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與《雷雨》
巴金與《雷雨》
讀《作家文摘》第二四九期,有一篇文摘叫《廢稿中發現的作家》。全文如下:
1933年,曹禺在清華大學念書時,他五易其稿,完成了處女作《雷雨》。
曹禺將《雷雨》投寄出去,曾被一些編輯廢棄扔進紙簍里。後來,巴金意外地從紙簍里發現了這份手稿,他讀後深感作者才華非凡,認為這是一部深沉的好作品。
在巴金的高度評價和積極推薦下,1934年7月,《雷雨》發表在《文學季刊》一卷三期上,立即引起了廣大讀者和評論界的注意。幾個劇團爭相演出,曹禺一舉成名。(摘自9月25日《人民政協報》鄭國柱文)
這種說法已經流傳了很長一段時間。按這種說法,把《雷雨》扔進紙簍的“一些編輯”,實在太不負責任,差點扼殺了這位戲劇大師。如果沒有巴金的“慧眼”,曹禺則很可能不能進入(至少也要推遲進入)文壇。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70年代後期和80年代初期,我在四川人民出版社工作,因約稿和別的工作,經常去上海。凡到上海,都住在巴老家。當時巴老的身體較好。我白天陪他散步,晚上常談到深夜。內容海闊天空,無所不有。
1956年6月,巴金在北京前門飯店與曹禺(左)合影
我問過巴老有關劇本《雷雨》的情況。巴老告訴我,1933年,靳以和鄭振鐸在北京創辦大型文學刊物《文學季刊》。曹禺把他的《雷雨》送到《文學季刊》。曹禺和靳以不僅是好友,而且是換帖的兄弟。靳以看了《雷雨》以後,又送給別的編委看。由於意見不完全一致,靳以又不願意退稿,所以放在抽屜里。當時,巴老正好到北京去看望沈從文,曾和靳以一起住在三座門十四號《文學季刊》社裏,並認識曹禺。一次,巴老和靳以商談如何進一步為刊物組稿,靳以談到《雷雨》,巴老便要來看。巴老一口氣把《雷雨》讀完,幾次流了眼淚,推薦給《文學季刊》發表。一貫謙遜的巴老連“推薦”也不承認,他說是靳以給他看的。
巴老與我交談時,多次談過曹禺很有才華,他不如曹禺。六十多年來,巴老和曹禺一直是親密的摯友。在巴老主持文化生活出版社時,出版了《曹禺戲劇集》。粉碎“四人幫”以後,經巴老建議,四川出版了《曹禺戲劇集》。長期來,巴老希望曹禺擺脫不必要的社會活動,把精力放在寫作上。曹禺也多次告訴我,他不會辜負巴老的期望,拚命也要寫出新作品。遺憾的是後來曹禺多病,長期住醫院,只能把健康放在第一位。
1982年,巴金在上海寓所中和曹禺(左)散步
與巴老接觸幾十年,我深知巴老不喜歡宣傳自己,更不願別人在頌揚他時貶低他的朋友。
1997年10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