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八章 修習對呼吸的專註(2)
「無邊無界的虛空,自己無邊無界、永無止境的念想、認識、分別、判斷全部都是虛假不真實的,全部都是不存在的。其實什麼也沒有,其實什麼也不是真實存在」的意思就是說這些詞語、句子表達出來的意思、概念是建立在世間人的語言文字上的,在世間人還沒有出現的時候,在世間人還沒有誕生的時候這些所謂的名字、詞語、概念描述的句子根本就不存在,這些名字、詞語、概念描述的句子只是世間人指代某些事物、某些事情而創造出來的符號而已。其實這些語言文字的描述符號是世間人自己創造出來的,世間的事物其實是沒有名字的,是世間人取出的名字,世間的事物其實也是沒有詞語、概念、描述語句的說法的,這些也只是世間人自己創造出來用來指代世間事物的符號而已。
簡單的說就是:世間一切的事物本來是沒有名字、概念的,各種名字、概念不過是世間人自己創造出來的語言或文字,各種名字、詞語不過是世間人用來指代世間事物的符號而已。
比丘們,這就是「無邊無界的虛空,自己無邊無界、永無止境的念想、認識、分別、判斷全部都是虛假不真實的,全部都是不存在的。其實什麼也沒有,其實什麼也不是真實存在」的法義。
依靠專註法理、法義的「法念住」修行,「在進入無所有處境界后,內心除了偶爾出現的極微小的雜念外,不再生起任何的念想,進入非想非非想處的境界。」
比丘們,如何才能進入「非想非非想處的境界」呢?那就要超越無所有處的境界。就要明白「內心除了偶爾出現的極微小的雜念外,不再生起任何念想」的法義。
超越無所有處境界的意思就是:內心不會被無所有處的境界擾動、影響,不會執着和挂念無所有處的境界。
「內心除了偶爾出現的極微小的雜念外,不再生起任何念想」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當明白了無邊無界的虛空是不存在的,明白了自己無邊無界、永無止境的念想、認識、分別、判斷也是不存在的,明白了這些詞語、概念、句子不過是世間人描述世間萬物所用的語言或文字,明白了這些詞語、概念、句子是世間人用來指代世間事物、事情的符號,其實世間一切的事物本來是沒有名字、概念的,這樣就不會再在內心中生起任何的念想,雖然如此,可是內心中偶爾也會閃出一些微小的雜念,這些雜念非常的微小,就如同大海海面上漂浮着的一滴菜油一樣,已經可以忽略不計了。
依靠專註法理、法義的「法念住」修行,「在進入非想非非想處境界后,進入沒有念想、沒有感受、沒有細微雜念的想受滅境界。」比丘們,你們要注意想受滅境界就是沒有煩惱,沒有痛苦,沒有執着,沒有挂念,沒有念想的涅槃境界。
比丘們,如何才能進入「想受滅的境界」呢?那就要超越非想非非想處境界。
比丘們,已經持之以恆、堅持不懈修習「法念住」的如來聖弟子們,當他們感覺到快樂、開心、喜悅的感受的時候,他們就會告訴自己:「這些快樂、開心、喜悅的感受隨時在變化,無法永遠存在,無法永恆保持不變,是會消退、滅盡、消失的。」於是,他們就不會貪愛這些快樂、開心、喜悅的感受,他們就不會執着和挂念這些快樂、開心、喜悅的感受,他們就不會沉浸在這些快樂、開心、喜悅的感受之中,他們知道是不能貪愛、執着、挂念這些快樂、開心、喜悅的感受的,他們知道是不能沉迷於這些快樂、開心、喜悅的感受之中的。一旦貪愛、執着、挂念這些快樂、開心、喜悅的感受,一旦沉迷於這些快樂、開心、喜悅的感受之中,那麼當這些快樂、開心、喜悅的感受消退、滅盡、消失的時候,當失去這些快樂、開心、喜悅的感受的時候,就會產生煩惱和痛苦,之前這些快樂、開心、喜悅的感受給自己帶來了多大的歡樂和愉快,當這些快樂、開心、喜悅的感受消退、滅盡、消失的時候,當失去這些快樂、開心、喜悅的感受的時候就會給自己帶來多大的煩惱和痛苦。因此他們不會貪愛、執着、挂念這些快樂、開心、喜悅的感受,他們不會沉迷於這些快樂、開心、喜悅的感受之中。
