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經濟學是為政府服務的嗎?
第二節
經濟學是為政府服務的嗎?
經濟學研究的是市場規律,這個規律需要無數的生產和交易活動才能得到體現,例如價格必須在市場的充分交易中才能真正得到反映,兩個人偶然的交易定價不能代表商品價值。對經濟學的運用要有一定的範圍,樣本要足夠多,視角要足夠宏觀。市場如同大海,而每一個企業都是海洋中的一分子,只有跳出海洋,在一個制高點上才能進行管理,這個任務就落在了政府身上。經濟學開山鼻祖《國富論》的全名為《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它就是以一個國家為單位進行研究的。
由此,經濟學成為政府治理一國經濟活動的重要工具,政府每時每刻都依據國內外市場發展變化而調整政策航向,努力提高經濟發展的效率,規避風險。而眾多企業經營和管理人員也非常關心經濟發展的方向,但他們更多的是以順應時代發展、捕捉機遇、規避政策風險為目的,將其作為外部經濟氣候,用來調整自己的經營戰略和策略的。
事實真的如此嗎?大多數企業在市場的海洋中都是一葉小舟,它們確實在很多情況下不能主導自己的航向,稍有風雨便可讓它們偏離方向,隨波逐流。但隨着歷史的發展,很多小舟已經逐漸發展成航空母艦集群。有些公司富可敵國,例如2011年,蘋果公司的市值達到3816億美元,若將市值換成GDP(國內生產總值),蘋果相當於全球第30大經濟體,與澳大利亞、阿根廷、南非相當。有些公司在一國之中舉足輕重,例如三星對韓國而言有國中之國之勢。2018年,沃爾瑪公司擁有的在職員工達230萬人,員工總人數比60多個國家各自的人口數還多。那麼,這些大公司是否可以對內運用經濟學進行管理呢?
俗話說,治大國若烹小鮮。這句話的意思並非“細節決定成敗”,而是烹小鮮的很多道理可以用於治大國,比如“烹魚煩則碎,治民煩則散,知烹魚則知治民”,說的是不要頻繁擾民,就如同烹魚不要頻繁給魚翻身。同樣,治理一個公司,也可運用經濟學的大道理,而隨着公司規模的擴大,這種大道理可運用的範圍也是越來越大。儘管企業的實際經營不一定要套用什麼經濟學原理,但經營中的種種行為都可以在經濟學中找到解釋。
例如,華為的備胎計劃是一件格外引人注目的事情。在美國商務部無理由地將華為列入所謂“實體清單”,禁止供貨后,眾多美國企業宣佈將停止給華為供貨,高通、英特爾、ARM(半導體知識產權供應商)、安森美、泰瑞達,甚至聯邦快遞都被要求禁止向華為出貨或提供服務,美國企圖迫使華為進入休克狀態,強行阻礙中國高科技的發展勢頭。然而,華為拿出了備胎計劃,一夜之間人們發現,從晶片到作業系統,乃至一些能夠培育企業生態的標準,華為都有自己的一套,它成了打不死的“小強”。這當然是因為任正非高瞻遠矚,早做防範,而從經濟學角度講,這就是如何看待國際貿易的問題。在“二戰”后的幾十年時間裏,國際貿易一直處於全球化分工合作的大趨勢之中,每個企業都在這個大環境中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尋找自己的定位,參與生產與交換,不可能有一個企業能夠包打天下。幾十年的慣性已經讓大多數企業只知道從國際貿易中獲利,而不知道其中的風險,絲毫沒有意識到反全球化思潮的興起。經濟學早已推導出,如果出現反全球化問題,各國會走向獨立依靠自己的產業鏈這種結果。擁有自己的產業鏈可能並不是最經濟的,卻是最安全的,所以任正非說:“我們不會輕易狹隘地排除美國晶片,要共同成長,但是如果出現供應困難的時候,我們有備份。”
