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七章 呼吸專註與不凈觀(2)
比丘們,剛才如來描述的「空無邊處境界」可能有點抽象不太好理解,現在如來用一些具體的方法來描述「空無邊處的境界」。
修習「對呼吸的專註」,用這種對呼吸的集中專註來熄滅、平息、滅盡由於回想過去事情所生起的貪慾、渴愛;
修習「對呼吸的專註」,用這種對呼吸的集中專註來熄滅、平息、滅盡由於沉浸在當前事情上所生起的貪慾、渴愛;
修習「對呼吸的專註」,用這種對呼吸的集中專註來熄滅、平息、滅盡由於期待未來事情所生起的貪慾、渴愛。
比丘們,實際上就是:用集中專註呼吸的念想替換掉了由過去、現在、未來事情所生起的貪慾、渴愛念想。
修習「對呼吸的專註」,用集中專註呼吸的念想熄滅、平息、滅盡不如意、反感、怨恨、憤怒的念想。
修習「對呼吸的專註」,用集中專註呼吸的修行方法熄滅、平息、滅盡眼睛看見物質事物時對內心的擾動、影響,熄滅、平息、滅盡眼睛與物質事物接觸時對內心的撞擊。
修習「對呼吸的專註」,用集中專註呼吸的修行方法熄滅、平息、滅盡耳朵聽到聲音時對內心的擾動、影響,熄滅、平息、滅盡耳朵與聲音接觸時對內心的撞擊。
修習「對呼吸的專註」,用集中專註呼吸的修行方法熄滅、平息、滅盡鼻子聞到氣味時對內心的擾動、影響,熄滅、平息、滅盡鼻子與氣味接觸時對內心的撞擊。
修習「對呼吸的專註」,用集中專註呼吸的修行方法熄滅、平息、滅盡舌頭嘗到味道時對內心的擾動、影響,熄滅、平息、滅盡舌頭與味道接觸時對內心的撞擊。
修習「對呼吸的專註」,用集中專註呼吸的修行方法熄滅、平息、滅盡身體觸摸感覺到觸覺,領納到環境變化感覺(冷熱、舒適等等)時對內心的擾動、影響,熄滅、平息、滅盡身體與觸覺、環境變化感覺時對內心的撞擊。
比丘們,簡單的說就是:修習「對呼吸的專註」,用集中專註呼吸的修行方法熄滅、平息、滅盡自身與外部事物對內心的擾動、影響,熄滅、平息、滅盡自身與外部事物對內心的撞擊。
以不執着和挂念物質事物、物質世界,不對物質事物、物質世界生起念想,而讓內心融入無邊無界的虛空之中。比丘們,你們這裏要注意:虛空是一種對世間現象的類比描述,遙望天空感受到虛空的無邊無界,由此讓內心融入這種由外界虛空類比而在內心中構建產生的虛空境界之中。
比丘們,如果你們希望:「在進入空無邊處境界后,進一步明白念想、認識、分別、判斷也如同虛空一樣是無邊無界、永無止境的,並由此進入識無邊處的境界。」你們就應該重視「對呼吸專註」的修行。
比丘們,如何才能「進入識無邊處的境界」呢?那就要超越空無邊處的境界。就要明白「念想、認識、分別、判斷也如同虛空一樣是無邊無界、永無止境的」的法義。
超越空無邊處境界的意思就是內心不會被空無邊處的境界擾動、影響,不會執着和挂念空無邊處的境界。
比丘們,如何理解「念想、認識、分別、判斷也如同虛空一樣是無邊無界、永無止境的」這句話呢?你們可以這樣去理解:每天內心會生起無數的念想、認識、分別、判斷。
念想、認識、分別、判斷如同虛空一樣無邊無際,沒有盡頭,無有止境,過去曾經生起無數的念想、認識、分別、判斷,現在正在生起的念想、認識、分別、判斷時刻在變化,未來即將生起無數的念想、認識、分別、判斷。
念想、認識、分別、判斷無法長久的保持不變,時刻都在發生變化。
念想、認識、分別、判斷的生起與滅沒無有窮盡,這個念想、認識、分別、判斷剛生起不久,另一個念想、認識、分別、判斷就生起了,另一個念想、認識、分別、判斷生起之後,之前生起的念想、認識、分別、判斷就消失、滅沒了。
