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七章 呼吸專註與不凈觀(1)
有個時候,佛陀住在毘舍離國的大林重閣講堂,有一段時間佛陀用各種不同的方法教導給眾多出家人不凈觀的修行方法,並且大力的讚歎不凈觀的修行方法,稱讚修行不凈觀的聖弟子(不凈觀解釋,見第一百三十五章)。
有一天,佛陀對眾多的出家人說:“比丘們(比丘解釋:出家人),如來將要靜坐禪修一段時間,除了給如來送化緣所得食物的人之外,其他人不要讓他們來見如來,當然如來在靜坐禪修的這段時間裏也不會見你們,你們要好好的按着如來所說的法去修行。”
眾多的出家人回答:“世尊,我們會按您所說的正法去修行的。”
於是,佛陀就開始了長時間的靜坐禪修,出家人們也各自的修行去了。
由於佛陀曾經大力的讚歎不凈觀的修行方法,稱讚修行不凈觀的聖弟子,這些出家人們就非常重視對不凈觀的修行,他們對不凈觀中對身體或屍體的各種骯髒、惡臭、腐爛、不幹凈的形象與狀態做了細緻的實踐觀想。
他們為自己擁有這個骯髒、不幹凈的身體而感到羞愧、慚愧、不安,他們厭惡、討厭自己骯髒、不幹凈的身體,由於佛陀曾經說過自殺會產生巨大的罪業,他們不敢自殺,於是就到處尋找殺手,要求殺手將他們自己殺死,就這樣,剛開始是每天十個出家人自己要求被殺死,之後是每天二十個出家人自己要求被殺死,後來發展成為每天三十個出家人自己要求被殺死。
半個月後,佛陀靜坐禪修完畢后,就召集眾多出家人到自己的身旁。佛陀對阿難尊者說:“阿難,為什麼比丘僧眾的人數變少了呢?”
阿難尊者說:“世尊,是這樣的,您靜坐禪修前對比丘們講說了不凈觀的修行方法,並且大力的讚歎不凈觀的修行方法,稱讚修行不凈觀的比丘,於是很多比丘就非常重視不凈觀的修行方法,他們就非常認真的去修習不凈觀,結果由於他們過於的較真,導致了他們由修行不凈觀而開始厭惡、討厭他們自己骯髒、不幹凈的身體,他們對自己這個骯髒、不幹凈的身體而感到羞愧、慚愧、不安。於是他們就到處尋找殺手,要求殺手將他們自己殺死。
世尊,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導致每天有很多比丘僧要求殺手將他們自己殺死,我和其他尊者也勸阻過他們,可是他們不聽我們的勸說,還是堅持認為自己的做法是正確的。
世尊,如果您能夠教導比丘僧眾其他的修行方法,用來取代這個不凈觀的修行方法就好了,教導比丘僧眾另一個能夠指引、引導他們最終證悟完全智的修行方法那就很好了(完全智解釋,見第一百五十九章)。”
佛陀說:“阿難,如來明白了。阿難,你現在去召集所有的比丘僧眾到講堂里來。”
阿難尊者說:“世尊,請您稍等片刻,我現在就去召集所有的比丘僧眾到講堂里來。”
沒有過多久,所有跟隨佛陀出家修行的出家人都來到講堂之中坐好。
佛陀對眾多的出家人說:“比丘們,如來之前為你們講說不凈觀的修行方法,是為了讓你們熄滅、平息、滅盡對身體的貪慾、渴愛,是為了讓你們放下對身體的執着和挂念。
比丘們,雖然身體是骯髒、不幹凈的,但是修行要想有所成就還是要依靠這個身體,不依靠這個身體就無法證悟各種解脫的果位,就如同乘坐航船渡過大海的時候,雖然航船的底部會接觸到海水,會被不幹凈的海水侵泡、污染,航船的表面會被各種污穢的塵土覆蓋,但是不依靠航船就無法到達解脫的彼岸。
因此,你們在修行不凈觀的時候,要明白雖然身體是骯髒、不幹凈的,但是放棄了生命,捨棄了這個身體也是無法達到修行的目標的,也是無法證悟各種解脫果位的,不凈觀的修行是讓你們熄滅、平息、滅盡對身體的貪慾、渴愛,是讓你們放下對身體的執着和挂念,而不是讓你們放棄生命,不是讓你們捨棄身體。
比丘們,自殺的罪業大,要求別人將自己殺死的罪業也很大,不管是自殺還是要求別人將自己殺死都無法獲得解脫,要依靠這個身體去修行才能獲得最終的解脫。
比丘們,你們不要自殺,你們不要要求別人將自己殺死,你們要依靠身體去修行如來的正法,這樣你們就能最終證悟解脫的果位,到達沒有煩惱,沒有痛苦,沒有執着,沒有挂念,沒有念想的涅槃彼岸。
