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六節 新的局勢
對外政策溫和軟弱的威廉·霍華德·塔夫脫總統被刺殺后,沒有出乎各界意料,手段強硬的民主黨派候選人伍德羅·威爾遜在接下來的大選中獲得壓倒性優勢,成為美國第28屆總統。美國最高領導人和高層的更迭,自然引發了美國對外政策的全面改動。密切關注這一點的帝國高層們都心照不宣:美國參加戰爭恐怕為時不遠了。對於美國來說,各方面時機都已成熟,參加戰爭只需要做好準備,以及找到合適的借口和契機。
來自大洋彼岸的情報源源不斷被送入帝國高層面前。威爾遜總統上台後,立刻以雷厲風行的手段通過了一系列擴軍備戰方案,美國陸海軍全面擴編,美國陸軍預計由此時的40萬擴增至100萬,同時招募組建100萬預備役部隊;美國海軍也得到加強,數個造艦計劃全部被國會通過,其中,美國太平洋艦隊得到大幅度擴充,而大西洋艦隊的規模也得到一定擴充,美國國內的軍工企業開始全負荷地為準備參加戰爭而全馬力開動。威爾遜內閣的對外政策也明顯十分強硬和尖銳,國務卿威廉·詹寧斯·布萊安以及共和黨領袖西奧多·羅斯福也堅持更加強硬的和平主義道路,這使得美國軍政高層陷入同仇敵愾、如火如荼的全面備戰狀態中。布萊安就任國務卿后,立刻以凌厲的措施猛烈抨擊中華帝國、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所挑起的這場戰爭對世界和平的空前破壞以及對俄羅斯這個主權國家的非法入侵”,同時,美國官方宣佈開始對英法兩國進行“人道主義支援”。毫無疑問,美國開始抓緊時間擴充軍備,同時給英法兩國輸血打氣。
帝國政府一直都以美國為太平洋戰場上的假想敵,因此對美國對外政策的改變洞若觀火。在聖武皇帝的命令下,帝國駐美大使施肇基開始通知在美華人華僑以及各僑民組織,着手開始從美國大規模撤僑,太平洋艦隊和北太平洋戰區全面進入二級戰備狀態。除此之外,帝國本土針鋒相對地開始全面擴軍。面對可能爆發的對美戰爭,帝國此時的300萬正規陸海軍顯然在兵力上有些捉襟見肘了。經聖武皇帝提議批准以及國會審核通過,帝國國防部和陸海軍總參謀部立刻展開新一輪擴軍計劃。由於帝國除了正規軍以外早已經建立了完善的兵役制度,總兵力600萬的龐大的預備役民兵系統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為正規軍補充兵員損失。
帝國新一輪的擴軍計劃包括陸軍新建4個集團軍、12個軍、36個師、45萬兵力,使帝國陸軍總兵力達到20個集團軍、330萬兵力;海軍新建10個海軍陸戰師,使帝國海軍的海軍陸戰部隊達到20個師、30萬兵力,兩大艦隊也再度造艦擴軍,海軍總兵力45萬。新建的4個集團軍陸軍和新建的10個海軍海軍陸戰師全部部署在日本列島和太平洋地區。由375萬正規軍和600萬民兵部隊組成的帝國軍隊足以捍衛帝國本土並取得戰爭的勝利。這個成就也足以舉世無雙了,能夠組建將近1000萬本土軍隊的國家,舉目全球也唯有中華帝國而已。除此之外,帝國各個藩屬國的軍隊也都僕從於帝國軍,各個藩屬國的僕從軍總計120餘萬(包括日本雇傭軍)。
帝國的南線軍全面佔領東南亞地區和澳洲地區,西線軍保留兩個師部隊象徵性地佔領聖彼得堡和莫斯科,主力則逐步撤回烏拉爾山脈以東的帝國新領土。
隨着戰爭的發展和帝國領土的大規模擴張,建立新的行政區劃單位也是刻不容緩的事情。經國務院認真規劃,全國行政劃分單位在原先基礎上進行以下變更和增加:
帝國全國劃分為11個地理區域:
一、華北四省:河北省、河南省、山東省、山西省;
二、華南五省:湖北省、湖南省、廣東省、廣西省、海南省;
