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倭寇殺向太倉,王忬緊急調兵

第27章 倭寇殺向太倉,王忬緊急調兵

卻說倭寇聽說任環回到了蘇州,知道攻打蘇州很難了,於是不情願地放棄攻打蘇州,轉向北部的太倉地區搶掠。太倉是王忬的家鄉,王忬聽說從蘇州撤退的數千倭寇殺向太倉,心中好急,急忙給太倉州知府熊桴、蘇松參將郭成、揚州參將李錫、揚州知府吳桂芳、揚州府同知唐維、松江知府方廉、吳淞把總侯繼高等軍政官員發佈命令,務必阻止倭寇進入太倉地區。

太倉州位於江蘇省東南端,東瀕長江,南鄰上海,西接蘇州。太倉的瀏家港號稱“六國碼頭”,是我國東南沿海的主要商埠,偉大航海家鄭和船隊七下西洋曾經從這裏起錨。境內地勢平坦,河流縱橫,土壤肥沃,物產富饒,素稱“江南魚米之鄉”,故稱“太倉”。相傳春秋戰國時期的吳王楚君在此屯積糧食以供奉王家,這也許就是太倉地名的由來。太倉為“東南之富域”、“天下之良港”是從元朝開始的,在元代,太倉不僅設衛築城,成為我國東南沿海的海防前哨,更為重要的是開發漕運,加強南北經濟交流,拓展海上對外貿易,加快了太倉農副產品、水產品和手工業品的流通和經濟的對外開放,使太倉在不到百年的短短時間內,成為了“天下第一碼頭”的東南大港。到了明朝永樂年間,朝廷先後七次派遣鄭和從太倉劉家港出發,成就了大明與南洋和西域眾多國家的貿易交流。洪武十二年在太倉)增設鎮海衛,駐兵防守。弘治十年又在太倉建州,屬於蘇州府轄地。

卻說太倉知府熊桴收到王忬的命令,知道情況緊急,與巡按御史蔡克廉商議阻擊倭寇的辦法。蔡克廉膽小怕事,對熊桴說,我是一文職官員,不太懂軍事,阻擊倭寇的事情,你應該找懂軍事的人,像錢錞、羅拱辰、喬鏜、閔電等人都是很懂軍事的人,熊知府何不去找他們商量呢?熊桴聽了蔡克廉這一番話,心中憤怒,心想你堂堂朝廷大員,還巡按各地,原來是貪生怕死,躲避責任。好吧,你要貪生怕死,我一個地方官也不好得罪你,於是說:“巡按大人,下官知道你工作很忙,既然你工作忙,下官就不麻煩你了,阻擊抗倭的事情,你就不要費心了,下官另外想辦法。”熊知府說罷走了。

但是熊桴心中着急,又去附近的川沙喬家村找喬鏜。喬鏜是上海川沙喬家村人,字子聲,號春山。他最愛對人說起的話就是:“大丈夫當殉知遇,赴緩急,功在社稷,利及桑梓,乃不虛生天壤間負此七尺軀。”熊桴跟喬鏜也有交往,知道喬鏜不但話說得好,而且富有正義感,能夠辦事。當熊桴來到喬鏜家裏,跟喬鏜說起王忬的命令,喬鏜知道事態嚴重,經過一番思索,對熊桴說出一番話:

“熊大人,你今日登門,原來是把我喬鏜當作知己了。本來么,我只是在太學裏讀過兩年書,並沒有官職,也許是我給鄰里做了一些小事情,於是鄰裏間就對我有些吹噓,也就有了一點虛名。這樣吧,既然是倭寇殺來了,古語說得好,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倭寇殺來了,總得有人抵敵,官軍?有官軍抵擋當然好,但是我大明數千裏海防,官軍轉得過來嗎?所以,我們還得有兩手準備。一方面我們盼望官軍儘快趕來,另一方面我們自己也應該有所準備。不滿熊大人說,還在去年我就跟王潭商量過,是否把川沙我們喬家和王家的子弟組織起來,請武術教徒教授武術,還可以從明軍中請軍官來教授軍事知識,進行軍事訓練。一旦倭寇殺來,我們也可以自衛。我們自己有了武裝,心中才有底氣,倭寇敢於在我們川沙撒野,我們就讓他們有來無回。王潭也同意了我的想法,所以我們川沙已經行動起來了。雖然時間還只有近一年時間,但是我們的鄉勇兵士氣很旺盛,如果倭寇殺來,就讓我們把川沙的鄉勇兵拉出去。所以還請熊大人到時候親臨指揮。”