比丘們,可能你們會覺的如來的描述很抽象,如來現在舉個例子來說明:比如一個人他外出散步,這時他生起了散步的念想,他散步的時候看見了路旁賣衣服的攤販,就生起了看衣服的念想,他選擇衣服的時候,發現某件衣服很適合他穿,就生起了想要買衣服的念想,於是他就伸手到口袋裏拿錢,就生起了拿錢的念想。結果他發現沒有帶錢,於是就準備回家取錢,就生起了回家取錢的念想,他擔心賣衣服的商販將這件衣服賣給別人,就告訴賣衣服的商販給他預留下這件衣服,就生起了擔心衣服被別人買與想讓商販給他預留衣服的這兩種念想,他趕回家拿買衣服的錢,回到家的時候,他的妻子告訴他,他的老母親生病了,需要去看醫生,於是他就背着老母親去看醫生,他就生起了帶老母親去看醫生的念想,見到醫生后,醫生根據他母親的病情開出了藥方,讓他按着藥方去抓藥,他就到藥鋪去抓藥,就生起了抓藥的念想,抓藥完畢后,他就背着老母親回家,回到家后,他就去為老母親煎藥,就生起了煎藥的念想,葯煎好后,他就拿藥罐盛上藥湯等待葯湯冷卻,就生起了等待葯湯冷卻的念想,葯湯冷卻后,他就端着葯湯來到老母親的床前喂母親吃藥,就生起了喂老母親吃藥的念想。
比丘們,在這個例子中,當這個人遇見不同事情的時候,就生起了很多的念想。這個念想不僅是每天會生起,就是每時每刻也會生起,生起的數量是無法計數的。沒有人知道自己曾經生起過多少的念想,念想的生起與滅沒是無窮無盡、無法計量的。
認識、分別、判斷也是同樣的道理,這些都是由內心所產生的,認識、分別、判斷的生起與滅沒與念想一樣也是無窮無盡、無法計量的。
比丘們,這裏如來要來解釋一下什麼是認識、分別、判斷。
「認識」是確定某物,知曉,認明的意思,比如認識某個人。
「分別」是辨別的意思,對不同的事物在認識上加以區別,比如辯別方向,辨別混雜在一起的各種聲音。
「判斷」是對思維對象是否存在、是否具有某種屬性以及事物之間是否具有某種關係的肯定或否定。比如根據某個人的行為判斷出他說的是假話。
比丘們,很多時候,生起念想的時候,就會伴隨着生起認識、分別、判斷。
比丘們,簡單的說就是:念想、認識、分別、判斷的生起與滅沒如同虛空一樣是無邊無界、永無止境的。
比丘們,這就是「念想、認識、分別、判斷也如同虛空一樣是無邊無界、永無止境的」的法義。
比丘們,如果你們希望:「在進入識無邊處境界后,明白無邊無界的虛空,自己無邊無界、永無止境的念想、認識、分別、判斷全部都是虛假不真實的,全部都是不存在的。其實什麼也沒有,其實什麼也不是真實存在的,並由此就進入無所有處的境界。」你們就應該重視「對呼吸專註」的修行。
比丘們,如何才能「進入無所有處的境界」呢?那就要超越識無邊處的境界。就要明白「無邊無界的虛空,自己無邊無界、永無止境的念想、認識、分別、判斷全部都是虛假不真實的,全部都是不存在的。其實什麼也沒有,其實什麼也不是真實存在」的法義。
比丘們,如何理解「無邊無界的虛空,自己無邊無界、永無止境的念想、認識、分別、判斷全部都是虛假不真實的,全部都是不存在的。其實什麼也沒有,其實什麼也不是真實存在的」這句話呢?你們可以這樣去理解:世間的一切事物,包括自己的念想、認識、分別、判斷在內都是隨時在變化,無法永遠存在,無法永恆保持不變,無法永遠擁有的,都是由各種條件生起的,世間一切的事物都有滅盡、消失的時候。無邊無界的虛空,無邊無界、永無止境的念想、認識、分別、判斷隨時都在變化,隨着時間的推移無法保持完全相同的狀態,自己內心生起虛空的概念,生起念想、認識、分別、判斷的概念,生起修飾、限定、形容虛空是無邊無界的概念,生起修飾、限定、形容念想、認識、分別、判斷是無邊無界、永無止境的概念,這些不過是自己內心生起的念想而已,這些不過是世間人創造出來的語言詞語,目的是用來描述、形容、指代某項事物而已,是世間人自己創造出來的詞語,其實這些詞語在世間人誕生之前並不存在,想想你們出生的時候,知道這些詞語、概念嗎?不知道!都是通過各種途徑學習來的,通過別人傳授來的。所以說所謂的「無邊無界的虛空,無邊無界、永無止境的念想、認識、分別、判斷」都是用世間人建立起來的語言詞語表達出來的,在沒有世間人的時候,在世間人還沒有誕生的時候,這些詞語語言根本就不存在,既然不存在,也就不存在什麼虛空、念想、認識、分別、判斷的概念了,也就不存在修飾、限定、形容這些詞語的無邊無界、永無止境的概念了。