三、華東六省:江蘇省、安徽省、江西省、福建省、浙江省、東山省;
四、西南三省: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
五、西北四省:陝西省、青海省、甘肅省、寧夏省;
六、東北六省: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烏蘇里江省、外興安嶺省、庫頁島省;
七、北亞五省:貝加爾湖省、新西伯利亞省、北東省、北中省、北西省;
八、澳洲五省:澳洲西省、澳洲中省、澳洲東北省、澳洲東南省、雙島省(新西蘭);
九、北洋三省:九州省、四國省、北海道省;
十、南洋三省:東印尼省、西印尼省、馬來亞省;
十一、太平洋地區:阿拉斯加省、西南太平洋群島自治區、西北太平洋群島自治區;
首都特別直轄市(1個):中京;
特別行政區(3個):湘江、澳門、新加坡;
直轄市(3個):上海、天津、重慶;
自治區(5個):外蒙古、內蒙古、外新疆、內新疆、西藏;
陪都(3個):北京市(河北省會)、南京市(江蘇省會)、西京市(陝西省會);
帝國的藩屬國(共15個):
北洋地區(3個):日本王國、朝鮮王國、琉球王國;
南洋地區(3個):蘇祿王國、汶萊王國、菲律賓共和國;
中南地區(5個):暹羅王國、越南王國、老撾王國、柬埔寨王國、緬甸聯邦共和國;
中亞地區(3個):哈薩克汗國、布哈拉汗國、希瓦汗國;
太平洋地區(1個):夏威夷王國;
註明:
1、北亞五省即原先俄國西伯利亞地區(亞洲北部);
2、澳洲五省即原先澳大利亞和新西蘭;
3、九州省、四國省、北海道省為日本先後割讓給帝國的領土;
4、原大洋洲的巴布亞新幾內亞獨立國併入東印尼省內;
5、原馬來亞(馬來亞半島地區)建為馬來亞省;
6、西太平洋以赤道為界,建立西南太平洋群島自治區和西北太平洋群島自治區;
7、緬甸成為帝國藩屬國后,建立為緬甸聯邦共和國;
8、帝國本土除了東亞領土、東南亞領土、北亞領土、大洋洲等領土外,還在名義上擁有整個南極洲,但國際各國對此基本不承認。
......
由於帝國版圖的急劇擴張以及新的世界大戰格局在不斷變化,帝國軍的各大軍區(戰區)也進行了相對地調整,重新設立10個軍區(戰區):
一、首都軍區;
二、東亞軍區(華北、華東、華南、東北、西北、西南);
三、蒙疆藏軍區(內蒙古、外蒙古、內新疆、外新疆、西藏);
四、中亞軍區(中亞地區3個藩屬國);
五、中南軍區(中南地區5個藩屬國);
六、北洋軍區(北洋三省和北洋3個藩屬國);
七、南洋軍區(南洋三省和南洋3個藩屬國);
八、北亞軍區(北亞五省,即整個西伯利亞地區);
九、澳洲軍區(澳洲五省,即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以及西南太平洋群島);
十、北太平洋軍區(太平洋北部海域、西北太平洋群島、阿拉斯加省、夏威夷王國);
在密切關注美國的同時,帝國高層們的目光也一直注視着歐洲。征服俄羅斯,這讓德奧兩大帝國前前後後共出動了一百八十萬大軍,使得兩國在歐洲西線和南線兵力不足,只能被動防禦英法聯軍對德奧兩國本土的輪番進攻。此時,隨着俄羅斯的滅亡,復仇心切的德奧兩國迅速從東線戰場上抽調主力重兵回援西線,集中全力反擊英法兩國,德奧聯軍繼而和英法聯軍爆發了強度空前的決戰。
