、重慶地區會戰組(一組和二組)、973廠和942廠會戰組。實施兩個“三結合”:研究所、工廠、部隊三結合;工人、知識分子、領導幹部三結合。因此,我國軍用小口徑步槍的論證工作是輕武器科研有史以來參加人數最多、涉及單位最多、覆蓋地區最廣的一次大規模行動。參加口徑、火藥、槍械論證的單位有27個工廠、3個研究所、2所院校、1個訓練基地和有關部隊,參加人數100多人,論證工作歷時8年,於1978年結束。

選擇口徑的主要原則是保證步槍的戰術技術性能,即在400m和600m距離內具有足夠的殺傷威力,保證自動步槍的連發射擊精度,減輕武器系統質量和提高攜彈量,同時也要考慮製造的工藝性。開始論證的口徑有5種,即5.6mm、5.8mm、5.8lmm、5.98mm和6mm。每種口徑有多個方案,每種口徑的方案又配多個方案的槍,火藥和底火也是如此,有多種配方方案。由此可見工作量之大。四川會戰組開始論證的口徑是5.6mm和5.81mm。經過多次計算與試驗,從基本性能和工藝性考慮認為5.81mm比5.6mm要好。浙江、東北、北京、安徽、湖南、江蘇等會戰組論證的口徑是5.8mm、5.98mm和6mm。

1972年10月,在北京召開了自動步槍科研工作會,簡稱“7210會議”。會議總結了一年多來的科研工作成績,也指出了存在的問題,如不重視理論分析、工作不嚴謹等等。會議還明確指出:要加強基礎理論研究,為提高產品性能,設立若干專題進行技術攻關。新槍口徑的選擇由四川地區會戰組負責;減小新槍抽殼阻力的研究由東北地區會戰組負責;新槍彈最佳彈形的選擇由940廠和華東工程學院(即現在的南京理工大學)負責;新槍的膛線形狀及導程的研究由930、376、9336廠和華東工程學院負責;新槍槍彈合理葯室容積的選擇由861、977廠負責;變化槍膛結構尺寸、降低膛壓、提高初速的研究由972廠負責。

1974年4月,四川地區會戰組提出…關於自動步槍口徑的選擇”案報告,初步認為5.81mm口徑比較好(5.81口徑中的81取自八一建軍節之意)。1974年4月又召開科研工作會(簡稱“744會議”)。經過認真討論決定,放棄5.81mm口徑的政治含義,繼續進行5.8mm和6mm兩種口徑的論證。經過4年的努力工作,1978年口徑試驗論證結果表明,5.8mm和6mm兩種口徑的方案都能滿足戰術技術指標要求,但是各有所長。最終由總後軍械部和五機部正式下文決定採用5.8mm口徑為我國軍用步槍制式口徑。至此,歷時7年多的口徑論證工作全面結束,隨後轉入5.8mm口徑槍彈和槍的方案論證及研製階段。

在小口徑槍彈論證的同時,十幾個槍廠根據不同口徑進行了多方案的小口逕自動步槍設計。起初,5.8mm口徑的自動步槍有5個方案,自動方式分別為導氣管式(配有小活塞頂桿)、導氣式、火帽后坐式、彈底間隙式和導氣式(閉塞膨脹式)。6mm口徑的自動步槍有4個方案,其中,有3個方案的自動方式為導氣式,1個方案為氣體活塞式。到1974車,在浙江省麗水軍分區駐972廠軍代室的主持下。8個會戰組所研製的小口逕自動步槍方案進行了對比試驗。由於彈和槍技術均不成熟,根本就不能試驗,但是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只能服從上級的安排,於是只做了少量試驗就告結束。

到了1978年,正式決定我國小口逕自動步槍採用5.8mm口徑,於是在1978年11月15日開始正式啟動我國第一代5.8mm小口逕自動步槍的研製工作。此時,科研工作開始步入正軌,不再採用群眾運動的辦法搞科研,只集中幾個有技術實力的單位進行5.8mm自動步槍和彈的研製。經過9年的艱苦奮鬥,做了大量的試驗研究,槍和彈緊密配合採用多方案、多途徑的技術攻關,到1987年,第一代小.口徑步槍完成設計定型,命名為QBZ87式5.8mm自動步槍。87式自動步槍少量試製並配發部隊試用,但部隊意見不如理想,於是在1989年開始研製第一代5.8mm小口徑班用槍族,並提出更高的戰技指標要求。此項研製工作的成果就是95式班用槍族、QJY88通用機槍和QBU88式狙擊步槍。

DBP87普通彈是5.8mm小口徑槍彈中的主要彈種,主要配用於87式5.8mm自動步槍、5.8mm班用機槍,95式5.8mm自動步槍、班用機槍和各種變型槍;必要時也可配用於88式5.8mm通用機槍和88式5.8mm狙擊步槍等步兵輕武器。DBP87普通彈與56式7.62mm普通彈相比有如下優點:

1.提高彈藥基數

提高彈藥基數的關鍵問題是減輕槍彈重量。DBP87普通彈質量僅為7.62mm普通彈重量的3/4,因此在同等負荷條件下,DBP87彈的攜彈量比56式普通彈可增加約25%。對於7.62mm普通彈,以步槍一個基數200發、輕機槍一個基數1000發計,則5.8mm自動步槍的彈藥基數將提高到250發,5.8mm輕機槍的彈藥基數將增加到1250發。因此,採用DBP87普通彈可增加單兵彈藥攜帶量,提高單兵火力的持續能力。另外,由於DBP87普通彈體積小、質量輕,使用同樣的運輸工具時,後勤運輸量可比7.62mm普通彈成倍提高,有利於後勤供應。

2.減小后坐衝量,提高點射命中率

小口徑彈藥的另一個優點是后坐衝量小。一般口徑越小,彈頭越輕,武器的后坐衝量就越小。DBP87彈的后坐衝量與56式普通彈的后坐衝量相比約降低了30%。另外,由表中可以看出,DBP87彈R50值比56式普通彈R50值小1/3。彈藥后坐衝量減小,使武器操作和使用容易,有利於提高點射命中率。

3.侵徹力和殺傷威力增大

眾所周知,小口徑槍彈具有獨特的殺傷威力,其原因在於槍彈的侵徹力和殺傷威力,而這又主要取決於命中目標時彈頭的飛行速度、彈頭進入肌肉組織后的翻滾和(或)變形。彈頭飛行速度越高,侵徹力越大。試驗證明,DBP87彈在100m射擊距離上對普通鋼板的侵徹深度為8~10mm,而56式普通彈只能貫穿6~8mm厚的普通鋼板;對30cm3的肥皂塊進行模擬人體肌肉組織射擊,56式普通彈出口比87式5.8mm槍彈小40%左有。所有這些都說明了DBP87彈比56式普通彈的侵徹力和殺傷威力大,致傷效果顯著。另外,DBP87普通彈初速高達960m/s,所以其彈道低伸性好。例如對人腦目標的直射距離,DBP87彈為400m,而56式普通彈為300m,這也提高了射擊效果。

4.節省原材料

步/機槍彈在戰時的需求量大,生產常以億計,如果每發彈藥節約1克金屬,1億發就可節約100噸;按每發節約1分錢計算,1億發就可節約100萬元。以DBP87彈與56式普通彈相比,1億發可節約銅和鉛各約500噸,節約發射葯近150噸。同時,向戰區輸送以每台汽車載重量2.5噸計算,1億發彈可少用車輛450台次。由此可見,以DBP87彈代替56式普通彈節約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

DBP87彈綜合性能優於其他小口徑槍彈。下表為DBP875.8mm普通彈、1956年式7.62mm普通彈、北約SS1095.56mm步槍彈和俄羅斯7N65.45mm步槍彈性能的對比。

1、DBP87彈在初速上高於SS109彈和7N6彈。增加彈頭初速,能增大彈頭的飛行距離,使彈道更加低伸;減少外界條件對彈頭飛行的影響;增大彈頭的殺傷力和對目標的貫穿能力。

2、DBP87普通彈在直射距離上優於SS109彈和7N6彈。由上表中可看出,DBP87彈彈頭重,槍口動能大,中遠距離存速能力強。故配用DBP87彈的自動步槍和輕機槍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增加外彈道的直射距離,使其直射距離分別達到375m和680m,比SS109彈遠25m。直射距離大可使武器更能充分發揮其戰鬥性能,具體表現在:

(1)對直射距離內的目標射擊時,不變更表尺分划就可進行連續射擊,提高了戰鬥射速。

(2)可以彌補測量距離的誤差對命中的影響,提高射擊效果。

3、DBP87彈在同等距離內侵徹力和殺傷威力均優於SS109彈和7N6彈。侵徹力和殺傷威力與彈頭的長徑比(彈頭的長度與口徑之比)、斷面比能(彈頭的瞬時動能與其最大橫截面面積之比)有關,長徑比、斷面比能大,對目標的侵徹力就相對高。DBP87彈、SS109彈和7N6彈的彈頭長徑比分別是4.3:1、4.1:1和4.6:1,通過對600m距離上2mm厚的冷軋鋼板加松木板構成的複合目標射擊試驗對比,DBP87彈侵入木板的深度達到140mm,比7N6彈深24mm,比SS109彈深54mm;另外,長徑比大的彈頭在擊中目標時,飛行穩定性更容易被破壞,翻滾力矩增大,極易造成彈頭翻滾,擴大目標創傷面。

卡拉什尼科夫突擊步槍

概述

卡拉什尼科夫AK―101式5.56mm和AK-103式7.62mm突擊步槍,都是俄羅斯設計的改進型步兵突擊武器。

結構特點

1.槍

卡拉什尼科夫AK-101式5.56mm和AK-103式7.62mm突擊步槍,除口徑、使用的槍彈和彈膛大小有所不同外,其餘結構基本相同。這兩種槍都配有摺疊式塑料槍托、膛口制退器和用於安裝光學瞄準鏡與夜視瞄準具的連接座。

2.瞄準裝置

這兩種口徑的突擊步槍均配有缺口式表尺或光學瞄準鏡,也可安裝夜視瞄準具。

3.彈藥

AK-101式突擊步槍使用北約5.56mm槍彈,AK-103式突擊步槍使用M1943式7.62mm槍彈。

德國HK公司最新推出的MP7A1型衝鋒槍及其4.6×30毫米系列高性能彈藥可提供接近突擊步槍的穿透性和殺傷力,並能像手槍一樣攜帶方便。繼德國特種作戰部隊KSK即特種突擊隊於2002年首次採用之後,MP7A1型衝鋒槍現在又被列裝美軍部隊和執法機構。

這種小巧、輕便的MP7A1(裝彈后不到4磅)能夠擊穿現代防彈衣,包括前蘇聯集團特種部隊的防彈衣以及現在的標準北約試驗靶板,即由1.6毫米的鈦板和20層凱夫拉組成的CRISAT靶板。

這類防彈衣現在已大量落人恐怖分子和犯罪分子之手,使常規的手槍口徑武器不起作用。

MP7A1型衝鋒槍可單手或雙手射擊,也可通過結實的可伸縮槍托抵肩射擊。該槍可同手槍一樣操作,但攻擊目標具有同步槍一樣的威力。摺疊式垂直前握把使該武器射擊時具有極好的可控性,提高了全射程命中率。HK公司的這種MP7A1型衝鋒槍從其7英寸長的槍管中半自動發射10發子彈,彈着群在45米時不到2英寸。與其它競爭設計不同,HK公司的MP7A1型衝鋒槍採用常規的和完全雙手通用的設計,確保所有用戶可直接接受。

