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着思考,用包容的心態處理
沉着思考,用包容的心態處理
很多人從小被家人像小公主、小王子般呵護,習慣了事事以自我為中心,從來不知道忍為何物。等他們長大了走向社會,卻發現,這個世界並不像自己的生長環境那樣美好,處處充滿了矛盾與衝突。人生中“不如意事常有八九”:渴望愛情甜蜜,偏偏失戀苦惱;一向和諧的家庭,也難免有爭吵;以為可信賴的朋友,卻因誤會產生隔膜;為事業奮鬥拼搏,又遭到無端的嫉妒;即使做一件好事幫一次人,也可能引起流言飛語……種種“不如意”,常常檢驗着一個人的修養水平:有人泰然處之,從容對待;有人怒形於色,耿耿於懷。因此,學會忍讓,看似極簡單的事情,實際是一種理智成熟的表現,它有化解生活中各種煩惱的神力,使人生充滿信心、愉快和陽光。
古人有云:“事不三思,但恐忙中有亂;氣能一忍,方可過後無憂”“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處人所不能處”。遇到矛盾和衝突時,人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對自己有克制,通過耐心地講道理,對其進行說服和規勸,及時化解矛盾;即使對方仍然蠻不講理,我行我素,也無須惡語相加,更不要輕易地採取過激行為,“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並不可取。做到堅持原則,堅持真理,就能討回公道。人要加強道德修養,學會理智、冷靜地處理問題,在一些非原則的是非面前,要懂得忍讓哲學,容人讓人,這樣才能成為一個優雅、成熟、受人歡迎的人。
一位戴花帽的姑娘在街頭碰上幾個小夥子,其中一位竟伸手摘下了她的帽子。面對挑釁,姑娘又怕又怒又緊張,但她馬上冷靜下來,彬彬有禮地說:
“我的帽子挺漂亮,是嗎?”
“當然,它和你這個人一樣,真美。”男青年說。
姑娘溫和地說:“你一定是想仔細看看,好給你的女朋友買一頂吧?我想你絕不是那種隨意戲弄人的人。”她話裏有話,溫和中深藏開導之意,委婉中透露着鋒芒。
“當然。”青年有幾分尷尬,不由自主地還了花帽,一場可怕的危機就這樣被制止了。從中我們不但看到了姑娘的機智,而且對她留下了理智、成熟的印象。我們看到,自始至終姑娘沒說一句強硬的話,而是用含有“潛台詞”的柔言軟語,巧以應對,成功地激發了對方的自尊、自愛心理。她用忍讓的態度、理智的語言塑造了一個見多識廣、不容侵犯的強者的形象,使對方不敢輕舉妄動。從這裏我們可以領悟到忍住氣,不發火,你就能理智地解決面臨的衝突。
在工作中,忍人一時之疑、一事之氣、一定之辱,不僅僅是為了擺脫被動局面,更是一種意志、毅力的磨鍊,為日後發奮圖強、勵精圖治、事業有成奠定了基礎。越王勾踐也罷,韓信也罷,都曾忍受過別人難以忍受的屈辱,最終渡過難關,成就了大業。學會忍讓,是用無聲的奮鬥衝破羅網,用無形的烈焰融化堅冰,用韌性的人生鑄造輝煌。忍讓的關鍵在於能否抑制衝動的情緒,經常保持冷靜而理智的頭腦,越是在氣頭上越要防止意氣用事、魯莽而行。忍讓是一種眼光和度量,是一種修養和境界,是有力量的表現。
現實生活本身並不全是理性的,其中也充斥着很多無奈。譬如,某些人的性格本身就帶有攻擊性,這就意味着另一些人會無端地遭到挑釁。如果對所有的“攻擊”都施之以“反擊”,那麼生活的環境將永遠充滿火藥味。一般來說,交往過程中有了矛盾,雙方可能都有責任,但作為當事人應該主動地“禮讓三先”,先從自己的方面找原因。忍,實際上也就是讓時間和事實說話,可以使許多矛盾通過“冷處理”得以慢慢淡化、消釋,進而擺脫無原則的糾纏和不必要的爭吵。古人講的“忍氣饒人禍自清”,道理就在於此。
種子只有忍受冬雪的覆蓋,忍受春風的擺佈,忍受夏陽的熾烤,才會粒粒飽滿;小鳥只有忍受暴風的洗禮,只有忍受雨雪的考驗,才會翱翔於蒼穹;而人只有忍受成長的苦惱,忍受理想的破滅,忍受社會的鍛煉,才能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人,才會盼來溫暖的春天,才會迎來碩果累累的秋天。
忍耐是理智的花,是成熟的果;文王只有忍受拘囚的困境,才能給自己的心靈減刑,推演出了《周易》;仲尼只有忍受被宋、衛的驅逐,被陳、蔡的圍困,才會看清社會,悟通歷史,寫出了《春秋》;司馬遷只有忍受了李陵案件所受的指責,忍受宮刑的恥辱,才真正地“究天人之際,成一家之言”。但凡有所成就的人,無不是經受了那種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痛苦和掙扎。在痛苦的掙扎之中孕育了一種品格,一種思想。
男人學會忍,更增添人格魅力;女人學會忍,更增添性格的溫潤。忍耐是人生的一個過程,是成長時的一種必須,要學會忍耐能忍的,以及不能忍的,忍的結果是美好的,學會忍耐受益終生。