比丘們,已經持之以恆、堅持不懈修習「法念住」的如來聖弟子們,當他們感覺到痛苦、苦惱、悲傷的感受的時候,他們就會告訴自己:「這些痛苦、苦惱、悲傷的感受隨時在變化,無法永遠存在,無法永恆保持不變,是會消退、滅盡、消失的。」於是,他們就不會執着和挂念這些痛苦、苦惱、悲傷的感受,他們就不會沉浸在這些痛苦、苦惱、悲傷的感受之中,他們知道是不能執着、挂念這些痛苦、苦惱、悲傷的感受的,他們知道是不能沉溺於這些痛苦、苦惱、悲傷的感受之中的,一旦執着、挂念這些痛苦、苦惱、悲傷的感受,一旦沉溺於這些痛苦、苦惱、悲傷的感受之中,就無法從煩惱和痛苦中解脫出來。這些痛苦、苦惱、悲傷的感受是會消退、滅盡、消失的,是隨時在變化,無法永遠存在,無法永恆保持不變的,因此他們不會執着、挂念這些痛苦、苦惱、悲傷的感受,他們不會沉溺於這些痛苦、苦惱、悲傷的感受之中。
比丘們,已經持之以恆、堅持不懈修習「法念住」的如來聖弟子們,當他們感覺到不苦不樂的感受的時候,他們就會告訴自己:「這些不苦不樂的感受隨時在變化,無法永遠存在,無法永恆保持不變,是會消退、滅盡、消失的。」於是,他們就不會執着和挂念這些不苦不樂的感受,他們就不會沉浸在這些不苦不樂的感受之中,他們知道是不能執着、挂念這些不苦不樂的感受的,他們知道是不能沉迷於這些不苦不樂的感受之中的,一旦執着、挂念這些不苦不樂的感受,一旦沉迷於這些不苦不樂的感受之中,就無法從不苦不樂念想的煩惱和痛苦中解脫出來,這些不苦不樂的感受是會消退、滅盡、消失的,是隨時在變化,無法永遠存在,無法永恆保持不變的,因此他們不會執着、挂念這些不苦不樂的感受,他們不會沉迷於這些不苦不樂的感受之中。
比丘們,這些已經持之以恆、堅持不懈修習「法念住」的如來聖弟子們,他們不會被快樂、痛苦、不苦不樂的感受束縛捆綁,他們不會執着和挂念快樂、痛苦、不苦不樂的感受。他們經常去觀想與體驗自己面臨死亡,即將失去生命時的感受,他們會想:「我將要死去了,隨着我身體的衰敗、崩解,隨着我生命的耗盡,我在世間快樂、痛苦、不苦不樂的感受,我在世間一切的感受全部都將熄滅、滅盡、消失,我將進入清涼寂靜的境界之中。」
比丘們,就如同有燈油、燈芯的存在,並且燈芯在合適的位置上,油燈才能被點燃、點亮。如果燈油耗盡了,或者沒有燈芯,或者燈芯不在合適的位置上,那麼油燈的火焰就會熄滅。比丘們,同樣的道理,當如來聖弟子們面臨死亡,即將失去生命的時候,他們會想:「我將要死去了,隨着我身體的衰敗、崩解,隨着我生命的耗盡,我在世間快樂、痛苦、不苦不樂的感受,我在世間一切的感受全部都將熄滅、滅盡、消失,我將進入清涼寂靜的境界之中。」
比丘們,修習內心集中專註呼吸行為的「身念住」進入初禪、二禪的清凈境界;在進入二禪境界后,進一步修習內心集中專註呼吸感受的「受念住」進入三禪、四禪的清凈境界;在進入四禪境界后,進一步修習內心集中專註念想的「心念住」進入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的清凈境界;在進入識無邊處境界后,進一步修習內心集中專註法理、法義的「法念住」進入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想受滅的清凈境界。比丘們,想受滅境界就是沒有煩惱,沒有痛苦,沒有執着,沒有挂念,沒有念想的涅槃境界。