氣動操縱的MP7A1型衝鋒槍採用閉膛待擊和旋轉槍機系統,類似於發射大威力5.56毫米槍彈的HK公司G36型突擊步槍。

所有控制機構,包括M16式板機柄、保險/選擇桿、彈匣扣、空倉掛槍和槍栓卡榫等均能完全左右手操作。

該武器主要由碳素纖維增強聚合物材料製成,在需要的地方嵌入金屬部件,無需任何工具即可在很短的時間內大部分解,由於在設計中採用了獨特的導氣系統幾乎不需要擦拭。

德國黑克勒一科赫有限公司MP7A1型衝鋒槍是一種技術先進的武器,操作簡易,具有手槍的緊湊性和與選擇射擊突擊步槍相近射程、穿透性和殺傷力的綜合優勢。

小巧輕便的HKMP7A1型衝鋒槍非常適合安全警衛人員貼身攜帶。

MP7A1型衝鋒槍性能數據

口徑:4.6×30

彈匣容量:20/40

全槍長:14.96/23.23

全槍寬:1.65

全槍高:6.77

瞄準基線長:隨系統變化

槍管長:7.09

全槍質量:3.53

射速:950發/分

MP7A1型衝鋒槍使用的各種4.6毫米槍彈。

MP7型單兵自衛武器

在一項340萬英磅的合同中,英國國防部為警察部隊購買了1500多支黑克勒一科赫(HK)公司的MP7型單兵自衛武器。該部隊負責為全英國的軍事設施,包括核威懾力量提供武裝保衛。目前其配備的是9毫米伯朗寧手槍和軍用SA80型步槍。經過戰爭檢驗,這種步槍的使用並不理想,而9毫米伯朗寧手槍1979年就開始服役,遠距離射擊時精度不高,並且對目前最新型的防彈服無效。因此,根據計劃,全英國的國防部警官都將裝備該武器,取代伯朗寧手槍和SA80型步槍。

英國副國防大臣艾弗卡普林(IvorCaplin)說:“這些警官負責維持各種場所,必須為他們配備最合適的武器。國防採辦局的工作人員在進行了深入的試驗后,最終證實MP7是最佳的選擇。此外,這次採辦活動還採取了一些改進措施,由HK公司英國分公司負責提供支援和後勤服務,到2008年,每年估計能夠節省25萬英磅左右,這是‘靈巧’採辦的又一範例。的確,這一項目十分成功,英國其它的警察部隊也一直在密切關注着我們的最終成效,並且可能在今後的武器採辦決策中加以借鑒。”試驗表明新型武器能夠穿透防彈服,但是不會“滲透過度”給圍觀者帶來危險。其還十分輕巧,使用簡便,易於保養。該裝備計劃在4月份進入使用期,比預計時間提前2個月。

MP7由德國:HK公司製造,其專用的4.6毫米彈藥將由英國廠商RadwayGreen皇家軍械公司生產。這一項目的“靈巧”採辦特點是,廠商保修10年,在小型武器採辦中尚屬首次。廠商會對每一支槍進行跟蹤和監控。預計服役期為15年。最終交付將在2005年16月進行。

英國國防部警察部隊是國防部的專職民事警察部隊,有大約3800名警官,負責為國防部在全英國的各種設施和單位提供武裝保衛、維持治安並調查嚴重的犯罪活動。由於工作性質,每位警察都接受過使用武器的訓練,無論在任何時候,70%的警官值勤時都攜帶武器,佩戴着手槍或是步槍。他們部署在國防部大約100個需要提供武裝保衛的場所。

獨具特色的中國步槍

步槍是步兵最早使用的射擊武器,是步兵的基本裝備。它以火力、槍刺和槍托來殺傷有生目標,有效射程一般為300~400米,集中火力可殺傷50米以內的空降目標。步槍作為輕武器的骨幹,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我國步槍的發展,始終密切配合部隊需要,基本上實現了定型一代,裝備一代,研製一代,更新一代。其發展歷程包括仿製、自行設計、獨立自主研究3個階段。

新中國成立后,我軍仿製蘇聯7.62毫米步馬槍,將其定名為53式7.62毫米步騎槍;1956年仿製蘇聯CKC7.62毫米半自動步槍和AK47突擊步槍,定名為56式7.62毫米半自動步槍和56式衝鋒槍,至此我軍步槍全面更新換裝。20世紀70年代末的自衛反擊戰,促使我國加快了研製以突擊步槍為主體的班用槍族的進程。1981年我軍設計定型了81式7.62毫米班用槍族。它包括81式7.62毫米步槍、81―1式7.62毫米步槍、81式7.62毫米輕機槍。81式槍族具有射擊精度高、結構簡單緊湊、機動性好、火力猛、壽命長、重量輕等優點,能一槍多用,彈鼓、彈匣等多數零部件可以在槍族各槍間互相通用。

我國研製的新一代5.8毫米槍族以自動步槍和班用輕機槍為主。與目前國內外同類產品相比,我軍新一代輕武器具有體積小、重量輕和威力大等特點,處於世界先進水平。經試驗,我國5.8毫米槍彈在射程與威力方面,既優於北約組織通用的SS109式5.56毫米槍彈,也優於俄羅斯5.45毫米槍彈。

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新材料、新工藝的不斷出現,我國未來步槍將向多功能、人機一體化和智能化方向發展,威力也將更加強大。56式7.62毫米自動步槍

56式7.62毫米自動步槍是仿製前蘇聯AK-47型7.62毫米自動步槍的產品,1956年生產定型,1963年改型56―1式,1980年改型56―2式,1991年改型QBZ56C式。是我國生產和裝備量最大的自動步槍,至今仍在裝備部隊。

該槍採用導氣式自動原理,槍機迴轉式剛性閉鎖,擊錘迴轉式擊發機構;通過變換快慢機位置可分別實現單發、連發和保險狀態。

在1963年又推出了仿製AKS的56―1式摺疊槍托衝鋒槍,槍托向下摺疊。56―1式衝鋒槍是56式衝鋒槍的改進型,1963年完成設計定型,隨後裝備我軍。外國報刊雜誌稱其為56―1式突擊步槍(Type56-lassaultrifle),按我國習慣稱為衝鋒槍(56式衝鋒槍、56―2式衝鋒槍也一樣)。此槍在56式衝鋒槍上的主要改進是採用摺疊式槍托,使槍更加緊湊,便於攜帶,它和56式衝鋒槍一樣,在各種環境條件下的機構動作可靠性很高,也是深受我軍指戰員喜愛的一種衝鋒槍,現仍為我軍的制式裝備。

此槍不能上刺刀,其他結構性能與56式衝鋒槍相同。

該槍全長874毫米/6415毫米(托伸/托折),槍管長415毫米,全槍重4.3千克,空槍重3.85千克,30發弧形彈匣供彈,使用的槍彈與中國7.62毫米56式衝鋒槍相同。

1980年,56―2式衝鋒槍定型,56―2式衝鋒槍是56―1式衝鋒槍的改進型主要改進是槍托卡榫採用了楔鐵式卡榫,可自動補償使用時的磨損間隙,能保證槍托始終是牢固配合的,有利於確保射彈的散佈密集度;槍托的形狀也不同;還可安裝一把刺刀。

它和56―1式衝鋒槍一樣,在各種環境下的機構動作可靠性都很高,也是深受我軍指戰員喜愛的一種衝鋒槍,現仍為我軍的制式裝備。

此槍上刺刀全長1100毫米,不上刺刀長874毫米,托折長654毫米,槍管長415毫米,全槍重4.4千克,空槍重3.9千克,30發弧形彈匣供彈,使用的與中國7.62毫米56式衝鋒槍相同槍彈。

QBZ56C式短自動步槍是在56―2式衝鋒槍的基礎上改進而成,通常稱為56式短步槍,或稱為56式短沖,用於殺傷300米以內的集群或單個有生目標。QBZ56C是為滿足部隊對短小輕便武器的需要,在1988年開始研製,在1991年正式批准設計定型,體積小、重量輕、攜帶方便的特點。由於槍管短,槍管內的火藥燃氣燃燒不充分,因此在槍口部增加了一個兼有消焰和制退功能的槍口裝置;照門表尺有100米、200米、300米三個分划;隨槍配有一個20發彈匣(用於平時站崗值勤)和3個30發彈匣。

QBZ56C機動能力強,適合高原、山地、叢林部隊和炮兵、裝甲兵、空降兵、通信兵、防化兵等兵種以及海軍陸戰隊、特種部隊等各種武裝人員的需要,不過由於射程較近,不是主戰武器,因此裝備數量不大。

口徑:7.62毫米

全長:1100毫米(槍刺打開)

874毫米(槍刺摺疊)

全重:4.03千克

初速:710~730米/秒

射速:40發/分(單發)

90~100發/分(連發)

直射距離:275米

有效射程:400米

彈匣容量:30發

槍彈:56式步槍彈

81式7.62毫米自動步槍

81式自動步槍是70年代初設計的,1981設計定型,它包括81式7.62毫米步槍(木托)、81―1式7.62毫米步槍(摺疊槍托)、81式7.62毫米輕機槍。這3種武器的主要結構相同,約有65種零部件可以互換通用。該槍族的出現,使中國的武器基本適應了當今世界一槍多用、槍族系列化、彈藥通用化的發展趨勢,極大地方便了部隊是訓練、使用和維修,既加強了戰鬥分隊的戰鬥力,也為槍械互換、增強火力提供了條件。81式槍族射擊精度好,動作可靠,質量輕,槍身短,結構簡單緊湊,*槍、攜行方便,機動性好,火力猛,壽命長,一槍多用,以及彈鼓、彈匣等多數零部件都畝丁以在槍族各槍之間互換通用,全槍外形美觀大方。從1983年起全軍裝備,全面替代了56式武器,是我軍目前的正式裝備。該槍自動方式採用導氣式,槍機迴轉式閉鎖,可實施單、連發射擊,用30發彈匣供彈,彈頭初速720米/秒,固定的槍榴彈發射具能用空包彈發射60毫米反坦克槍榴彈,也可用實彈發射40毫米槍榴彈系列。

81槍族的成功,標誌着我國輕武器界在論證、設計、研製、生產方面達到了一個新水平。

然而,事物總有兩面性。81式槍族也暴露出缺少新結構、新技術、新材料的創新及應用,甚至外形與56式衝鋒槍也很相象。這是81式槍族的嚴重不足。不過81槍族取得的成就和經驗,特別是開式彈鼓的創新發明,為步槍新的研製和發展創造了條件。

口徑:7.62mm

初速:750m/s

槍重:3.4Kg/3.5Kg

槍長:955mm(81)/730mm(81―1)

彈量:30

有效射程:400m

美國陸軍機槍

M60系列機槍概述

在二戰中,美國人對於納粹德國的通用機槍概念很欣賞,因此在1944年,美國春田兵工廠的工程師就對繳獲回來的MG42通用機槍進行仔細研究,並依照MG42設計了美國的第一挺通用機槍的原型-T44,隨後T44改進為T52。然後,春田兵工廠又把改進后的MG42的彈鏈式供彈機構結合上改進的德國FG42傘兵步槍的導氣系統,組成了一支新的通用機槍,命名為T161,在T161上已經顯現出後來的M60通用機槍的顯著特徵了。

經過多次試驗和改進后,美軍在1957年決定以T161E3替換M1917/M1919系列勃朗寧機槍,與同口徑的T44E4(M14)一起裝備部隊。T161E3在1958年開始小規模裝備美軍,在1959年正式定型為M60,並全面投產。雖然M60。是由春田兵工廠設計的,但美軍裝備的M60隻有一個生產商,是緬因州的薩科防務公司,另外美國政府還指定岩島兵工廠為M60的零配件供應商。除美國軍隊外,澳大利亞是第二個裝備M60的國家,另外還有30多個國家軍隊也採用了一定數量的M60,至今M60約生產了有25萬挺以上。

M60系列有多個型號,主要有M60、M60D、M60E3等等(按下表),時移世易,現在M60在許多方面都已經顯得落後了,儘管有新的改進型出來,但由於一些固定的缺點難以改進,因此美軍裝備的M60系列正逐:取代。但在美軍特種部隊和直升機上,M60系列仍作為輕機槍或航空機槍而使用。

目前在美國約有550~600挺M60系列機槍在民間由私人合法擁有,其中由薩科公司轉售到民間個人手中就約150挺。另外在美國還有幾家二級武器生產商少量地生產半自動型的M60,只在民間市場上銷售。如:岩島兵工廠、CharlieErb、鳳凰城兵工廠、美國軍火公司等等。這幾種半自動M60都是閉鎖待擊但不同生產商的型號採用的擊發機構各有不同,有些是使用很重的改進型扳機組件,有些是使用一個簡單的擊錘,但這些半自動:M60在外觀上與USGI標準的全自動M60沒有明顯差別。

