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川沙潘家橋大捷,揚州嘉定修城牆
卻說倭寇在潘家橋上被喬鏜殺敗,退到橋下建立起橋頭陣地,等待喬鏜的鄉兵進攻。但是喬鏜不是傻子,由於在橋上作戰倭寇大部隊施展不開,如果到了橋下,倭寇在兵力上大戰優勢,自己手頭的三百多名子弟兵只怕要吃大虧。喬鏜不能拿自己的子弟兵跟倭寇做無謂的拚命,於是喬鏜也在橋上建立起防禦陣地,等待援軍。
但是倭寇心急,倭寇知道後面有明軍追擊,必須儘快殺入川沙撈一把,於是又發起了猛烈攻擊。倭寇集中了數十架火繩槍對橋上的明軍陣地進行一番猛射,然後揮舞戰刀殺向橋上的明軍陣地。由於喬鏜已經有了準備,也不怕倭寇的火繩槍射擊。因為喬鏜的鄉勇兵在倭寇用火繩槍進行射擊的時候,立即在前面掛上五六尺高的棉甲以遮擋彈丸,人都躲在防彈棉甲後面。果然,當倭寇們向喬鏜的鄉兵射擊的時候,鐵彈被棉甲擋住,雖然在棉甲上面穿了一些洞,但是由於棉甲的抵擋,鐵彈的穿透力大大降低,無法對喬鏜的鄉兵造成傷亡。倭寇的一陣猛烈射擊過後,揮舞戰刀氣勢洶洶地向橋上的鄉兵陣地殺來。當倭寇殺到鄉兵陣地前沿的時候,喬鏜率領子弟兵突然揭去棉甲殺出,倭寇無法抵敵一丈多長的九曲槍,眨眼之間,沖在最前面的七八個倭寇已經被喬鏜及其子弟兵的九曲槍穿透身體。稍後的倭寇看到這種恐怖場面,也都嚇破了膽,掉頭就狂奔。也是慌不擇路,竟然有兩三個倭寇在慌亂中跳下護塘外壕,喬鏜子弟兵一陣猛射,跳下護塘外壕的幾個倭寇無一人逃脫。
一場戰鬥又勝利了,喬鏜和子弟兵都萬分高興。大家原來擔心的是倭寇的火繩槍厲害,那火繩槍射出的鐵彈可以穿透身體,如果被火繩槍射中,是絕無活路的。而喬鏜的子弟兵缺的就是鳥銃。如果有鳥銃,喬鏜的子弟兵可以用鳥銃對付倭寇,但是喬鏜的子弟兵不是正規軍,上面是不會給喬鏜的子弟兵發鳥銃的。自己製造?沒有技術呀。花錢購買?不知道去什麼地方買呀。喬鏜和幾位兄弟為此事發愁,大家都在想辦法。辦法到底想出來了,鳥銃沒有辦法得到,但是可以想辦法躲避倭寇的火繩槍射擊。也是喬鏜有心,於是尋找機會與明軍官員交談。一天,一位叫馬三的明軍將領來知府熊桴的府邸,剛好喬鏜正在熊桴府邸與熊桴商量疏浚護塘外壕的問題。喬鏜向馬三請教有什麼辦法可以躲避槍彈,馬三說,辦法是有,不過現在那些辦法已經過時了。馬三告訴喬鏜,宋朝時候就有軍人利用棉絮和亞麻製成棉墊甲,用以抵擋弓箭。馬三還想起最近聽到的流傳,說近些年有明軍用棉墊甲抵檔倭寇用火繩槍射來的鐵彈,取得較好效果。馬三還說,一些地方的明軍為了對付倭寇的火繩槍的射擊,在戰前準備了高七尺、闊一丈二尺的大綿被,以遮擋彈丸。但是這種辦法比較笨拙,不太利於操作。
喬鏜聽了馬三的話,受到很大啟發,既然棉墊甲可以抵擋鐵彈,何不自己縫製?我們自己造不出鳥銃,但是自己縫製棉墊甲不是難事。我們這當地棉花多,亞麻也容易找到,店鋪里都可以買到。喬鏜回家后把棉墊甲的事情對兄弟子侄們說了,於是大家一齊行動,從商鋪里買來棉花和和亞麻,裁縫師傅不用請人,喬鏜家族中就有裁縫師傅。按照喬鏜設計的圖樣縫製。