比丘們,這就是依靠「對呼吸專註」的修行進入涅槃境界的修行路徑、軌跡。這就是由專註呼吸而觸發四念住修行進入涅槃境界的整個過程。
比丘們,世間人或眾生持之以恆、堅持不懈、勇猛精進的修習集中專註呼吸行為的「身念住」,修習集中專註呼吸感受的「受念住」,修習集中專註念想的「心念住」,修習集中專註法理、法義的「法念住」保持正知、正念,就能超越憂愁與悲傷,就能熄滅、平息、滅盡貪慾、渴愛、憂慮、煩惱、痛苦,就能讓內心進入平靜、寧靜的狀態,就能證悟解脫的果位,就能親身體驗、體會、領悟到涅槃的清凈境界。
比丘們,你們要注意修習「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進入的境界是逐漸深入的,證悟的果位是層層上升的。也就是:修習「身念住」進入初禪、二禪的清凈境界;在進入二禪境界后,進一步修習「受念住」進入三禪、四禪的清凈境界;在進入四禪境界后,進一步修習「心念住」進入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的清凈境界;在進入識無邊處境界后,進一步修習「法念住」進入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想受滅的清凈境界。而想受滅境界就是沒有煩惱,沒有痛苦,沒有執着,沒有挂念,沒有念想的涅槃境界。
什麼是正知呢?就是內心只集中專註、深切注意當前正在做的行為,只清楚明白當前正在做的行為,活在當下,不想過去、未來的事情,比如行走的時候,只專註行走的行為;吃飯的時候只專註吃飯的行為;喝水的時候,只專註喝水的行為;穿衣服的時候,只專註穿衣服的行為等等。除了專註當前正在做的行為之外,除了清楚明白當前正在做的行為之外,不專註其他任何的事情與念想,這就是正知。
什麼是正念呢?正念就是內心集中專註、深切注意在正確的念想或對象上,這種正確的集中專註、深切注意能夠讓內心進入平靜、寧靜的狀態之中,這種正確的集中專註、深切注意能夠讓內心安住在清凈的境界之中。
比丘們,就如同在道路重合的十字路口中間有一個大土堆,各種貨車或馬車從東南西北不同的方向經過十字路口的時候,都能夠將這個土堆壓平、破壞,同樣的修習「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都能夠破壞惡法、邪法、不善法,都能超越憂愁與悲傷,都能熄滅、平息、滅盡貪慾、渴愛、憂慮、煩惱、痛苦,都能讓內心進入平靜、寧靜的狀態。
比丘們,「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的區別就在於修行所進入清凈境界的層次不同,證悟果位的階位不同。
按着「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的順序修行,所進入清凈境界的層次是由淺入深的,所證悟果位的階位是由低到高的。
比丘們,你們要注意,不可打亂「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的修行次序,要按着「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的順序去修行。
因為沒有進入低層次的境界,沒有證悟低階位的果位就無法進入高層次的境界,就無法證悟高階位的果位,要循序漸進,按着順序來修行。
這就如同一個剛剛出生的嬰兒,無法立刻變成身強力壯的青年一樣。需要經過慢慢的成長才能從嬰兒的狀態變成青年的狀態。