「無邊無界的虛空,自己無邊無界、永無止境的念想、認識、分別、判斷全部都是虛假不真實的,全部都是不存在的。其實什麼也沒有,其實什麼也不是真實存在」的意思就是說這些詞語、句子表達出來的意思、概念是建立在世間人的語言文字上的,在世間人還沒有出現的時候,在世間人還沒有誕生的時候這些所謂的名字、詞語、概念描述的句子根本就不存在,這些名字、詞語、概念描述的句子只是世間人指代某些事物、某些事情而創造出來的符號而已。其實這些語言文字的描述符號是世間人自己創造出來的,世間的事物其實是沒有名字的,是世間人取出的名字,世間的事物其實也是沒有詞語、概念、描述語句的說法的,這些也只是世間人自己創造出來用來指代世間事物的符號而已。
簡單的說就是:世間一切的事物本來是沒有名字、概念的,各種名字、概念不過是世間人自己創造出來的語言或文字,各種名字、詞語不過是世間人用來指代世間事物的符號而已。
比丘們,這就是「無邊無界的虛空,自己無邊無界、永無止境的念想、認識、分別、判斷全部都是虛假不真實的,全部都是不存在的。其實什麼也沒有,其實什麼也不是真實存在」的法義。
比丘們,如果你們希望:「在進入無所有處境界后,內心除了偶爾出現的極微小的雜念外,不再生起任何的念想,進入非想非非想處的境界。」你們就應該重視「對呼吸專註」的修行。
比丘們,如何才能進入「非想非非想處的境界」呢?那就要超越無所有處的境界。就要明白「內心除了偶爾出現的極微小的雜念外,不再生起任何念想」的法義。
超越無所有處境界的意思就是內心不會被無所有處的境界擾動、影響,不會執着和挂念無所有處的境界。
「內心除了偶爾出現的極微小的雜念外,不再生起任何念想」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當明白了無邊無界的虛空是不存在的,明白了自己無邊無界、永無止境的念想、認識、分別、判斷也是不存在的,明白了這些詞語、概念、句子不過是世間人描述世間萬物所用的語言或文字,明白了這些詞語、概念、句子是世間人用來指代世間事物、事情的符號,其實世間一切的事物本來是沒有名字、概念的,這樣就不會再在內心中生起任何的念想,雖然如此,可是內心中偶爾也會閃出一些微小的雜念,這些雜念非常的微小,就如同大海海面上漂浮着的一滴菜油一樣,已經可以忽略不計了。
比丘們,如果你們希望:「在進入非想非非想處境界后,進入沒有念想、沒有感受、沒有細微雜念的想受滅境界。」你們就應該重視「對呼吸專註」的修行。比丘們,你們要注意想受滅境界就是沒有煩惱,沒有痛苦,沒有執着,沒有挂念,沒有念想的涅槃境界。
比丘們,如何才能進入「想受滅的境界」呢?那就要超越非想非非想處境界。
比丘們,已經持之以恆、堅持不懈修習「對呼吸專註」的如來聖弟子們,當他們感覺到快樂、開心、喜悅的感受的時候,他們就會告訴自己:「這些快樂、開心、喜悅的感受隨時在變化,無法永遠存在,無法永恆保持不變,是會消退、滅盡、消失的。」於是,他們就不會貪愛這些快樂、開心、喜悅的感受,他們就不會執着和挂念這些快樂、開心、喜悅的感受,他們就不會沉浸在這些快樂、開心、喜悅的感受之中,他們知道是不能貪愛、執着、挂念這些快樂、開心、喜悅的感受的,他們知道是不能沉迷於這些快樂、開心、喜悅的感受之中的。一旦貪愛、執着、挂念這些快樂、開心、喜悅的感受,一旦沉迷於這些快樂、開心、喜悅的感受之中,那麼當這些快樂、開心、喜悅的感受消退、滅盡、消失的時候,當失去這些快樂、開心、喜悅的感受的時候,就會產生煩惱和痛苦,之前這些快樂、開心、喜悅的感受給自己帶來了多大的歡樂和愉快,當這些快樂、開心、喜悅的感受消退、滅盡、消失的時候,當失去這些快樂、開心、喜悅的感受的時候就會給自己帶來多大的煩惱和痛苦。因此他們不會貪愛、執着、挂念這些快樂、開心、喜悅的感受,他們不會沉迷於這些快樂、開心、喜悅的感受之中。