M60系列型號

M60:通用機槍基本型

M60E1:通用機槍改進型

M60E2:車載機槍型

M60C:航空機槍型

M60D:航空機槍型

M60E3:通用機槍型

M60FA:通用機槍型

Mk43MODO:特種部隊突擊型

M60的機匣、供彈機蓋等大多數部件採用衝壓件,重量輕且成本低,整體重量比起0.30口徑的勃朗寧M1919A4/A6大大降低,而且結構緊湊。在M60槍內還大量採用減少摩擦的滾輪機構,因而射擊振動較小。

M60的導氣裝置改進自FG42,當活塞向後移動時,會關閉側壁上的導氣孔,自動截斷火藥氣體的流入,這種自動調節導氣裝置的結構比較簡單,不需氣體調節器,但缺點是不能調節射速。彈鏈式供彈裝置改進自MG42,藉助搶機滾輪帶動撥彈桿左右運動,再通過槓桿使撥彈滑板上的撥彈齒拔彈,單程輸彈。槍機頭有兩個閉鎖卡筍。

M60採用固定式的片狀準星,U形缺口照門安裝在立框式標尺上,照門可以調整高低和風偏。供彈機蓋上方可安裝一個瞄準鏡座,瞄準具座上有美國陸軍標準的燕尾接口和偏心鎖緊機構,以便安裝白光/夜視瞄準具、激光指示器等附件。

由於M60的槍機自由行程較長,而緩衝器也吸收了大部分后坐能量,因此射速較低,大約每分鐘550發左右,射擊時容易控制槍身,經過訓練的射手能夠控制出單發或短點射。

M60主要發射7.62×51mm北約標準彈,美軍裝備的M60主要使用M61穿甲彈、M62曳光彈、M80普通彈、M63教練彈、M82空包彈等類型的彈藥。M60配用的彈鏈在美國政府命名為M13彈鏈,但是許多人只稱其為M60彈鏈。

M60通用機槍

M60通用機槍是採用導氣式工作原理、彈鏈式供彈、槍機迴轉式閉鎖的自動武器,發射7.62mm北約標準彈,槍管可以快速更換,主要作為通用的支援武器使用。作輕機槍用途時使用自帶的摺疊兩腳架,作重機槍用途時則安裝在可摺疊的M122三腳架上,或使用M4、M6等車載射架安裝在車輛上。由於M60射速低,加上採用直槍托,因此射擊精度很好,使用兩腳架時的有效射程為1000m,使用三腳架是是1800m。

在M60槍身的上下方都有塑料隔熱板,兩腳架也有隔熱板以便摺疊腳架時射手不需要碰觸任何的金屬部位,這樣對於立姿或跪姿射擊時是很有用的。M60也有一些缺點,主要問題是槍管升溫快、更換槍管困難、活動部件不耐用等等,而且M60作為班用支援武器來說顯得太重,一般安裝在三腳架或車輛上使用,但作為重機槍而言M60的射速又太低。

其中槍管升溫過快和更換槍管困難是M60最主要的麻煩。由於槍管升溫快,射手在速射200發彈后就需要更換槍管(關於M60的射速和槍管更換頻率的關於請參考《美軍輕步兵火力支援陣地》一文中的列表)。當持續射擊時,槍管表面溫度可達到華氏500度。由於M60的兩腳架和活塞筒是固定在槍管上,而提把安裝在機匣上,因此更換槍管時,通常是由1號射手一手抱槍托一手握提把,把武器指向安全方向,而2號射手則戴上隔熱的石綿手套,扳開槍管定位桿然後拉出整個槍管組桿,接着再裝上新的槍管。然後由於M60的準星也是固定在槍管上的,而且準星不能進行調整,因此1號射手不得不在重新射擊時再次進行歸零校正以配合新槍管。兩腳架、活塞筒固定在槍管上不光給更換槍管帶來麻煩,對於2號射手來說也是增加了不必要的負擔。

M60的導氣系統沒有調節功能,雖然優點是結構簡單,但缺點除了不能調整射速外,主要的問題是積累的污垢會延緩活塞的運動,導致出現停射或“失控”(runaway),後者是指即使手指鬆開扳機后武器仍在繼續射擊。雖然可以通過經常維護導氣裝置來解決問題,但在激烈的持續戰鬥中發射了大量彈藥后,往往沒有空隙進行維護,結果在M60失控后射手往往只能讓整條彈鏈打完才能停止射擊。此外,M60的許多零部件也存在脆弱易損、壽命短的問題,尤其是活動部件。據說擊針就很容易斷裂,另外提把也容易損壞。

澳大利亞的M60與美國的稍有不同,根據叢林戰的經驗進行了一些改進。當巡邏隊在接敵時機槍手立即進行火力壓制,掩護其他士兵進入最近的掩護物建立射擊陣地。因此最初澳大利亞的射手在部隊行進時是使用只有約15或20發的短彈鏈,這樣的短彈鏈對於第一次開火射擊是足夠的,因為當部隊在穿越叢林時拖着一條完整的100發彈鏈會很麻煩。後來澳大利亞人又設計了一種可裝28―40發的“預備反應彈匣”(readyreactionmagazine),實際上是一個鋁製的小彈鏈盒,彈盒可以方便地掛在機槍的左側,其容量足夠最初接敵的交互火力,在進入掩體后,再裝上一條完整的彈鏈射擊。

越戰中56式、81式與ak47的較量

在長達十年的對越作戰中,我軍步兵與越軍步兵較量並不佔優勢。

其主要原因是,越南從50年代開始先後與法國、美國、南越、柬埔寨、泰國、中國血戰數十年,越軍官兵的作戰經驗比我軍官兵豐富得多,其在長期戰爭中所磨練出來的心理素質也比中國官兵堅韌。

因此,在與越南步兵的交戰中,我軍官兵發現,越軍步兵大多數情況下都能先發現我方步兵,並先於我方開火。

而且,在槍戰交火中,越軍步兵的“槍法”也要勝於我軍步兵,這些都是他們在長期實戰中磨練出來的。

越軍步兵戰力一度優於我軍的原因還有,其步兵裝備也普遍比我軍先進:

越軍普遍裝備了蘇制的AK47突擊步槍,而我軍步兵還普遍裝備着比其落後一代的56式半自動步槍,雙方火力相差很遠。當然,我軍也裝備了不少仿AK47的56式衝鋒槍,但即便是56式衝鋒槍也與AK47有很大差距――我軍繳獲的越南蘇制“原裝”AK47突擊步槍,外表與我軍的“五六式衝鋒槍”一模一樣(識別兩種槍械的辦法很簡單――我國出口到越南的56式大部分帶有不可拆卸的摺疊式三棱刺刀――即著名的“俄羅斯鋼刺”;而蘇聯出口到越南的AK47大多是可拆卸的刺刀),子彈還可通用(我軍繳獲AK47的子彈大部分是中國造的),但是,AK47拿在手中明顯要比56式輕得多,連續射擊槍管也不易發紅,而且,很多天不擦拭也不會生鏽。

國產的56式衝鋒槍是AK47的仿製品,但是,其重量要大於AK47,連續射擊時槍管易發紅,在熱帶潮濕的情況下,如果不及時擦拭,則會很快鏽蝕。

AK47比56式質量好的原因是原蘇聯是世界上自然資源最豐富的國家,各種金屬礦產很豐富,它們能用比別人低得多的價格生產出優質的槍用合金鋼。而我國在引進生產時,曾經嘗試按照蘇聯配方製造槍用合金鋼,但用這種配方製造出來的合金鋼成本之高,使我國難以承受,因此,56式衝鋒槍是使用的我們自己開發的合金鋼,這種合金鋼完全使用了國產原料,成本較低,但是性能比蘇聯產品有一定差距。

AK47的製造工藝也要優於56式,公差小,射擊精度更高。

以上種種原因再加上越軍大量使用大口徑高射機槍平射等等,使我國步兵在與對方步兵對戰時,時常處於不利態勢。

81式自動步槍裝備部隊后,我軍的情況大有好轉,81式能有效的壓制住越軍的AK47――曾有一次戰例:在1980年代邊境對峙期間的某次戰鬥中,我軍用兩隻81式交替封鎖越軍的一個地堡槍眼,使越軍這個槍眼始終無法開火。

這是因為:81式的單、連發射擊精度和射彈散佈要比AK47好很多。

為了超越AK47和56式,81式有以下改進:

1、81式的槍管更長,子彈初速更高;

2、81式的導氣管採用了“可調式”設計,利用子彈殼即可方便的將導氣管調節成在惡劣環境下射擊的大孔,在正常環境下射擊用的小孔,和發射槍榴彈時的閉氣3個位置。

在惡劣環境下,自動武器可能會發生機構動作遲鈍,甚至卡滯無法連發等故障,這時,81式可以調節進入導氣管的火藥氣體,使更多的火藥氣體進入導氣管,從而有更多的火藥能量用於完成槍械的自動循環,避免、減少故障的發生;在正常環境下,可減少進入導氣管的火藥氣體,使槍械的內部機械運動更加平穩,振動減小,提高射擊精度;在發射槍榴彈時,可以關閉導氣管,使全部火藥氣體都用來推動槍榴彈,而不用推動內部自動機――這使得同樣一種槍榴彈在使用81式發射時要比使用56式發射射程更遠。而AK47/56式的導氣管不可調,只有一個大導氣孔可用(這是AK47可靠性好的原因之一),使槍械在射擊時內部自動機始終猛烈後座,振動劇烈,在單發射擊時精度尚可,但連發射擊時幾乎難以控制。

3、81式的機械瞄準機構比AK47/56式有所改進:AK47/56式使用的是傳統的表尺缺口、準星式的瞄準系統,這種瞄準系統視野開闊,但是精度一般,快速反應能力較差,而且使用一段時間以後,金屬表尺表面發藍等很容易被磨掉,成為“磨白”,瞄準時發亮,產生眩光,影響瞄準。

81式對錶尺、準星兩方面進行了改進,表尺兩側加上了護翼,避免了“磨白”,準星加上了護圈,危急時刻表尺護翼、準星護圈可構成快速瞄準系統,概略瞄準即可射擊,從而避免了貽誤戰機。

坦克作為陸軍突擊兵器出現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而成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並由此確立了其在陸軍中的主導地位。T-34中型坦克和IS-2斯大林式重型坦克雖然是二戰期間研製和生產的,但由於性能優異,所以在50年代初仍然屬於世界先進坦克之列。

戰場殺T-A100火箭炮

A100多用途遠程火箭炮系統是一種具備快速反應能力的簡單制導火箭系統,它具有射程遠、殺傷力大的特點,主要用於打擊敵方地面區域型目標,例如軍事基地、裝甲集群、導彈陣地、機場等重要目標。

系統構成:指揮車、運輸/裝填車(22噸,每車載5枚火箭及發射筒)、火箭發射車(22噸,自裝填、發射)

火箭彈主要技術指標:

彈徑:300毫米

彈長:7276毫米

全重:840千克

射程:100千米

最大射程:85至120千米

最小射程:40至50千米

最大射程的命中精度:小於等於l/300

戰鬥部重量:235千克

火箭彈容量:10枚

發射準備時間:7分鐘

重填之間:20分鐘

最大速度:80千米/小時

彈架壽命:10年

以色列“沙漠襲擊者"

以色列汽車製造有限公司(AutomotiveIndustriesLtd)生產的“沙漠襲擊者”(DesertRaider),是世界上第一種同時也是僅有的6×6空運,全地形(all―terrain)偵察、監視和快速攻擊車輛(RSV/FAV)。

對於特種部隊和快速部署部隊(RapidDeploymentForcesRDF)來說,非常高的攻擊機動性和監視傳達手段能幫助自己在敵人戰線後方進行軍事行動。沙漠襲擊者(DesertRaider)提供更新層次的行駛能力:6個車輪遞送強勁的機動性,而且提高了在所有類型地形上的越野靈活性。