如果將「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比喻成世間人成長的過程,那麼「身念住」相當於剛出生的嬰兒到三歲、四歲的孩子;「受念住」相當於五歲到十歲的孩子;「心念住」相當於十一歲到二十歲的年輕人;「法念住」相當於二十一歲到三十歲的成年人。比丘們,你們要注意如來在這裏只是在用世間人的成長來比喻修行「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所進入清凈境界層次的不同,所證悟果位階位的不同。
剛出生的嬰兒或幾歲的孩子不可能立刻成為年輕人與成年人。
年輕人與成年人也不可能立刻就退轉成為幾歲的孩子或剛出生的嬰兒。
同樣的,比丘們,你們不能一來就修習「心念住」,「法念住」,這相當於嬰兒或幾歲的孩子立刻就變成年輕人與成年人,這是不可能的。
比丘們,你們也不能在處於「心念住」或「法念住」的修行狀態之中而轉向去修習「身念住」或「受念住」,這就相當於年輕人與成年人立刻就退轉成為幾歲的孩子或嬰兒,這也是不可能的。
比丘們,你們要按着「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的順序去修行,也就是先修習「身念住」,在修習「身念住」進入二禪境界后,再進一步修習「受念住」;在修習「受念住」進入四禪境界后,再進一步修習「心念住」;在修習「心念住」進入識無邊處境界后,再進一步修習「法念住」;最後依靠「法念住」的修行進入想受滅境界,也就是最後依靠「法念住」的修行進入沒有煩惱,沒有痛苦,沒有執着,沒有挂念,沒有念想的涅槃境界。
比丘們,修習「身念住」能夠進入初禪、二禪的清凈境界,證悟向入流果、入流果。
什麼是向入流果呢?就是為了證悟入流果而修行,想要證悟入流果。處於向入流果境界的世間人或眾生,他們證悟的境界與入流果證悟的境界非常的接近,但是他們還沒有證悟入流果。
什麼是入流果呢?就是除滅了有「我」真實、永遠存在的見解;滅盡了那些對解脫毫無幫助的苦行、禁戒、禁忌;消除了對如來正法的疑惑,消除了對如來,對如來出家弟子們聚集的僧團,對如來所制定的戒律的疑惑。對如來,對如來的正法,對如來所制定的戒律,對如來的出家弟子們聚集的僧團生起了堅固的信心,已經初入聖道,進入聖者之流,入流果也被稱為初果,這些證悟初果的出家人、修行人,他們也被稱為證悟初果的聖者。他們不會投生到惡道,不會投生到痛苦不幸的地方,不會投生到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最多在天界與人間投生七次就能滅盡一切的煩惱和痛苦,從生死輪迴中永遠的解脫出來,證悟不生不滅涅槃的境界,入流果也被稱為須陀洹果位(生死輪迴解釋,見第一百一十二章)。
修習「受念住」能夠進入三禪、四禪的清凈境界,證悟向一來果、一來果。
什麼是向一來果呢?就是為了證悟一來果而修行,想要證悟一來果。處於向一來果境界的世間人或眾生,他們證悟的境界與一來果證悟的境界非常的接近,但是他們還沒有證悟一來果。
什麼是一來果呢?就是除滅了有「我」真實、永遠存在的見解;滅盡了那些對解脫毫無幫助的苦行、禁戒、禁忌;消除了對如來正法的疑惑,消除了對如來,對如來出家弟子們聚集的僧團,對如來所制定的戒律的疑惑。對如來,對如來的正法,對如來所制定的戒律,對如來的出家弟子們聚集的僧團生起了堅固的信心。這些證悟一來果的聖者,他們的貪慾、憤怒、愚痴很微薄、很細微,一來果也被稱為二果,這些證悟一來果的聖者,他們也被稱為證悟二果的聖者。證悟一來果的聖者,他們死後投生到天界(天界解釋,見第八十三章),會再來人間投生一次,就能滅盡一切的煩惱和痛苦,從生死輪迴中永遠的解脫出來(生死輪迴解釋,見第一百一十二章),證悟不生不滅涅槃的境界,一來果也被稱為斯陀含果位。