九月初,德軍閃電般對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三國不宣而戰。這個軍事行動是德國陸海軍共同贊同的,因為奪取了比利時后,德國陸軍就能得到該國的鐵路網從而對法國展開反擊,而奪取了荷蘭,德國海軍就能得到更多的入海口,改善此時德國海軍被英國皇家海軍封鎖在本土港口內的窘境。經過東線戰役的洗禮后,德軍的戰鬥力和德軍高級將領的指揮能力都如火純情,僅僅兩個星期,德軍便攻陷低地三國全境。九月下旬,德軍兵分五路,大舉反擊法國本土。由於德軍士氣高昂且經驗豐富,並且充滿了反擊英法、保衛本土的旺盛鬥志,使得英法聯軍猝不及防間連戰連敗。凱歌高奏的德軍兵鋒凌厲,在這一系列的反擊戰役中殲滅英法聯軍二十餘萬,並於十月初進逼向法國首都巴黎。
10月8日,德軍與英法聯軍在巴黎郊區的馬恩河至凡爾登一線爆發了規模空前的馬恩河會戰。從東線回援西線的德軍第1、第2、第3、第4、第5、第6、第8集團軍盡皆參戰,使得在這場戰役中,德軍投入的總兵力高達110萬,對於德軍統帥部來說,攻佔巴黎儼然是勢在必行的戰略目標;而對於法國政府來說,江河日下的惡劣戰局使得首都遭到了嚴重威脅,如果首都巴黎被德軍佔領,那麼整個法國軍民的士氣都會崩潰,甚至會導致全國投降。法軍被迫集結第3、第4、第5集團軍迎戰,同時緊急組建了第6、第9集團軍參戰,英國遠征軍第1、第2集團軍也盡數投入這場戰役。英法聯軍總計投入70個師,總兵力115萬。
整場會戰由馬恩河戰役和凡爾登戰役兩大部分組成。規模空前,激烈程度更加舉世罕見,雙方200餘萬軍隊在縱橫數百公里的戰線上展開全面廝殺。德軍的目標是一舉擊潰英法聯軍,同時攻佔法國首都巴黎,從而迫使法國投降,繼而再對英國進行重點打擊,聯軍的目標則是不惜一切代價堅守住巴黎,確保法國不會崩潰以致英國孤軍奮戰。三國大軍窮盡一切手段投入這場至關重要的戰役,重炮、重機槍、飛機、坦克、火焰噴射器、毒氣...各種殺傷力空前的新式武器層出不窮地在戰場上出現,給雙方軍隊以及交戰地區內的平民帶來了慘重的傷亡。整個局勢,雙方可謂是勢均力敵、旗鼓相當,因此整個戰役還在進行中。
德軍在西線對英法展開全面反擊的同時,奧匈帝國在南線也採取了一系列果斷軍事行動。奧匈帝國軍約30萬兵力全面吞併了塞爾維亞,繼而對反抗勢力進行嚴厲鎮壓,同時,奧匈帝國對聯盟國陣營里第三號國家意大利展開了反擊。意大利對同盟國開戰後,乘機吞併了奧匈帝國南部的不少國土,此時奧匈帝國將軍隊主力調回南線后,自然和意大利展開全面報復。歐洲的南線和西線一起戰火紛飛。
德奧英法意五國在歐洲廝殺成一團的時候,中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則乘機忙着消化巨大的勝利果實。對於奧斯曼帝國來說,本國不但夥同中德奧三盟國徹底解決了百年世仇俄羅斯,瓜分到了俄羅斯高加索地區的55萬平方公里領土,還在加利波利戰役中狠狠地重創了試圖進攻本國首都的英法聯軍。巨大的勝利讓奧斯曼上下徹底揚眉吐氣、信心大增,對這場戰爭的最終勝利也充滿了期望。此時的奧斯曼帝國,一方面忙着消化高加索地區這塊肥碩的成果,一方面則積極聯繫中德奧盟國,希望能早日對英法兩國進行更大規模的攻擊,以此奪回原屬奧斯曼的埃及、利比亞等被英國霸佔的國土。
帝國方面也忙得團團轉。此時的帝國面臨著三件主要的大事:消化勝利果實、擴軍備戰、建設中德奧土四國運輸通道。帝國此時“難得清閑”,而德奧兩國則還在繼續高強度的戰爭。德國兩國畢竟沒有殖民地,兩國本土資源並不豐富,因此兩國為了反擊英法意三國,在礦物、糧食、橡膠、煤炭、石油、鋼鐵等戰略物資的消耗上自然入不敷出。德皇威廉二世和奧皇約瑟夫一世都三番四次地致電聖武皇帝,希望中國迅速給德奧兩國源源不斷地提供各種戰略物資,以幫助德奧兩國持續高強度的戰爭並把英法意給打垮,畢竟中國此時國土巨大,各種資源應有盡有。另一方面,奧斯曼帝國雖然也暫時不進行戰爭,但這個老牌帝國的國力也快要油盡燈枯了,加利波利戰役,奧斯曼軍隊打得非常漂亮,取得戰果非常輝煌,但本國軍隊的精英基本損耗殆盡,國內囤積的戰略物資也消耗一空,想要繼續參加戰爭,明顯也有心無力。因此,奧斯曼帝國也向中華帝國不斷提出德奧兩國的要求。三大盟國都迫切希望中華帝國迅速給三國接上輸血管。