沙漠襲擊者(DesetRaider)的設計概念中心是一個獨特4後輪懸挂裝置,具有獨立懸挂用於各自的每一對後輪,一個旋轉軸轉向一體化裝置,車輛(車身)能升起或下降,而且沙漠襲擊者(DesertRaider)能夠以1個或6個車輪接觸地面行駛,自動變速機構,強勁引擎並且靈活粗獷,在極端的野外條件和崎嶇不平的地面環境,更進一步提供給沙漠襲擊者(DesertRaider)機動性和可操作性。

以色列“沙漠襲擊者”(DesertRaider)基本性能:

最高速度:向上一直到110kph

限制重量:1450kg

有效負載:向上一直到1200kg

爬坡能力:70%

側傾斜:700

過水路面(沒有準備)(或涉水深度):700mm

垂直台階(或可通過垂直高度):600mm

行程:600km

可裝入CH-53直升機上運輸

低噪音水準

低熱量特徵RFI/EMC

緩慢梯度蠕動(Slowgradientcrawling)

“梅卡瓦”IV型坦克

梅卡瓦IV坦克上的“防護第一”新貌

“梅卡瓦”IV坦克是“梅卡瓦”系列坦克的最新發展型。它堅持了“梅卡瓦”坦克“防護第一”的設計製造原則,保持了多方面的長處,並把其中最突出的防護優點發揚到很高的層次。

過去,人們總認為“梅卡瓦”強調防護,是“以色列國小人口少,經不起士兵戰死沙場損耗”的憂思所形成的理念。其實這僅是設計指導思想起源的一個方面,更主要的還是對數千輛參戰坦克進行科學調查和分析后的選擇。塔爾將軍主持並指導了“梅卡瓦”坦克的研製和發展,因而有“梅卡瓦之父”的尊稱。他像與參戰坦克交了朋友似的了解那些坦克。他從穿越戰火的坦克身上升華了一種獨特的認識,那就是:坦克的機動性和火力只有在防護性能的支持下才能得到充分發揮。沒有可靠的防護作保障,坦克就不敢最大限度地接近敵人,就會影響坦克炮的首發命中率和穿甲威力。於是,“梅卡瓦”坦克在研製過程中舉起了“防護第一”的大旗。“梅卡瓦”系列坦克一直堅持“防護為基礎和保護乘員為中心”的原則,大膽地突破了坦克火力、機動和防護三大性能平衡的觀念。不過,比起突破平衡色彩濃厚的“梅卡瓦”I、II型來,“梅卡瓦”IV型卻正在走向平衡突破后的平衡。“梅卡瓦”IV型採取新的裝甲防護措施,使它的模樣和體態都比前幾個型號有了明顯的變化。整個炮塔外形如飛碟。炮塔正面裝甲呈楔形。炮塔兩側傾斜感強烈,大幅度增加炮塔側后裝甲,導致炮塔顯得有點肥胖過甚,但這樣做,大大增強了“梅卡瓦”Ⅳ抗禦攻頂反裝甲武器的能力。令人感興趣的還有那整體式火炮防盾設計。防盾蓋板可隨着火炮的俯仰而滑動。無論俯仰到什麼角度,它都能對炮塔內電子系統和火炮俯仰裝置進行滑動保護。

像“梅卡瓦”III型一樣,IV型也採用模塊式複合裝甲。這是它裝甲防護的最大特色。模塊式複合裝甲的突出特點是利於隨着科技發展換用更新的高科技含量的複合裝甲,避免裝甲防護性能陳舊、防護力老化衰減,也便於戰時快速拆卸組裝,提高可維修性。“梅卡瓦”IV型的模塊式複合裝甲比III型先進,主要是它的複合裝甲組件用了新材料,裝甲結構樣式也有新變化。“梅卡瓦”防護部分的重量約佔整車重量的75%(其中絕大部分是用於防護的裝甲重量),比其他坦克的50%要高許多。“梅卡瓦”IV最大重量達65噸,可見它用於裝甲防護的重量是何等驚人。

“梅卡瓦”Ⅳ型保持了“梅卡瓦”坦克動力艙前置的特點。前置發動機有主裝甲防護。那是全車防護性能最好的部位。坦克觸到磁性地雷多數在前部,如乘員在前就會遭到炸雷殺傷,而發動機在前就能避免乘員傷亡。更重要的是,乘員戰鬥艙后移至中部,上有頂裝甲和炮塔防護,前面增加了發動機這道防護屏障,人員和彈藥的防護措施強化了。它沒有實行彈藥隔艙化。整裝炮彈都用特製的防火容器包裝。這像是保了彈藥爆炸險,既保護了彈藥和乘員,也為乘員多留一點空間。“梅卡瓦”IV裝置了包括激光告警系統在內的全方位主動防禦系統,具有很強的預警能力和主動防禦能力。它的超壓式集體“三防”系統在關閉門窗的車內。乘員即使不穿防護服、不戴防毒面具,也能得到很好的保護。

在多年反游擊作戰中,“梅卡瓦”坦克並非“刀槍不入”。它遭受到反坦克地雷、單兵反坦克武器和T-72坦克125滑膛炮的毀傷。針對毀傷情況,“梅卡瓦”IV型加強了裙板裝甲,在後面裙板上又加設了防護柵網。它還增加了底部裝甲厚度,增強了車底裝甲的防護力。車內設備佈置也有改進,這樣,即使底甲板被擊穿,也不會引起車內火災。“梅卡瓦"IV坦克火力、機動力的新招

“梅卡瓦”IV既追求“防護第一”,也處心積慮地讓火力、機動力有更大提高。它沒有像有些人猜測的那樣換裝140毫米滑膛炮,仍裝置一門120毫米滑膛炮,這樣才有空間攜帶48發炮彈。在以色列坦克專家看來,確保大攜彈量比換裝大口徑火炮重要。“梅卡瓦”IV型坦克炮採用了能承受更高膛壓的身管材料,因而能獲得更高的炮彈初速和更強的穿甲威力。炮管上有導熱性更為均勻的熱護套,使因炮管溫度變化所導致的形變更小,從而提高火炮的射擊精度。

選用60毫米迫擊炮作為輔助武器是“梅卡瓦”坦克的一大特色。“梅卡瓦”IV型繼續保持。車載60炮可從後膛裝彈。它彈道彎曲,在城市居民地作戰中可殺傷隱藏於建築物後面的武裝人員。當敵方反裝甲武器襲來時,它能快速發射煙幕彈等干擾彈藥,在坦克前方製造大面積煙霧類干擾帶,讓來襲彈丸找不準方向、徒勞無功。“梅卡瓦”IV火控技術升級的最大特點是採用數碼化炮塔及EL-OP火控系統。它裝置了以色列自製的第二代熱成像儀、改進型目標跟蹤系統和更先進的數字火控計算機。改進的自動跟蹤系統可以對移動地面目標和直升機進行跟蹤。只要炮長瞄準目標,自動目標跟蹤系統就能自動保持對目標的瞄準。不管坦克本身和目標如何運動,瞄準線總是鎖定目標。“梅卡瓦”IV具有完全的獵殲能力,即使在複雜氣象條件下仍能提高有效射程和命中率。它有快速和準確的穩定炮塔電子驅動系統,由炮長和車長控制。這種全電式炮塔驅動裝置比原來的液壓式炮塔驅動裝置安全可靠,並且使火炮的方向旋轉和高低俯仰運動迅速而精確,提高了火力轉移速度。它的推進系統巧妙引用“他山之石”。早期的“梅卡瓦”I型發動機最大輸出功率只有660千瓦,最大速度60千米/小時。“梅卡瓦”III型發動機改進了,最大輸出功率增加到880千瓦,可因車重增加了,機動力並沒有提高。只有“梅卡瓦”IV才對動力系統來個大的革新。它採用了德國MTU公司GD883柴油機,最大功率達1.1兆瓦。它採用德國倫克公司的RK325自動變速箱。這種自動變速箱體積雖很小,傳動效率卻很高。它有5個前進擋、2個倒擋,而不像以前變速箱僅有2個前進擋和1個倒擋。借鑒德國迪爾公司的雙銷履帶技術,以色列研製了適合“梅卡瓦”IV型使用的雙銷履帶。因此它的機動性能大幅增強,公路最大速度達70千米/小時,就是到了戈蘭高地的惡劣路面上,也能有較高的越野速度,而且還能保證乘員乘坐的良好舒適性。但比起世界其他先進坦克,“梅卡瓦”IV仍顯得太重而單位功率偏小。PF98式120毫米反坦克火箭

國產新型PF98式120毫米反坦克火箭於1999年12月20日出現在駐澳部隊輕武器裝備中,並於今年8月1日在香港舉行的駐港部隊武器展示會上閃亮登場,令觀者駐足,引起各方人士的極大關注。該武器系統是我國自行設計研製的新一代步兵反坦克武器,主要裝備我軍步兵作戰分隊,用於攻擊敵坦克、裝甲車輛、自走炮,殲滅和壓制敵暴露的有生力量及火器,摧毀敵野戰堅硬工事及火力點等。

武器概述

PF98式120毫米反坦克火箭分為營用和連用兩種。營用反坦克火箭主要由發射筒、火箭彈、擊發機、簡易火控系統、營用微光瞄準鏡和營用三腳架組成。連用反坦克火箭由發射筒、火箭彈、擊發機、連用瞄準鏡、連用微光瞄準鏡和連用三腳架組成。最大單件重(發射筒)不大於10千克。最大射程(多用途彈)1800米,營用型有效射程為800米,連用型400米,發射速度4~6發/分,方向射界360。,高低射界-6°~+30°,反應時間不大於10秒。

PF98式120毫米反坦克火箭彈包括破甲火箭彈和多用途火箭彈兩種,彈徑120毫米。破甲火箭彈具有破壞反應裝甲、主裝甲及殺傷有生力量的能力,主要用於對付敵坦克等裝甲目標,也可用於對付火力點。多用途火箭彈具有破甲、殺傷、燃燒作用,主要用於摧毀敵步兵戰車、輕型裝甲車輛、火器、裝備,殺傷暴露的有生力量,也可用於破壞輕型野戰工事和坑道。

破甲火箭彈重6.28±O.05千克,採用串聯式破甲戰鬥部結構、等壁厚錐角60°的紫銅葯型罩,裝聚黑-2精密壓製藥柱。當戰鬥部碰擊披掛有反應裝甲的目標時,處於戰鬥部前端的前級戰鬥部探桿部件內、外罩閉合,接通引信電源,並使前級引信引爆前級的裝葯,擊爆反應裝甲;經過引信精確延時,在保證反應裝甲被擊爆后、對主裝葯形成射流的干擾基本排除的情況下,再引爆主裝葯,形成主射流對裝甲進行侵徹,達到最佳破甲效果。破甲彈的初速為246米/秒,最大破甲厚度800毫米,在68。着角時的破甲厚度為230毫米。

多用途彈重7.6±O.05千克,戰鬥部採用自鍛破片破甲技術,內裝聚黑一2炸藥,採用等壁厚錐角140。的葯型罩。多用途彈的初速為205米/秒,在55。着角時的破甲厚度為400毫米,而且隨進120個以上的直徑為5.5毫米的鋼珠和可燃金屬鋯,具有燃燒作用,其密集殺傷半徑為25米。可對目標實現穿甲、殺傷、燃燒等多種毀傷效果。

營用反坦克火箭簡易火控系統主要由光學瞄準系統、激光測距系統、彈道解算系統、LED(發光二極管)光點系統、插軸連接機構等組成,用於激光測距、自動解算射擊諸元、自動裝定射擊諸元和自動顯示瞄準點。實戰中,瞄準手將鏡內光點對準目標即可,當目標出現后,可在10秒鐘內確定出射擊開始諸元並進行射擊,大大提高了火力反應速度和射擊效果。