比丘們,現在如來給你們講說另一個修行的方法,這個修行方法就是「對呼吸專註」的修行方法。
比丘們,經常修行「對呼吸專註」的修行方法,就能讓內心進入平靜、寧靜、寂靜、勝妙的清凈境界之中。
經常修行「對呼吸專註」的修行方法就能讓內心不被世間的事物或念想擾動、污染、影響,就能安住在單個、純一的平靜、寧靜境界之中。為什麼呢?因為一旦內心生起邪惡、不善的念想,「對呼吸專註」的修行方法就能將這種邪惡、不善的念想熄滅、平息、滅盡,讓內心進入平靜、寧靜的境界之中。沒有生起邪惡、不善的念想,或者邪惡、不善的念想被滅盡了,就不會去說惡言,就不會去做惡行,滅盡了惡念、惡言、惡行就不會造下罪業,就不會導致不祥、危險、不幸的結果。
比丘們,猶如在夏季炎熱的月份,空中經常因為乾燥而漂浮着無數的塵埃,這時如果天空中下起大雨,那麼這些漂浮在空中的塵埃就將被大雨沖刷到大地上,大雨將會讓這些空中漂浮的塵埃消散,回歸大地,大雨將會凈化天空中漂浮着的塵埃。比丘們,同樣的道理,經常修習「對呼吸的專註」就能凈化內心中念想的塵埃,就能將邪惡、不善的念想熄滅、平息、滅盡,讓內心進入平靜、寧靜的境界之中。沒有生起邪惡、不善的念想,或者邪惡、不善的念想被滅盡了,就不會去說惡言,就不會去做惡行,滅盡了惡念、惡言、惡行就不會造下罪業,就不會導致不祥、危險、不幸的結果。
比丘們,如何修習「對呼吸的專註」才能凈化內心的念想塵埃呢?才能將邪惡、不善的念想熄滅、平息、滅盡,讓內心進入平靜、寧靜的境界之中呢?
世間人或眾生不管是在山林野地,或是在某個大樹下,或是在某個空屋中,不管身處何處,都盤腿坐下來,挺直身體,先將注意力集中專註在臉上,或者專註在嘴鼻上,或者專註在眼睛上,將注意力集中專註在自己的臉上。然後開始將對臉的專註轉移到對呼吸的專註上,只將注意力集中專註在吸氣與呼氣上。
當吸氣的時間比較長的時候,自己明白:「我這次吸氣的時間比較長」;當呼氣的時間比較長的時候,自己明白:「我這次呼氣的時間比較長」。
當吸氣的時間比較短的時候,自己明白:「我這次吸氣的時間比較短」;當呼氣的時間比較短的時候,自己明白:「我這次呼氣的時間比較短」。
學習體驗吸氣的時候,氣體經由鼻子、喉部、胸部、腹部進入身體時膨脹的整個感覺、感受,也就是體驗吸氣行為的開始,持續的中間過程,一直到結束這段時間內,整個身體的感覺、感受。
同樣的學習體驗呼氣的時候,氣體從腹部、胸部、喉部、鼻子呼出身體之外收縮的整個感覺、感受,也就是體驗呼氣行為的開始,持續的中間過程,一直到結束這段時間內,整個身體的感覺、感受。
學習體驗不做其他行為和動作,只集中專註在呼氣行為時,整個身體由於停止其他行為只專註在呼氣行為上所產生的寧靜、寂靜感覺;同樣的學習體驗不做其他行為和動作,只集中專註在吸氣行為時,整個身體由於停止其他行為只專註在吸氣行為上所產生的寧靜、寂靜感覺。
比丘們,修習「對呼吸專註」的時候,就應該這樣去體驗吸氣和呼氣的感受與感覺。
比丘們,你們要注意修習「對呼吸專註」時,吸氣和呼氣都是要去體驗的,不能任選其中一種,要二者都要去體驗。
比丘們,如果你們希望:「遠離慾望,舍離不善法后,進入有尋、有伺,隔離痛苦,生起喜樂的初禪清凈境界之中,並讓內心安住在初禪的清凈境界之中。」你們就應該重視「對呼吸專註」的修行。比丘們,你們要注意在初禪的境界之中還會對外界的事物有細微的分別、區別。
比丘們,什麼是有尋、有伺呢?什麼是尋、伺呢?就是進入初禪境界的時候,需要將注意力集中在某些不會產生貪慾和喜怒哀樂情緒的清凈事物上,由此替換掉貪慾、渴愛等等煩惱和痛苦。比如將注意力集中在數呼吸的次數上,數吸氣的次數,或者數呼氣的次數。比丘們,注意不是同時數吸氣和呼氣,而是在數呼氣和數吸氣這兩種行為中選擇任意一種。或者數呼氣,或者數吸氣,如果兩個都計數反而無法集中注意力。又比如將注意力集中專註在對一片樹葉的觀察上,除了對這片樹葉的關注不再想其他的事情。