修習「心念住」能夠進入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的清凈境界,證悟向不還果、不還果。
什麼是向不還果呢?就是為了證悟不還果而修行,想要證悟不還果。處於向不還果境界的世間人或眾生,他們證悟的境界與不還果證悟的境界非常的接近,但是他們還沒有證悟不還果。
什麼是不還果呢?證悟不還果位的聖者們,他們死後不會再投生在欲界,什麼是欲界呢?也就是還有男女淫慾、食慾、睡眠欲等等感官慾望有情眾生居住的地方。不再投生到欲界,因此被稱為不還果。
不還果也被稱為阿那含果位,什麼是阿那含果位呢?就是除滅了有「我」真實、永遠存在的見解;滅盡了那些對解脫毫無幫助的苦行、禁戒、禁忌;消除了對如來正法的疑惑,消除了對如來,對如來出家弟子們聚集的僧團,對如來所制定的戒律的疑惑。對如來,對如來的正法,對如來所制定的戒律,對如來的出家弟子們聚集的僧團生起了堅固的信心,滅盡了貪慾、憤怒、疑惑。阿那含果位也被稱為三果,這些證悟阿那含果位的聖者,他們也被稱為證悟三果的聖者。證悟阿那含果位的聖者,他們死後不會再投生在欲界,證悟阿那含果位的聖者,他們死後直接投生到色界與無色界天界,並在這些天界中滅盡一切煩惱和痛苦(天界解釋,見第八十三章),從生死輪迴中永遠的解脫出來,證悟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什麼是色界天界?也就是沒有男女淫慾、食慾、睡眠欲等等感官的慾望,這些有情眾生的物質身體以及他們住的宮殿等等他們所在地方的物質事物非常的殊勝、精緻、凈妙,他們對這些殊勝、精緻、凈妙的物質事物還有微細的執着和挂念,他們還會被這些殊勝、精緻、凈妙的物質事物輕微的束縛捆綁,這就是色界天界,沒有慾望,還有對物質事物的輕微執着和挂念。什麼是無色界天界?也就是沒有男女淫慾、食慾、睡眠欲等等感官慾望,也沒有對物質事物的執着和挂念,但是還有對精神思想、念想的執着和挂念,這就是無色界天界,沒有慾望,沒有對物質事物的執着和挂念,但是還有對精神思想、念想的執着和挂念。
修習「法念住」能夠進入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想受滅的清凈境界,證悟向阿羅漢果位、阿羅漢果位。想受滅的清凈境界就是沒有煩惱,沒有痛苦,沒有執着,沒有挂念,沒有念想的涅槃境界。
什麼是向阿羅漢果位呢?就是為了證悟阿羅漢果位而修行,想要證悟阿羅漢果位。處於向阿羅漢果位境界的世間人或眾生,他們證悟的境界與阿羅漢果位證悟的境界非常的接近,但是他們還沒有證悟阿羅漢果位。
什麼是阿羅漢果位呢?也就是按如來的正法實踐修行,已經滅盡一切煩惱和痛苦,不再生死輪迴(生死輪迴解釋,見第一百一十二章),已經進入不生不滅涅槃的境界。這些已經證悟阿羅漢果位的聖者不會再出生在世間,已經永遠的從生死輪迴中解脫出來,阿羅漢果位也被稱為四果、不生果,這些證悟阿羅漢果位的聖者也被稱為無學,也就是他們一切的煩惱和痛苦已經滅盡,應該證悟的清凈解脫境界也都已經一一證悟過了,不需要再繼續的修習了,他們已經達成了修行的目標,從這一世開始他們已經不會再出生在世間了。行為、言語、念想的修行已經圓滿,應該做的事情已經做好,不會再有喜怒哀樂等等煩惱和痛苦的輪迴狀態了,不會再出生在世間了,他們已經徹底從生死輪迴中永遠的解脫出來,他們這一世結束后,就將進入不生不滅涅槃的境界。
比丘們,修習「對呼吸的專註」就是這樣完成四念住的修行的。
比丘們,修習「四念住」是如何完成「七覺支」的修行的呢?