營用微光瞄準鏡主要用於在夜間藉助微弱的星光和月光進行偵察、跟蹤、測距、瞄準。

連用瞄準鏡由可變閃光電路盒、光學瞄準鏡管和俯仰鏡體三大部分組成,用於在白天觀察、跟蹤、瞄準目標。

性能特點

PF98式120毫米反坦克火箭在性能結構上進行了一系列優化設計和創新。

1.與以往我國裝備的同類武器相比,進一步提高了破甲威力,在一定距離上能有效擊毀帶反應裝甲的坦克及裝甲目標,最大破甲厚度可達800毫米。

2.火控系統完備,能適應多種天候作戰。在營用和連用反坦克火箭上分別配有簡易火控系統和光學瞄準鏡,並均可安裝微光瞄準鏡,供晝夜使用。

3.多種彈藥配置,使用範圍廣泛。營用和連用反坦克火箭均可根據不同戰術用途發射破甲彈和多用途彈。

4.結構簡單,操作方便,重量輕,機動性強。結構設計充分體現人機功效,在戰鬥狀態時,三腳架部位剛好位於武器重心,使筒身發射前射擊平穩,減小了人為據筒造成的晃動。在武器的重心部位設計了便於轉移陣地的提手。在發射筒的內側上方安裝有象限儀座,方便射手檢查筒身是否水平。筒身為玻璃鋼纏繞的空心圓筒,不僅重量輕,而且隔熱耐溫,可重複使用。

5.性能先進,使用安全。與國外同類武器相比,無論是有效射程還是破甲厚度,都是相當可觀的。如法國的“達特120”、德國的“鐵拳3”在不裝火控系統的情況下,有效射程分別是350米和300米,而PF98可達400米;在破甲能力方面,也只有瑞典的“卡爾M3”等少數產品超過800毫米,但它們的戰鬥部直徑都大於120毫米。另外,PF98式在筒身前後安裝有前後護帽,可保護射手免於燒傷;在閉鎖裝置上安裝了閉鎖插銷,可在大射角射擊時,防止火箭彈滑出。

由此可以看出,PF98式120毫米反坦克火箭不僅具有破甲、殺傷、燃燒等多種功能,而且具有結構簡單合理、重量輕、機動性好、威力大、射程遠、反應時間短、火控系統完備、可靠性高等特點,它的研製和裝備,將大大增強我軍步兵的反坦克、反裝甲的能力。美國M60系列豐戰坦克

國別:美國名稱:M60系列主戰坦克

研製單位:克萊斯勒公司

生產單位:克萊斯勒公司的特拉華防務工廠、底特律坦克工廠

現狀:完成生產計劃

裝備情況:埃及(共有789輛M60A3,其中有36輛M60TTS)、埃塞俄比亞(22輛)、阿拉伯也門共和國(北)(64輛M60A1)、阿曼(6輛M60A1)、奧地利(170輛M60Al和50輛A60A3)、巴林(54輛M60A3)、美國(9000輛M60、M60A1和M60A3以及M728和M60AVLB)、西班牙(裝甲架橋車)、新加坡(僅有M728和M60裝甲架橋車)、蘇丹(20輛M60A3)、突尼斯(54輛M60A3)、沙特阿拉伯(158輛M60A1)、意大利(特許生產200輛M60A1,又訂貨100輛)、伊朗(335輛M60A1)、以色列(M60、M60A1、M60A3共1000輛以上)、約旦(118輛M60A1,100輛M60A3)、中國台灣省(M60A3車體)

概述

該系列主戰坦克是美國陸軍60年代以來的主要制式裝備,它包括M60、M60A1、M60A2和M60A3四種車型,目前美軍裝備的車型是:M60A3。

M60坦克是在M48A2坦克基礎上研製而成的主戰坦克,1956年開始研製,研製代號為×M60。1957年夏天用M48坦克試驗了準備作為×M60坦克動力的AVDS-1790-P型柴油機。3輛新型動力裝置試驗車稱為M48A2E1。1958年10月到11月間在阿伯丁試驗場(AberdeenProvingGround)進行了坦克武器選型試驗,爾後,決定新坦克主要武器採用英國的105mmL7A1式火炮炮管和美國1254E1炮尾,其定型產品稱為105mmM68式加農炮。

1959年3月M60坦克定型,1959年6月首批生產合同(180輛)簽訂,由克萊斯勒公司的特拉華防務工廠製造。從1960年開始M60坦克改在該公司的底特律坦克工廠生產。該坦克於1960年列入美軍裝備,與M48A2坦克相比,主要是採用了新的105ram火炮、改進型火控系統和柴油機等,火力加強,最大行程大為提高。

M60Al是該坦克的第一種改進車型,研製代號為M60E1,底盤與M60基本相同,主要改進是採用了尖鼻狀新炮塔,後來又安裝了火炮雙向穩定器(1972年)和潛渡設備(1977年)等,於1962年開始生產並裝備部隊。在60年代和70年代初,生產率一直很低,1973年中東戰爭以後,由於陸軍坦克庫存量很少和向以色列提供所需坦克,陸軍開始努力增加M60A1坦克生產,月產量逐年增加,1978年10月月產量高達129輛。1980年5月完成最後M60A1坦克生產,從此開始生產M60A3坦克,到1985年5月MS0系列坦克生產達15000多輛。1982年3月克萊斯勒將它的坦克廠以3.485億美元賣給了通用動力(GeneralDynamics)公司,從此以後,底特律坦克廠被通用動力公司地面系統(CDIS)分部接管。1985年通用動力公司又為出口埃及和沙特阿拉伯共製造了167輛M60A3坦克。

M60坦克的兩次故障平均間隔時間超過30h(960km),比英國的奇伏坦大1倍多。按目前的標準,M60系列坦克功率不足,且加速性差,另一缺點是車身高大。

在M60A1的生產過程中,該坦克經歷了不斷的產品改進,此外還利用大修機會對M60進行了相應的部件改裝,但仍稱M60A1。

結構特點

一、總體佈置

該系列坦克是傳統的炮塔型主戰坦克,分為車體和炮塔兩部分。

M60Al車體用鑄造部件和鍛造車底板焊接而成,分為前部駕駛艙、中部戰鬥艙和後部動力艙3個艙,動力艙和戰鬥艙用防火隔板分開。

駕駛員位於車前中央,駕駛艙有單扇艙蓋。駕駛員前面裝有3具M27前視潛望鏡,艙蓋中央支架上可裝1具M24主動紅外潛望鏡用於夜間駕駛,目前M24潛望鏡已改換成AN/VVS-2微光潛望鏡。在駕駛艙底板上開有安全門。

整體式鑄造炮塔位於車體中央,M60A1/A2/A3型車炮塔前部較尖,採用了細長的防盾,外部後方有儲物筐籃。裝填手位於炮塔內火炮左側,車長和炮長居右側,裝填手配有1具可360。旋轉的M37潛望鏡,M19車長指揮塔可手動旋轉360°,指揮塔四周裝有8具周視觀察鏡。

此外,坦克乘員艙內還裝有加溫器。潛渡時,要在車長指揮塔上架設2.4m高的潛渡通氣筒。在坦克車體前部可以安裝M9推土鏟,用於準備發射陣地或清理障礙。

二、武器系統

1.主要武器

M60、M60A1和M60A3三種車型坦克的主要武器均是1門105mmM68式線膛炮,該炮帶有炮管抽氣裝置,無炮口制退器,採用同心液壓一彈簧式反后坐裝置和立楔式炮閂,火炮俯仰靠液壓操縱,炮管可在野戰條件下更換和拆卸。訓練有素的乘員能在1分鐘內發射6―8發炮彈。火炮可發射M728和M392A2脫殼穿甲彈,M735、M774和M833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M494殺傷榴彈,M456系列破甲彈,M393碎甲彈,多種教練彈和M416黃磷發煙彈等。

2.彈藥

M60坦克配備了脫殼穿甲彈、破甲彈、碎甲彈和黃磷發煙彈4種炮彈,它們全部是曳光彈。

M392A2脫殼穿甲彈全重18.6kg,初速1478m/s,最大射程3570m,採用旋轉穩定。

M456空心裝葯穿甲彈全重21.8kg,初速1170m/s,最大射程8200m,採用固定尾翼穩定。

取代榴彈的M393碎甲彈具有榴彈殺傷和反坦克性能。

M416黃磷發煙彈用於施放煙幕和指示彈着點,並具有燃燒作用。

車載炮彈63發,其中26發裝在車體前部駕駛員兩側,13發裝在炮塔內待用,21發裝在炮塔尾艙內,另外3發放在火炮下方。

3.火控系統

M60A1坦克火控系統比M60坦克火控系統有很大改進,主要是用M16機電模擬式計算機代替了原來的M13A1D機械式計算機。此外,M60A1坦克在1972年增加了火炮電液雙向穩定系統,1974年又增加了乘員被動式夜視裝置,從而具有夜間作戰能力,並稱為被動式b160A1坦克。

(1)M16機電模擬式彈道計算機

該彈道計算機採用具有10個抽頭的線性電位計來模擬不同彈種的彈道,可計算多個彈道參數產生的瞄準線高低修正和方位修正,其組成包括計算裝置、輸人裝置、傾斜裝置、歸零控制裝置、車長控制裝置及等效全裝葯開關裝置等。

(2)M17A1或M17C車長合像式光學測距儀

該光學測距儀與車長瞄準鏡的分划機械連接,供車長測量目標距離用,測量距離為500~4400m,放大倍率為10×,視場為4°。測距儀與彈道計算機機械相連,向計算機輸入距離信息,並同時與炮長潛望式瞄準鏡同步,因此車長在測距儀內看到的景象同炮長在瞄準鏡內看到的景象相一致。此測距儀操縱容易,只要讓目標的雙像重合就可測出目標距離。

(3)炮長瞄準鏡

M32晝/夜主瞄準鏡M60坦克早期裝備M31潛望式雙目晝用主瞄準鏡,後用M32瞄準鏡。後者是主動紅外潛望式瞄準鏡,視場8°,其單倍系統用於廣角近景觀察,8倍系統用於瞄準遠方目標,有晝用光通道和主動紅外夜視光通道,夜視距離是1000m,紅外光源氙燈固定在火炮防盾上,紅外/白光兩用。

M105D輔助瞄準鏡M60坦克安裝M105C輔助瞄準鏡。M60Al安裝的M105D瞄準鏡是鉸鏈式單目望遠鏡,分划板適用105mm火炮,放大倍率為8×,視場7.5°,與火炮並列安裝,與火炮聯動。

M44c瞄準鏡該瞄準鏡用於7.62mm並列機槍瞄準,與炮長主瞄準鏡聯用。M60坦克安裝M44型,M60A1安裝M44C型。

)M35El微光潛望式瞄準鏡它是M32瞄準鏡改進型,夜視通道使用了1個被動式肘形夜視儀,安裝了25mm第二代像增強器;微光夜視放大倍率為7.1×,視場為7.2°。該瞄準鏡用以取代M32瞄準鏡,於1972年裝備M60Al坦克。

(4)車長用觀察瞄準鏡

M36車長晝/夜瞄準鏡M60坦克早期車型安裝xM34和XM36兩具雙目潛望式瞄準鏡,分別用於白天和夜間的高射機槍瞄準,後來均改裝晝夜合一的M36車長瞄準鏡。該瞄準鏡為單目潛望式,夜視系統採用主動紅外裝置,夜視通道放大倍率為8×,視場為8°,兩個晝用光通道放大倍率分別為1×和7x。此外,車長也曾裝備M28C潛望式瞄準鏡。

M36E1微光潛望式瞄準鏡糨用於取代M36瞄準鏡,於1972年裝備M60A1坦克,與M36瞄準鏡不同之處是將主動紅外系統改進為微光夜視系統,採用了25mm的第二代像增加器。

4.輔助武器

車長指揮塔上裝有1挺12.7mmM85式高射機槍,機槍隨指揮塔一起旋轉,俯仰範圍為-15°~+60°,車長在指揮塔內瞄準和射擊。機槍有兩種射速,1050發/分和400發/分,分別用於對付低空飛機和地面軟目標,配備M2型普通彈。

主炮左側安裝1挺7.62mmM73式並列機槍,1978年已改裝M240式機槍(巴西稱為MAG-58式),用M13型100發的金屬彈鏈供彈,並隨車備有陸地用的M132型三角槍架。