喬鏜和子弟兵憑着棉墊甲躲避倭寇的火繩槍射擊,又憑着一丈多長的九曲槍使倭寇的戰刀難以發揮作用,一次次打退了倭寇的瘋狂進攻。到了第二天,江陰知縣錢錞、嘉定縣丞張潮、揚州府通判唐維先後率領援軍趕到,四路抗倭大軍將倭寇包圍着打。經過整整一天的激烈戰鬥,七百多名倭寇被打死,殘餘倭寇突圍逃跑。
川沙潘家橋戰鬥給倭寇重大打擊,各路明軍和喬鏜鄉兵也受了一些損失,僅江陰兵就有八十多人為國捐軀。
太倉知府熊桴將川沙潘家橋戰鬥的勝利向兵部做了彙報,兵部尚書聶豹又將情況向皇上做了彙報。皇上詔命根據戰功給各參戰人員給予獎賞,其中喬鏜功勞最大,但是喬鏜沒有官職,給一個什麼官職比較合適,值得斟酌。於是皇上就問首輔大臣嚴嵩,嚴嵩說,這個喬鏜沒聽說有什麼名氣,一下子突然封一個官職,不合朝廷規矩。但是古代有一種通過賜予官服的辦法,可以表示皇上對有軍功的人的獎賞。按照唐朝和宋朝的老規矩,三品以上的官服是紫色,五品以上的官服是大紅,皇上可以賜給喬鏜一件大紅官袍,表示對喬鏜的嘉獎。雖然是一個虛名,臣想那喬鏜也應該欣喜若狂了。於是皇上詔命,賜給喬鏜五品官服大紅袍,給屬下參戰人員各發獎金黃金五兩。皇上還給江陰知縣錢錞、嘉定縣丞張潮、揚州府通判唐維各陞官一級。還對所有戰死者和因傷致殘者以撫恤金。
卻說揚州府知府吳桂芳收到王忬的命令,王忬對吳桂芳的要求是一定要保證揚州府境內不受倭寇蹂躪。吳桂芳心想,王提督這個要求是未雨綢繆,乘着倭寇還沒有殺來,早做準備。於是吳桂芳召開了州府會議,就如何把王提督的指示落實到實處進行了研究討論。會議作出決定,首先是迅速把城內市民按照軍事化要求組織起來,一旦倭寇兵臨城下,全城市民都要按照戰時要求投入城池保衛的戰鬥和戰時服務工作。第二件事是,根據守城部隊人數太少的現實情況,迅速招募青壯年,組織一支上千人的鄉兵,抓緊時間進行軍事訓練,到時候配合守城部隊保衛城池。第三件事是,由於揚州老城周圍沒有山做屏障,如果倭寇殺來,城內迴旋餘地不大,州府決定在老城之外再加築一道新城,在新城與老城之間構建一套防禦設施,加強揚州城池的防禦能力。
州府做出了決定,市民們聽說是為抵禦倭寇加築外城,無不擁護,很快,修築外城的工作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此時聽說倭寇在太倉川沙東邊的潘家橋被數路明軍打敗,倭寇七百多人被打死,揚州府的市民們也鬆了一口氣,紛紛召開慶祝會,慶祝太倉潘家橋大敗倭寇的偉大勝利。
卻說儀真轉運副使沃田收到王忬的命令,感到時局嚴重,也很快動起來。沃田清楚,儀真作為運河進入長江的主要口門之一,儀征的商業曾經非常繁盛,被列為明朝全國最主要的十五座城市之一。在儀征的商業中,食鹽生產和銷售是儀真的龍頭企業。儀征歷史悠久,早在西周時期就有了建制。唐宋時已是著名的工商業城市,宋真宗曾下詔在此熔鑄四位遠祖皇帝的金像,因所鑄之像儀容逼真,因而以“真州”、“儀真”作為地名。正是由於儀真的商業繁盛,尤其是食鹽的生產和貿易名氣很大,不免成為倭寇搶掠的目標之一。七年前的嘉靖二十五年四月,就有數百名倭寇殺到儀真城外,知縣庄應元率領數百名守軍抵抗。守軍緊閉城門,倭寇攻城不下,只得撤退,在朴樹灣一帶搶劫一番,然後從何家港乘船離開。
