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入案例:華為如何開啟IPD變革之路
導入案例
華為如何開啟IPD變革之路
IPD是華為向IBM學習的第一個大型變革項目,並且華為學得非常成功,它奠定了華為研發管理的基礎,形成了核心競爭能力,格外引人注目。其後很多企業也實施了IPD,但鮮有成功的,能夠依靠研發實力把企業發展到千億美元規模的更是少見。
其實IPD並非華為引自IBM諮詢的第一個項目。1998年華為第一次與IBM合作,實施流程及IT(信息技術)策略與規劃項目,主要內容與核心目的是規劃和設計華為未來3~5年需要開展的業務流程和所需的IT支持系統,該項目由IPD、ISC(集成供應鏈)、IT系統重整、財務四統一(財務制度和賬目統一、編碼統一、流程統一和監控統一)等8個子項目組成。通過這個項目,華為開始佈局未來,走上了系統化的管理變革之路。
由此可見,IPD只是最初規劃的項目之一,它之所以成為第一個重大變革項目,還在於IPD團隊自身的努力。換句話說,任正非一開始重點培養了8個孩子,請IBM進行了初級訓練,接下來就看8個孩子的行動了,而IPD團隊是最早交作業的。
從1998年初開始,華為就開始自己摸索實施IPD,組織了項目組(成員主要是工商管理碩士),拿出了一套基於IPD的研發體系變革方案,並進行了推廣實施。但這次IPD變革效果並不像人們所預期的那樣,它基本上是一次失敗的嘗試。儘管交的是不合格的作業,但它仍然是一次積極的嘗試。
接下來從1999年初開始,通過比較分析,華為正式決定高價聘請IBM的洋顧問來幫忙解決問題。項目啟動之前,IBM第一期報價4800萬美元(當時約合5.6億人民幣),相當於華為公司一年的利潤!華為的財務總裁想砍價,任正非說:“你負責砍價,能否負責承擔項目風險?”由於IBM是一口價,任正非只問一句話:“你們有信心把項目做好嗎?”IBM的代表沉思片刻,說能。於是,任正非拍板定了項目。加上實施與IT等費用,整個IPD變革共計花了20億人民幣。
這20億元請來的是一批美國本土貨真價實的洋顧問。華為1998年8月啟動調研,1999年4月啟動IPD體系建設,2001年7月導入試點項目運行,IBM顧問的密集服務期持續了27個月。華為在項目實踐的基礎上,按照“先僵化、后優化、再固化”的方針,持續對業務體系進行變革和優化,一直到2016年推出“日落法”,開始進入固化階段。
毫無疑問,華為是業績增長最快的企業之一,華為公佈的2019年年報顯示,華為2019年全年營收8588億人民幣,在1999年到2019年的20年時間內營收增長了112倍,2019年的研發投入達1317億人民幣,近10年累計投入超過6000億人民幣,基於IPD的研發體系的高效產出是華為實現超常規發展速度的重要原因。
對於華為公司IPD變革的體會,任正非說道:“我最大的收穫就是可以遊手好閒。”因為IPD變革進行了授權,激發了各個業務單位和產品開發團隊的內在活力。華為公司導入這套IPD管理體系以後,很多事情是自運行的,領導者更多是看方向,從價值觀上統一大家、激發大家。
對比案例:某企業的LTC變革
A公司某行業國內銷售額一直排名前列,為籌備上市,公司需要在銷售額上有所突破,並需要先進的管理體系來支撐上市后的公司運作。在此背景下,該公司開始考慮效仿華為,建設LTC的銷售流程管理體系。
項目啟動之初,公司高層特別關注營銷模塊,希望通過營銷模塊的流程變革,有效促進銷售額的增長,並規範營銷模塊的業務流程。基於此目的,高層非常重視營銷模塊的流程變革,請了中國一家知名的諮詢公司來開展這個項目。特別要說明的是,在請諮詢公司前,該公司還沒有成立任何與LTC流程管理相關的組織,也就是說LTC變革完全基於既有的業務組織形式。
經過諮詢公司的輔導,對標華為的LTC流程及組織后,A公司調整了業務架構,同步做了一些制度保障,比如銷售預算、銷售績效激勵、客戶分級分類等,另外成立了市場管理部,對營銷內部進行資源統籌協調,然後根據業務架構展開流程規劃,後面共完成了28個流程,基本覆蓋了營銷模塊的所有業務。最後,A公司在流程建設的基礎上導入了CRM(客戶關係管理)系統,經過將近6個月的LTC流程變革,加上CRM系統導入,營銷模塊的業務變革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促進公司當年銷售額增長了30%,在當年下半年,公司順利在深圳中小板上市。
不過,隨着公司完成上市任務,LTC僅僅起了一個頭,後續基本處於停滯狀態。之前由於董事長親自來抓這項工作,很多部門協調關係,可以保持業務順暢,但董事長抽身之後,一切回到原來的狀態,部分銷售主管不按規則要求執行業務,LTC新設的市場管理部控制能力弱,部門之間協調效率低,LTC的效用難以充分發揮。久而久之,LTC變革的聲音越來越弱,並沒有起到打通流程、高效決策的效果。
案例分析
很多人將變革的成敗歸因於領導者,認為領導者是否重視是變革能否成功的關鍵。這一點在一定程度上是沒錯的,變革是要觸動部分人的利益的,所以如果沒有高層的支持,利益相關者之間的意見很難達成一致。但是,即便領導重視也要看採用什麼方式,親自上陣未必能從根本上解決人們思想上的問題,重要的是感化和教育。任正非的成功在於他善於教導,他沒有直接逼迫員工一定要學IPD,而是先請IBM通過規劃項目開導華為的員工,讓他們自發地願意去嘗試。自己願意學與被逼着學完全是兩種效果。從根本上說,任正非立足於“道”的層面,確定學習IBM的大方向,至於“法”“術”“器”的層面,應該是管理層和員工承接的。而很多企業將IPD、LTC視為“法”或者“術”,沒有在思想上解決“道”的問題,結果上上下下的思想就不能統一,在行動上就不能做到力往一處使。
任正非從“道”的層面思考華為的發展問題,這就解釋了為什麼他在智力投資上不惜重金。很多企業的投資重點在於生產設備,為此不惜重金,但任正非悟到,企業的競爭力在於人的創新力,堅持這個“道”,他就知道最值得企業投入的不是看得見的設備,而是無形的知識。企業管理背後有一個靈魂,這個靈魂超越了具體的經營行為,它是一種思想、一種價值觀和一種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