1977年M60A1坦克加裝了M239型煙幕彈一榴彈發射器,炮塔兩側各6個。

三、推進系統

1.發動機

M60、M60A1坦克採用AVDS-1790-2柴油機,高度較低,有廢氣渦輪增壓器,可使用多種燃料,1971年安裝了頂部進氣的空氣濾清器,從而提高了發動機壽命。

2.傳動裝置

該系列坦克採用CD-850-6型帶液力變矩器的十字驅動傳動裝置,主要由液力變矩器、行星變速機構和差速式轉向機構等組成,可實現原位轉向、動力換檔並帶有停車制動器。

3.操縱裝置

該系列坦克操縱裝置包手變速桿、方向盤和制動踏板等,坦克起趟、換檔、轉向及停車等都靠液壓操縱。

4.行動裝置

該系列坦克採用傳統的扭桿懸挂,每側有6個雙輪緣掛膠負重輪和3個托帶輪,在第一、二、六負重輪外裝有液壓減振器。

M60和M60A1(早期)坦克配用T97型雙銷掛膠履帶。M60A1坦克在1974年改裝了新的T142型鋼製履帶,其橡膠襯墊可以更換,履帶使用壽命提高1倍。

四防護系統

M60坦克安裝了個人三防裝置,配備了E37R1型主毒氣過濾裝置,每個乘員均有E56R3型防毒面具,兩者用金屬軟管接通,如果需要,可安裝RADIAc三防探測器。後來改裝了新型毒氣過濾裝置。

坦克動力艙內裝有CO2滅火系統。

火炮防盾裝甲厚度為178mm,炮塔和車體正面裝甲厚度均為110mm。

型號演變

1.M60A2坦克

為了進一步加強主戰坦克的遠距離火力,於1964年開始在M60A1的基礎上研製M60A2,代號為。M60A1E1/E2,主要變化是改裝了新的炮塔和152mm口徑兩用炮。樣車於1965年底完成,1966年底開始生產,總共製造了526輛,但由於兩用炮及其火控系統相當複雜,技術問題未能解決,因而大都被庫存。直到1971年底,M60A1E2才定型為M60A2,並於1972年開始生產,1975年全部完成。首批M60A2坦克於1972年裝備用於訓練,1973年4月裝備陸軍第二裝甲師59輛,1975年裝備駐歐美6個營,每營59輛。

目前該坦克已從美國陸軍退役,它原來的任務部分由M90l型火力支援代替。現在大多數M60A2已運回安尼斯頓(Armiston)陸軍基地準備改造成其他車輛,如架橋車、M728戰鬥工程車或障礙清除車等。

該坦克的主要改進有:

(1)新的炮塔該坦克採用新的鑄造流線形炮塔,前部防彈角更好,防護能力提高,裝填手位於炮塔內左側,車長居中,炮長在右側,裝填手和炮長的單扇艙蓋上均裝有潛望鏡。

指揮塔四周裝有10具周視觀察鏡,塔上有1挺12.7mmM85式高射機槍,由於車長指揮塔能電動旋轉360°,且獨立於炮塔單獨穩定,因此該機槍可有效地對付飛機。

在炮塔兩側各裝有4具煙幕彈一榴彈發射器,每個發射器內裝1發榴彈,還備有1發M34型黃磷煙幕彈和1發AN-M8-HC型煙幕彈。

(2)主要武器和彈藥

該坦克的主要武器是1門152mmM162式火炮/導彈兩用炮,可發射紅外製導的橡樹棍(shillelagh)反坦克導彈和多種152mm普通炮彈,並配備了不同的火控系統。

M162式兩用炮基本結構與M551輕型坦克的M81式兩用炮相同,均屬短身管線膛炮,但M162炮的身管較長,且反后坐裝置不同。

M162式兩用炮可發射的普通炮彈均採用可燃葯筒,除M410式發煙彈外,主要彈種有:M409A1式多用途破甲彈全重22.52kg,初速687m/s,有效射程1500m。由於彈丸射出炮口后靠旋轉穩定,因此初始擾動比尾翼穩定破甲彈要小,在直射距離內的射擊精度較高,但因彈刃初速和旋轉速度低於一般榴彈,故精度又不如一般榴彈。

M657式榴彈(曳光)全重22kg。

M625A1式霰彈全重26.19kg,初速689m/s,有效射程400m。

M4ll式教練彈全重22.15kg,初速683m/s,最大射程9000m。

該炮發射的橡樹棍反坦克導彈主要用於對付遠距離裝甲目標,永久性工事和其他堅固目標,導彈型號為MGM-51A,由美國陸軍導彈局和菲爾科福特(PhileoFord)公司設計,於1964年開始生產。導彈全重26.7kg,全長1.155m,最大速度689m/s,採用固體火箭發動機和空心裝葯戰鬥部,對付運動目標的最大有效射程為2500m,對付靜目標則為3000m。

車載彈藥基數46發,包括導彈13枚,其中7枚放在炮塔內,6枚放在車體內;炮彈33發,其中15發放在炮塔內,18發裝在車體內。

(3)火力控制系統

該火控系統用於發射普通炮彈,採用了分划擾動式控制方式,彈道計算機可以解算運動目標提前量的修正,因此M60A2坦克具有從靜止位置射擊運動目標的能力,但精度較低。

M19彈道計算機該計算機是機電模擬式全求解電子計算機,主要組成有計算裝置、炮長控制裝置、車長控制裝置和傾斜裝置等,可根據自動或人工輸入的有關信息計算彈道修正量,這些信息包括目標距離、彈種、炮耳軸傾斜、橫風、炮管下垂、炮膛磨損、偏流、視差、歸零及運動目標方位角速度等。

AN/VVS―1紅寶石激光測光測距儀該測距儀於1969年首次裝備在M60A2坦克上,車長和炮長均可使用,能將目標距離自動輸入彈道計算機,並以數字形式顯示在車長和炮長顯示板上,測距範圍為200~4000m,測距精度為±10m,精度為距離無關。

M50炮長潛望式晝/夜瞄準鏡它是發射152mm普通炮彈的單目式主瞄準鏡,微光夜視系統採用第一代三級像增強器,放大倍率為10×;晝用系統放大倍率為8×。該鏡與火炮聯動,瞄準分划與彈道計算機相連,並投影在瞄準鏡視場中,投影分劃在視場中的位置和分划的移動均由計算機控制。

M51車長潛望式瞄準鏡與M50型基本相同,裝在車長指揮塔上。

M126望遠鏡它是發射普通炮彈的輔助瞄準鏡和發射導彈的主瞄準鏡。

火炮、炮塔/指揮塔穩定和驅動系統該系統是一種新的電液穩定和驅動系統,在水平向穩定炮塔,在高低向穩定火炮和並列機槍,並首次在水平向獨立穩定指揮塔,通過穩定火炮和炮塔來穩定炮長和車長瞄準鏡,但穩定精度差。當坦克進行進時,炮長和車長可使用各自的瞄準鏡在穩定狀態下獨立瞄準和射擊。

(4)導彈制導系統

該系統主要有紅外跟蹤器、角速度傳感器、信號數據轉換器、調製器、紅外發射機和電源等。發射導彈時用M126望遠鏡瞄準目標,當導彈離開發射管後用紅外製導和控制系統導引導彈去擊毀目標。導彈制導系統由炮長操縱,訓練有素的炮長每分鐘能發射2枚導彈。

此外在炮塔內還安裝了閉合式炮尾抽氣裝置等其他裝置。

2.M60A3坦克

該坦克是M60A1的改進型,1971年開始研製,其研製代號為M60A1E3。它安裝了可靠性得到提高的發動機和被動觀瞄儀,1978年又做了安裝新的測距儀、彈道計算機、M240高射機槍和M239煙幕彈發射器等4項改進。

首批M60A3坦克於1978年2月在底特律坦克廠製成,1979年5月首批M60A3坦克交付駐歐陸軍第一裝甲師裝備。1980年M60A3坦克安裝了熱成像瞄準鏡,此坦克最終型號被命名為M60A3TTS。1985財政年度美國陸軍拔款2.151億美元用於把現裝備的M60A1坦克改造成M60A3。該坦克於1987年中全部完成生產。

目前美國陸軍裝備有5400輛M60A3TTS坦克,其中1686輛是新生產的M60A3,114輛是用帶被動式觀瞄裝置的M60A1坦克在部隊改裝成M60A3TTS的,3600輛是在聯邦德國的美因茨(Mainz)陸軍基地和美國的安尼斯頓陸軍基地改裝的。

1983年美國向沙特阿拉伯提供100輛M60A3,1977年還曾提供150套改裝用的零部件。

目前美國陸軍主要裝備M60A3和M1坦克,M60A1和M48A5將全部退役。

該坦克的主要改進除後期M60A1已採用的外,還有:

(1)火炮

在105mmM68式火炮炮管上安裝了熱護套以防止炮管受熱變形,影響命中精度;使用脫殼穿甲彈、破甲彈、碎甲彈和黃磷發煙彈等四種炮彈。

(2)火控系統

該坦克安裝的美國休斯(Hughes)航空公司研製的激光測距坦克火控系統(LTFCS)是典型的分划擾動式坦克火控系統,它用AN/VVG-2紅寶石激光測距儀代替了M60A1坦克的M17C合像式光學測距儀,用M21全求解的電子模擬全固態彈道計算機取代了M60A1的M16電子模擬式計算機,激光測距精度高,計算機計算精度和可靠性也大大提高,體積減少,並可自動計算運動目標的提前量。這些改進使得M60A3能以較高的首發命中率從靜止狀態射擊固定和運動目標。

AN/VVG-2車長激光測距瞄準鏡該鏡組合了車長瞄準和測距兩個功能,測距也可由炮長完成,可以同時存儲三個目標距離並用數字顯示,車長可選擇其中之一自動輸入彈道計算機。激光瞄準鏡的望遠式光學系統採用可變倍率物鏡,搜索目標時用低倍率(6×)和大視場(10°);瞄準和測距時用高倍率(12×)和小視場(5°)。該鏡採用紅寶石激光器,體積大、重量重、耗能多,發射波長為0.69μm的可見紅光,不易於隱蔽,屬於第一代激光測距儀。

M21彈道計算機M21計算機是一種模擬和數字式混合的全固態電子計算機,以模擬方式處理信息,基本上是模擬機,但可以預編存貯6種彈道的程序(實際僅使用4種彈道),計算機平均故障間隔時間為2000h。

該計算機可根據自動或人工輸入的信息,自動計算目標距離、目標運動角速度、炮耳軸傾斜、橫風速度、氣溫、氣壓、葯溫、炮膛磨損、瞄準視差、彈種及歸零等對彈道的修正量,高低向修正結果傳送到瞄準鏡調節器和M10A3彈道驅動器及火炮穩定系統;水平向修正結果傳送到炮長潛望式瞄準鏡的分划投影裝置和車長激光測距瞄準鏡的分划投影裝置。計算機內裝有自檢電路。

AN/VSG-2炮長熱成像瞄準鏡1979年以前,M60A3使用M35E1微光潛望式晝/夜瞄準鏡,爾後改裝了AN/VSG-2熱成像瞄準鏡。該鏡可在更大距離上識別和瞄準目標,能在晝夜和壞氣候條件下使用,且能穿透煙幕和地面偽裝,最大使用距離可達2000m。

自動彈道傳感器目前該坦克配備目標角速度傳感器、炮耳軸傾斜傳感器和橫風傳感器三種自動彈道傳感器,測量數據自動輸入到M21彈道計算機內。此外,還將安裝炮口校正傳感器與坦克瞄準鏡配合使用,以修正炮口下垂。

(3)防護能力

目前所有新製造的M60A3坦克均裝備了泰萊達因(Teledyne)公司研製的發動機熱煙幕施放系統,改裝車型亦然。該系統是把燃料噴射到排氣管中生成熱煙幕的。

M60A3TIS坦克從1988年開始改裝哈隆(Halon)自動滅火系統,該系統能迅速撲滅乘員艙和動力艙內的火災。兩艙內共配置了7個自動報警傳感器,可以探測艙內溫度和火光,能自動啟動滅火系統。

1985年7月美國陸軍實彈試驗了由三輛:M60A1改裝的裝有反應式裝甲的M60A3坦克。雖試驗成功,但由於經費拮据,1988年決定放棄在該坦克上加裝反應式裝甲的計劃。

