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中人譯本序

戰中人譯本序

戰爭在近代文學上的影響很是顯著,俄土之役俄國有托爾斯泰伽爾洵,日俄之役有安特來夫威勒塞耶夫,歐洲大戰有法之巴比塞,匈之拉茲科,德之雷瑪克等,都是非戰文學的大作,而日本在日俄戰役之後乃有櫻井忠溫,在《肉彈》等書本中大發揮其好戰的精神焉。——如正確地說這是並非文學,那麼現代日本可以說別無任何的戰爭文學了。

說到中國,中國文學裏的非戰的氣味從古以來似乎是頗濃厚的,小說戲曲不發達,但從詩文上看去也可以明白。只讀過《古文觀止》和《唐詩三百首》的也總還記得杜甫白居易陳陶李華諸人的句子,關於戰爭大抵有一種暗淡的印象,雖然這於戍邊的人似乎不大相宜,不過反對元首的好大喜功,不願意做軍閥資本家的犧牲,這原是極好的意思。但是,後來不知怎地有點變了,我想這未必因為後來中國不打仗,大約還是國民不當兵了的緣故罷?“好男不當兵”成了事實之後,文學也隨之而起變化,從前所寫是兵役之苦,現在一轉而為兵火之慘,我說有點變,實在乃是大變,換句話說,簡直是翻了個身,天翻而地覆了也。

中國的兵在什麼時候改徵發為招募,這個我不大明了,總之這是一件大事情,與國計民生有重大的關係,那是無疑的。我們知道,無論怎樣有教化的民族,一當了兵,拿了武器,到了敵地,總不會怎麼文明的,我們不能想像中國古時的徵兵的如何比募的好,但募的總要比征的不好,這事似可想像得到。好男不當兵,此其一。有職業的,安分的,怕死的,都不願干這個勾當,那麼只有和這些相反的人才來投效,原來質地便不純善。招募即是佣雇,完全是經濟關係,所以利潤多少成為中心問題,一方面考量勞力與工資的比例,有時覺得不值得拚命,一方面如見到有額外利益可得,自然也就難免出手,此其二。有這幾種原因,其魚肉人民可以說是難怪的,即使不是當然。清末洪楊的時候,老百姓視“花綠頭”與長毛同類,有時或更過之,有賊過如梳兵過如篦之說。明末謝在杭的《文海披沙》中雲,“賊本烏合,而復藉召募無賴之兵擊之,是以賊驅賊也,故寇雖平必困于軍士之擄掠,”亦慨乎其言之。就現在來說,馮煥章先生的軍隊從前駐在北京的時候名譽很好,因為兵士的袖子上有一個圓的標識,上書“不擾民”而能實行不擾,故市民歌頌為世希有。嗚呼,即此可見募兵之能與人民相安為如何不易得了。

老是說中國的募兵不好,恐或為愛國家所不喜聽,或者不如且找外國的來講講也好。但是不幸,我彷彿聽說現在——至少在國聯的十四國之中用募兵的除中國以外再沒有第二國了。這頗有點使我為難,可是幸而我還記得歐洲中世紀時有過什麼康陀帖厄里(Condottieri),多少找到些材料。據說康陀帖厄里即一種兵卒受了佣雇替人家打仗的,十四世紀時義大利貴族多僱用英國浪人,到了十五世紀后都是義國流氓充當了,其職業在打仗,不打時隨便劫掠鄉村為生,有些頭領也找機會尋出路,如斯福耳札由此做到密闌公爵。“因為他們對於所參與的戰爭沒有利害關係,他們的目的並不在解決而反在延長這戰事,所以他們多行軍,少打真仗,藉以敷衍,又時常變換主顧,圖得更多的報酬。”這是見於書上的,說的是義大利四五百年前的事,與中國未必相合,總之可以當作參考。他的第一教訓是這用於內戰很是適宜。但是書上又接續說道,“這戰爭完全墮落成為一種喜劇,不久就為從嶺外侵入的異族所戳穿了。”這恐怕只好算作第二教訓,因為下文更沒有話了。

我至今不知道中國到底是徵兵好呢還是用募兵好,募兵有些缺點如上文所述,而徵兵又有別的不便,雖不擾民而不易使喚如意。在這時候我讀同鄉屠君介如所譯拉茲科的《戰中人》,不禁發生感慨,原作既好,譯文亦佳,這是一部極好的非戰小說,只可惜來得太早了。中國現在還是募兵,那裏懂得兵役之苦,中國現在還不是戰,那裏談得到非戰呢。這部書拋到中國社會裏去,會發生若何反應,我實在不能知道,但是屠君翻譯這部世界名著的勞力,我們總是應該感謝的。

二十年十一月十三日,於北平。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看雲集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看雲集
上一章下一章

戰中人譯本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