再看一下海爾“人單合一”模式中的經濟學原理。“人單合一”是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CEO張瑞敏提出並命名的一種商業模式,其字面釋義為:“人”,指員工;“單”,指用戶價值;“合一”,指員工的價值實現與所創造的用戶價值合一。“人單合一”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競爭方式和組織方式,也不屬於傳統的業務模式和贏利模式的範疇,而是順應互聯網時代零距離和去中心化、去中介化的時代特徵,從企業、員工和用戶三個維度進行的戰略定位、組織結構、運營流程和資源配置領域的顛覆性、系統性的持續動態變革。“人單合一”的結果是員工與用戶關係更加緊密,而企業作為一個管理平台,負責對運營良好的團隊進行扶持,扮演投資者的角色。這在經濟學中就是更多地讓市場發揮作用,讓內部各種團隊瞄準價值需求,引領消費需求,而需求的增加有利於提高市場價格,進而使企業獲得利潤。
其實,並非只有這些知名企業的經營可以用經濟學來解釋,可以說每一個企業的經營都是對經濟學的運用。我們知道,每個企業註冊時都需要資本金,這實際上就是一個企業“貨幣政策”的起點。企業運營需要大量的資金,僅靠資本金往往是不夠的,所以很多企業需要融資,這和一個國家放寬貨幣政策是一個道理,國家放寬貨幣政策本質上是一種信貸。融資可以使企業獲得更多的現金,所以很多經營者把上市作為終極目標,但這是錯誤的觀念,過多的資金可能成為負擔,除非有人經營好這些資金,跑贏大趨勢。此時該公司可能就不是原來的實業公司,而轉變成金融公司了。貨幣政策應當適度,同理,那些不上市的企業,只要利用好資本,提高資本回報率,就可以健康發展。
經濟現象在企業經營內部比比皆是,而很多企業家在內部經營時並未制定什麼經濟政策,不是也一樣經營得很好?經濟學在企業內部經營中有用嗎?經濟學的確只是一種對經驗和現象的歸納,其本身並不創造什麼經營法寶,但歸納的道理是可以推導出有價值的信息的。例如對電磁波的發現,人們是先理論推導,再實踐驗證,才發現這一有價值的東西的。經濟現象的特點是均衡,價格是均衡的,供給和需求是均衡的,國際貿易也要均衡,但現實中仍然存在着很多不均衡,例如股東利益和員工利益的不均衡、行業利潤空間的不均衡、寬鬆貨幣政策與緊縮貨幣政策的不均衡(人們總是迴避緊縮政策,期望寬鬆政策長期維持),這就產生了簇擁現象:一味地追求資本,一味地追求短期利益。殊不知,當擠在一塊蛋糕上時,人們未必就能分得更多,而那些特立獨行的人可能獨自享受了更多的資源。我們去觀察華為,可以發現其經營方法中很多都是特立獨行的,這就是它成功的秘密:你們都往東走,我就偏偏向西行。如果西行的人與東走的人一樣多,可能世界上也就沒有華為了。
很多人總是抱怨經濟學預測不到下一個藍海或者危機,指責政府的經濟政策總有這樣那樣的不是,但這種祈天求雨的做法是無濟於事的,你應當邁開自己的腿,走向新天地。尋找這片新天地需要有眼光,經濟學不是萬能的,但從不均衡中尋找希望總是沒錯的。企業家最難的是從一個成功走向另一個成功,因為成功之後就有一種慣性,人們容易迷信過往的成功經驗。但經濟學的規律是圍繞均衡點的波動,是來回往複,這一次向東,下一次就應該向西,所以企業家要懂經濟學。
很多企業家敗在盲目擴張,把自己幾十年的努力付之一炬,其實仔細想來,他們犯的都是低級錯誤。曾幾何時,摩托羅拉就是無線通信的代名詞,在第一代模擬通信技術網絡上無人匹敵,但是很遺憾,這個通信革命的領導者被自己掀起的技術浪潮淘汰了。為什麼?因為摩托羅拉不願意放棄過去的成功,把業務調整到數碼技術上來。實際上,從經濟學角度分析,第一代移動通信技術解決了人們隨時隨地的通話需求,儘管還有提升空間,但人們進一步的需求點更多的是信號處理,以及移動數碼技術所能提供的各種應用,這些需求的供需均衡落差更大,而數碼技術可以逐步替代模擬通話,所以模擬通話需求反而會回落,摩托羅拉如果順應這些需求,在數碼訊號處理和計算機處理器這些新領域發力,而不是全力投入追求完美的衛星組網的“銥星計劃”,恐怕至今蘋果、高通都不能與之相提並論。所以說,經濟路線是首要的。如果選擇了錯誤的經濟路線,與經濟規律南轅北轍,任何技術強大、實力雄厚的企業都會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