(4)其他該坦克安裝了650A的油冷交流發電機,取代了原來的300A交流發電機。

1984年底美國陸軍開始改裝改進型發動機空氣濾清器。

美國陸軍曾在三輛M60A1坦克上改裝了液氣懸挂部件,雖然試驗取得成功,坦克性能大有提高,但由於成本太高,仍決定保留原扭桿懸挂。

通用動力公司地面系統分部已研製出一種掃雷滾輪,用於裝備M60A1和M60A3,這種掃雷滾輪現已裝備駐歐陸軍。

在陸軍基地改裝車輛過程中,M60系列坦克均安裝了一種M9推土鏟,該鏟與M728戰鬥工程車使用的相同。

3.M60A4坦克

該坦克是M60A1和M60A3的進一步改進型,用於裝備國民警衛隊、目前僅提出了改進方案,沒有裝備。

4.以色列M60系列坦克

以色列陸軍約裝備1000輛M60A1和M60A3坦克及小量M60裝甲架橋車和M728戰鬥工程車。它對該系統坦克所做的主要改進包括:

(1)安裝BIAZER反應式裝甲

大部分主戰坦克安裝了以色列拉斐爾軍械發展公司(RafaelArmamentDevelopmentAuthority)研製的布拉澤(BLAZER)反應式裝甲,該裝甲由以色列軍事工業公司製造。安裝這種裝甲后,坦克將增重1000kg,防護面積達10m2(包括炮塔頂部)。

反應式裝甲塊用螺栓固定在車體炮塔上,在受到小口徑彈、炮彈破片等攻擊時不會引爆,只對空心裝葯破甲彈起反作用,而一旦爆炸就不再有防護力,必須更換。

(2)低矮的車長指揮塔

大多數M60A1坦克車長指揮塔均改換成以色列製造的新的烏爾旦(Urdan)低矮車長指揮塔,塔上外裝7.62mm機槍。

此外,在105mm火炮炮管上方安裝了M2式12.7mm重機槍,用於訓練或緊急戰鬥。以色列軍事工業公司還為:M60系列坦克研製了新的Mlll曳光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和一種特種彈。部分M60系列坦克還在炮塔兩側安裝了煙幕彈發射器,也能裝備與履帶寬度相同的掃雷犁和RKM推土鏟及RKM掃雷滾輪。

5.奧地利陸軍的增強型M60A1坦克

1986年底,施泰爾戴姆勒普赫(Steyr-Daimler-Puch)公司按合同為奧地利陸軍改進10輛M60A1坦克,改裝新的發動機和火控系統。如果成功,預期會將剩下的110輛M60A1也加以改進,標準與該國現裝備的50輛M60A3相當。

主戰坦克的技術發展

坦克作為陸軍突擊兵器,出現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而成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並由此確立了其在陸軍中的主導地位。相比於世界坦克強國而言,中國的坦克發展起步晚了30多年。到新中國成立時,中國的坦克工業仍然為零。但是,充滿自信與活力的新中國領導人並沒有因此妄自菲薄,而是以高瞻遠矚的雄偉氣魄決定建立自己的坦克工業,從而拉開了中國坦克發展的序幕。

1949年9月,人民裝甲兵創建初期,裝備的坦克是從國民黨軍手裏繳獲的美製和日制坦克,數量只有375輛。由於這些坦克型號繁多、性能落伍,而且零備件缺乏,難以滿足裝甲兵作戰和訓練的需要。但由於新中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更重要的是當時中國工業基礎十分薄弱,根本不具備研製和生產坦克的能力。所以從現實情況出發,中國決定首先從蘇聯購買坦克以應部隊急需。特別是韓戰的爆發,更加快了中國引進蘇制坦克的步伐。1950年11月,中國從蘇聯首批購進10個坦克團的裝備,主要為T-34/85中型坦克,其次是少量的IS-2斯大林式重型坦克和SU-122自走炮。1951~1955年期間,又相繼從蘇聯購進47個坦克及自走炮團的裝備。

T-34中型坦克和IS-2斯大林式重型坦克雖然是二戰期間研製和生產的,但由於性能優異,所以在50年代初仍然屬於世界先進坦克之列。這些蘇制坦克在韓戰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同時也讓人民裝甲兵告別了“萬國牌”坦克的歷史,部隊裝備首次實現制式化。

1955年11月,中國從蘇聯獲得了新型的T-54中型坦克及其改進型號T-54A的樣車。T-54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中型坦克之一。它的成功引進,使人民裝甲兵的坦克裝備技術水平首次與世界同步。

T-54是在蘇聯1944年設計的T-44中型坦克基礎上改進而成的,而T-44又是在著名的T-34/85坦克基礎上改進的(主要改進之處是採用扭桿懸挂、橫置發動機和傳動裝置以及形狀良好的車體),該坦克有4名乘員,取消了原T-34/85坦克的機電員,航向機槍固定在車體上,由駕駛員控制發射。炮塔是T-34/85坦克炮塔的改進型,但是炮塔底部沒有突出的頸環。T-44在1945~1949年期間進行了小批量生產,但使用證明其可靠性較差,所以蘇聯決定在其基礎上進一步改進發展,這就是後來的T-54。

T-54第一輛樣車於1946年製成,1947年在哈爾科夫坦克廠投產。該型坦克及姊妹型號T-55是二戰後世界上生產量最大的坦克。前蘇聯、原捷克斯洛伐克以及波蘭共生產T-54/55坦克約5萬輛,佔二戰後世界坦克總產量的l/3左右。直到1981年,前蘇聯鄂木斯克坦克廠仍在生產T-55坦克。

T-54A中型坦克是T-54的一種重要改進型,於50年代中期首次出現,它裝有D-10TG式100毫米線膛坦克炮,該炮配有高低向穩定器和高低向動力驅動裝置,首次安裝抽氣裝置,其他改進包括電動機油泵、艙底排水泵、改進型空氣濾清器和自動滅火裝置。最初製造的T-54A坦克未安裝紅外夜視設備,但後來生產的基本上都加裝了這種設備,並稱為T-54A(M)坦克。

中國對T-54和T-54A的性能是感到比較滿意的,但對中國這樣的大國來說,單純依賴外購來滿足部隊裝備要求是不可想像的,而且也不符合“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本原則。為了發展自己的坦克工業和培養技術人才,中國決定以T-54A為基礎進行仿製生產。為此,中國要求蘇聯提供T-54A中型坦克的全套圖紙和生產工藝,並於1956年4月動工建設國內第一家坦克製造廠(617廠)。

1957~1958年,617廠主要進行設計研究、翻譯圖紙、工藝技術文件;1958年底,第一輛用蘇聯零件組裝的國產T-54A開下了流水線。到1959年,617廠已經可以完全獨立生產T-54A中型坦克。1959年10月1日,首批國產的32輛T-54A參加了建國十周年大閱兵,接受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檢閱,這也是國產坦克首次向公眾亮相。1959年底,國產T-54A被正式命名為1959年式中型坦克(簡稱59式坦克,生產廠家命名為WZ120)。59式坦克的問世,宣告了中國不能生產坦克的歷史徹底終結。中國的坦克工業發展從此翻開了新的一頁。(1)59式中型坦克、戰鬥全重36噸,乘員4人。59式坦克的車體為軋制裝甲鋼焊接結構,具有一定的傾角,車體前傾斜裝甲板厚約100毫米,車體側裝甲厚80毫米。駕駛艙在車體左前側,戰鬥艙位於駕駛員座椅後方的坦克中部位置,發動機和傳動裝置在車體尾部,發動機橫置,用隔板與戰鬥艙隔開。駕駛員有1個向上抬起並向左旋轉開啟的艙蓋,艙前有2個潛望鏡,其中的1個可換成紅外潛望鏡。

59式坦克車首裝有與前上裝甲垂直的防浪板,當坦克涉水行駛時可防止水浪濺至駕駛員潛望鏡。駕駛員右邊的車體前部空間為彈藥架、電瓶及燃料箱。駕駛員後面的車體底甲板上開有向車內開啟的安全門。炮塔為鑄造結構,其外形為半蛋殼形,前裝甲厚約220毫米,具有良好的防彈能力。頂裝甲是用2塊D形鋼板對焊在一起再焊到炮塔頂部的,炮塔位於車體中部。車長在炮塔內左側,炮長在車長前下方,裝填手在炮塔內右側。車長有1個可以360度迴轉的指揮塔,其上有1個向前開啟的單扇艙蓋,TPK-1瞄準鏡安裝在車長指揮塔頂的前部,指揮塔上有4個潛望鏡。裝填手有1個向後開啟的單扇艙蓋和1個MK-4型潛望鏡。

但59式坦克的外觀與T-54A還是有所區別的,如59式坦克取消了T-54A的紅外夜視裝置,這是由於當時中國受自身工業技術水平所限而不得已採取的決定。

59式坦克的主炮為1門100毫米線膛坦克炮,在身管前端裝有抽煙裝置。該炮可發射鎢芯穿甲彈、破甲彈和榴彈,彈藥基數34發。作戰時,該炮發射穿甲彈的商射距離為1070米(鎢芯穿甲彈初速為1435米/秒,最大射程14800米),發射甲破甲彈的直射距離為1000米,火炮俯仰角為-5~+18度,最大射速為每分鐘7發。火炮裝有液壓式單向(高低向)穩定器,藉助瞄準鏡分划測距,炮長通過瞄準鏡和火炮控制系統的操縱台完成對目標的瞄準和射擊。輔助武器為1挺12.7毫米高平兩用機槍,備彈500發;1挺7.62毫米並列機槍和1挺由駕駛員操縱的7.62毫米航向機槍,備彈3000發。

59式坦克的發動機為12缸V型69度夾角4衝程強制水冷直噴式1215OL柴油機,額定功率520馬力,額定轉速2000轉/分。該發動機有空氣起動和電起動兩種起動方式,並備有冬季起動的加溫系統。傳動裝置操縱裝置為機械式,採用直齒輪式傳動箱、摩擦式離合器和固定軸式變速箱,變速箱兩側各有一個二級行星式轉向機、帶式制動器和單對直齒輪式側減速器。

59式坦克的履帶為單銷式金屬履帶;行動部分採用扭桿式獨立懸挂裝置,在車體每側各有5個雙輪緣大直徑負重輪、1個誘導輪和1個主動輪;在第1、5負重輪處裝有葉片式液力減振器等。

59式坦克的通信設備為A-220型或A-220A型調頻電台,前者的頻率範圍為20~22.375兆赫,後者為20~27.175兆赫,最大通信距離16千米。59式坦克還配有半自動滅火系統和手提式滅火瓶,在坦克的尾部還有兩具煙幕筒,但一般只在臨戰狀態才安裝。

59式坦克主要戰技術性能指標:全重36噸,乘員4人,車全長9米(炮向前),車寬3.27米,車高2.4米(至炮塔頂),車底距地高0.42米,最大公路速度50千米/小時,平均公路速度30~33千米/小時,最大公路行程440千米,最大爬坡度為30度,最大側傾坡度為30度,越壕寬2.7米,越垂直牆高0.8米,涉水深1.4米,潛水深5.5米,主用武器為1門100毫米線膛炮。

1960~1961年,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對已生產出的59式坦克性能進行全面考核,先後在北方寒冷地區和南方炎熱地區試車,累計行駛9000多千米,主要考核其產品質量檢驗、戰術技術性能、使用壽命、適應性及可靠性。設計人員對59式坦克進行部件、零件的設計及計算,以掌握原設計意圖,積累數據。同時,為全面測試坦克性能,籌建了中國第一批坦克試驗台架。通過試驗和部隊實際使用情況表明,59式中型坦克戰技術性能良好,機件工作可靠,適應性強,維修保養簡便,完全符合性能要求。

(2)59-ⅡA坦克,在59-I和59-ⅡA基礎上改進而成。安裝了帶輕型熱護套的105毫米火炮和雙向自動裝填簡易火控系統,車身掛裝複合裝甲。其火力、機動力、防護力及使用性能較59式坦克都有明顯提高。