有尋、有伺就是需要用集中專註某種清凈事物的方法來轉移注意力,轉移什麼注意力呢?轉移對貪慾、渴愛等等煩惱和痛苦的注意力。簡單的說有尋、有伺就是:要用注意力集中專註的修行方法。
那麼「尋」與「伺」又有什麼區別呢?「尋」注意力集中專註的範圍要大一點。「伺」注意力集中專註的範圍要小一點。比如:注意力不僅集中專註在對一片樹葉的觀察上,還集中專註在對樹葉上水滴的觀察上,這就集中專註在了兩個事物上,一個事物是樹葉,一個事物是水滴,這就被稱為「尋」,如果只將注意力集中專註在樹葉上,只集中專註一個事物那就是「伺」。
「尋」與「伺」的區別就在於注意力集中專註的範圍上,範圍大的稱為「尋」,範圍小的稱為「伺」。
比丘們,你們要注意:如來在這裏解釋尋、伺時講到的數吸氣次數或數呼氣次數的例子,與如來之前所說的「對呼吸專註」的修行是不太相同的。
當數吸氣或呼氣次數的時候,是在數吸氣次數與數呼氣次數中選擇其中一種行為來計數,或者選擇數吸氣的次數來計數,或者選擇數呼氣的次數來計數,二者選擇其一。
修習「對呼吸的專註」是體驗吸氣和呼氣的感受與感覺,不需要去數呼吸的次數,只是體驗吸氣和呼吸的感受與感覺,並且這兩種感受與感覺都要去體驗,是兩者都要去體驗,不是二者選其一。
比丘們,簡單的說:「對呼吸專註的修行」需要同時體驗吸氣與呼氣的感覺與感受;而在數吸氣次數或數呼氣次數的時候,只需要在數吸氣次數和數呼氣次數這兩者中選擇其中一種計數。
「對呼吸專註的修行」是吸氣和呼氣都要去體驗。
「數呼吸的次數」要在吸氣和呼氣二者中選擇其中一種行為去計數。
「對呼吸專註的修行」是體驗吸氣和呼氣的兩種行為。
「數呼吸的次數」是在數吸氣次數與數呼氣次數中選擇其中一種計數。
比丘們,你們這樣去記憶會更加簡單:「對呼吸專註的修行」是專註吸氣和呼氣的兩種行為;「數呼吸的次數」是專註吸氣與呼氣中的其中一種行為。
「對呼吸專註的修行」專註的是兩種行為;「數呼吸的次數」專註的是一種行為。
比丘們,如果你們希望:「在進入初禪境界后,平息「尋」與「伺」,平息集中專註的事物,平息對外界事物細微的分別、區別。不再分別、區別外界的事物,將內心安住在一處,安住在一境,不散亂,由此進入注意力不專註事物,內心平靜、安寧、清凈的二禪境界之中。」你們就應該重視「對呼吸專註」的修行。比丘們,你們要注意在這個內心單個、純一的二禪清凈境界中會生起清凈的喜樂。
比丘們,如果你們希望:「在進入二禪后,遠離喜樂的感受,讓內心歸於平靜、寧靜,保持修行的正念正知(正知、正念解釋,見第一百四十六章),不忘失修行的正知正念,進入清凈的三禪境界。」你們就應該重視「對呼吸專註」的修行。比丘們,你們要注意如來所說的「在進入二禪后,遠離喜樂的感受」這種喜樂的感受是由身體與外界事物生起的快樂、喜悅、歡喜感受,是由物質事物生起的快樂、喜悅、歡喜感受。
比丘們,如果你們希望:「在進入三禪后,滅儘快樂、痛苦、憂愁、喜悅等等喜怒哀樂的感受,進入不苦不樂的清凈境界。讓平靜、寧靜的境界佈滿內心,讓內心安住在念想純凈、純一的四禪清凈境界之中。」你們就應該重視「對呼吸專註」的修行。比丘們,什麼是念想純凈、純一的清凈境界呢?就是內心的注意力只集中專註在清凈、寧靜這種單一的念想上,念想單一、純正。
比丘們,如果你們希望:「在進入四禪后,不再挂念和執着世間一切的物質事物,不再執着和挂念物質世界,不再執着和挂念由物質事物生起的一切念想,明白虛空是無邊無界的,進入空無邊處的境界之中。」你們就應該重視「對呼吸專註」的修行。
比丘們,如何才能做到「不再挂念和執着世間一切的物質事物,不再執着和挂念物質世界」呢?那就要超越物質事物、物質世界。超越的意思就是內心不會被物質事物、物質世界擾動、影響,不管物質事物、物質世界發生什麼變化,內心都不會隨着物質事物、物質世界的變化而產生波動,發生念想的變化,內心清凈的境界始終保持不變,保持恆定。簡單的說就是:內心的清凈狀態始終保持不變,不會受到物質事物、物質世界的擾動與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