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管理學的目標在哪裏?

第一節 管理學的目標在哪裏?

第一節

管理學的目標在哪裏?

管理學是研究管理規律、探討管理方法、建構管理模式、取得最大管理效益的學科,它的目的是:研究在現有的條件下,如何通過合理地組織和配置人、財、物等因素,通過執行計劃、組織、領導、控制等職能,整合組織的各項資源,提高生產力的水平,實現組織的既定目標。但是,它不會明確而深入地研究企業經營管理的既定目標本身是什麼。企業經營是一種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儘管企業的戰略管理、生產目標、經營改善都是驅動各項工作的動力,但這些業務活動也服務並服從於組織的總目標。因此,企業經營活動的目標在管理學之外,它可能來自最高層的思想、理念乃至哲學觀,也可能來自市場、客戶、員工的需求、知識和信息的綜合影響,這也造就了企業的各種定位、價值觀、經營模式、競爭與協作關係等豐富多彩的商業生態。試想,如果企業千篇一律地用管理學方法進行定位、組織和經營,可能相對同質化的企業會使商業環境死氣沉沉,因此,在企業進行各項管理活動及優化之前,一定要先看一看管理的目標在哪裏。

企業的“企”字在中國的甲骨文中寫作“”,字形看起來像是一個踮着腳向遠處眺望的人,表示一種對那些尚不能觸手可及的事物的盼望和期待。因此,那些追逐眼前利益,哪裏“熱”就往哪裏去的經營者算不上企業家。中國古代儒商的經營理念是誠信為本,主張義利並舉,以義取利,以利興義。也就是說利益與正義密不可分,維護正義才能得到利益,而利益是對正義的回饋。重利輕義或見利忘義者,即使能得一時之利,也是自毀前程,又如何能夠得到更長遠的利益呢?

企業經營的目標不是一個簡單的贏利問題,而是一個深奧、複雜的綜合性問題。追求短期利益往往達不到利益最大化的目標,甚至和目標南轅北轍,會賠了夫人又折兵的。所以研究企業經營管理的目標,不能僅僅滿足於對可見利益的考量,還要上升到哲學的高度。

首先,經營哲學是企業的起點。哲學是一個人關於世界觀和處世方法的思想體系。儘管現在有很多經世的哲學體系,但每個人的哲學觀不盡相同,這與每個人成長的環境、經歷、知識、習慣和現實發展等有關。經世哲學可能會對一個人哲學觀的形成有幫助,但不能決定人們思想意識的高度統一。

企業總是由一個核心人物創建的,除非多位創始合伙人有高度統一的思想,而在現實中這樣的情景非常少見。在企業從小到大的發展過程中,核心人物的哲學思想就落實到這個企業中。員工必須接受這種思想,否則上下之間的衝突會影響企業運作的效率,其結果必然是領導淘汰不符合企業經營哲學的員工。

這種全員落實經營者思想的企業比比皆是,例如稻盛和夫的經營思想是把企業劃分成許多小的經營單元,讓它們像經營者一樣,而不是像員工那樣去思考和行事,企業通過部門間的阿米巴核算釐清每個人在組織中的貢獻,每個人合理地獲得自己的利益。但企業的部門間核算畢竟不是市場交易,內部交易的價格無法通過多方的買賣得到公平的價位,所以稻盛和夫實際上花了大量的時間教會員工互敬互愛,不要過於計較局部的得失,即所謂“敬天愛人”,按事物的本性做事,利他者自利。那些不能接受稻盛和夫經營哲學的員工,不可能留在這個體系中,而很多企業學習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經營模式時,只注意了學模式,沒有學習和運用他的經營哲學,其結果必然是不會成功的。

任正非有一條經營哲學叫作“灰度哲學”,即做事不要非黑即白,要在黑白之間保持平衡,因此是灰色的。但這不是中庸,走中間道路就行了,而是堅持原則下的妥協。不同部門之間有利益衝突,常常會為一些問題爭執不下,一定要請領導評判和決策,例如對於一份存在財務和交付風險的合同,銷售部要簽,財務部和交付部不同意,於是銷售部把問題甩給領導:如果不簽,今年銷售收入就完不成了。這是很多企業的行事風格。但在華為,部門爭執歸爭執,它們會在激烈辯論后彼此達成諒解和妥協,盡量不把問題上交,因為在任正非的觀點中,“堅持正確的方向,與妥協並不矛盾,相反妥協是對堅定不移方向的堅持。當然,方向是不可以妥協的,原則也是不可妥協的。但是,實現目標過程中的一切都可以妥協,只要它有利於目標的實現”。