熊桴聽了喬鏜一番話,很受鼓舞,想不到民間還有這等人物。熊桴還能說什麼呢?說一番鼓勵的話?還有必要嗎?給予嘉獎?不行呀,還沒有到給予嘉獎的時候。如果在抗倭戰鬥中有立功表現,嘉獎是不可免的。但是熊桴總覺得要對喬鏜說點什麼,熊桴搔搔頭,終於理清了思路,說:“喬義士,我看你是一位頗有見地的隱者,對於抗倭保家鄉,一定還有好主意。依義士之見,要有抗倭防倭的長久之計,目前除了組織鄉勇兵與倭寇作戰,還有什麼有效舉措?”

喬鏜不假思索就回答:“熊大人,孟子云,天時不如地利。古今軍事家無不重視作戰中的地理條件。但是我們上海一帶,全是平原一片,並無險要地形可以利用。但是平原地方也有地利可用,一座城池,在周圍挖掘護城河,就是人為地製造地利。我們川沙一帶,到處一片平地,既無山險可依,也無河道可憑。但是我們也有可以利用的條件。貫穿我們川沙的瀚海塘、捍海塘、內捍海塘、里護塘、霍公塘、大護塘等各段護塘,只要把它們的外壕都疏浚了,形成一道完整的壕溝,就可以成為阻擊倭寇殺入川沙的屏障。我們只要在這些護塘上面加以巡邏,在關鍵地段派鄉勇兵把守,倭寇要殺入川沙就要困難得多。所以我建議熊大人以州府名義下文,要求各段所在鄉村負責迅速動工,儘快把護塘外壕疏浚,對抵禦倭寇入侵一定具有重大作用,還請熊大人定奪。”

“好呀,好!我就知道喬義士有好主意。這樣吧,我現在就以州府名義下文,到時候還請喬義士親臨指導工程。”

原來護塘修築於北宋皇祐四年到至和元年,當時護塘的名稱叫皇祜老護塘。時任華亭縣令是吳及,吳及是通州靜海人,北宋直昭文館學士,皇祐四年任華亭縣縣令。老護塘的建成,帶動了人口的集聚和經濟的繁榮,塘身東西兩側的運鹽河上舟楫如梭,塘上則陸續出現了一批集鎮。北起黃家灣,依次向南有顧家路口、曹家路口、龔家路口、大灣、小灣、八團鎮、七團行、六團灣等。老護塘建成后,到明朝嘉靖年間已經有四五百年了,期間曾遭受元大德五年、明正統九年、明成化七年等多次特大的颱風侵襲,護塘多次被海潮衝垮,造成嚴重災害。隨後雖然歷經多次重修,但是到嘉靖年間護塘已經被嚴重破壞,無法起到交通作用,更談不上有軍事意義了。

在州府的號召下,在熊桴和喬鏜的督促下,疏浚護塘外壕的工程轟轟烈烈開展起來了,熊桴與喬鏜每天在工地上與民工共同勞動,並且督促檢查工程。工程進展很快,在短短的半個月時間內,一道東起運鹽河,南自南匯大團,北至川沙黃家灣的、總長近百里的護塘外壕聯通了,站在護塘上,面對波光粼粼的外濠,雖然沒有面對滾滾長江的豪情,也足以與站在大運河沿岸有類似的感覺。百裡外塘不但給整個上海地區帶來舟楫之便,也是上海地區抗擊抗倭保衛家鄉的人工壕塹。