面對盟友的邀請,帝國自然不會置若罔聞。從帝國到德奧土三國,共有三條路。第一是印度洋海路,這條路雖然最便捷,但大部分還掌控在英國手中,蘇伊士運河也是英國人的地盤,因此這條路不得不作罷;第二是俄羅斯境內,由於俄羅斯已經被三國所滅亡,俄羅斯國土自然也被三國所瓜分,但此時俄國境內也不太平,俄羅斯布爾什維克黨的工農紅軍活動得異常猖獗,那些多如牛毛的游擊隊和抵抗分子還沒有來得及剿滅,因此這條路也不安全;剩下的只有第三條路,也就是中亞了。中亞三國都已經歸順帝國,當地也沒有太多的反抗勢力,因此這條路最為保險。
帝國交通部長詹天佑迅速接到了聖武皇帝的命令,負責建造“西京(西安)-蘭州、烏魯木齊-中亞三國-裏海-奧斯曼帝國-黑海-奧匈帝國-德意志帝國”這條橫跨亞歐大陸的運輸線。
顯然,如此漫長的交通線必然需要大量的財力物力和勞動力。好在帝國現在最不缺的就是勞動力。
西伯利亞和澳洲被帝國吞併后,分別成為了帝國最北方的地區和最南方的地區。這兩個地方都處於未開發的原始蠻荒階段,無數的珍寶和豐富的自然資源蘊藏在這兩個地方的地下。雖然這兩個地方都地廣人稀,但這兩個地方的面積都太大了,澳洲面積大約800萬平方公里,西伯利亞面積超過1000萬平方公里,儘管都地廣人稀,但澳洲還是有九百多萬的西方移民,西伯利亞也有一千多萬的俄羅斯人。對於這2000多萬白種人,帝國的政策非常明確:願意加入帝國國籍並效忠帝國皇帝者,可以成為中華民族裏的新成員;不願意加入帝國國籍或效忠帝國皇帝者,一律驅逐出境,從哪裏來回哪裏去。澳洲的英國人都驅逐到印度去,西伯利亞的俄國人則都驅逐到烏拉爾山脈以西。兩個選擇都拒絕,那帝國就不客氣了。
幹這種事的還是日本雇傭軍。此時在澳洲,共有6個旅團、5萬日本雇傭軍,而在西伯利亞,則有45萬日本雇傭軍。對於冥頑不靈的英國人或俄國人,日本雇傭軍一概毫不客氣,用子彈和刺刀強迫他們離開帝國領土,頑抗者,日本雇傭軍直接殺無赦。實際上,澳洲的英國人還比較好點,畢竟他們還可以去印度或英國本土,但西伯利亞的俄國人就沒那麼幸運了,因為他們的祖國已經滅亡了,烏拉爾山以西是德奧土三國所瓜分的地盤,也不是他們的祖國,被驅趕到那邊的俄國人迎來的仍然是悲慘的命運。有時候,隔着國境線,這邊的帝國軍像趕鴨子一樣把大批的俄國人驅趕到那邊去,而那邊的德軍士兵、奧匈士兵、土耳其士兵也趕鴨子一樣地再把這些俄國人又驅趕過來。四國軍隊對這些亡國了的俄羅斯人基本是“四不管”。走投無路,這是形容俄國人此時處境的最寫實詞語。帝國境內的俄國人基本都淪落得很凄慘的結局,日本雇傭軍對他們自然沒有任何憐憫,日軍士兵們先是將他們洗劫一空,然後強行驅趕到荒野山林里任憑他們自生自滅,數百萬無路可去的俄國人在饑寒交迫中被日本雇傭軍關進集中營里,最後送到中亞去修鐵路。在這段強行遷移的歷史中,帝國西伯利亞地區境內的900餘萬俄羅斯人,大約有150萬人能“榮幸”地成為中華民族裏的俄羅斯族,其餘的要麼在被驅趕出家園后無路可走而活活餓死病死凍死在莽莽無邊的西伯利亞荒原里,要麼則葬身在中亞地區的荒漠裏。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帝國軍獲得的“沙皇寶藏”外,日本雇傭軍又用刺刀幫助帝國在俄羅斯掠奪了數以十億美元的巨額財富。
歐洲的戰火和亞洲的和平,一直持續到了1912年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