比丘們,當世間人或眾生修習內心集中專註呼吸行為的「身念住」,內心集中專註呼吸感受的「受念住」,內心集中專註念想的「心念住」,內心集中專註法理、法義的「法念住」的時候,他們的內心就集中專註在某種清凈的念想上了,當他們的內心經常、長時間的專註在這種清凈的念想上的時候,他們的念覺支就生起了,他們此時就是在修習念覺支了。
什麼是念覺支呢?就是內心集中專註在清凈的念想上,四念住就屬於念覺支(四念住解釋,見第五十九章),修習四念住就是在修習念覺支。
當世間人或眾生修習念覺支圓滿的時候,他們就能安住在清凈的念想之中,他們就具備、具有、具足了正念(正念解釋,見第九十六章)。
當世間人或眾生具備、具有、具足了正念,他們就會用已經具備、具有、具足的正念,去分辨、區別善法與惡法,正法與邪法,解脫法與束縛法,勝妙法與低劣法,那麼此時,他們的擇法覺支就生起了。
什麼是擇法覺支呢?就是用已經開啟的智慧,能夠分辨出什麼是善法、正法、解脫法,什麼是邪法、惡法、不善法,能夠判斷出真法與假法,並且能夠選擇正確的法修行,能夠選擇善法、正法、解脫法修習,不選擇邪法、惡法、不善法修習。
當世間人或眾生修習擇法覺支圓滿的時候,他們就會生起不退轉的精進,什麼是不退轉的精進呢?不退轉就是不會再去行邪法、惡法、不善法,不會再去做惡事,這就叫做不退轉,不退轉的精進就是不做惡事,持之以恆、堅持不懈、勇猛精進的修習善法、正法、解脫法。
當世間人或眾生觸發、生起不退轉精進的時候,他們的精進覺支就生起了。
什麼是精進覺支呢?就是持之以恆、堅持不懈、勇猛精進的熄滅、平息、滅盡已經生起的惡行、惡言、惡念,持之以恆、堅持不懈、勇猛精進的讓還沒有生起的惡行、惡言、惡念不要再次生起,持之以恆、堅持不懈、勇猛精進的讓還沒有生起的善行、善言、善念生起,持之以恆、堅持不懈、勇猛精進的讓已經生起的善行、善言、善念持續的增長、增進。簡單的說精進覺支,就是持之以恆的修行善法、正法、解脫法,持之以恆的斷惡修善。四正勤就屬於精進覺支(四正勤解釋,見第一百零四章),修習四正勤就是在修習精進覺支。
當世間人或眾生修習精進覺支圓滿的時候,他們的內心就會由於光明磊落、光明正大、大公無私、坦坦蕩蕩而生起歡喜、喜悅。
當世間人或眾生由於持之以恆修習善法、正法、解脫法而讓內心生起歡喜、喜悅的時候,他們的喜覺支就生起了。
什麼是喜覺支?就是持之以恆修習善法、正法、解脫法的時候,內心由於修習善法、正法、解脫法而變得光明磊落、坦坦蕩蕩、清凈安寧,由此生起歡喜、喜悅、欣喜。
當世間人或眾生修習喜覺支圓滿的時候,他們的身體與內心就會寧靜、安寧、安穩。
當世間人或眾生的身體與內心寧靜、安寧、安穩的時候,他們的輕安覺支就生起了。
什麼是輕安覺支?就是由於修行止與觀(止與觀解釋,見第一百一十四章),由於修行善法、正法、解脫法,熄滅、平息、滅盡了煩惱和痛苦,由此內心進入寧靜、安寧、安穩的狀態之中。
當世間人或眾生修習輕安覺支圓滿的時候,他們的內心就會安住在清凈的境界之中,他們就會入「定」。
當世間人或眾生安住在清凈境界,入定的時候,他們的定覺支就生起了。
什麼是定覺支?內心不再混亂、散亂、胡思亂想,內心不會再生起煩惱和妄想,內心已經安住在單個、純一的清凈境界之中。定覺支也被稱為禪定,什麼是禪定呢?就是內心集中專註在某一種對象上,或者內心集中專註在某一種清凈的念想上,讓內心平靜、安寧、清凈,讓內心不混亂、不散亂、不胡思亂想,讓內心安住在單個、純一的清凈境界之中,這就叫做禪定。也就是說內心集中專註在某一種對象上,或者內心集中專註在某一種清凈的念想上就叫做「禪」,讓內心不散亂、不混亂、不胡思亂想,讓內心平靜、安寧、清凈,安住在單個、純一的清凈境界之中,就叫做「定」。