比丘們,已經持之以恆、堅持不懈修習「對呼吸專註」的如來聖弟子們,當他們感覺到痛苦、苦惱、悲傷的感受的時候,他們就會告訴自己:「這些痛苦、苦惱、悲傷的感受隨時在變化,無法永遠存在,無法永恆保持不變,是會消退、滅盡、消失的。」於是,他們就不會執着和挂念這些痛苦、苦惱、悲傷的感受,他們就不會沉浸在這些痛苦、苦惱、悲傷的感受之中,他們知道是不能執着、挂念這些痛苦、苦惱、悲傷的感受的,他們知道是不能沉溺於這些痛苦、苦惱、悲傷的感受之中的,一旦執着、挂念這些痛苦、苦惱、悲傷的感受,一旦沉溺於這些痛苦、苦惱、悲傷的感受之中,就無法從煩惱和痛苦中解脫出來。這些痛苦、苦惱、悲傷的感受是會消退、滅盡、消失的,是隨時在變化,無法永遠存在,無法永恆保持不變的,因此他們不會執着、挂念這些痛苦、苦惱、悲傷的感受,他們不會沉溺於這些痛苦、苦惱、悲傷的感受之中。
比丘們,已經持之以恆、堅持不懈修習「對呼吸專註」的如來聖弟子們,當他們感覺到不苦不樂的感受的時候,他們就會告訴自己:「這些不苦不樂的感受隨時在變化,無法永遠存在,無法永恆保持不變,是會消退、滅盡、消失的。」於是,他們就不會執着和挂念這些不苦不樂的感受,他們就不會沉浸在這些不苦不樂的感受之中,他們知道是不能執着、挂念這些不苦不樂的感受的,他們知道是不能沉迷於這些不苦不樂的感受之中的,一旦執着、挂念這些不苦不樂的感受,一旦沉迷於這些不苦不樂的感受之中,就無法從不苦不樂念想的煩惱和痛苦中解脫出來,這些不苦不樂的感受是會消退、滅盡、消失的,是隨時在變化,無法永遠存在,無法永恆保持不變的,因此他們不會執着、挂念這些不苦不樂的感受,他們不會沉迷於這些不苦不樂的感受之中。
比丘們,這些已經持之以恆、堅持不懈修習「對呼吸專註」的如來聖弟子們,他們不會被快樂、痛苦、不苦不樂的感受束縛捆綁,他們不會執着和挂念快樂、痛苦、不苦不樂的感受。他們經常去觀想與體驗自己面臨死亡,即將失去生命時的感受,他們會想:「我將要死去了,隨着我身體的衰敗、崩解,隨着我生命的耗盡,我在世間快樂、痛苦、不苦不樂的感受,我在世間一切的感受全部都將熄滅、滅盡、消失,我將進入清涼寂靜的境界之中。」
比丘們!就如同有燈油、燈芯的存在,並且燈芯在合適的位置上,油燈才能被點燃、點亮。如果燈油耗盡了,或者沒有燈芯,或者燈芯不在合適的位置上,那麼油燈的火焰就會熄滅。比丘們!同樣的道理,當如來聖弟子們面臨死亡,即將失去生命的時候,他們會想:「我將要死去了,隨着我身體的衰敗、崩解,隨着我生命的耗盡,我在世間快樂、痛苦、不苦不樂的感受,我在世間一切的感受全部都將熄滅、滅盡、消失,我將進入清涼寂靜的境界之中。」
比丘們,你們這樣去經常的修習「對呼吸的專註」,就能讓內心不被世間的事物或念想擾動、污染、影響,就能安住在單個、純一的平靜、寧靜境界之中。當你們的內心一旦生起邪惡、不善的念想的時候,「對呼吸專註」的修行方法就能將你們內心中的這些邪惡、不善的念想熄滅、平息、滅盡,讓你們的內心進入平靜、寧靜的境界之中,你們沒有生起邪惡、不善的念想,或者你們邪惡、不善的念想被滅盡了,你們就不會去說惡言,你們就不會去做惡行。你們滅盡了惡念、惡言、惡行就不會造下罪業,就不會導致不祥、危險、不幸的結果。”
佛陀說法后,聽法的出家弟子們都再次的頂禮佛陀,隨喜讚歎佛陀說法的無量功德,他們都按着佛陀所說的法去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