面對倭寇又要殺來的嚴重局勢,沃田與指揮岳寵、百戶劉葵等守城將領緊急行動起來,根據王提督關於加緊修築或維修縣城的要求,組織市民們加強城防工作。一方面把市民中的青壯年按軍事化編製組織為鄉兵,戰時配合守城部隊作戰。另一方面,在儀真城的東門外、石橋河以東、儀揚運河以北加班加點緊急修築了一座敵台,沃田把它題名為“擋軍樓”,作為抗倭的城防建築。擋軍樓與鼓樓樣式相似,城樓為三開間,單檐歇山頂。沃田親筆題寫“山高水長”匾額。
再說任環與孫鏜率領部隊在嘉定城外的外崗附近與倭寇殺得昏天黑地,危急時刻韋起雲、韋應龍父子的一千五百名狼兵趕到,將倭寇殺敗,嘉定城避免了一場災難。但是知縣萬思謙從這一次倭寇入侵也得到了教訓。萬思謙深深感到,王提督關於緊急修築或維修縣城的指示是多麼的及時,也深深理解了王提督關於緊急搶修或維修縣城的重要意義。戰鬥結束后的第二天,萬思謙就帶領一班縣府官員出城巡視,萬思謙帶着官員們繞縣城走了一圈,問:“各位同僚,剛才大家繞縣城城牆走了一圈,有什麼感想?”
官員們滿頭霧水,不知道知縣大人為什麼要帶着大家繞城牆走一圈。現在萬知縣又問有什麼感想,大家一時間也不知道怎麼樣回答。一個剛剛進縣府當差的年輕人試探着說:“萬大人,您老是不是要我們看看這破敗不堪的城牆,從而想到我們目前應該做些什麼?”
萬思謙的一雙眼睛眯成一條縫,對着年輕人說:“好啊,好,年輕人肯動腦子,懂得老夫的意思。官員們都想想,這一次倭寇殺來,如果沒有任環和孫鏜二位將軍,我們嘉定城會有怎樣的呢?像我們嘉定城這樣破敗的城牆,能不能抵禦大股倭寇的進攻?所以,我們目前最要緊的就是補修城牆。官員們應該知道,嘉定城是四十多年前的正德七年王應鵬任知縣的時候修築的,十七年前的嘉靖十五年又增修了北水關,但是嘉定城原來修築的質量不怎麼樣,也不知道當初為什麼把嘉定城修築成這個樣子,別說憑藉它抵禦倭寇,就是防止山賊草寇也不行。為了有備無患,目前最要緊的是對城牆進行補修,該加長的地方要加長,該加高的地方要加高,該加厚的地方要加厚。就一般的情況說,城牆都應該達到三丈以上的高度,最低也不能低於二丈五尺。另外,城牆頂端還應該加築齒形小牆,就是城垛。有了城垛,就等於加高了城牆,而且有了城垛更加有利於躲避敵人的子彈和弓箭,在城牆頂端阻止倭寇攀登城牆也更加方便。下面由縣臣楊旦談談城牆補修的具體要求。”
縣臣楊旦把銀鏡摘下來,擦擦,又戴上,從衣袋裏摸出一個小本本,翻開,說:“昨天夜裏萬知縣跟我談了關於補修城牆的問題,怎麼樣補修呢?萬知縣要求我拿出一個具體方案。由於事情緊急,昨天晚上我打了一個夜班,把維修城牆的初步方案拿出來了。總的目標是,將整座城牆周長增加到二千二百六十六丈六尺,基寬達到五丈,城牆高達到二丈五尺,頂寬三丈,城牆頂端加築七尺高的城垛二千三百六十九垛。另外還要加築觀察台十六座,守鋪三十四間;四城門上各建城門樓,改澄江門為“宣文門”,合浦門為“濟漕門”,觀潮門為“振武門”;還加寬東部和北部的水關,對南、西、北三門的月城進行修整,並增建東門月城,用大石塊堆砌堤壩,城門用厚鐵皮包裹;將外城的護城河再疏浚一次,周長加長至二千三百三十九丈,深達一丈。”
楊縣臣還對城牆維修的工程開展情況作了具體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