謝天謝地,由於沿途軍民的節節阻擊,倭寇遲遲沒有殺到太倉地區,使得上海川沙一帶的護塘外壕順利疏浚貫通。知府熊桴也鬆了一口氣。接下來,熊桴與喬鏜抓緊了對鄉勇兵的訓練。

但是倭寇仍然瘋狂地向著太倉地區殺來。五月十八日,江陰知縣錢錞得到王忬的命令,率領所部人馬前往太倉阻擊倭寇。錢錞不敢稍停,率領三百名鄉勇奔赴太倉。此時蘇松參將郭成、揚州府知府吳桂芳、揚州府通判唐維等都率領部隊尾追倭寇至太倉。

錢錞是荊州顯陵衛人,字鳴叔,號鶴洲,此時年紀才二十八歲,去年接任江陰知縣,在江陰積極備戰,看到北城牆有一缺口,當即決定對缺口進行了補修。考慮到守城軍力不夠,臨時招募了六百名鄉勇,親自訓練,用以補充守城兵力,加強了各方面的城防保衛工作。如加強巡邏,增加斥候人員,加強烽火台的瞭望值班。為保境安民、抵禦倭寇做好準備。五月十八日,錢錞收到王忬的命令,說大股倭寇已經殺入太倉境內,要錢錞帶領一支人馬前去增援。錢錞當即率領三百名鄉勇趕赴太倉。

卻說太倉知府熊桴得到斥候報告,說在川沙東邊一百多里的地方發現了倭寇大隊人馬,估計人數在兩三千。接着又有江陰知縣錢錞派來的快騎報告說,錢錞已經率領三百多名鄉勇進入太倉東部地區,希望熊桴率領太倉地方部隊在潘家橋一帶阻擊倭寇,與錢錞的部隊對倭寇形成東西夾擊之勢。熊桴得到報告,立即與喬鏜商量,喬鏜把守衛外塘的任務交給熊桴,自己率領三百六十名鄉勇奔赴川沙東部五十多里的潘家橋。

當喬鏜率領三百六十名鄉勇趕到潘家橋附近,正趕上倭寇已經趕到潘家橋西邊橋頭。喬鏜看到倭寇就要殺過潘家橋,不由多想,高舉那把一丈一尺長的九曲槍,大喝一聲就衝上潘家橋,喬鏜的十多位兄弟喬錦、喬金敖、喬鏢、喬鑑等和五個兒子喬木、喬術等也護衛在喬鏜左右一齊殺上潘家橋。已經衝上潘家橋的倭寇也高舉戰刀相迎,一場殊死拼殺就在潘家橋上展開。喬鏜雖然是一介書生,但是由於喬鏜心懷大志,在飽讀經史的同時,也對多部古代兵書有所鑽研,懂得許多軍事知識。同時,喬鏜還向靜安寺的慧智和尚學習武術,學就一身武藝。喬鏜還給十多位兄弟和五個兒子都傳授了自己的武藝。此時在潘家橋上與倭寇廝殺,由於喬鏜和兄弟子侄們都使用一丈一尺長的九曲槍,比起倭寇使用的五六尺長的戰刀,在長度上就佔了絕對優勢。加上喬鏜的精湛武功,眨眼之間已經有十多個倭寇死在喬鏜和兄弟子侄們的槍下。

倭寇看到對手不好對付,估計要衝過這座橋很難,於是向後退卻。喬鏜率領兄弟子侄們一鼓作氣將倭寇趕下潘家橋。

倭寇雖然被趕下潘家橋,但是倭寇有一千多人,而對方只有三百多人,倭寇不甘心,於是在橋頭扎住陣腳,建立起陣地,與對方的鄉兵對峙,尋找機會殺過橋。喬鏜知道自己兵力上的劣勢,如果殺過橋頭,只怕會被倭寇包了餃子,於是在橋上用馬車連接,建立起防禦陣地,等待江陰知縣錢錞的援軍趕到。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明抗倭英雄傳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大明抗倭英雄傳
上一章下一章

第27章 倭寇殺向太倉,王忬緊急調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