當世間人或眾生修習定覺支圓滿的時候,他們就會成為入定的旁觀者,什麼是入定的旁觀者呢?就如同有一處山林,一群人砍伐這片山林中的樹木,踩踏這片山林中的花草,甚至於燒毀這片山林,作為一個遠道而來的人來說,這片山林不屬於他,不管誰砍伐這片山林中的樹木,踩踏這片山林中的花草,燒毀這片山林中的一切,他都不會在意,因為這片山林不屬於他,他只是一個內心平靜、安寧的旁觀者。
當世間人或眾生成為內心平靜、安寧的旁觀者的時候,他們的舍覺支就生起了。
什麼是舍覺支?就是已經不再執着和挂念,內心平等,沒有分別、區別、差別,內心平靜、安寧、寧靜,能夠放下對世間一切事物事情的執着和挂念,既不會陷入回憶過去的念想之中,也不會陷入期待未來的念想之中,更不會陷入現在當前的念想之中,內心平靜、坦蕩。
當世間人或眾生修習舍覺支圓滿的時候,他們就圓滿完成了七覺支的修行(七覺支解釋,見第一百二十七章)。
比丘們,修習「四念住」就是這樣完成「七覺支」的修行的。
比丘們,修習「七覺支」是如何完成「明與解脫」的修行的呢?
世間人或眾生修習「七覺支」就能依靠「止與觀」熄滅、平息、滅盡貪慾、渴愛(止與觀解釋,見第一百一十四章),圓滿的完成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舍覺支,這七種覺支的修行,以此來開啟完全的智慧,滅盡一切的煩惱和痛苦,以此來熄滅、停止生死輪迴(生死輪迴解釋,見第一百一十二章),解除一切的束縛與捆綁,從眼睛與物質事物,耳朵與聲音,鼻子與氣味,舌頭與味道,身體與觸覺、環境變化感覺,內心與見解、思想、念想中徹底的解脫出來,以此來最終進入沒有煩惱,沒有痛苦,沒有執着,沒有挂念,沒有念想的涅槃清凈境界。
世間人或眾生修習「七覺支」就能依靠熄滅、平息、滅盡貪慾、渴愛、憤怒、無智愚痴、喜怒哀樂、執着、挂念等等煩惱和痛苦,以此來圓滿完成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舍覺支,這七種覺支的修行,以此來開啟完全的智慧,滅盡一切的煩惱和痛苦,以此來熄滅、停止生死輪迴(生死輪迴解釋,見第一百一十二章),解除一切的束縛與捆綁,從眼睛與物質事物,耳朵與聲音,鼻子與氣味,舌頭與味道,身體與觸覺、環境變化感覺,內心與見解、思想、念想中徹底的解脫出來,以此來最終進入沒有煩惱,沒有痛苦,沒有執着,沒有挂念,沒有念想的涅槃清凈境界。
比丘們,修習「七覺支」就是這樣完成「明與解脫」的修行的。
比丘們,這就是「當完成一種法的修行的時候,就完成了四種法的修行;當完成四種法的修行的時候,就完成了七種法的修行;當完成七種法的修行的時候,就完成了二種法的修行。」這句法語的意思。
比丘們,當你們這樣經常的去修習「對呼吸專註」的時候,就能解除一切的束縛捆綁,就能根除一切的隨眠煩惱(隨眠解釋,見第一百二十四章),就能滅盡一切的煩惱和痛苦,就能最終明白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就能最終明白生命旅途的真正意義是什麼,就能最終明白生死輪迴是什麼(生死輪迴解釋,見第一百一十二章)。”
佛陀說法后,聽法的出家弟子們都再次的頂禮佛陀,隨喜讚歎佛陀說法的無量功德,他們都按着佛陀所說的法去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