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燈能除千年暗

一燈能除千年暗

一燈能除千年暗

一燈能除千年暗,

一智能滅萬年愚。

——《六祖壇經》

惠能《六祖壇經·懺悔品第六》上講:“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可這一燈一智何處可尋呢?大師說,在人自己的本性之中。

不過,我們不能把佛家之語想得那麼虛空,再有名的得道高僧也是人,只是他可以在時時關照本性中獨立於人世的茫茫之外。他說人無論悲喜,都因自迷了本性,也只有剝去一層層蒙在心中的塵垢,才可能重新看到自己原本清靜的內心,也就找到了那一燈一智。比如陶淵明,於宦海中不堪忍受煎熬,終於掛冠而歸,悔往事之虛妄,喜于田壟植杖而耘耔,終於尋得一份適於自己本性的清靜。

話說回來,禪宗各派在傳授心法時,要求的是“以心傳心”“心心相印”。這種傳承方式同時也叫做“燈燈相傳”,六祖惠能這裏所說的“一燈能除千年暗”指的就是“心燈”,比喻開悟了的心其智慧像明燈一樣,能照耀人心。

所以說,心很重要,修心很重要,正心很重要。佛即心,心即是佛,億萬佛均從心裏流出。眾生具佛性,心即神,神即心,億萬神仙也是從心裏流出。天育三寶,日、月、星;人有三寶:精、氣、神;精足氣盛、氣盛神旺。仙即山、人,他們已覺悟,信仰佛、信仰神,即信仰自已的良心,而不是醫學講的肉團心。心即意念、靈魂。

其實,我們現代人,生活在現實中的人,只要稍加審視和思考,也不難懂得“心”的重要性。道理很簡單,我們一生的所有行為,都是由心支配的,心是我們全部人生行為的總根本。這個道理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親身體會到。我們的理想、夢想、妄想、冥想、猜想、思想、想像和回憶等等,都是在“心”的領域內發生和展開的。我們的苦與樂,我們的七情六慾,我們的知識、意志和情感,都是在“心”的範圍以內形成的。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人類生活的主要內容,在於人的心靈生活;人生的主要領域,是心靈領域。雖然表面上看,人生是以一連串行為和事件構成,但是,脫離心靈的觀照與感知,這些行為和事件又怎麼能夠被納入“人生”的範疇來思考和經驗呢?

因而,當我們試圖進行“美好人生”的營造時,首要的焦點問題不得不落在美好心靈的營造上。

佛學認為,人的“本心”本來是清凈的,本來是無苦無樂,安寧圓融的。“心”之所以墜入苦海,只是因為“心”被迷惑,迷於物,迷於欲,迷於境,迷於貪戀,迷於因緣,迷於不知本心等等,只要這些迷惑一破,“本心”又可重現,即佛學所講的“見性”。按禪宗觀點,見性即是成佛。人生的價值由此而得以提升。

因此,日常生活中,我們在“心動”的時候,更當靜觀本心。當喜怒哀樂襲上心來時,應當及時內觀自己,看看心裏面發生的一切究竟是怎麼回事,例如“觀喜從何來”,觀想“喜”會到哪裏去,觀想“喜”去之後將會留下什麼,心會怎樣轉變,同時,觀審生起“喜心”的各種因緣(原因、條件)。看看這些因緣是否將會長存,如果這些因緣一旦離去,將會在“心”中引起什麼樣的後果。需知,所謂因緣總的來講乃是指各種相關條件的臨時依存關係。它的特點就是無常,各種條件中,如果有一個條件失去,整個依存關係也可能就此開始破裂,或者,原有條件未變,但又有一個新的條件參加進來,也可致原有依存關係的離散瓦解。“心”在這些過程中都發生了些什麼,承受了些什麼,留下了些什麼,這都是值得用“觀心”的方式去加以審視的。

佛法說,自燈明,法燈明,關鍵是你的心靈深處要打開光明的窗子。“一個人的命運是好是不好,惟一、簡單的辦法,就是在內心裏點燈,把好的品質點燃,把光明點起來,業就得到改變,命運也就隨之得到改變。”如何升起光明?洶湧的私念可以產生重大的煩惱,但是以般若之心觀照,“煩惱即是菩提”呀。六祖壇經上說,前相着相即是煩惱,后相離相即是菩提。

佛家有一部經書叫《八師經》,說如來以八法為師,這八法是殺生、偷盜、淫邪、妄語、飲酒、老、病、死。這些壞的東西都是如來的老師。當他看到偷盜、飲酒等的人時就會升起相應的正念,多麼可貴的思維呀!就如同蓮花一樣,一定要開在卑污的骯髒的淤泥之中,但是它的花朵卻是一塵不染的高貴。我們能不能也是如此呢?深入的思維,以私慾作為我們的老師,雖然目前或曾經陷於黑暗之中,但只要你的心靈向蓮花一樣嚮往光明,終究有一天會如蓮花一樣,開出可貴的花來。正如大慧普覺禪師所說:高原陸地,不生蓮花,卑濕污泥,乃生此花。

因而,若要心燈長亮,就要觀心、正心,並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發下大願,不見真心不罷休。日常里不急不緩,誠意觀照,總有了悟之時。如此,人人都能“見性成佛”,實現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清心禪:心是蓮花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清心禪:心是蓮花開
上一章下一章

一燈能除千年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