與同時代的戰後第一代坦克如美國M48、日本61式、英國百人隊長等坦克比較,59式坦克在火力、機動、防護三大性能方面還是比較先進的。比如英國百人隊長式坦克體大身沉,戰鬥全重達50噸左右,但這卻導致機動性能大為降低,最大公路速度只有34.6千米/小時,

最大行程僅102千米,遠遠落後於59式;在裝甲防護上,百人隊長式也弱於59式,其車體首上甲板厚度為76毫米(但百人隊長MKl3型坦克增大為118毫米);在火力上,百人隊長MK5/MK7等都裝備1門83.4毫米線膛炮,打擊能力明顯弱於59式的100毫米炮。直到百人隊長MK5/2和MK7/2換裝了L7型105毫米線膛炮后,百人隊長的火力才超過了59式。

美國的M48在三大指標上比59式也不佔優。比如其最大公路速度為41.8千米/小時,最大行程僅113千米;主炮為1門90毫米坦克炮;裝甲最厚處為120毫米等。日本61式坦克是美國M47/M48坦克的仿製品,性能與美製M48相近,所以三大性能也弱於59式。但是,西方國家的火控系統要比59式先進些,而且火炮大都採用雙向(高低向和水平向),射擊精度要比59式高些。再加上59式最初沒有夜視裝置,夜間作戰能力也要弱於M48、百人隊長等坦克。

59式中型坦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一直是人民裝甲兵的骨幹裝備。據外刊報道,從1963年3月到80年代初,中國總共生產了59式坦克及其改進型1萬多輛,其中約有6000輛裝備於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裝甲兵,迄今為止,這些坦克的絕大部分仍在解放軍裝甲兵裝備序列里。

自行研製的第一代主戰坦克――69式

在59式成功生產並裝備部隊后,為保持這種先進水平並逐步實現由產品仿製到自行研製的轉變,1960年後,軍委裝甲兵和第五機械工業部決定自行研製中國第一代主戰坦克。為此,五機部專門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開展新型坦克的技術預研工作,如激光測距儀和雙向穩定器等。1963年裝甲兵研究院開始進行新型坦克的方案論證,並於次年正式提出了新型坦克的戰技術指標論證方案。1965年,五機部正式確定了新型坦克戰技性能及總體設計方案,並向有關科研單位(60研究所、617廠設計所、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院)下達了研製任務,同時將產品代號命名為“WZ一121”。1966年,617廠試製出了第一台樣車。1968年,試製出第二輛樣車。同年,617廠還改裝出l輛“68G”試驗車。利研人員用這兩輛樣車與試驗車一起做了部分項目試驗。

但是新型坦克的研製過程充滿了艱辛。首先是60年代初,中蘇關係惡化,使中國剛剛起步的坦克工業失去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這對於重工業尚未成熟的中國來說造成了很大影響,也是制約中國主戰坦克在長達20年時間內發展緩慢的一大原因;其次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后,軍工企業也受到了很大衝擊,導致新型坦克的研製工作進展十分緩慢;第三是研製單位的科研技術人員長期只偏重於整車和車型的研究,對基礎設計、試驗台的設計和建設,以及設計基本參數的研究抓得不緊,結果也影響了新型坦克的研製進度。

1969年,617廠對在珍寶島自衛反擊戰中繳獲的一輛蘇制T-62中型坦克進行了測繪,獲得了大量一手資料和相關技術。結合1966年試製出的第一台樣車,對新車進行了11個項目的改進,1970年又試製出了3輛新樣車。經過試驗,整車戰技術指標基本達到要求。同年,根據領導機關的行政命令,在“121坦克”尚未設計定型時,急於投產100台。但由於當時的設計、工藝、裝配中存在不少問題,部分協作件也未過關,結果無一台總裝成功。1971年,五機部決定,新坦克不成熟的部件暫時下馬,基本成熟而質量不穩定的部件抓緊攻關。於是,工廠科研人員又繼續進行攻關研製,對新車戰技術指標作了重新調整。經上級對方案和戰技術指標重新審查和批准后,617廠試製出定型樣車,並由裝甲兵組織進行了定型試驗。經過10多年的艱苦努力,在充分吸收和借鑒59式坦克技術的基礎上,我國坦克科技人員自行設計、研製的第一代坦克,於1974年3月26日由國務院、中央軍委軍工產品定型工作領導小組批准設計定型,並命名為“1969式中型坦克”,簡稱69式坦克。

與59式中型坦克相比,69式中型坦克主要有以下兒點變化:

1.戰鬥全重增大為36.5噸。

2.增大了發動機功率,改進了冷卻和供油燃燒系統69式坦克採用了12150L-7型12缸V型水冷柴油機,該發動機乾重930千克,長1.583米、寬0.896米、高0.91米,額定功率580馬力,額定轉速為2000轉/分,燃油消耗率不大於238克/千瓦/小時。這種性能較好的發動機在較大程度上提高了69式坦克的機動性能。

69式坦克的傳動和操縱裝置結構與59式中型坦克的不同之處是傳動箱主、被動連接齒輪頸部增加了一道密封環槽,改善了密封,減少了漏油;中間齒輪的齒數由33個齒改為32個齒,這樣使齒根增厚,輪齒抗彎曲的強度增大,提高了齒輪的壽命;行星轉向機改進了密封裝置,加了1個氈墊和1個擋油盤及相應的回油孔道。此外,還有少數部件做了改進。69式坦克的行走機構與59式坦克基本相同,只是對某些部件稍加改進,如主動輪的安裝採用一對錐形套定心;主動輪花鍵採取高頻淬火,以提高輪轂花鍵齒的壽命等。

3.裝了新設計的100毫米滑膛炮,火炮全質量為1970千克。炮身全長5.705米,身管長5.45米,身管中段偏前處裝有抽氣裝置,駐退機和復進機並列佈置在火炮上方。69式坦克採用滑膛炮的目的是為了發射長桿式脫殼穿甲彈,因為中國的科研人員已正確認識到長桿式脫殼穿甲彈是今後最有發展前途的彈種。而在英國人發明滑動彈帶以前,著名的L-7線膛炮不能發射長桿式脫殼穿甲彈,這是由於線膛炮發射的炮彈旋轉速度太大,降低了長桿彈的穿甲能力。69式坦克100毫米滑膛炮使用穿甲彈時直射距離為1736米,最大射程1847米。除配有長桿式脫殼穿甲彈外,69式坦克主炮還配有破甲彈和榴彈,彈藥基數為44發(其中包括13發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13發破甲彈和18發榴彈)。炮彈佈置為兩個彈架油箱內裝彈19發,發動機隔板前中組彈架裝彈12發,戰鬥室左側裝甲板上固定2發,右側裝甲板上固定4發,炮塔右壁上固定2發,炮塔尾部固定5發。但要說明的一點是,69式的100毫米滑膛炮並不很成功,這是因為當時使用的發射葯的火藥殘渣留膛,使火炮經常需要擦拭,因此部隊並不喜歡這種坦克炮。到80年代,由於線膛炮發射的長桿式脫殼穿甲彈研製成功,69式又改回100毫米線膛炮。

4.69式坦克火控系統和觀瞄裝置比59式坦克先進,安裝了激光測距儀和雙向穩定器。其中安裝在火炮防盾上的激光測距儀大大提高了測距精度,使測距誤差從59式坦克的50米減小到10米以內;火炮的雙向穩定器中,高低向採用液壓式控制和驅動,水平向採用電力機械式控制和驅動。69式坦克的觀瞄裝置為69式100毫米滑膛坦克炮瞄準鏡、70式炮長夜間主動紅外瞄準鏡和69式車長主動紅外晝夜觀察鏡。由於炮長和車長的夜視裝置為主動紅外式,因此,炮塔上裝有炮長紅外大燈和車長紅外燈。這些火控設備和夜視夜瞄裝置,提高了69式坦克的首發命中率和夜戰能力。

5.69式坦克的車體底板碗形底兩側和側裝甲板對接處由59式坦克的緩慢彎曲改為7度角外傾斜彎折,使平衡肘支架由7種減少為4種,簡化了製造工藝;在駕駛員的右側增加了柴油分配開關、手搖柴油泵、排氣開關和透明的柴油油量顯示器(59式坦克的這些裝置都放在車長座位下方);為方便裝填手裝填炮彈,69式坦克的戰鬥艙底改為旋轉底板;為了配合雙向穩定器和方向機的安裝,將炮塔座圈尺寸進行了調整,齒寬增加了2毫米,相應地將8塊座圈護板的寬度尺寸也增加了2毫米。

69式坦克的戰技術性能指標:全重36.5噸,乘員4人,車全長9.125米(炮向前),車寬3.27米(不帶裙板),車高2.4米(至炮塔頂),發動機功率580馬力,主用武器為1門100毫米滑膛坦克炮,輔助武器為1挺12.7毫米高平兩用機槍、1挺7.62毫米並列機槍和1挺7.62毫米航向機槍,最大公路速度50千米/小時,平均公路速度32~35千米/小時,最大公路行程440千米,最大爬坡度為32度,最大側傾坡度為30度,越壕寬2.7米,過垂直牆高O.8米,涉水深1.4米。

作為中國自行設計的第一代坦克,69式在火力、防護、機動性能上比59式坦克都有較大提高,各項技術指標與前蘇聯的T-55式相當,明顯優於日本的61式。但因受“文化大革命”的干擾,造成研製時間過長,使本來比較先進的性能隨着時間跨度的增大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而顯得遜色了。因此,69式中型坦克定型后沒有大量生產。但69式的研製為中國培養了一批坦克設計人才,這對中國坦克的發展有着重要意義。

中國吸引西方先進技術研製的79型主戰坦克。該型坦克安裝了帶熱護套的105毫米坦克炮和簡易火控系統,在性能上達到了國外戰後第二代坦克的水準。

令人惋惜的122中型坦克

60年代后,世界軍事強國紛紛推出了戰後第二代坦克,它集中型和重型坦克的優越性能於一身,稱為主戰坦克。各國開始在其身上大量應用新型大口徑火炮、被動微光夜視裝置、新型火控系統、大功率發動機、新型裝甲、焊接技術炮塔、新型滅火系統以及集體三防系統等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使戰後坦克技術發生了一次飛躍。相比之下,中國的59式和69式中型坦克在綜合性能上還處於戰後第一代水平,與世界先進技術水平的差距不僅沒有縮小,反而逐步拉大。

為了趕超世界先進坦克的技術水平,有關部門在“121坦克”還沒有定型的情況下,又於1970年3月提出“122坦克”研製計劃,由於受當時極“左”思想影響,沒有按科學規律辦事,在技術水平不具備的條件下,對“122坦克”提出了過高的戰技術性能要求。如要求122坦克要裝新型120毫米大口徑滑膛炮和4枚反坦克導彈,能對付已有的和近期可能出現的任何中、重型坦克;能發射帶可燃葯筒的多種彈藥;採用先進的夜視、夜瞄裝置和先進的火控系統;坦克的戰鬥全重要輕;動力裝置功率要大、尺寸要小、油耗要低,並能使用多種燃料;改進裝甲材料、提高抗彈性能;解決對原子、化學武器的集體防護、具有在現代戰爭條件下的良好作戰能力;提高零部件的工作可靠性,減少保養工作量,延長保養周期等。特別是對122坦克提出了液力傳動、液壓操縱和液壓空氣懸挂的技術要求(簡稱“三液”,該坦克的產品代號為WZ―122A)。

從中國當時所具有的坦克研製能力看,這些技術要求是很難達到的。因此,雖經廣大科研人員和技術工人連續奮戰,但一直未能成功,只好退到機械傳動、機械操縱和機械懸挂(簡稱“三機”,該坦克的產品代號為WZ-122B),即使用機械代替液壓。但是這樣試裝出的“122坦克”也未實現預期要求,整車性能和部件結構依然存在不少問題。於是只好在1974年取消該研製項目,改作部件研製。

122坦克的下馬雖然令人惋惜,但是該型坦克的研製為中國後續坦克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在“三液”樣車、“三機”樣車后,‘有關單位在部件研製的基礎上又研製了中型坦克試驗車,為以後中國第三代坦克的研製和老式坦克的改進做了大量的試驗研究基礎工作。。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軍事常識大百科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軍事常識大百科
上一章下一章

第十四章 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