無論銷售部還是財務部、交付部,它們都有自己的利益,但在根本上都是為公司好,有什麼不能達成妥協的呢?能不上交的問題盡量不上交,將業務指揮從領導決定轉變成利益相關方相互協調,這是華為運作上的獨到之處,使華為相對於一般企業具備了獨特的優勢:第一,參與方堅持在原則下達成的方案,實際上是幫助企業尋找到的最佳解決方案;第二,充分的協商也使參與方相互理解,並明確行動的目標和要求,參與方在行動上高度一致,從而獲得最高的執行效率。

因此,一個好的企業家需要有自己的經營哲學,並且將這種哲學貫徹下去。企業的經營哲學可以不一樣,稻盛和夫與任正非走的是不同的道路,但這並不影響他們成為偉大的企業家,他們的共同之處在於落實了經營哲學,使得企業上下行動一致而高效,從而走向成功。

其次,經濟學是企業經營管理的哲學。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經濟活動規律(價值的創造、轉化和實現等)的學科,即關於經濟發展規律的理論。經濟學思想伴隨着人類的生產交換活動,如食物儲存、一般等價物(原始貨幣)出現等而誕生,但直到亞當·斯密寫出《國富論》,才可以說經濟學產生了劃時代的分水嶺。雖然之前不乏涉及經濟的學術思想,如先秦諸子百家,特別是管仲的重商思想造就了齊國發達的商業,但畢竟遠古時期生產力落後,大規模生產的組織離不開國家統治階級。在士、農、工、商中,商業排在了末位,因為發達的商業會影響統治階級的治理秩序和利益。在這種情況下,經濟學是不可能獨立出來的,經濟現象必然纏繞在政治中,只有等到資本主義發展起來,民間物資豐富、資金供給充足,使得市場交易的作用和地位極大提升,工商產業鏈完善,經濟學才可能獨立於政治,構建起一套新的體系。

經濟學給企業經營帶來了明確的目標和思路,因為經濟學就是研究如何創造價值,滿足人的需要的功利活動。當代企業經營無不需要將企業的目標與國際和國家經濟發展、資本和金融市場、全球化貿易乃至知識經濟聯繫起來,否則就是盲人摸象。企業家對經濟原理和現象的理解與認識影響着企業的發展方向,有的時候,企業的成敗從一開始就被企業家的經濟世界觀決定了。

再次,經營哲學是最根本的企業文化。很多企業家及員工都對企業文化有這樣或那樣的誤區,認為向優秀的企業學習企業文化是一種捷徑,可以充分改造一個企業而讓它變得強大,因此熱衷於組織企業文化培訓,今天學阿里,明天學華為,但事實上學到的都是這些優秀企業文化的“結果”,而不是“根源”。如果追溯這些根源,它們最終都會歸結到企業核心人物的經營哲學:馬雲打造了世界級交易平台,整個企業必須維護這個平台的誠信,因此建立了高效的“政委”團隊;任正非組織的是大規模研發和生產,因此強調團隊的高效協作。我們只能從企業的經營思想推導企業文化,但不能從企業文化推導經營思想。

這不是說企業文化不重要,相反,兩者是缺一不可的。因為經營思想如果只在領導者的腦袋中,它是指揮不了這個企業的,必須將其轉化為企業文化,落實到每個員工的心中,它才能發揮作用。無數企業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企業文化與企業經營從來都是密不可分的,脫離了經營實際的企業文化毫無價值。以百年“藍色巨人”IBM為例,其歷任董事長對企業文化都有非常精闢的論述。挽救IBM於危難的郭士納曾說過:“企業文化不是企業遊戲的一部分,而是企業遊戲的全部。”將IBM引入21世紀全盛時代的彭明盛更強調:“相較於100年來與時俱進的產業轉型,企業文化就是IBM的商業模式。”

企業文化理論引入中國已經30多年了,可是我們可能沒有注意到一個現象:日本也是一個非常注重企業文化的國家,但是他們很少用企業文化這個詞語,他們說的更多的是“經營哲學”。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華為經濟學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華為經濟學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節 管理學的目標在哪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